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
正因為人性的黑惡一面,比之于獸性更不堪,所以人類社會才會有如此之多的苦難。同樣的,正因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經接近了佛家的聖靈,所以人類才演繹出了絢麗無比的文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念之差即成魔,一念之差即成佛。佛性與魔性并無交界,更無距離。所謂的聖賢之路,就是讓你的心永遠沉浸在善的境界之中,再也不受到惡的襲擾。
京城最大的黑幫頭子
終于想明白了,聖賢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需要漫長時間的思考推演,不管是佛家儒家還是道家,哪家都沒有區別,都只有這麽一條羊腸小道。
于是陽明先生王守仁再回京師,重新做官。
這一次回來,他可真是來對了地方。此時的朝廷,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的歷史也在此抹上一絲喜慶的色彩。
此時憲宗的兒子孝宗也終于死掉了,輪到了孝宗的兒子朱厚照出馬,宰制江山。
那麽這個武宗朱厚照,又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要想知道武宗皇帝是個什麽樣的人,這事還得從大明立國之時說起。當年朱元璋盡逐元人北走,建立大明。當時南京城中就有一些下層的蒙古民衆,被留下來服苦役,再後來又從北方逮回來許多蒙古族戰俘,一并關入了戰俘集中營。此後從洪武大帝朱元璋開始,歷經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眨眼工夫到了現在的武宗朱厚照,這已經是整整八代人了,那些戰俘營中的蒙古難民們,也一代代艱苦繁衍下來,只是一代更比一代窮,到了這一代,北京城中的蒙古後裔,終于出了五個不世英雄,他們都是誰呢?
策珠爾、托果齊、甘珠爾、都呼、布都罕。
這幾個人,是歷史上的大英雄嗎?怎麽就從沒聽說過他們?
雖然你沒有聽說過他們,但在當時的北京城,百姓們聽到他們的名字就怕,連聽到他們的腳步聲,都會吓得哆嗦起來。話說這五個兄弟,每日橫行于北京街頭,舉凡小商小販,門臉兒鋪面,都得按月向他們繳納保護費,倘若有哪家小鋪敢不繳,砸,就一個字,不跟你客氣!
原來是北京街頭的地痞流氓,街頭市霸。
沒錯,這五個哥們兒組成了北京城中的具有濃厚黑社會性質的民間社團,每人腰揣殺豬刀一把,每天敲詐勒索,以此為生。盡管北京城中也有其他的江湖組合,但卻狠不過他們,所以這支江湖勢力,俨然獨霸北京城。
可是忽然有一天,另一支江湖社團找上門來,領頭兒的,是一個滿臉油滑的少年,但他手下居然有幾十號人馬,突然圍住五名蒙古兄弟,不由分說摟刀子就砍。策珠爾等五名兄弟勃然大怒,當即抽出殺豬刀,與對方大砍大殺起來。雖然對方人多,卻奈何不得策珠爾等人,五人悍勇無比,輕而易舉地将對方砍散,向那少年猛沖了過去。
那少年不虞有此,掉頭飛逃,五名江湖兄弟在後面窮追不舍,追入了一條巷子之中,眼看就要将那少年追上砍死。不料巷子兩邊突然喊聲大震,就見無數官兵,少說也有幾千名,從巷子兩頭突然抄堵過來,鋒冷的槍尖緊抵在五名江湖人物的脖頸上,吓得這五人一動也不敢動。
Advertisement
嘻嘻,嘻嘻嘻,那油滑少年樂颠兒颠兒地走了過來,先摸了摸五名江湖人物身上的肌肉塊兒,說道:不錯不錯,你們真的很能打,要不要以後跟着我混?
策珠爾等五人道:跟你混沒什麽問題,可你到底是誰啊?
