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
老龍頭。
王綱陰沉着臉:前面的人聽了,本官這艘船,乃皇家禦用官船,沒有什麽老龍頭,爾等與吾閃開。
就聽海盜曹真哈哈大笑:王大人,你便是我們的老龍頭啊。我們這支海盜在海上漂泊多年,始終不成氣候,皆是因為沒有一個才德俱全的英雄人物所統領,今日我曹真率全體兒郎在此,恭請王大人出任我們的老龍頭,帶我們這些可憐的弟兄,讨一條生路吧。
居然有這種怪事,這些海盜想讓王綱當他們的頭子。這匪夷所思的情景,讓年輕的王彥達看得呆了。
孫子就會欺負人
據《明通鑒》卷四記載:
潮民弗靖,除綱廣東參議,督兵饷,嘆曰:吾命盡此矣!以書訣家人,攜子彥達行。單舸往谕,潮民叩首服罪。還,抵增城,遇海盜曹真,截舟羅拜,願得為帥。
這段史料記載的是海盜曹真要讓王綱出任老大的因由。皆是因為當時廣東人民情緒不穩定,不明真相的群衆吵吵鬧鬧,結果王綱一葉小舟,兩片唇舌,就将一樁群體事件消弭于無形。海盜發現了他這個人才,就立即跑來搭夥合作。
可這夥海盜真的是找錯了人,雖然王綱外表帥得一塌糊塗,但他的實際年齡,已經七十歲了。這年齡當老大重新創業,而且競争對手還是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基本上來說是沒戲的。
于是王綱就問海盜們:想讓我當老大,不難,你們先得告訴我,有沒有幹過傷天害理的事啊,有沒有打瞎子、罵啞巴、刨絕戶墳、踹寡婦門啊,有沒有啊?
海盜們很是尴尬:老龍頭,這個這個打瞎子罵啞巴吧……這個這個《孫子兵法》上不是也說過嗎,古之善勝者,勝于易勝者也。打架這種事,鐵定是找不如你的對手,那樣才能贏,這可是《孫子兵法》上說的啊。嘿嘿,嘿嘿嘿。
王綱臉色一變:那你們有沒有幹過淩辱婦女的事情?若然,當斬!
海盜王曹真在一邊解釋老龍頭,這個這個淩辱婦女……老龍頭你看清楚啊,當上海盜的,莫不是身體強壯,卻又是心眼兒缺到了登峰造極的小夥子,這些小夥子腦子原始啊,除了女人,什麽事情也提不起他們的情緒來。所以正常社會他們是混不下去的,只好當了海盜……
王綱樂了:噢,合着你們都是些流氓人渣,讓我給你們這種人渣當頭兒,你們把我王綱當成什麽人了?告訴你們吧,我們王家傳承的古訓:一等人賢士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想讓我跟你們這些流氓惡棍攪和到一起,瞎了你們的狗眼。這好端端的清平世界,就因為有了你們這些智力低下的畜生,才攪得天地不安,兵火連連,你們最應該做的不是找一個大佬,而是在洗腳水裏把髒臉洗幹淨,然後一頭紮進去,越早把自己浸死,越早安生……噗,哧!
還沒等王綱罵完,海盜們早就被他惹火了,鬼頭刀揮起,噗!砍掉了他的腦殼;哧,鮮血激湧出來。
這些海盜果然不是善類,說動手就動手。等王彥達明白過來,他父親已經栽倒在血泊之中。霎時王彥達急了,撲過去就跟海盜們拼命:你們這些殺千刀的畜生,還我父親的命來……幾個小海盜一腳将他踹倒,舉刀要砍,這時候海盜頭子急忙出聲喝止:你們幾個王八蛋,替你們找個老大多難啊,竟然說砍就砍了。砍了老龍頭還要砍他兒子,這還有完沒完?
