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章節
以往,衛靈公将失人心于國人。史鰌多次規勸衛靈公無果。史鰌得了重病,臨終前囑托兒子說:“生前我不能讓國君任用蘧伯玉,撤掉彌子瑕的官,這是沒有盡到幫助國君改正錯誤的責任。我沒有資格按照大夫的禮儀辦理喪事。我死後把我的屍體放在北牆根,這對于我來說就足夠了。”史鰌死後,衛靈公去吊喪,見屍首停在北牆下,很吃驚,問起緣由。史鰌的兒子就把父親生前的話如實地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感慨地說:“史鰌活着的時候一心要推薦賢才,除掉奸佞之人,至死都不懈怠,現在又用遺體來規誡我,真是忠臣啊!”于是衛靈公馬上召見蘧伯玉,把他封為上卿,撤了彌子瑕的職。并把史鰌的遺體搬回到正廳上,以大夫之禮予以安葬。
基于史鰌的忠心,衛靈公開始關注并有心起用賢德之人。這時孔子來到衛國,衛靈公厚待他,給他在魯國時任大司寇的俸祿卻并沒有給他安排任何官職。十個月後,孔子離開衛國。
南子在孔子第二次來衛國時,派人召見孔子。使者對他說:“各國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們國君,想和我們國君建立兄弟情義的。必定來會見我們夫人,夫人願意會見你。”
孔子應邀而來。
南子端坐在細葛布帷帳中,孔子低首緩步前行,按周禮面北跪拜。禮未成,南子已然走出帷帳,繞孔子環行,她批戴的玉器,首飾撞擊出清脆的叮當聲。一向講究禮節的孔子,驚訝于南子的舉止,雖然南子已不在帷帳中,他還是向北臨空朝拜。
南子在大殿裏繞孔子徘徊,圈越繞越大。一會兒,她直走到孔子跟前,開口說:
“聽說先生博學廣識,才學極高。我想請教先生一個問題。”
“夫人請講。”孔子恭恭敬敬地說。
“一個女人容貌重要,還是智慧重要。”
“人的容貌都是天生,父母給的,誰自己也決定不了。至于智慧,一個女人的智慧,是讓她的丈夫賢明,讓孩子成才,不走邪路。”
“如果一個女人用自己的智慧駕馭權力呢,先生是怎麽看的?”
“天在上,地在下,是亘古不變的定律。乾坤豈能颠倒?”
這個老頭明顯在說南子幹政不合常理,真是迂腐!
南子久聞孔子的盛名,召見他,希望能為己所用。沒想到孔子公然頂撞南子,字字珠玑絲毫不留餘地,真是不識時務!
南子忽然想捉弄一下這位老夫子。她俯□,面對面地正視孔子,孔子吓得慌忙俯首叩地,還口中念叨道:“失禮!失禮!”
南子抿嘴而笑,道:“先生周游列國,是為了什麽?”
Advertisement
言外之意是你周游列國不就是為了謀求一官半職,怎麽一點不識時務。
“天下禮崩樂喪,老夫志在恢複禮制,讓天下秩序井然,君臣有序,尊卑有別。”
“那你在魯國開壇布道,宣揚自己的主張就行,何必辛苦的周游列國呢。”
“老夫希望讓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上報效國君,下造福黎民百姓。”
“現在奴隸紛紛要求自由;貧民希望獲得土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諸侯國都越禮稱侯、稱公,甚至稱王。先生卻讓奴隸安于做奴隸;貧民在沒有土地的情況下,等着餓死;諸侯國紛紛退回周天子所分封的原有的疆域內,這可能嗎?社會在前行和進步,先生卻希望把前進的社會重新拉回過去,這有意義嗎?”