那少年嘻嘻一笑:實話告訴你們,我便是當今天子,你們以後跟了我,若是有人敢欺負你們,就報我的名字,吓死他們。
五名江湖好漢痛苦地扭過頭:……這是真的假的啊,當今天子應該坐在金銮殿上,幸禦數不清的美貌宮女,不可能跑到街頭當流氓吧?
然而這卻是真的,當今天子朱厚照,雖然他不幸生在帝王之家,卻有一個浪漫的流氓之夢。他最渴望的就是帶着一群小打手,上街砸了商販的小攤兒,再調戲幾個民女,這種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史書上記載說,策珠爾、托果齊、甘珠爾、都呼以及布都罕這五名江湖好漢,以後就跟在武宗皇帝朱厚照屁股後面兒,在北京欺行霸市,橫行不法。由于他們幾個表現得非常流氓,深受武宗皇帝的欣賞,于是收了他們當幹兒子,并替他們改名叫:朱采、朱靜、朱滿、朱恩和朱窺。
像這樣的幹兒子,有名有姓記載在史書上的,武宗皇帝就收了一百二十七個。朱厚照的幹兒子,不光有地痞流氓,還有邊關逃兵、樂戶、伶人,西域來的番僧,從深山裏鑽出來的老道,外加宮中的太監等等。反正這個皇帝最讨厭待在皇宮裏,每天帶着一幫小兄弟出宮打群架,他打敗了對方,就不客氣地往死裏砍。但如果是對方打敗他,他就按江湖規矩,收對方當自己的馬仔,讓他替自己砍人。
由武宗皇帝朱厚照所統領的流氓團夥,成為了京城中最大的黑幫,無人敢撄其鋒。
既然如此,明武宗放着好端端的皇帝不做,出宮兼任流氓頭子,那麽國家大事,誰來照管呢?
國家大事,自然就交給劉瑾了。
劉瑾,何許人也?
恐怖的權力格局
話說大明英宗年間,陝西興平縣有一戶人家,姓談,這戶人家生了個兒子。然而這個孩子的姓名,已經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姑稱之為小談吧。小談這孩子聰明伶俐,喜讀詩書,按說這孩子理應走科舉功名之路,可是不曉得什麽原因,忽一日他揮刀切割下自己的卵蛋,去了大太監劉順的門前,自願賣身為奴,侍候劉公公。劉公公喜歡這個怪孩子,遂收了他為幹兒子,替他起了個名字,叫劉瑾。
于是大太監劉瑾橫空出世,到了憲宗年間,他被分配到教坊司工作,主要是負責替皇宮歌舞團的演員們做好服務工作,這說明他除了精讀詩書之外,在音樂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除了多才多藝,他還有一個暴脾氣——有一天,他出宮采購,因為價格談不妥,與賣家發生争執,結果他三拳兩腳,竟然将對方活活打死了。
出人命了,按刑律,當斬。
有關部門把斬決劉瑾的報告報了上來,卻恰好被當時還當太子的孝宗遇到了,孝宗截下了這紙斬決令,找了個由頭兒,開釋了劉瑾。然後等孝宗做了皇帝,生下兒子武宗的時候,孝宗就讓劉瑾去東宮伴讀,就是陪太子武宗讀書。
孝宗怎麽會派個殺人犯到自己的兒子身邊?他就不怕劉瑾哪天無名火發作,捏死他的親生兒子嗎?
不怕,居于權力的巅峰,孝宗對于人性有着與衆不同的認知。他知道,人性這個東西,是根深蒂固的,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恐懼心理。朱家子孫世代承襲皇帝之位,原因是什麽?是朱氏皇族智商高嗎?差矣,孝宗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這一家子,朱氏皇族中,朱元璋雄才大略不假,成祖朱棣也有兩把刷子,但此後的子子孫孫,其智商已經回落到了普通人的水平之下。這時候資質平庸的皇帝們之所以還能夠把持皇權,只是因為一種沿襲日久的習慣——大家已經習慣看到姓朱的坐在皇帝寶座上,這時候最羨慕的是皇帝的命好,而不是他們的智商。
尤其是侍立于金銮殿之上的大臣們,這些大臣無一不是智商才學過人之輩,如李東陽,如李夢陽,如王守仁——連名傳千古的唐伯虎,都被這些精似鬼的天才人物擠到了江湖上去,可知朝臣的智商是何等之高。
那麽多聰明絕頂的臣子,偏偏帝王的智商是越來越低,長此以往,不堪設想啊。
所以,皇帝想以智力的優勢駕馭群臣,那基本上來說是不可能的。你一個笨到家的蠢人,居然敢和一群天才人物鬥智商,這不明擺着搞笑嗎?