Advertisement
不許殺!曹真下令:我們這麽多的人,這孩子還敢和我們拼命,這個叫孝啊,父賢子孝,這是你們這些人渣再修八百輩子,也修不出來的人生境界。所以這個孩子不能殺,誰殺了他,誰家倒八百輩子血黴。
最終海盜沒有殺王彥達,而是給了他一張老羊皮,讓他裹了父親的屍首回去。這時候王彥達想起父親來時說過的話,情知父親早就知道有這一天,號啕大哭,淚如雨下,用船載着父親的屍體回去了。
回去後王彥達将父親葬在禾山,自己在墳墓旁搭了個小窩棚,給父親守孝。這一守就是二十年,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刺史郭純終于發現了這件事,調查清楚後,就專門寫了奏章給朝廷:各位領導好,你們還記得二十年前,曾有一個年逾古稀的年輕人王綱嗎?這個王綱好有型啊,海盜讓他當大佬,他居然不肯,故意激怒海盜殺了他……朝廷得報,非常重視這件事,就在王綱被殺的地方,替王綱立了廟,再查詢烈士遺孤,終于發現了正在禾山讀書種田的王彥達。
聖上有旨,烈士遺孤王彥達,根正苗紅,快點兒來朝廷做官。
王彥達這時候也已經是三十六歲的中年人了,接到這道命令,老淚縱橫,說:用自己父親的性命,給自己換取個官位,那我還是個人嗎?
遂上書,曰:痛父以忠死,躬耕養母,麄衣惡食,終身不仕。
從此號秘湖漁隐,流連于山水煙霞之際。
隐士的生活原本蠻有味道,可是臨到了王綱的孫子那一輩,也就是王彥達的兒子王與準時,又出事了。
這個師妹很給力
如前所述,王綱七十歲的時候,兒子王彥達才十六歲。也就是說,王綱是在五十四歲那年,才有的兒子。這固然證明了王綱學道有成,別人都抱孫子了,他才剛剛有兒子。但這樁晚育典範,卻又同隐居有着莫大的幹系。
隐居山林,笑傲煙霞,這日子哪兒都好,唯獨沒有鄰居。
沒有鄰居,就意味着找不到女生。
正是因為不容易找到女朋友,所以王綱直到五十四歲,才有了兒子。而他的兒子王彥達,同樣也是選擇了隐居的生活,于是如何能夠在荒山野嶺中找出一個女生來,就成為了王彥達至關緊要的人生課題。
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史載,王彥達于原始森林之中,發憤不辍,矢志不渝,到處張貼征婚小廣告,終于找到了一個女生,于是喜結連理,生下了兒子王與準。
王與準這小朋友卻是絕頂之聰明,爺爺和父親兩代人辛苦收集來的藏書,他一翻就懂,之後他就扛着行李卷兒,出山尋師,拜在一位趙先生的門下,苦讀《易經》——這本書他是不需要讀的,因為他爺爺王綱從道人趙緣督那裏學到了占筮之術,傳給了他父親王彥達,他父親又傳給了他。
所以王與準學習起來絲毫也不費力,贏得了趙老師的歡心,同樣也贏得了趙老師妹妹的芳心暗許。
于是王與準就娶了老師的妹妹,這可是地地道道的師妹。
這個師妹很給力,婚後三年,連生了三個兒子,大寶智商平平,唯二寶王傑,卻是承襲了王家的家學淵源,自打吃奶的時候就泡在書堆裏,擺明了将來定然會有一番出息。三寶還在吃奶中,不清楚未來會有什麽造就。
眼見得學生成了自己的妹夫,趙老師就對王與準說:徒兒啊……不對,是妹夫,妹夫啊,你聽為師之言,你滿腹才學啊,如果就這麽躲在鄉下,每天扛着鋤頭耕田種地,太可惜了。考沒考慮過出山做個領導,嗯?
王與準卻笑道:老師此言差矣。差在哪裏呢?做官這種事,那是說不盡的郁悶啊,即便你不與人争權奪利,卻奈何不得你身在官場,擋了別人的財路,每日裏患得患失,哪比得上讀書種田更快樂?
見王與準這樣說,趙老師也就不再提這事了。
但是在鄉下種田,一樣也少不了麻煩。對王與準來說,他最大的麻煩,就是會占筮的技能,被太多的人知道了。于是鄉人絡繹不絕,上門求告:小王在家嗎?幫我算算我家母雞,這兩天咋就不下蛋了呢?又或者:小王,你過來幫我算算,昨天我掉地上一根針,你幫我算出來在哪裏。沒過多久,縣令也派人來了:小王在家嗎?幫縣太爺算一算,縣太爺什麽時候升大官、發大財啊……
王與準受不了了,就當衆燒掉了爺爺王綱傳下來的占筮書,并當場發誓:
王與準不能為術士,終日奔走公門,談禍福!