“現在諸侯紛争,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根源就在于社會禮制的崩潰,導致君臣、尊卑的綱常被破壞,才産生社會的動蕩和征伐。如果大家都接受禮樂的教化,安于現狀,社會自然就和諧了。”
“先生的追求太理想化了,一個理想的人,曲高和寡,是寂寞的。”
南子站起來,回身坐回帷帳中,叫來侍者,送走孔子。
南子心想:一個懷抱理想的人無疑是值得人崇敬的。
一個月後,南子邀請孔子坐車随衛君出行。之後孔子再次離開衛國。
【七】太子弑母
南子幹預朝政引起太子的極大不滿,南子與太子關系惡化。
是年,太子蒯聩到齊國獻盂時,路過宋野。野人對他唱道:
“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豘?”(“婁豬”是指母豬,“艾豘”是指小豬。)
太子覺得受到侮辱,長久積蓄的對南子的不滿,讓他下定決心,派人行刺南子,刺殺未遂。
衛靈公大怒,太子逃到宋國,之後入晉國。
衛靈公死了,太子之子辄繼位,太子潛回國內搶班奪權,是為莊公。蒯聩怨恨大夫們沒人迎接他回國,想把大臣都殺了。三年,趙簡子率兵趕走莊公,另立公子斑師為衛君,随後齊國發兵,虜獲斑師,改立公子起為衛君。衛國大夫又驅逐起,重新迎立辄為衛國國君。
公子們為奪君位,你方唱罷我登場,不過是一出出鬧劇而已。
南子閑庭信步,坐看雲卷雲舒。
衛靈公在與不在,南子都一樣孤獨而彷徨。
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夢,一個關于蝴蝶的夢,希望在自己人生山花爛漫時,翩翩起舞,綻放生命的絢麗,與自己所愛的人共譜《梁祝》般唯美而浪漫的詩篇。可南子她得不到。她穿上了灰姑娘的水晶鞋,自己的白馬王子對她來說卻變得可望而不可及。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享有尊貴的地位又怎樣,她只是感到寂寞。
作為國君的夫人,燦爛而不真實,她曾經以為衛國宮殿就是她的歸宿,它卻用冰冷、殘酷時刻提醒她,她渴望的幸福的歸宿,它遠在記憶的雲端,那樣遙不可及。
衛國宮殿的生活,風浪很大,青春少女的眼淚早已風幹成氯化鈉,像是久經磨練後,生活留下的殘渣。什麽都經不住歲月的磨蝕,像鮮花上的露珠,在太陽升起後,注定要蒸發,消失。
32
32、孟贏(上) ...
孟贏:滄海有淚
【一】
吳國強大,與楚國在淮海流域利益産生沖突,結怨很深。伍子胥逃到吳國一心要破楚報家仇,得到吳王阖闾重用後,用疲乏戰術連年騷擾楚國,楚軍疲于奔命,軍心浮躁。吳王阖闾見時機成熟,果斷率軍協同唐、蔡兩國迅如流星般直搗楚國腹地。在漢水兩軍對峙,柏舉會戰令尹子常(即囊瓦)戰敗逃亡鄭國,楚國的漢水防線被破,楚國國都郢就像一位卸掉铠甲的武士将胸膛直接□在吳軍面前。
吳軍一路勢如破竹,楚軍防守節節失利,郢都危如釜中游魚。
楚國大殿上,百官危坐,個個急火攻心卻束手無策。各路斥騎飛馬而來,不停地向楚王告急。楚王年幼,軍政大權一直由令尹子常把持,子常戰敗棄國,在國破家亡之際,楚王身邊根本沒有可以倚重的人。楚王的叔叔子西、子期、大将鬥巢等認為郢都是社稷、宗廟所在不可丢棄,力主死守郢都,等待外援。王孫由于、王孫圉、王孫賈、宋木等表示應該避開吳軍的鋒銳,棄都撤走,再圖興複大業。兩邊相持不下,子西、鬥巢率衆巡視守城。剩下的人只有在大殿上幹着急。殿內的氣氛悲觀而凝重。
這時候楚王的母親孟贏在女仆的簇擁下走進大殿,在座的文武百官稽首叩拜。
孟贏雖然已經年過三十,但風華正茂,美豔不減當年,她掃視在座的一眼,語重心長地說:“如今吳軍已經直奔郢都而來,郢都危如累卵。哀家知道郢都從文王建立至今已有兩三百年了,它是楚國社稷、宗祀所在,是在座所有人的家,所有人的根,它之于楚人更有着神聖的地位。可是有句俗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今天楚國遭遇滅頂之災,如果郢都失守,國君和各位都将成為吳王的網中之魚。屆時中原各國再雪上加霜,一起聯合出兵,瓜分楚國。那楚國煌煌幾百年的大國,将面臨着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的危險。生死關頭大家必須齊心協力,當務之急是保護國君逃出國都,楚地縱橫幾千裏,你們沖出重圍後,召集各路大軍,求援于諸侯,才有希望救楚國于水火之中,請大家下定決心,時間已經不允許大家猶豫了。”
孟贏說完,沖随從們一招手,門外進來十來人,每人拿着一個行囊。
“這是我為大家逃亡時準備的衣物和盤纏,你們趕緊換上衣服,即刻出城。”
楚昭王跪下沉痛地說:“母親,孩兒已然是個亡國之君,當與郢都的國民共存亡。如今怎能棄您、棄都而獨自逃生。”
“傻孩子!有你這國君在,楚國就沒有滅亡,你沖出重圍後,號令全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