智力上鬥不過群臣,倘若哪個聰明的大臣想要玩弄你,那實在是再也容易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你笨,你蠢,被人家玩兒了你自己也不知道。只是玩兒一玩兒倒還罷了,怕就怕被玩弄到最後,太阿倒持,反倒被智商超高的臣子奪走了你的權力,那後果就太可怕了。
有什麽辦法可以避免這可怕的結局呢?
有辦法!
這辦法就是要激起群臣心裏最深的恐懼之感,讓他們害怕你,不管他們有多麽聰明,可恐懼會最大幅度地降低他們的智商。而且只要他們害怕你,就不敢欺騙你,更不敢玩弄你,至于奪走你的權力這事兒,想也不敢想。
可如何才能夠讓群臣心懷恐懼呢?
辦法太簡單了,就是找一個像劉瑾這樣有着明顯暴力沖動的人出來,授予他特殊的權力,讓他為所欲為,殺大臣宰高官,讓群臣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人人自危,個個膽寒。這時候,大臣們就會無限渴望着皇帝的拯救,倘若你再将哪個倒黴的大臣從劉瑾這種暴力主義者手中拯救出來,那麽他就會感恩戴德,五體投地地膜拜你,再也不敢興起別的心思。
所以明憲宗的時候,設置西廠,讓大太監汪直統領錦衣衛,專一殺戮群臣。而孝宗替自己兒子安排的是劉瑾。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兒子是什麽德行,孝宗比任何人更清楚,所謂望之不似人君,既然兒子貪玩,明顯鎮不住群臣,那就需要一個劉瑾趕場救火,充當邪惡的大魔頭,讓群臣從此生活在恐懼與絕望之中。唯其如此,自己兒子武宗的江山,才會得以穩固。
顯而易見,劉瑾絕頂聰明,他知道自己被安排在武宗皇帝身邊的意義是什麽,所以他終究沒有辜負皇家的希望,把他的角色演繹得非常精彩。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說劉瑾把他的角色演繹得非常之精彩,那是後來的事情——後來劉瑾進入了角色,與朝中群臣展開了互動,越演越生動,越演越逼真。但在一開始,他仍然只是武宗皇帝身邊的一名工作人員,以領導滿意作為他的最大目标和宗旨,壓根兒沒想到會有人來找他的麻煩。
群臣來找他的麻煩,也是吃飽了撐的。早在武宗他親爹孝宗當政時代,朝政就形成了一個內批制度,凡事涉及權幸貴戚,涉及皇族利益,行政公文就只在宮裏邊兒走,皇帝批閱了轉太後,太後批閱了轉皇後,皇後批閱了再轉回皇帝這裏,然後皇帝再轉回皇太後處,如此反複以至無窮,直到這紙行政公文,在無數次的批閱中被惱火的太監偷偷撕了為止。
也就是說,涉及皇親國戚的事情,無論是刑事案子還是民事案子,抑或是法規政策,都只在皇宮裏內部公文履行,內閣也好,六部也罷,都沒機會參與。所以當時的大臣們很是窩心憋火,但誰也不出頭說話。
為什麽大家不肯出頭說話呢?