這書一燒,麻煩更大了,因為他得罪了縣太爺。
縣太爺聞知王與準燒書拒算,勃然大怒:聽沒聽說過滅門知縣?你一個小民百姓,縣太爺讓你算卦是瞧得起你,你竟然敢跟縣太爺擺譜兒。那就別怪縣太爺也跟你不客氣了,随便找個罪名,打掉王與準犯罪團夥,這事不難吧?
縣太爺正要動手,這邊王與準卻是占無不驗,早就算計到了縣太爺會打擊報複,當即腳底抹油,逃入四明山的石室之中,藏了起來。縣太爺派了好多人上山搜捕,也沒把他搜出來。
就這樣,王與準躲藏在石室裏,眨眼間就躲藏了一年。
一年之後,朝廷來了使者,帶了更多的人馬進山,這一次,哪怕是王與準鑽進了老鼠洞裏,也要把他掏出來。
強迫你當官
實際上朝廷派出來的使者,也并非專沖着王與準來的,而是前來尋訪隐逸人才。縣太爺為了報複王與準不算卦之仇,就在使者面前忽悠曰:我們這裏還真有一個隐逸人才,叫王與準,此時正躲在四明山的老鼠洞裏。你猜他為啥要鑽進老鼠洞呢?因為啊,這個王與準,他實際上是個持不同政見者,不承認現今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啊,對我們大明政權充滿了刻骨的仇恨,認為咱們大明的政權是暴力取得的,沒有經過民衆授權,是非法的……
叫縣太爺這麽一忽悠,使者勃然大怒,當即下令:這個異見分子王與準,他有沒有家人?什麽?有三個兒子,好,立即給我把這三個小朋友逮起來。然後調集兵馬,大舉搜山,不把這個異見人士從老鼠洞裏掏出來,絕不收兵!
浩浩蕩蕩的官兵們,舉着燈籠火把進山了,開始地毯式搜索,務須擒獲王與準。這下子王與準傻眼了,只好從這個洞再鑽進另一個洞,可是鑽來鑽去,最終被搜山的士兵發現了。
站住,不許跑!逮住這個反政府人士……士兵們蜂擁而至。王與準撒腿飛逃,後面士兵的吶喊聲驚天動地,逃過一道山澗時,後面的士兵齊齊地猛吼一聲,王與準心裏一害怕,腳下打滑,就聽嗖,吧唧,哎喲喲媽媽呀,我的腳啊……王與準跌傷在山澗下面。
士兵們興高采烈地繞路下到澗底,将王與準捉住,用一只大籮筐裝了,擡到了使者面前。使者立即開堂刑訊,驚堂木重重一拍,啪!大膽王與準,你因何仇視大明政權,公然反對皇帝的英明領導?
王與準吓了一跳:沒有啊,怎麽會有這種事?我連皇帝是誰都不知道,又有什麽理由反對他呢?
嗯?使者怒容滿面:還敢撒謊,你若不是反動分子,為何要鑽到四明山的老鼠洞裏?
你說這個事啊……王與準放下心來:還不是因為我不願意給縣太爺算卦惹出來的禍,說起來這事也都怪我,你說我好端端地放着地不種,給人算什麽卦呢……遂一五一十地把他和縣太爺結怨的經過說了一遍。
使者聽了,再悄悄派人一打聽,發現事情的經過果如王與準所說,都是知縣在惡搞。雖然是惡搞,可這也怪王與準自己,怪他顯擺自己的本事,惹來了麻煩。于是使者再次升堂:反動分子王與準,雖然你并不反動,可是我這邊已經派出了軍隊,搞得四鄉五裏沸沸揚揚,哦,鬧半天我讓知縣給耍了,你說你讓我這個使者的臉往哪兒擱?
王與準小心翼翼地看着使者的臉:那麽依大人的意思……
使者道:我的意思再也簡單不過了,橫豎你得給我一個臺階下,至少讓我把這次出動軍隊的賬目報了。聽明白了沒有?
王與準苦着臉道:大人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說讓我好歹接受一個官職,也好讓大人在皇上那裏有個交代。可是大人你看看我的腳……我的腳本來好端端的,可是在這次抓捕中跌下山澗,僥幸沒死,卻成了殘疾人士,如果大人你推薦一個瘸子出山做官,這豈不是更沒法跟皇上交代?
