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四十九章幾方會談【上】
胤礽這次的奏折寫得很爽快,他寫了不到一個時辰已經裏裏面面的分析了一遍他對沿海防禦錯落百出的問題,以及在分散在大清四周的國家的虎視眈眈。大清現在,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删删減減的拼湊着他想說的話,原本還有好多話想在裏面說,但是想了想他還是放棄了。一下說裏裏面面批判所有的東西,真的不是太好。從沿海防衛和國界防衛開始說起,起碼不會讓康熙太過反感。
而八旗的事,這幾年康熙一直都有整頓,只是整頓的力度還是不夠。整頓八旗之事,基本上交由胤褆跟胤祐兩人負責,說真的胤礽認為遠遠不夠。要是整頓八旗能那麽簡單,就不會困擾了這麽多年了。
胤礽雖然想提,但是他知道他不合适。
這幾年,他與胤褆的關系漸漸地有些微妙,不同于之前的感覺。也許是胤褆與他争的心思慢慢變多,胤褆的動作明顯變多了。再加上整頓八旗之事,胤祐一直都與胤褆有争吵,胤祐主張從根本的差事以及年幼的子弟開始整頓,而胤褆主張從表面整頓,先是讓所有人都有差事,再做後面的事。
胤祐與胤礽素來關系都很好,所以胤褆認為胤祐之所以會如此,有胤礽的意思在裏面。他也很清楚胤褆是認為很多時候都是他刻意為之,他心裏知道一旦有了這種根深蒂固的想法他們之間的關系會變得很糟糕。
隔日,胤礽就将寫好的奏折就呈上去了。
康熙看胤礽的這一份奏章看得十分認真,裏面的一字一句,他都可以感覺出胤礽的細心以及堅定。原本他以為胤礽只不過是片面的說說罷了,麽有想到這本奏章侃侃而談,分析得雖然不是很透徹,但是絕對是做足可功課。
胤礽看着康熙時而皺眉頭,時而點點頭,他知道康熙大概是認真地在看他的奏折,而且還在思考他裏面說所的是否可行。
沒等胤礽多想,康熙便讓魏珠以及梁九功去請康親王、恭親王以及裕親王,還去請了幾位常年在邊關,剛剛回京述職的将士。胤礽知道康熙大概是想要好好的詳細談談他這一本奏章,再加上康熙本來就是極其重視邊關之事。
“保成,這本奏章說得很全面,跟朕說說你的想法吧。”康熙看了看胤礽,他發現他的太子真的長大了不少了,不是那個圍在他身邊,奶聲奶氣的喊着他皇阿瑪的保成了。
看着已經長得玉樹臨風,一副翩翩公子的胤礽,康熙的心裏有一絲吾家有兒初長成的驕傲心思。胤礽多多少少都與他有些相似,不管是做事還是平日裏待人接物,他都能感覺到胤礽的成長。從最開始的生澀,到現在的游刃有餘。
胤礽說:“皇阿瑪,這幾年倭國一直都派船只在大清附近徘徊,此國必然是動了心思,大清的海上防禦還是欠缺了。保成以為,大清應該成立一支海洋軍隊才是。”
“海洋軍隊?”
“是的。這幾年保成跟着傳道士學了不少洋人的東西,保成以為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工部已經在秘密研究大炮,雖未曾是發一枚炮彈,但是威力是不容小觑。”胤礽想了想說:“若是想要攻戰大清,除了是在沙俄那進攻,還有一方式就是海上。”
Advertisement
“繼續說說。”
“洋人這十幾年來,發展速度快速。光看他們傳進來的火铳以及火繩槍這些極具威力的武器就可以知道他們的野心并不小。大清雖然是泱泱大國,但是若是多國聯合,大清并不占據任何的優勢。”
康熙點了點頭,沒有說話,他知道胤礽大概不止這麽點話想要告訴他。
“據保成與傳道士接觸了如此長時間,也打探了不少洋人的事。”胤礽想了想說:“早在明朝覆沒之前,英吉利人吉爾伯特便發明了驗電器,而世祖在位期間德國的居裏克便制造了摩擦起電。若是皇阿瑪問保成這是什麽,保成只能回答未來世界都會因這些而瘋狂。這些就是洋人藏着掖着的事,他們大概是想創造更多的變革。”
“而且,這幾年保成打聽到,法蘭西的丹尼斯巴本提出了蒸汽機的主意,并且有不少的人開始研究這蒸汽機。若是能研究出來,那麽必然能夠造就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兵器的再次革新也是必然之中的事。”
康熙問道:“電?蒸汽機?”