這裏有個原因,大明帝國在朱元璋開創時期還馬馬虎虎,成祖朱棣同樣以武功治理天下,則牛氣得很。此後是仁宗、宣宗,仁也好宣也罷,都是拿出來響當當的字號,表明帝國的皇帝超級英明神武,帝國很有面子。但到了英宗時代,雖然這個皇帝谥號為英,但實際上卻丢人現眼,英宗曾經在親征土木堡之時,遭到蒙古瓦剌部落的綁架,堂堂皇帝被人家綁了肉票,說出去已經夠丢人的了,可是英宗之後的憲宗更怪,竟然長期拒絕上朝。
明擺着,帝國出了問題,越來越走下坡路。所以群臣心裏急惶,就琢磨在憲宗的兒子孝宗這一輩扳回一局,哪怕是孝宗再沒有出息,那也要把孝宗人為地打造成一個絕世帝王,也好讓帝國有點兒面子。
所以大明歷史上,對孝宗的評價就很高,認為孝宗這個皇帝蠻不錯——但實際上,這個蠻不錯的評價,是群臣們彼此默契搞出來的商業包裝。事實上孝宗超級的扯淡,比之于憲宗更不堪提起。單說一個公文內批,內閣六部不得與聞,就明擺着會遺患無窮,遲早會把帝國搞得一塌糊塗。
但為了維持孝宗時代和諧的假象,群臣們閉緊了嘴巴不說話,那是因為他們打算等孝宗死了之後,到了孝宗的兒子武宗這一輩,再把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糾正過來。
所以武宗甫一登基,群臣就紛紛上書,要求廢除公文的內批制度,行政辦公透明化,公開化。
可是事情的麻煩在于,雖然武宗登基時才剛剛十五歲,可是他肩上的擔子卻非常重,他不僅要供養老太後,也就是他的生母,還有一個太皇太後也需要供養,這可是他的親奶奶啊,不養成嗎?
可不管是皇太後,還是太皇太後,供養起來都是非常花錢的。皇家的太後,可不像民間的老太太,給一碗涼水,打發兩個幹硬馍馍就OK(行)了。太後和太皇太後兩家,男男女女都少不了幾百號人馬,個個都要吃山珍海味,人人都要住超豪華級別的公家免費大別墅。這麽麻煩的要求,全得由少年武宗皇帝來解決。
怎麽個解決法呢?
把這事拿到朝廷上去,讓群臣讨論?
想也別想,這事如果端出來,群臣少不了拼死勸谏,哭的有喊的有,上吊的有撞死在金銮殿上的有,是絕無希望解決的。
這種事,只能走內批。
武宗皇帝在文件上批閱:皇家沒有那麽多的錢來養活太後和太皇太後,咋辦啊,轉太後和太皇太後閱。
太後和太皇太後倆老太太,看了武宗的批閱非常惱火,批奏道:皇上,你缺心眼兒啊,不會讓幾個太監出宮,辦幾家企業……嗯,就叫皇莊好了,老百姓家的地咱們低價買來高價賣出,這不就有錢了嗎?
武宗雖然是皇帝,但他是太後的兒子,太皇太後的孫子,只得依言照行。于是令太監出宮,強行奪占百姓家的土地和漂亮女人,老百姓呼天搶地去官府告狀,官府急忙向朝廷報告。內閣及六部官員得知此事,無不是怒火攻心,義憤填膺,齊聲吼叫道:
劉瑾不除,國無寧日!
咦,這事跟人家劉瑾有什麽關系?
跟劉瑾是沒關系,但是你替群臣想想,老百姓土地被占,妻女被搶,朝廷無論如何也得從宮裏拖出來個活物來,還老百姓一個公道吧?可是皇帝不能拖出來,太後不能拖出來,太皇太後也不能拖出來,這些當事人都惹不起,那還能拖誰?
只能拖出來一個劉瑾湊個數字,誰讓他和皇上的關系好呢?
史上最強硬的內閣
八虎不去,亂本不除!