說得也是……使者搔搔腦殼,忽然之間眼睛一亮:有了,王與準,你雖然是殘疾人士了,可你還有三個兒子啊,尤其是你的二兒子,那小兔崽子我見到了,聰明絕頂啊,讀書時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長大了肯定比你更有出息。如果你答應讓你家二寶王傑,挂名做個邑庠弟子員,長大了科舉當官,那我今天就饒過你。
王與準咬咬牙:大人一片好心,我王與準不能不領這個情啊,那就依大人你的意思吧。
由是王家二寶王傑,替老爹出山,這已經是王家的第四代人了。按說以這個孩子的聰明智慧,科舉中拿個名次不在話下,可是這孩子最終還是榜上無名,終老山泉,這又是怎麽搞的呢?
大家一起玩裸考
因為跌下深澗,摔壞了腳,王與準逃過了做官之劫。于是他說: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遂自號石遁翁。
而他家二寶王傑,也自號槐裏子。
這個稱號又是個什麽名堂?
原來這二寶王傑,家門口有棵大槐樹,于是就替自己起了這麽個怪名。但因為他是詩書世家,所以被鄉人尊稱為槐裏先生。這小先生還不到十四歲,就已經将四書五經并宋朝的諸位大儒著作,背得滾瓜爛熟,當地的教育口負責官員算準了這小家夥必然會在科舉時高中,将他視為重點生栽培。
所謂栽培,就是由當地推薦他去參加科舉考試。這是大明立國之初的怪規矩,學子是不允許随便報名的,必須要由當地的教育部門進行政審合格之後,再行推薦。
單以王傑的才學而論,參加科舉拿個名次,應該是不在話下的。但誰料得到,臨到考試的時候,還是出事了。
話說自打有人類以來,不擇手段的争名逐利就已經成為了常态。如王綱、王彥達、王與準這一連三代人都淡泊名利者,在人類歷史上是極為稀有的。也就是說,雖然王家世世代代視功名利祿如糞土,但對更多的人來說,升官發財才是人生的正題。
要發財,先做官。要做官,那就得先去參加科舉,考個狀元固然心花怒放,拿不到狀元也沒關系,橫豎榜上有名,大小你得給個官兒。等有了官位,再替老百姓琢磨出幾個納稅的花樣,高額賦稅是低收入者的光榮嘛,如此這般大撈一番,就可以脫貧致富了——這是權力社會千年不變的法則。
也就是說,要發財,先得做官。要做官,先得科舉考試榜上有名。
但這個榜上有名,可真有點兒不太容易,一來大家學得不是那麽紮實,二來考題又太難為人……嗯,有了,事先在外邊找幾個槍手,寫好文章帶進去,到時候交上去,豈不是解決了問題嗎?
作弊!
考試舞弊,卻是科舉時代的痼疾,大家進考場,可不是奔着什麽思想學問來的,不過就是塊兒敲門磚,你憑什麽不讓人家作弊?
可是作弊的多了,舉報的也多,官府必須得管一管。可這種事怎麽管呢?當時科技水平落後,考場裏又沒有攝像頭,你又怎麽知道考生是否作弊了呢?
辦法就剩下一個了:
搜身!
因為有的考生會把小抄兒藏在頭發裏,所以進考場前,考生得先把頭發打散,讓考官看個清楚。又因為有的考生會把小抄兒寫在肚皮上,甚至大腿上,所以你得脫光了衣服,讓考官仔細地檢查過之後,确信你真的沒藏小抄兒,這才允許進入考場。
所以當王傑興高采烈地來到考場門前的時候,發現他必須要打散頭發,扒光衣服,像只煺毛的雞一樣,讓一大群怪男人看個清楚。當時王傑呆怔了良久,說了句:
吾寧曳履衡門矣!
掉頭就回家了。
你裸考,我拒考。
他說的這句話,意思是:老子寧肯餓肚皮,也不承受這等羞辱!
王傑罷考,急壞了當地的教育部門,他們苦口婆心對他做工作,卻發現這工作根本就沒法子做。
為什麽呢?
因為王傑是一個有真材實料的人,他讀書,只是為了探求學問,這個探求過程本身就是極大的樂趣,完全能夠自娛自樂。學問的樂趣與考取功名利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別的考生進考場的目的,是求官,為了當官連打小抄兒都做得出來,還會在乎你脫光了衣服搜身嗎?而王傑卻無意于功名,既然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又有什麽理由為此承受羞辱呢?