“電就是常常下雨之際雷鳴閃電的閃電,這幾年不少洋人的學者都在研究這個電的現象。他們也試圖想讓這個閃電成為一種能廣泛使用的能源,若是能成功研究,他們的野心必然更大。”胤礽原本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跟關榕祺溝通了許久,他也終于明白了未來洋人創造了無數的可能性。
“然而保成最關注的并非這個電,而是蒸汽機。早些年已經被研究出來,只是花費十分巨大,洋人才沒有推行,而他們這幾年又想出了另外一種蒸汽機,只不過現在還在研究,保成以為不出三四年便能研究出來。”胤礽的話斷斷續續,但是該表達的事,他都一一表達出來了,不該說卻知道的事他也不會說出來。
不得不說,越發了解大清以外的國家,大清就越發渺小。不能坐井觀天,大清也應該開始正視所有的小國,以及那些不怎樣的發明。不管是蒸汽機還是電,還是武器,大清都要好好的重視。
康熙被胤礽描述的事說得可是一驚一乍,看來不少的國家都開始研究各式的武器以及一些變革的工具。一直以來,他雖然正視洋人,卻不如胤礽那般擺正心态的看待這些事務。他無法理解胤礽為何如此的關注,但是他不認為若是沒必要胤礽還會如此的留意。
“保成以為這些洋人創造出來的革新,會如何影響大清?”
胤礽想了想說:“若是幾十年內大清依然就屹立不倒,只是不重視的話,大清不出百年就會遭到來自大清外的國家聯合欺負。若是皇阿瑪問保成為何會如此想?大清地廣物博,而洋人的國土并不如大清那般。”
康熙沉默了一下,沒有再開口說話,而胤礽也靜靜地站在一旁。他知道康熙實在想着他的話,他的心裏有着很多的不吐不快的感觸。這幾年,越來越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就有種井底之蛙的感覺。
也許是他想的事情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向也産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這個時候,他想的大概只有皇阿瑪的這個皇位吧,還有想着如何跟胤褆鬥法。現在跳開了這些,想得更多是如何讓大清富強,平民百姓溫飽,八旗以及蒙古和大清外的其他國家。
康熙今天突然發現,他了解的胤礽似乎不一樣了。恐怕是自從出征噶爾丹開始吧!那次回京之後,胤礽一直都很低調的辦事,而且一直留在工部,而且這幾年工部的武器的改變,恐怕還是有不少他的因素在。
見到梁九功前來請人,常寧心裏是有些詫異,但是他馬上想到了前不久胤礽遞了一份奏折,裏面講的是沿海防衛的事,這次大概是跟這有關系吧。他匆匆忙忙的準備了一下就跟着梁九功到了乾清宮。
而跟着陸陸續續來到乾清宮的還有傑書和福全,連帶着不少最近回京述職的将士,連關榕祺也被喊了過來。關榕祺一開始沒有想到康熙會喊他,只是想想又突然明白了什麽,他是純親王的遺腹子,未來必定會繼承純親王府,而且最近依照他的表現來看,康熙對他還挺滿意的。
康熙命人将傑書、福全、常寧、關榕祺以及一衆将士領到乾清宮的的偏殿,他跟胤礽仍然有些話想說,沿海邊防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他還有更關注的事。
“保成,你認為該繼續與洋人接觸?”康熙想了許久問道。
胤礽笑了笑說:“為何不呢?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是固步自封的自我想事情,那就不可能存在進步。洋人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在不斷創新,大清為何就不能呢?想我泱泱大國,人才輩出,不少卧虎藏龍之人。”
“恩……”康熙想了想問道:“保成繼續說說看。”
“漢人也好,滿人也好,又或者蒙古人也好,不都在皇阿瑪的掌控之中?保成認為,應當派些學子到別的國家學習,而且還能好好的了解當地的情況,還有學習到那不同的洋文。”胤礽的提議是派人到其他的國家學習,自從聽多了關榕祺各式各樣的想法以及說法,他已經有了不同的看法。而且他或許會歧視漢人以及洋人,但是他現在卻不會這麽想。
成功與失敗只不過是一線之差,大清成功入關,明朝覆滅,有明朝落敗的原因,也有大清骁勇善戰的原因。但是,改朝換代是大勢所趨了。
胤礽知道,今天告訴康熙這些,并不是想讓他改革,改變,而是讓他重視那些一直被忽視的事。顯然,他的目的是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