朝臣不光是要找“無辜”的劉瑾的麻煩,還包括了谷大用、馬永成、張永、魏彬、羅祥、丘聚、高鳳七名內侍,為了名正言順,朝臣還給這八個替死鬼起了個黑社會才有的稱呼:八虎。
要知道,這時候的明武宗才剛剛十五歲,還不懂人情世故,全靠了他身邊這八個人,替他出主意想辦法。如果能夠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民運動,将這八個人一次性全部打掉,那麽,懵懂的明武宗就落到了群臣的手中。這些群臣無一不是智識之輩,到時候想讓武宗圓他就得圓,讓他扁他就得扁,豈不快哉?
儒家學者,莫不是存有一腔政治野心,希望能夠得到機會,大展手腳,實行自己的治國理念。但是在皇權體制之下,這種可能性基本上來說就不存在,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能夠碰到一個不懂事的小皇帝,聽任你的擺布,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現在大家終于遇到了十五歲的明武宗,當然會莫名亢奮。
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借口,編理由,甭管這借口多麽離譜兒,甭管這理由多麽荒唐,只要群臣一心一意,不愁清理不掉小皇帝身邊的保護者,屆時,孤零零的小皇帝,就落入大家手掌矣。
這些心裏的念頭,并沒有寫在史書上,但卻是明明白白的事情。所以三名托孤老臣,也就是內閣三名元老,以劉健為首,李東陽、謝遷不停上奏章,強烈要求打倒以劉瑾為首的八虎集團。這時候戶部郎中李夢陽發現了機會,也斜刺裏殺出添亂,上奏章要求搞掉劉瑾。
但是李夢陽這事卻做錯了,任誰都有理由欺負劉瑾,唯獨他不應該。
為什麽呢?
因為李夢陽有恩于劉瑾。前面說過,劉瑾在出任教坊司領導的時候,三拳兩腳打死了賣貨的小攤販,當時下了大獄。按理來說,這時候劉瑾的工資祿米,也應該停發了。但李夢陽當時就在戶部工作,看到劉瑾的家人可憐兮兮地來領祿米,擔心這戶人家領不到祿米,就會活活餓死,所以就違反戶部的管理規定,擅自發放了祿米給劉瑾的家人。事後,劉瑾的家人把這事告訴了劉瑾,并說:有生之年,可記住一定要回報李夢陽……但恩不恩,路線分,由于打掉“無辜”的劉瑾,更符合群臣的長遠利益,所以李夢陽也不管那麽多了,湊熱鬧跟大家一道合夥兒上奏。
《明通鑒·第四十一卷》中記載說:
疏入,上驚泣不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由于諸臣所上奏章,一個個窮兇極惡殺氣騰騰,把個可憐的明武宗皇帝給吓哭了,連飯都不敢吃了。
武宗小皇帝之所以被吓哭,那是因為他自幼在劉瑾的呵護下長大,對劉瑾等人的依賴感極強。說他在內心的感情上視劉瑾為父兄,也不為過。此時宮外一夥人突然上書,強烈要求打掉他所依賴的父兄,這讓可憐的武宗如何不驚恐?
