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母親。”賀致擺着平平淡淡的一張臉叫了一聲。
桓翕抿唇擡眼, 望了過去。
好歹沒真把人給冷着, 片刻後,問了一句:“你怎麽過來了?”
賀致手指動了下,開口,“有件事……”但話沒說完就被桓翕打斷了,
桓翕說:“什麽事就這麽急?”
桓翕雖理他, 但語氣比前兩次沒耐性不寬容多了。
恰好桓老爺就從客棧樓上走下來, 見桓翕這樣的神情語氣, 就覺得有些不妥當, 遂開口道:“致兒過來了?”
賀致連忙喊:“外祖。”
“怎麽都站着, 找個位子坐下來說話。”
桓老爺話一落, 就有小二來激靈領了他們去包間兒, 利落上了壺茶, 關門出去了。
坐下後, 桓翕又瞟了賀致兩眼,輕慢呷茶,半晌, 張嘴道:“說吧, 致兒過來所為何事。”她都忍着沒說賀致一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這話。
賀致從頭到尾都很淡定,興許是有桓老爺在,他溫溫和和的,沒有前兩次面對桓翕時的橫眉冷對。
只聽賀致道:“正好外祖也在,那我便一并說了,原是打算要往京城走一趟, 先前已經推了許多日,眼下天氣最好,行路也方便,想着這兩日就要出發,見母親不在家,唯恐耽擱了時間,這才來了坤州府。”
桓翕頓了幾秒後,飛快問:“京城?你要去京城?”
賀致嗯了一聲。
桓翕就沒再說了,心裏想是不是原劇情起了作用?賀致的人生路線是怎麽樣來着?她光顧着自己,幫賀致避過一次大險之後就再沒管他,有點忘記了。
Advertisement
想了一會兒才想起來,原著中好像提過一次賀致少年獨自上京城求學,想來就是這一回了。
賀致作為主角,必定是智商高,天資過人,讀書厲害。
他自小讀書的先生都是他爹賀衍給他找的。因為原著不是科舉文,只是一筆帶過說了一句賀致少年英才,以弱冠之齡高中榜首,其中的過程細節并沒有,桓翕也不得而知。
賀致現在十五歲,現在正事他成長發展的階段。
桓翕心裏有了數,但裝作什麽都不知道,掀起眼皮問:“你去京城?去那裏做什麽?”
賀致淡淡道:“前日收到一封書信,方知原來當初父親托關系為我求了一位老師,說待我長大便過去。而今父親雖然不在,但先生依舊遵守諾言,讓我前往。”
桓翕心裏點點頭,很是認同,泰安縣這麽一個小地方,肯定沒什麽給賀致施展拳腳的地方。
賀致以後要建功立業少不了需要前期的積累,桓翕當然不能成為男主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不然真就要落得跟書裏的桓姐兒差不多的結局了。
母子鬧得仇人一樣。
桓翕不想做炮灰,現在這樣就挺好,我不給你找麻煩,你發達了也不能對我做什麽。
再一個,原書中賀致的另一個□□煩來源于他那不甚親近的三胞胎胞弟,眼下有個機會讓歷任分開再好不過。感情這東西桓翕沒法,她也不能強拉着幾個孩子相親相愛不是?
別讓他們成仇人就算自己就是功德一件了。
桓翕心裏不無調侃地想,三胞胎姓桓,長大就老老實實繼承桓家這點家業就好。這樣看自己真是個大好人,穿來這地方完全是給這四兄弟調節矛盾來了,先是讓賀致臉沒被劃一倒少了以後許多麻煩,二個是掐斷了三胞胎繼續長歪以後變成麻煩的可能。
桓翕自個兒在這裏邊喝茶邊想得樂,反是桓老爺一聽外孫要出遠門,立馬細問了許多,哪裏的先生,姓甚名誰之類的,賀致都一一回答了。
老師是賀衍找好,這個沒有不放心的,只是讓賀致一個人出門,桓老爺多少擔心。
然賀致又是自小主意極正的一個人,此番來說怕是心裏早決定好,再無更改的可能。
于是桓老爺就只問:“致兒準備何時出發?”