地方官發現工作不好做,一氣之下,就去找了王傑的媽媽,讓這老太太出來說服兒子。
六代培養出來的小神童
受地方各級領導的重托,王傑的媽媽就勸兒子說:乖二寶,傻孩子,媽知道你無意于功名,只是喜歡讀書。可生在這世道,權力壓根兒就不承認知識與思想啊,非得讓你在權力面前低下頭,才有得飯吃。兒子啊,聽媽一句話吧,你就低一下頭吧,媽求你了……
老太太接連央求了兒子幾年,萬般無奈,王傑只好再去考場,脫光衣服,向考官們展示了自己的肋骨身材,然後進入考場,果然拿到了名次。
然後他就因為太過郁悶,死掉了。
王傑死後,留下一個兒子叫王倫,這卻是一個極為風雅的人物,工詩文,善鼓瑟,每至月白風清,一定要點燃一炷香,于清冷的月光之下,吧啦吧啦嘣嘣嘣彈奏上一曲。彈完了琴,還要引吭高歌,唱得開心,再寫兩首詩。
總之,白衣秀士王倫,小日子過得甭提多舒服了。
為什麽他的日子過得這麽舒服?
因為他不去參加科舉,不願意做官,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喜歡個鼓瑟讀書。
正當王倫的小日子過得快活之時,王倫的奶奶,也就是他爹王傑的媽媽,也是王與準的老婆兼師妹,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這老太太夢到一個美麗的仙女,衣袂飄飄,抱着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嬰兒,遞到了她的手中,說了句:把這個小嬰兒送給你吧,讓你們家族,世世代代榮華無替……然後就聽“哇”的一聲,王倫的妻子,生産了。
得知重孫子出生,老太太拄着拐杖出來,說:這個小家夥,可是仙女送來的哦,就給他起名叫王華吧。
從王綱,王彥達,王與準,王傑,王倫,再到這個小王華,這已經是王家第六代人了。
小王華出生之後,仍然是承襲了王家的書香之風,拿起書本來過目不忘,而且這小家夥,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人品還極為端正。
史載,小王華六歲的時候,和小夥伴們到河邊玩耍,忽然看到一只皮囊,小王華悄悄打開,發現裏邊裝的都是金子。猜到這應該是在河邊歇息的人丢的,他就趁小朋友們還沒有發現之前,“撲通”一聲,把皮囊丢進了水中。
小朋友們問:剛才“撲通”一聲,是什麽聲音啊?
王華回答:我往水裏扔了塊兒石頭哦。
小朋友們就沒有起疑心,玩了一會兒都回家了。而王華卻坐在河邊,耐心地等待着,等不多久,就聽遠方有號啕大哭之聲,接着一個人呼天搶地地奔了過來,到了河邊就到處尋找。小王華問他:你找什麽啊?那人大哭着:金子,我的金子丢了耶……王華問:金子那麽貴重的東西,你怎麽會丢掉呢?那人回答說:我是喝多了酒,走到河邊洗腳,順手把裝金子的皮囊放在了一邊,誰知道……我的金子啊,老天爺,你這不是要我的命嗎……王華道:好了好了,乖,你不要哭了,你的金子我撿到了,因為怕別人搶奪,就扔到水中藏起來了,你自己下河撈上來吧……
醉漢跳到河裏,果然撈出了金子。然後他扭着小王華,找到了小王華的家裏,說出了這事,然後道:你們家人可都聽好了,這孩子聰明絕頂又善良至極,長大以後鐵定會有大出息,相信我吧,不會有錯的。
不亦挨刀乎
春天,小王華進了私塾,開始讀書。可是小朋友們都不愛讀書啊,哭着鬧着要求出去玩,先生只好說:那好吧,今天就不上課了,你們大家都去玩吧。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飛奔進綠色的田野,放飛心靈。只有小王華仍然坐在座位上,拿着書本看個不停。先生問他:咦,你怎麽不去觀春?
小王華擲地有聲地回答:觀春何若觀書?
看得出來,這孩子對文字有着一種病态的敏感,讀書有成,那是必然的。
沒過多久,縣令來學校視察,學生們瘋跑出去看,王華仍然端坐如故,讀書不辍。別人問他:你不害怕知縣嗎?