為避免宮外那夥怪異的白胡子老頭兒幹出什麽可怕的事情,小武宗就央求司禮太監李榮、王岳去內閣,與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商議,看看可不可以不要這樣恐怖,找個妥協的法子。李榮和王岳在皇宮和內閣之間,來來回回地跑了無數趟,一再轉達小武宗的意思,能不能把八虎流放到南京,就不要殺他們了,都怪可憐的……
但是內閣執意不允,不殺八虎,誓不罷休。
眼見得小武宗哭個不停,于是內閣商議,宜将剩勇追皇帝,不可沽名學霸王。等明天湊齊滿朝文武,大家一起上朝理論,數百名大臣一起沖小武宗吼叫,不信吓不死他。
恐怖大殺器
正德元年十月,內閣首輔并朝中群臣上奏,略曰:
臣等伏睹近歲朝政日非,號令失當。自入秋來,視朝漸晚。仰窺聖容,日漸清削。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丘聚、劉瑾、高鳳等造作巧僞,淫蕩上心。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于前。至導萬乘與外人交易,狎昵媟亵,無複禮體。日游不足,夜以繼之,勞耗精神,虧損志德。遂使天道失序,地氣靡寧,雷異星變,桃李秋華,考厥占候,鹹非吉征。此輩細人,惟知蠱惑君上以便己私,而不思赫赫天命。皇皇帝業,在陛下一身。今大婚雖畢,儲嗣未建。萬一游宴損神,起居失節,雖齑粉若輩,何補于事。高皇帝艱難百戰,取有四海。列聖繼承,以至陛下。先帝臨崩顧命之語,陛下所聞也。奈何姑息群小,置之左右,以累聖德。竊觀前古奄宦誤國,為禍尤烈,漢十常侍、唐甘露之變,其明驗也。今永成等罪惡既著,若縱不治,将來益無忌憚,必患在社稷。伏望陛下奮乾剛,割私愛,上告兩宮,下谕百僚,明正典刑,以回天地之變,洩神人之憤,潛削禍亂之階,永保靈長之業。
這篇上奏,是歷史上少見的短文,此文正是戶部郎中李夢陽執筆,戶部尚書韓文最後修稿。當時韓文指導李夢陽說:
是不可文,文恐上弗省。不可多,多恐覽弗竟。
韓文的意思是說:這篇上奏,不可以寫得文绉绉,寫得太華麗了,小皇帝是看不懂的。也不可寫長了,文章太長,怕小皇帝沒耐心看。
瞧瞧這些老家夥,這不是挺明白兒童心理學的嗎?他們也知道小皇帝水平比較低,又缺乏耐性,明明知道武宗還是個孩子,卻偏偏大帽子滿天飛,非要把小武宗的玩伴們通通搞下去。這麽個搞法,明擺着不妥當,肯定會引發小皇帝的對抗情緒。
再仔細看看這篇戰鬥檄文,通篇是東拉西扯,所謂的八虎雲雲,全部的罪證就是個道聽途說,沒有一丁點兒的事實依據。而且羅列出來的罪狀,全都是孩子們的游戲,就憑這些,居然想将劉瑾等人搞掉,朝中這些老家夥,明擺着腦子進水了——他們就是欺負武宗皇帝年幼,不辨是非,以為自己人多勢衆,對錯不管大家一起嗷嗷叫,想蠻不講理,以多為勝。
所以武宗小皇帝才會被吓得哇哇哭,換了誰被一群花白胡子的怪老頭兒團團圍住,威脅恫吓,都得哭,不哭不行啊。
哭着哭着,武宗皇帝察覺自己的哭聲越來越大,嗯,閉上嘴巴,側耳一聽,身前身後,左左右右,是一片嗚嗚的哭聲。原來是劉瑾等八人得知朝臣要搞掉他們,吓得全都身體綿軟,走不動路,就這樣跪在地上,爬到了武宗小皇帝的身邊,陪着小皇帝一起哭。
看着這些陪伴自己長大的人,武宗皇帝忍不住再次號啕:為啥呀,這是為啥呀,大家在一起開開心心,多好的事兒啊,為啥外邊那些怪老頭兒非要殺掉你們呢?
劉瑾哭着說:怪老頭想害我們,理由就一個,因為我們都是皇帝身邊的人,我們全都死了,皇帝以後還靠誰呢?
小武宗道:……不會這麽嚴重吧,也許他們只是吓唬吓唬你們……
劉瑾大哭:皇帝啊,都到了這一步你怎麽還不明白啊,如果你現在不管我們的話,等到明天,我們這些人通通都将被切成碎塊兒喂狗,到時候皇帝你可就落入那群怪老頭兒的手中了,再也沒有人幫助你、保護你,到時候你可咋整啊……
小武宗騰地站了起來,臉色慘白地道:那……要怎麽辦,才能夠不被那些怪老頭兒欺負呢?
