第51章 章節
初楚國就與其通婚。
楚文王十二年,楚國滅了鄧國。楚武王何時娶鄧曼,史家典籍沒有記載。但從《左轉》記載中可知鄧曼是個見識不凡的女人。
《左傳》提到鄧曼的有兩處,一處是公元前699年,楚國莫敖屈瑕領兵攻打羅國,大夫鬥伯比送行。回來對他的禦者說:“莫敖必敗。舉趾高(走起路來把腳擡得高高的),心不固矣(思想不集中,驕傲的情緒就流露出來了)。”于是進見楚武王時說,一定要增派軍隊。楚武王拒絕了,回宮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鄧曼。鄧曼說:“大夫其非衆之謂(大夫的意思不在軍隊人數的多少),其謂君撫小民以信(意思是說君王要以信鎮撫小民百姓),訓諸司以德(以德來訓誡各級官吏),而威莫敖以刑也(而以刑法威懾莫敖)。莫敖狃于蒲騷之役(莫敖習慣于蒲騷之役的勝利),将自用也(必将剛愎自用),必小羅(必然輕視羅國)。君若不鎮撫(君王如不督察),其不設備乎(他會不設防的)!夫固謂君訓衆而好鎮撫之(大夫意思是要君王訓誡大衆而善于督察他們),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召見官員而勉之以善德),見莫敖而告諸天之不假易也(見到莫敖而告訴他天道是不會寬縱的)。不然,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否則,大夫難道不知楚國軍隊已經全部出動了)”
果然不出所料,莫敖屈瑕在此次行動中,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又麻痹輕敵,結果被羅國和廬戎的軍隊打得大敗。莫敖自缢于荒谷,衆将領自囚于冶父,聽候懲處。楚武王引咎自責,衆将領被赦免。從這一記述中,可知鄧曼的睿智,她在楚武王身旁出謀劃策,地位顯赫。
蒲騷(鄖國地,在今湖北應城境)之役發生在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莫敖屈瑕至漢東,将與貳、轸結盟,鄖國為阻止楚國向漢東發展,遂駐軍于蒲騷,将聯合随、絞、州、蓼等國軍隊攻打楚國,莫敖屈瑕為此深以為患。鬥廉建議屈瑕駐軍郊郢(今湖北鐘祥郢州故城),進行抵禦,自己則乘随等四國軍隊未到之際,以精銳之師夜襲鄖國。鄖國心存希望又恃其城(蒲騷)固,沒有鬥志。如果打敗鄖國,其餘四國軍隊必定離去。莫敖屈瑕不放心,要向楚武王請求增兵,鬥廉不同意,說“師克在和,不在衆”,“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屈瑕又欲作一占蔔,鬥廉反對,“蔔以決疑。不疑,何蔔”于是在蒲騷打敗了鄖國,終于和貳、轸兩國結盟而回(事見《左傳桓公十一年》)。
鄧曼引用此事,認為莫敖屈瑕會因蒲騷之役取勝而驕傲,必然會輕視羅國而導致失敗。鄧曼對蒲騷之役的經過十分了解,對莫敖屈瑕的為人認識深刻,評析入木三分,對可能發生的禍患有預見性,從中可見鄧曼思想深邃,目光犀利。
另一處是公元前690年(莊公四年)春,楚武王布置好軍陣,以戟授與軍隊,而去攻打随國。在準備齋戒前,進人宮裏告訴夫人鄧曼說:我心跳。鄧曼嘆曰:“王祿盡矣(君王福祿到盡頭了)。盈而蕩(盈滿了就會動蕩),天之道也(這是客觀自然的規律)。先君其知之矣(先君已經知道了),故臨武事(所以面臨作戰大事),将發大命(将要頒發重大命令),而蕩王心焉(而使君王心跳)。若師無虧(如果國家軍隊沒有什麽虧損),王薨于行(君王死在征途上),國之福也(這是國家的福氣了)。”楚武王聽後果斷地領軍出征,死在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繼續領軍前進,迫随訂立盟約而返,當渡過漢水後,才發喪。這段史料讓我們看到楚國上至君王、夫人,以及令尹、莫敖,下至将軍、士卒,以至百姓,戮力同心,對征戰從來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楚國的好多有為的君王都是死在戎馬倥偬的征程中,比如武王之子楚文王、著名的中興之主楚昭王等等。經過楚國這些有為君王畢生的努力,才使楚國得以成為強國,從西周初期的封地50裏到後來縱橫千裏,一度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52
52、秦穆公也“懼內” ...