王華詫異地問:知縣和你我一樣,也是一個鼻子兩只耳朵,為什麽要怕他?
這個故事旨在說明,幼年時代的小王華,就對于權力的運作規律,有着深刻的洞察與認知。這種認知,是許多人活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別人之所以無法達成這一認知,僅僅是因為他們對文字沒有感覺,對于文字所記載的思想,就更不可能有感覺了。
面對這個聰明絕頂的孩子,鄉塾老師錢希寵哀嘆曰:完了,最多不過一年,我就沒東西教這孩子了……
眨眼工夫,王華已經十四歲了,他和幾個朋友相約去龍泉山寺讀書。傳說這座寺廟鬧鬼,如果有書生跑來讀書,鬼怪就會嗚嗷亂叫,抛磚擲瓦,打得書生頭破血流,大哭而逃。可是當王華來到寺廟之後,鬼怪們似乎全都下班了,偌大的寺廟中,竟然悄無聲息。
咦,妖鬼們怎麽不出來鬧事呢?
和尚們很詫異,就弄了根竹管,上系一只豬尿泡,豬尿泡上畫上怪物嘴臉。先悄無聲息地用竹管把豬尿泡送進王華的房間,然後往竹管裏用力一吹,就見豬尿泡猛地鼓了起來,好怕人的青面獠牙,沖着王華張嘴欲噬。
卻見王華讀書如故: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挨刀乎……口中念着,順手抓起枕邊放着的一把小刀,“噗”的一聲紮在豬尿泡上,豬尿泡“哧”的一聲,洩了氣,癟了。聽着王華的誦讀聲,和尚們無可奈何地搖搖頭,拎着癟掉的豬尿泡,回房睡覺去了。
幾天之後,和尚跟香客們說起這事,聽到的人無不咋舌:那王華才不過十四歲,他咋就這麽淡定呢?
事實上,王華他有可能并不是淡定,而是……而是什麽呢?
這個事,只有見到絕色美女,才有可能見到真章。
謝絕一夜情
王華的名氣越來越大,忽然有一天,有一巨富豪族,派人擡了轎子來,說是請王華去有事。王華不明所以地去了,到了地方先飲茶,聊天,那富豪有口無心地陪王華聊了幾句,就吩咐下人送王華去客房休息。
王華進了客房,照舊拿出書本,叽裏呱啦地開始讀書。他這人有個怪毛病,一讀起書來,就忘掉了時間,眨眼工夫讀到了大半夜,正自越讀越精神,忽然一陣香風掠過,房門輕啓,進來一個絕色美女:嘿,帥哥,還在讀書呢?
王華看了看她,繼續朗讀道: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來你也知道好德不如好色啊。那美女湊過來,沖王華臉上吹了口氣:噓,帥哥,聽說過啥叫一夜情嗎?
王華:……一夜情,這也太超前了點兒吧?
美女輕笑道:帥哥,超前一點兒又有什麽不好?你們讀書人不是經常嘆息嗎,如此星辰如此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公子如玉,美人在懷,實乃人生至美事耳,你說對不對?
王華咳嗽了一聲:首先,我表個态啊,一夜情這事……這事……這事你跟你老公商量過沒有?
那女孩子哧哧地笑了起來:王公子,我要告訴你你可別不信,我來之前還真的商量過了。
王華樂了:……瞎掰,信了你才怪。
真的,不信你看!就見那美女一轉身,纖纖玉手抖出一柄折扇,“嘩”的一聲,扇子打開:帥哥,你來看,這扇子上寫的是什麽?
王華定睛一看,只見那折扇之上,寫着五個字:
欲借人間種!
啥意思呢?
略一思忖,王華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王家六代傳承,書香世族,傳承到了他這一輩,基因質量已經是相當的有品,和他生下來的孩子,多半可能仍然是聰明絕頂,脫塵出俗。所以這家富豪就打算截和,讓自己家的美姬來,和王華生個小孩,改善一下自己家族的基因質量。
這麽一起策劃,就稱之為借種。富豪還擔心王華過于書呆子氣,美女來到,偏偏有賊心沒賊膽兒,所以事先寫在扇子上,意思是告訴王華小夥子,我看好你,你就大膽地上吧,沒關系,那是咱們的老婆……
可是千不該,萬不該,富豪他不應該多寫這五個字!
