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章節
面前鞭笞君王。因此歷代君王從不敢昏庸,不敢像中原諸侯那樣貪圖享樂、胡作非為。現在楚國國力強盛,稱霸的氣候已經形成。每個國人關心政治、縱論國家大事,應該值得鼓勵。怎麽會招來橫禍。周厲王不準國人議論朝政,大臣進谏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厲王不聽。終于被國人驅逐。早已成為前車之鑒。”
“先生見識不凡,在下唐突了,敢問先生怎麽稱呼?”
“在下孫叔敖,一位隐士。”
“孫叔敖,你你出自公族,是國君的後裔,與若敖氏并為楚國之大姓。先生身份尊貴,才華卓著,怎能甘于平庸。”
“在下有事,先行告辭。”
樊夫人從香橼閣出來,已經是夕陽殘照了。雖是夏天,山風卻頗有涼意。遠處的荊山蔥茏,雲霧缭繞,擡頭看去,高高的孤峰仿佛就在天上一般。
她面色沉重。憑她犀利的眼光,她從孫叔敖氣質和堅定的眼神中看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樊姬知道,這個孫叔敖是楚國先君蚡冒的後裔,蚡冒的弟弟就是楚武王,他奪取侄子的君位,成為楚國的國君,後來不滿周王室過低的爵位,自立為王。孫叔敖一族的呂臣曾做過楚國令尹,呂臣的兒子賈被楚國的另一王族若敖氏殺死,其子孫後來避居荒野。孫叔敖如此忌憚提起他的家族,肯定心裏還有所顧忌。
22
22、樊姬(下) ...
【四】天降佳人
為國君選擇姬妾這事,讓她心裏充滿酸楚,看着那些你自己年輕、比自己漂亮的姑娘,她心裏羨慕不已,她雖然還不至于韶華已去,但畢竟已經不再水靈。她現在雍容華貴,權貫後宮,可其中忍受了多少的寂寞和苦澀,別人怎麽知道。一個女人她的心胸再寬闊,再有氣度,也不願意別的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的愛。而她則必須克服這份嫉妒,必須忍受漫漫長夜寂寞的煎熬。她本來可以自私,但她卻不能這麽做,因為她就像孫叔敖說得那樣,希望成為楚莊王一生敬重的女人,而不是争一時之寵。
第二天,許國使者求見樊夫人。樊姬換上朝服在鳳翔宮接受禮拜,樊夫人一眼就注意到側立在使者左側的一位長衣曳地,面清目秀,體态輕盈的俊俏小生。樊姬饒有興趣地問使者:“這位小生怎麽稱呼?”
許國使者,小心翼翼的答道:“一個粗使下人,不值得夫人關注。”
樊姬離座,來到下邊,仔細地将那後生打量一番,贊嘆道:“上大夫恕哀家冒昧,這位小姐長得真是國色天香。”
那後生一聽,登時一抹嫣紅在臉上蕩漾開,越發的嬌媚可人。
使者急忙跪地賠罪:“夫人真是好眼力!在下唐突了。”
Advertisement
“上大夫,這是令千金嗎?”
“小女久聞夫人風華絕代又賢良淑德,執意要随同老夫入宮。在家被她娘親慣壞了,太任性讓夫人見笑了。”
“可曾婚配了?”
“還不曾。”
樊姬拉起她的手端詳,十指修長白皙,豐肉嫰骨,問道:“會彈古琴嗎?”
“會”
“會跳楚國的巫舞嗎?”
“學過。”
樊姬招呼小珠,讓許國的姑娘到後面換回女裝。許女着一襲長裙,來到樊姬面前,只見她:目波澄鮮,眉妩連卷,朱口皓齒,秀耳俏鼻。輔靥頤颔,位置均适。肌理膩潔,拊不留手如築脂刻玉。神情溫柔、含蓄、細膩、端莊、娴雅。
樊姬鄭重地對許國使者說道:“哀家正在為大王挑選絕色美女充盈後宮,今天可是看上了令千金了,有意将她留在楚宮裏,不知上大夫意下如何?”
“那是她的造化,感謝夫人的垂愛。”
這位來自許國的姑娘就是後來楚莊王最為寵幸的許姬。
許姬也入住蘭臺閣。
樊姬每天在蘭臺閣的二樓密室閣樓中,觀察三十一位美女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的點滴細節。過了二個月,樊姬再一次在鳳翔宮會見那批美女。下面還是那十二名女官。殿上的三十位美女衣着鮮亮,神采奕奕,以為今天就要冊封她們。樊姬說道:“與生俱來的漂亮的體貌,是父母給的,你們都很漂亮。美貌固然是君王所喜愛的,但一個人重要的還是內心高貴的品質,否則只會像妹喜、妲己一樣,讓君王荒廢朝政,禍國殃民。經過哀家和在座的十二名女官對你們兩個月來的表現,做出考核。”
小珠拿着一張長長的絲絹,将三十一個人在這兩個月的表現一一公布。
念完後,樊姬發話說:“對于哀家和十二女官的評定,你們有異議嗎?”
