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第二十二穿妖妃安陵容11
=======================================
乾元舊人四散去,公主歸宿各思量
李珊理順了前朝,對垂簾聽政的興趣便少了很多。
其實她一開始并沒有想走攝政的路子,只是禦滄即位後她才發現,這個乖巧的孩子已經學來了玄淩的多疑和算計,又沒有玄淩執政的手腕和經驗。幫他,要花費很大的心力才能不被過河拆橋,不幫他,反而是海闊天空。不過兩人畢竟還有母子情分在,禦滄也不是野心勃勃的人,他心裏隐隐地明白李珊對權力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身在高位想做出一些事情。因此他對李珊攝政的事情并不反感警惕,反而在處理政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對權力失去了熱衷,有了做甩手掌櫃的心思。這樣的心思一起,多疑去了幾分,人越發的釋然豁達了。
朝堂已經步入正軌,許多忠于李珊的大臣已經站在了高位,李珊和禦滄都無為而治也沒人借此作亂,倒讓心有算計的大臣越發覺得李珊和禦滄高深莫測,更平靜有序了。
此時已是永靖三年,平靜多時的後宮也起了異樣的聲音,李珊便把目光放回了久不關注的仁安宮和仁壽宮。
仁安宮住着所有有子嗣的太妃太嫔,失去了争鬥品玄淩,又沒有什麽深仇大恨,倒也沒有矛盾。杜佩筠分位高人一等,只讨好着李珊,養育着予滢,再沒有不順心的;沈眉莊身體虛弱,關起門來過日子,除了太醫問診便再不接觸外人;浣碧和方淳意因為三個帝姬的親密而漸漸熟悉,深宮寂寞中算得上朋友了,二人都沒再提過甄嬛。并不值得李珊費心。
而仁壽宮雖然吵吵嚷嚷,但有紅樓中的夫人們在,也沒惹出什麽亂子。李珊卻有點嫌棄她們了,要知道玄淩後來選秀幸宮女可是百無禁忌,人實在是太多了,年紀輕輕為玄淩守了寡,苛待了李珊也不太忍心,只能由着內務府提供大批的衣食。
李珊算了算宮中的財務,又想到如今的國情政策,給禦滄看了財務數據,聖旨發下。
皇帝以身作則,響應新政令——先皇妃嫔,無子女者,三十五歲以上可回娘家骨肉團聚,宮中送年例,也可進入宮中管理的岫雲寺帶發修行;三十五歲以下可歸家骨肉團聚,須嫁娶或收養孤兒,宮中賜婚且有傍身銀兩。
此事一出,舉朝嘩然,因為是禦滄親自發旨,反對的聲音被壓了下去。三個月內,仁壽宮的先帝妃嫔便走了個精光。“王夫人”等人很快找到了歸宿,還有賜婚聖旨和賞賜。其餘人看到了先例,陸續的嫁了或立女戶收養了孩子。士族總是不會在找得到背鍋者的時候罵皇帝的,于是李珊終于得到了妖妃的評語,只是鑒于李珊的地位和良好的聲譽,比較含蓄,而李珊是素來不愛管這種口頭上的威風的,何況平民百姓對李珊的看法還是正面的呢。
在這樣的輿論下,李珊另外做的事便沒有聲響了。李珊為大周朝制定了這樣一條規矩,皇帝死後,有子女的妃嫔,無論是皇子還是帝姬,都不必困守宮中,可以跟皇子帝姬出宮,當然,宮中此後就只管例銀不管其他了。
仁安宮,方淳意和浣碧為宮中的變化而感慨,卻沒有什麽不平,日後随女兒出宮做個老封君便是夢想中的日子了。唯一不同的就是沈眉莊,這些年太醫院規矩嚴格了許多,但礙于太後的金口玉言為她看診的一直是溫實初,二人情愫漸生,沈眉莊還不滿三十歲,若是沒有溫儀帝姬,她必是能夠出宮另嫁的。無悲無喜的是杜佩筠,這番變動對于她來說并沒有什麽意義,予滢比禦滄小一歲,又是幼子,完全是孩子模樣,杜佩筠有操不完的心。
眼看後宮又開始人心浮動,李珊決定轉移視線,免得鬧出麻煩。皇帝的兄弟姐妹都還沒有封號,眼看皇帝快要娶親,叫着皇子帝姬的稱呼終是不美,于是開始了分封。
淑和帝姬封淑和長公主,溫儀帝姬封溫儀長公主,予浏封北海王,嘉榮帝姬封嘉榮長公主,予滢封昌邑王,柔毓帝姬封柔毓長公主,仁康帝姬封仁康長公主,安令帝姬封安令長公主。