賀致回答:“三日後啓程。”所以他才會急着來找桓翕,周氏說二人來坤州府說是要談些生意,不知幾日可歸,若是錯過了就不好,幹脆賀致就自己親自走了一趟。
“好,你去吧。”桓翕在一老一少說完話之後,才終于插上了一句嘴。
賀致垂眸,“多謝母親。”
桓老爺道:“去京中要走許多日,還是先回家準備準備。”
賀致說自己可以,外祖這邊若有事他可自己回去,惹得桓老爺搖頭說了他兩句,“你啊你,還是個孩子呢。”
所以
接下來桓翕也再去沒訪友或游玩,轉道回了桓家。
周氏先前沒聽賀致說這個事,眼下才算知道,拉着人嘴裏不叫他出這麽遠的門,又哭了一場。
“我的兒,外頭不比家裏,人生地不熟,叫欺負了怎麽辦,再有下人照顧不周可是要吃苦頭,咱不去好不好,回頭讓你外祖父給你聘個好先生回來是一樣的。”周氏不放棄地勸說,總舍不得讓賀致去那麽遠。
最後還是桓老爺出面,道:“好了夫人,你莫要再說了,致兒自小聰慧,我們不能阻了他的前途,既然是女婿早年就求來的先生,本事定不一般,且讓致兒去吧。”
桓翕是最冷靜的一個,默默看着一家人忙來忙去。
周氏一樣一樣的吩咐,首先衣裳就準備了許多,吃的用的更是不知凡幾,這也不忘那也不落,總巴不得他把所有東西都帶上。
桓老爺見外孫身邊只有一個常用的小厮,就挑了他兩個人給他,說出門在外不比家裏,帶些人跑腿辦事也方便。
賀致一一受了。
沒有桓翕操心的餘地,桓翕只能多給塞些錢,又怕對方不要,只能給了他身邊的小厮放着,讓等出了泰安縣再把錢給賀致。
三天後,賀致啓程上了京。
桓翕送了送,但沒跟別的真父母送孩子一樣哭,就揮了揮手了事。
三胞胎躲在一邊嘀嘀咕咕,一個說‘兄長出門了’,一個說‘兄長是去哪兒,祖母哭了’,另一個答,‘他們說去好遠的地方’。
賀致去京城,桓家忙了幾日,人離開了,家裏又靜下來。
桓翕不知道這個朝代會不會亂,會不會出事,她只知道在賀致二十多歲後一定是太平的,因為那個時候賀致已經大權在握。
但現在這幾年,書中沒有提及,到底是改朝換代了還是沒有?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如若打仗,最不好過受苦的自然是百姓,吃沒得吃穿沒得穿,許多人無家可歸,男兒被征兵,留在家中種田的又被征收極高的賦稅,生活艱難,不是幾個單薄的字幾句簡單的話能表達得出來的。
伏屍百萬,餓殍千裏。
誰都不願意看見的景象。
但桓翕得預防着,她怕真的有這一天。打仗糧食就得漲價,吃的最首要,桓家就建了幾個倉庫地窖,原先就是囤糧的。
桓翕覺得也不那麽安全,索性家裏有個別院後頭靠着山,那百來人每日訓練的地方。
桓翕跟桓老爺說了,一起在那後山尋了個隐蔽的地點,開始挖山洞,這麽多人動手不難,一段日子後山洞就成了。兩處洞口連貫通風,左右辟成一個個小洞,連着半個月又燒了火去濕,有些小蟲子也一并燒沒了。
做成了之後桓翕來看過,一見就笑了,很滿意,“別說存糧食了,這人都能避進來。”
地方挖得寬敞,一條直道人都能站起來走,糧食洞都在旁邊牆壁上,深深的好幾個。
桓翕又讓人把洞內放上青黑石板磚,鋪好後。過些日子才往裏面放糧食,當然都是晚上悄摸摸運過來。
如今小河嶺山正被秦見鳴如火如荼的開采,而坤州知府那邊自上次樣夫人來了一次之後就再沒動靜。
桓翕以為沒動靜,實則不然。
誰都只中宮皇後娘娘是京中勇安侯府家出來的女兒,而皇後所生的二皇子并未被立為太子,皇上寵愛貴妃,對其所出的大皇子更看重。
勇安侯府是皇後身後的一大助力,扶持二皇子,如今朝中情況越發不明朗,勇安侯府開始聯合其它勢力,想争取搶奪先機。
坤州知府就是勇安侯爺的人。
這次出了越州秦見鳴搶奪金礦山的事,無奈只能将事情上報。
趙進賢不知秦見鳴的底細,所以不知道怎麽動手。
只說勇安侯爺收到消息後臉色房裏黑沉下來。
秦見鳴是個什麽人,查了幾日才知根本沒什麽背景,不過是個孤兒,因為資質出衆被長姐送去清河書院讀書,後來中了進士,現而今竟然已經做上了知府的位置。
勇安侯爺并未把這人放在心上,正準備命人去将之除去,卻突然一個主意浮上心頭,眼下朝中動蕩,與其一味地等下去,不如借此時機,将坤州和越州的動亂挑起來,看皇上準備做何處理,若讓大皇子領這差事,他們便趁亂除去大皇子,若讓二皇子處理,正好殺了秦見鳴一幹人等,把功勞安在二皇子頭上為他造勢,到時皇上他們再上奏折請立二皇子,皇上恐怕不答應也不難!
勇安侯爺将這些想明白,心頭大喜,立馬叫人去請大兒子和二兒子來商量此事。
三人足足在書房裏談了一宿,翌日天一亮,勇安侯爺就将寫好的折子交給下人,快馬加鞭送去坤州府,當夜又調遣家将五百人,悄無聲息出了京城往坤州府而去。
半個月後,坤州府知府和勇善營指揮使,突然出兵圍了泰安縣的桓家村。
領頭的人大聲呼喝:“越州知府秦見鳴,勾結外賊,擅離職守,在坤州府內窩藏朝廷欽犯,今被人舉報,必要徹查嚴懲,違令反抗者殺!”
随後手一揮,幾百官差沖了進去,揮劍胡亂砍殺!可憐裏面許多無故村名,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于官兵刀下。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34203607 6瓶;燕子、植物系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