劉瑾道:除非,皇上你立即下旨,将司禮監、東廠和西廠全部掌握在手中,這是從你祖宗朱元璋開始,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暴力工具,是專門用來整治外邊兒那些怪老頭兒的。人人都說錦衣衛是特務組織,太血腥,太暴力,太殘忍,可是皇帝你也親眼看到了,就這情形,你不使用錦衣衛,能行嗎?
小武宗站了起來:傳朕旨意,欽命劉瑾掌管司禮監,馬永成掌管東廠,谷大用掌管西廠!
正如劉瑾所說,早在帝國初期,朱元璋就為他的子孫準備了最兇殘的暴力工具——錦衣衛。一旦小皇帝操起這恐怖的大殺器,就該輪到外邊兒那些怪老頭兒倒黴了。
物極必反
次日,內閣三元老并朝中諸臣,繼續寫奏章要求誅除八虎,正在走筆疾書,突然宮中傳旨,宣諸大臣入宮。衆人從四面八方向宮中走來,在宮門前相遇,內閣劉健對戶部尚書韓文道:弟兄們,再加把勁兒,成功就在眼前了。
另一名尚書許進提醒道:我說你們諸位,可不要逼得太緊,小皇帝可不是吃素的,逼急了只怕事有反複。
劉健冷笑:反複你娘個頭,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不信小皇帝能玩出花樣兒來。
正說着,就見司禮監太監李榮,拿着厚厚的奏章出來了,對大家說:諸位,肅靜,肅靜,咱家傳達一下皇上的旨意。皇上說了,你們大家的意見,都對,都有道理,你們這麽多人,沒道理也有道理了。只不過呢,你們所要求誅除的那些人,都是打小侍候皇上長大的,無罪殺之,皇上于心不忍啊。希望諸位能夠緩和幾天,皇上肯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複的。
衆人面面相觑,戶部尚書韓文搶先沖了出來:宮中八虎,為害甚烈,如不誅除,國将不國,我等身為朝中重臣,自古冰炭不同爐,正邪不兩立,今日不除八虎,誓不收兵!
旁邊又沖出來一個侍郎王鏊,振臂高呼道:八虎不去,亂本不除!衆臣也立即舉起拳頭,同聲高呼:八虎不去,亂本不除,打倒八虎反動集團……
李榮兩手亂擺:別吵,別吵,你們大家不要吵,都是多年的老臣子了,有理你說理嘛,喊什麽口號呢,顯你嗓門兒大啊?再說皇上也沒說不答應你們,只是懇求你們稍稍寬限幾日,可不可以啊?
侍郎王鏊沖到李榮面前:如果皇上不除八虎,你又怎麽說?
李榮笑道:我李榮只是個沒卵子的小太監,腦袋上又沒有鐵殼包着,哪有這膽子壞了國家大事?
衆臣無可奈何,只好怏怏退出。
一擊不中,這就意味着徹底失敗了。
回來之後,劉健、謝遷和李東陽三名內閣元老,趴在辦公桌上開始寫辭職信。這是一個抱有三分僥幸心理的試探,但沒人對試探的結果還抱有希望。
辭職書遞了上去。按照朝廷的工作條例,老臣要求辭職退休,一定要駁回三次到五次,這是為了給做臣子的留點兒面子,也好顯示皇帝的寬懷慈悲。但是這一次卻有所不同,劉健和謝遷的辭職書信剛剛遞上去,裏邊兒就立即遞出來批準的回複。
三名內閣元老,立即被批準退休的只有兩份,劉健和謝遷的,而李東陽的卻被駁回了。
為什麽呢?