分封在有心人眼裏是一個信號,王爺長公主們都到了可以成親的年紀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皇帝。家中有适齡未婚男女的都動了心思,皇後當不上,王妃和驸馬總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淑和為長,自然先開始相看,悫妃撫養了她十多年,如今又住在王府,理所當然地全權接手了此事。淑和對呂盈風只有一個模糊的影子,但架不住還有一個呂家。看呂盈風就知道呂家是什麽樣的性格,說心直口快也不錯,但也說得上是心高氣傲、瞧不起人,嘴巴毒起來叫人恨不得縫上。悫太妃是靠着謹小慎微,又有僥幸懷上皇長子的運氣走到現在的,樂安王雖貴為王爺,但被先帝呵斥,又不像予浏和皇帝一起長大、予滢纨绔毫無威脅,母家家世說得上是低微,自然是不算呂家看得起的人家。呂盈風的嫂子呂家夫人聽了消息直接去了樂安王府,把樂安太妃的客氣當成了軟弱,起了争執,悫太妃對宮中底氣不足,卻也容不得放肆,趕走了呂夫人,又叫來了淑和。
樂安太妃看着忐忑的淑和長公主,嘆息一聲,将過去的事情娓娓道來。淑和只知生母犯了大錯,卻不知此中龌龊,對母家的好感當即去了大半,又聽到舅母的無禮,更是不忿。太妃又和她說了些心裏話,并非不願為她擇取高門,只是情勢所迫——太後深恨呂盈風,淑和原應在宮中出嫁的。淑和長公主的脾性是像了樂安太妃的,平淡随分,表示願意聽從母妃的建議。樂安太妃叫來予漓,三人合計了一番,最終選定了樂安太妃娘家堂兄的兒子。這位堂兄是湯家官位最高的,四品實職,兒子已經考上了舉人,淑和也很滿意,便入宮請旨。
聽了樂安太妃的話,李珊沉吟片刻,問是否已與那家人有了默契,得了樂安太妃的肯定回答,李珊便道讓下次請安那家夫人進宮殷勤一些,傳出去也是長公主的矜貴,樂安太妃自然答應了。
李珊其實并沒有遷怒淑和,予漻只是換了一個身份繼續活着,呂盈風受到懲罰就足夠她消氣了。不過李珊也不會有意關照淑和,淑和未來婆婆的家世比樂安太妃娘家好了不少,人也是個心高氣傲的,李珊還聽說過她對自己娘家侄女十分滿意的傳聞。
果然,這次命婦請安那夫人來是來了,所謂殷勤卻既單薄又假模假樣,李珊也象征性的誇了誇準驸馬,次日便賜了婚。公主大婚的禮儀也是繁瑣的,不過索性有先例,只是準備時間長了一些。
溫儀只比淑和小一歲,淑和定親也不算早,按理來說溫儀也該細細相看人選了,可是最為溫儀養母的沈眉莊卻一直抱病不出,也不見她派人請李珊幫忙相看。李珊不用派人查也想得到原因,沈眉莊把她不能和溫實初在一起的原因歸結到溫儀身上,對她有了一絲怨恨,而且如果溫儀成親出宮她便再沒有借口和溫實初見面,再加上她自诩清高不可能對溫儀出手,所以只能這樣拖着溫儀。溫儀身邊還有曹琴默的人,沈眉莊又不在乎溫儀心向生母還因為真愛對溫儀十分忽略,兩人并沒有多少母女感情,只是同住在一個屋檐下還不常見面的舍友罷了。所以溫儀絲毫沒有想到沈眉莊的苦衷,她既不屑沈眉莊不守婦道與人私通,尤其還是婆母安排照顧她的大夫,又恨沈眉莊耽擱她的年華,心裏有了不少算計。
只是她又不可能将沈溫二人的私情告發的,她養在沈眉莊名下十年,二人已是一損俱損,唯一的辦法就是快些擇親,出宮後再想辦法“處理”這樁醜事。溫儀身邊雖然還有曹琴默留下的心腹,但并沒有多少勢力,一來曹琴默的大部分心腹宮人都因為歡宜香秘事而被暗中處理,二來時過境遷很多人的忠心都已經不可靠了,所以溫儀的計劃還只停留在打探消息,寄希望于李珊身上。李珊沒有為此費心,而是将這件事交給了另一個人。
--------------------
作者有話要說:
猜一猜負責溫儀婚事的人是誰。
溫儀的驸馬還沒想好,話說原著她是和哪個cp的?
又拖拉了,這個世界真的寫的太長了,下一章盡量把所有帝姬和王爺配出去,還有甄嬛和端妃這章又沒寫到,下章盡量了結她們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