為啥呢?
想想王家何以書香傳承?
僅僅是因為,這戶人家一代又一代,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都是對文字特別敏感。如果不是對文字敏感之人,也不可能天天捧着書本,于文字的排列中體驗到一種幸福的智慧。
對文字敏感的人,只要看到文字,大腦就會立馬亢奮起來。
所以王華當時一看到扇子上的字,頓時亢奮得無以複加,劈手從美姬手中奪過扇子:你這只有上聯,你等我給你加個下聯……下聯就是:恐驚天上神。寫完之後,把扇子展開,讓美女看個清楚:
欲借人間種,恐驚天上神。
請問美女,現在你還有一夜情的心思嗎?
當時那美姬氣壞了,奪過扇子,照王華腦殼上乒乒乓乓狂敲不止:書呆子,沒見過你這號的書呆子,原本是月白風清、兩情相悅的美好時光,就因為你添加了這五個字,全都給攪了,打死你,打死你個書呆子……
這事過去了好多年,富豪仍然在為自己生不出兒子來發愁。但他這一次學乖了,不再找像王華這樣的書呆子,原本是富豪吃大虧的事,可你瞧王華那嘴臉,倒好像是他吃虧了一樣,沒勁!
這次富豪請來了一個道長,專門在家裏設了一個神壇,請道長登壇作法,施術求子。道長登壇作法之後,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不想他身子一歪,竟然睡着了,睡了不知多久悠悠醒來,說自己剛剛做了一個怪夢,夢到自己正捧着富豪求子的申請書上天堂遞交,不想卻遇到了新科狀元發榜,從天庭出來迎接的隊伍浩浩蕩蕩,無止無休,所以道長才會遲遲不醒……
富豪聽得有趣,就問:那今年的新科狀元是哪個啊?
道長回答:不曉得,就看到迎接的隊伍裏,打着兩面怪幡,上面寫着:欲借人間種,恐驚天上神。
富豪登時面色如土。
天機不可道破
富豪借種不成,但他與王華秘密書寫的聯辭,卻出現在道長的睡夢中,這事一筆一畫地寫在史書上,應該是假不了的。
但這事也不是不可以解釋,事件中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富豪的美姬,既然她曾奉命去和王華一夜情,雖然事情未成,但她的心,卻難免會泛起波瀾,和這個道長攪和在一起。王華書呆子,不懂風情,已屬人間極品,要讓我們相信道長也和王華一樣,對美色硬是沒感覺,這種事情的概率斷不會太高。
也就是說,實際上是富豪的美姬與道長有一腿,并悄悄地把這事告訴了道長,然後道長再編個故事說出來,立即起到震撼的效果。這種手段直接關系到道長的利潤收入,他沒有理由不采用。
道長的事情,算是能夠找到個合理的解釋。但是在書呆子王華的家裏,卻接連出了幾樁怪事,竟然從無人試圖開解過。
都是什麽怪事呢?
頭一樁,是王華于成化七年,也就是公元1471年,娶妻鄭氏。新婚之夜鄭氏就懷孕了,這事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事情馬上出現了,十個月後,鄭氏竟然沒有生産。沒生就等着吧,這一等可有點兒讓人抓狂,竟然足足等了十四個月。
正常人類,豈有一連十四個月還不出母腹的?按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十四個月胎兒不出來,母體的營養也不夠啊,多半是要剖宮産,以免成死胎的。
更怪的事情又來了。十四個月後,王華的母親,岑老太太做了一個怪夢。在夢中,她看到天上祥雲缭繞,一個白胡子仙人騎着只麒麟異獸,懷抱一個嬰兒,踏着仙樂的鼓點迤逦而至。到了近前,白胡子仙人把懷中的嬰兒遞給岑老太太,說了句:這個寶貝孩子就交給你了,要好好照顧哦……然後岑老太太就醒了,醒來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嬰兒的哭聲。
鄭氏生了。
岑老太太做的這個夢,不好追究了,天知道這夢她到底做過還是沒做過。但這個孩子懷胎十四個月,卻是史書上記載的。
孩子出生了,爺爺王倫立即拄着拐杖趕來,說:這孩子,就起個名叫雲吧。
于是這孩子就叫王雲,而從此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