前面說過了,李東陽在這次事件中,其政治立場實際上是非常含糊的,他一邊兒在內閣寫奏章彈劾劉瑾,一邊兒偷偷地替劉瑾寫碑銘。而且當劉健和謝遷怒氣沖沖喊口號,表态誓除八虎的時候,李東陽就緊閉了嘴巴,堅決不吭一聲。
所以李東陽幸免于難。
老臣劉健、謝遷黯然退場,收拾行李離開京師,李東陽設宴為他們送行,席間,他舉着酒杯,淚水“嘩嘩”地從臉上淌流下來。瞧他這副怪模樣兒,劉健和謝遷火冒三丈,怒罵道:老李,你裝什麽孫子?當時你要是腰板能夠挺直一點點,站出來說一句話,至于到了今天這地步嗎?
朝臣無故尋釁鬧事,上書誅除劉瑾,結果物極必反,激發了小武宗的逆反心理,最終将劉瑾推到了權力的頂峰。由是,對朝臣的大清算,正式拉開了帷幕。
一代名士成奸黨
要被清算的,第一個就是戶部尚書韓文。這厮鬧得最歡,所以錦衣衛也将他視為重點目标,大批的審計人員擁入戶部,開始進行審計大檢查。這一檢查可不得了,竟然發現國庫中的銀子,赫然有假的。
不太明白假銀子是如何混進國庫的,但責任人戶部尚書韓文,立即被朝廷宣布辭退。
事情到此還沒完,雖然韓文被朝廷開除了,但錦衣衛一路上如影随形,窮追不舍,還在繼續搜集韓文的犯罪證據。可是韓文這家夥超級精明,收到朝廷的辭退書,他立即牽出來一匹跛腳老驢,騎上去,打驢出京,沿途竟然不住官家客棧,就在道路邊的大樹下,點一堆篝火宿營,夜風冷寒,凍得那些貼身跟蹤的錦衣衛不住聲地罵娘。
第二個遭到政治清算的,是左都禦史張敷華,這厮出京後着急忙慌,飛逃如電,一口氣逃到徐州,改由水道,乘一艘獨木舟順流直下,不想舟行過快,“砰”的一聲撞擊在河心的大石頭上,獨木舟被撞成了碎片,張敷華落入水中,如果不是貼身跟蹤的錦衣衛把他撈上來的話,他鐵定就葬身河心了。
第三個倒黴蛋,就是李夢陽了。
李夢陽雖然以前對劉瑾有恩,但在此次事件中他上蹿下跳,鬧個不停,執意要将劉瑾置于死地,那劉瑾也沒辦法了。
打入天牢,準備幹掉。
李夢陽入獄之後,就寫了封信,求人送出牢外。信上寫的是:
對山救我,唯對山能救我!
這個對山,乃當時的名士康海。康海在今天的名氣,遠小于王守仁、唐伯虎之類的人物。但在當時,他卻是大名鼎鼎,他的名氣大到什麽程度呢?縱然是大太監劉瑾,在名士康海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低聲下氣,連說話都不敢放大聲音。
既然此人在當時有如此大名,何以在歷史上卻默默無聞呢?
——都是被這個李夢陽害的!
話說康海接到李夢陽的求救信,嘆息一聲,就來劉瑾府上拜訪,當時劉瑾正在洗腳,聞知名士康海到來,鞋也顧不上穿,光着腳丫子就飛跑了出來,到了康海面前一躬到底:不知先生遠來,劉瑾有失遠迎,先生勿怪,勿怪。于是康海入內,替李夢陽說情,劉瑾二話不說,拿起筆來就寫聖旨——小武宗貪玩兒,聖旨都是他來寫,寫完了自己蓋章。聖旨下達,李夢陽逃得一死,頭也不回地逃到老家,躲藏了起來。
李夢陽算是得救了,可不久之後,劉瑾的勢力被扳倒,倒黴的康海卻因為這件事,慘遭群臣落井下石,開除公職不說,從此在歷史上被劃入了奸黨的隊伍中,再也沒機會翻過身來。
一代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