秦穆公也“懼內”
——成語“秦晉之好”的由來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的兒子姬詭諸繼承了君位,是為晉獻公。晉獻公還是太子時,有夫人賈姬。賈姬無子,後來他又娶過兩位女人,一個叫狐姬,是大戎主的侄女,生了重耳;一個是小戎允姓女子,生子夷吾。晉獻公的父親武公晚年時,又娶了年輕的夫人齊姜,是齊桓公的女兒。武公死後,獻公把繼母齊姜娶來,立為夫人。齊姜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男孩就是申生,女孩後來嫁給秦穆公,史稱為穆姬。
晉獻公五年,晉滅了虞國、虢國。俘虜了虞國的國君和大夫百裏奚。百裏奚被俘虜後,作為奴隸随穆姬陪嫁到秦國。百裏奚從秦國逃跑,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從楚國贖回,拜為大夫,受到重用,為成就穆公的霸業立下汗馬功勞。
春秋早期,晉國和秦國是相鄰的兩個大國,關系一直很好。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內亂,繼位的骊姬和少姬的兒子先後被大夫裏克殺害。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即晉惠公。原來夷吾因為受獻公的寵姬骊姬迫害而長期流亡在外,為了保證自己安全回到晉國即位,就請秦穆公派兵護送他回國,作為回報,他答應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作報酬。誰知夷吾即位後并沒有信守承諾。晉惠公不守承諾的行為,引起秦穆公的不滿。
公元前641年,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向秦國求救,秦穆公不計前嫌,送去大批糧食,幫助晉國度過難關。第二年冬天,秦國遇到了同樣的饑荒,就向晉國求援,但晉惠公忘恩負義,根本就不顧秦國對自己的種種幫助,不但不支援一點糧食,反而派兵攻打秦國。秦穆公非常生氣,等待國內形勢好轉,便親自率軍讨伐晉國。不久,晉國戰敗,秦穆公活捉了晉惠公,把他囚禁起來,準備回到秦國後就殺了他祭祀。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得到消息後,身穿喪服,帶着四個兒女登上一座堆滿幹柴的樓臺,派人對秦穆公說:
Advertisement
“上天降災,使秦、晉兩國以刀兵相見。現在晉君被你俘虜,他什麽時候到京城,我就什麽時候死,請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聽着了慌,沒辦法只好打消殺晉惠公的念頭,還把他安置在靈臺,待以上賓之禮,之後秦晉兩國重新締結了盟約。
穆姬身邊的人不理解穆姬的行為,就問她:“晉君見利忘義,違背和我國君王的盟約,又辜負夫人的囑托。今日被君王擒獲,那是自取其辱,夫人為什麽要如此傷痛。”
穆姬說:“我聽說,有德行的人雖然怨恨但不會忘記親情,雖憤怒也不會背棄禮儀。如果國君死在秦國。我也有罪過呀!”
大家都贊頌穆姬的賢德。
秦晉兩國後來一直保持着友好關系。晉惠公把太子子圉派到秦國當人質,穆姬把女兒嫁給他。後來晉惠公病重,子圉擔心當不上晉國國君,就與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稱晉懷公,但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這時,晉公子重耳來到秦國。重耳賢能,秦穆公看到晉國政局動蕩,懷公昏庸無能,就決定幫助重耳回國奪取政權。還把原先嫁給子圉的女兒改嫁給重耳,還搭上四個宗室女孩。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到都成曲沃,秦穆公派人殺死懷公,扶立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秦穆公三平晉亂,歸功于穆姬的賢德。這是成語“秦晉之好”典故的由來。
一個女人敢于用這種方式脅持國君的,翻遍先秦上千年歷史,似乎沒有第二例。看來一代霸主的秦穆公竟也懼內。誰叫人家穆姬的嫁妝那麽豐厚——為秦國帶來一個萬世稱頌的賢臣百裏奚。
53
53、齊桓公的奪妻之恨 ...
齊桓公的奪妻之恨
——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的出處
蔡姬是蔡國蔡穆公的妹妹,嫁給齊桓公小白,立為夫人,春秋時期夫人就是正妻。一日,小白和蔡姬乘船游玩,蔡姬熟習水性,故意晃蕩船只,小白害怕,制止蔡姬。蔡姬置若罔聞,繼續搖晃船只。靠岸後小白憤怒地說說:“這麽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