臺下一下子咿咿呀呀的喧鬧開,樊姬沒有言語,平靜地注視着她們,給足夠的時間讓她們自我反省一下。熱鬧過後,所有的美女都表示心悅誠服。
這番篩選,留下了包括許姬在內的十人。第二天面見君王。楚莊王見十個美女,美得各具形态,美得精致典雅,美得媚而不妖,甚是滿意,連連誇贊樊姬不俗的眼光。當即進行冊封,入住後宮。
【五】滅燭絕纓
楚莊王揚兵于周之疆界,問鼎周室,被周大夫王孫滿以智勸退。楚莊王遂班師回國,不曾料想,後院起火,楚令尹鬥越椒興兵叛亂,楚王團結部衆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才平息了叛亂。
楚莊王非常高興,率嫔妃,聚集群臣在漸臺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會。六年沒有聽鐘鼓之音的楚莊王在興頭上,群臣從早飲至日落仍方興未艾,于是吩咐下人點上蠟燭繼續把酒言歡,還把自己最寵愛的許姬叫來,讓她為大臣們獻舞敬酒。突然,一陣風把殿上的蠟燭都吹滅了。黑暗中,有人偷吃許姬的豆腐。許姬非常生氣,卻沒有聲張,狠狠地把那人系冠的帶子揪了下來,許姬拿着帶子來到楚莊王跟前,悄悄地把這件事告訴楚王,要楚莊王替她做主。哪知,楚莊王一聽,立即吩咐正在點蠟燭的傭人停下來,大聲對群臣說:“今晚難得高興,君臣之間也不必拘束那麽多禮節,大家把帽子都摘下來,痛痛快快暢飲,不醉不歸。”
大臣們都把帽子摘了下來。楚王沒有追究誰對自己的愛姬行無禮之舉,群臣更不知有此事。為行不軌之人給足了面子。
許姬問楚莊王為什麽不懲罰那人,楚莊王卻哈哈一笑說:“今天大家都高興,多喝了點酒,有點興奮,見了你這美人兒,哪個不動心呢?非要把他揪出來,豈不是掃大家飲酒的興致。”
事後許姬委屈地在樊姬面前嗔怪楚莊王,樊姬安慰她說:“妹妹,哀家知道你受委屈了,也對你當時沉着冷靜的處理方式很贊賞。你是大王最寵愛的女人,他怎麽會不在乎你的感受,可是你想,楚國令尹叛亂,大王是靠這幫人拼死血戰,才渡過危難。那宴會大家都在興頭上,如果大王當天大動幹戈,責罰那人也在情理之中,但小者大家敗興而歸,大者傷了好多誓死效忠大王的人的心。你想想大王今後還要仰仗這些人穩定朝局,稱霸中原。”
許姬聽得在理,也就釋懷了
幾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将主動請纓,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将所到之處拼死力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人是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向楚王坦承幾年前宴會上,對許姬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當年楚王不追究之恩。楚莊王對此感喟不已。
曹植在《求自試表》上說:
“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其中的“絕纓”就是指這件事。至于“盜馬”也有一個典故。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春秋時期,秦穆公丢失了好馬,住在岐下的三百人共同捕得并把它殺死吃了。官吏逮捕了這些人,要依法懲治他們。穆公說:“君子是不會因為牲畜而傷害人的。我聽說吃了好馬的肉而不飲酒,會傷人身體。”于是賞賜酒給他們喝,并赦免他們的罪過。後來這三百人參加了秦穆公與晉惠公夷吾在韓原的大會戰。當時晉惠公脫離主力,馬陷入泥中而行動遲緩。秦穆公率領麾下軍士急追晉惠公,試圖捉住晉君,反而被晉軍圍困。就在這危機時刻,曾經偷吃秦穆公好馬的那三百人冒死馳入晉軍,不但救出秦穆公,還活捉了晉惠公。曹植說“楚趙以濟其難”,顯然應該是“楚秦以濟其難”。“盜馬”典故發生在秦國而非趙國。
“絕纓”、“盜馬”充分顯示了楚莊王和秦穆公都是睿智而氣度不凡的君王。
當然能讓唐狡不顧一切,連國王的女人都不顧了,妄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