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蘇祖父的小冊子因為蘇明月的奇思妙想……
因為蘇明月的奇思妙想,田婆子這個中秋便在廚房跟各種肉松杠上了。
最終證明,魚松和豬肉松是最合适和美味的,至于牛肉,古代殺牛可是犯法的,唐玄宗曾發布過《禁屠殺馬牛驢诏》,一個皇帝親自下命令說不能殺牛呀,牛是重要的生産資源。當然富貴人家偶爾會碰到“跌死”“撞死”等意外傷亡的牛,但蘇家這種小中産人家,牛不在日常食譜裏面。
蘇家制肉松,田婆子幹的活多,心裏也是樂滋滋的,無他,又多一門手藝也。這是可以靠一門手藝吃一輩子飯的時代呢,雖然沒有蘇家的允許,田婆子也不能幹啥,但是技多不壓身,田婆子累得心裏美滋滋的。
蘇祖父學堂的小學生們也美滋滋的。
本來蘇明月下午不能來上課,大家失去了小班長,各種不适應,不料隔了大半個月,大家有幸吃到了蘇家的肉松。小朋友從來沒有吃過這種肉呢,松軟可口,又鮮又香。翔哥兒跑回家跟他娘炫耀了半晌,并且發出來了月妹妹沒有說大話,說會給我做好吃的是真的的感慨。
他自覺吃人嘴短,學習得更認真了,發誓要幫月妹妹把下午的功課補上來。
蘇姑媽聽兒子說了肉松這個新鮮事,毫不見外地馬上跑回娘家圍觀了一圈,最後還表揚了蘇明月腦子靈活,當年翠花說蘇明月是傻子簡直是個笑話。(蘇明月:姑媽,你不說我都忘了。蘇祖母:這個女兒這張嘴真是沒救了。沈氏:生氣、、、、、、)
蘇順吃到了肉松也很高興,畢竟天天吃齋是很苦的,吃肉總比吃菜好。
小石頭也很高興,蘇順并不是刻薄下人的性子,蘇順有,他總能蹭到一點。
蘇順吃好了,蘇家人從老到幼,也都很高興。
萬事萬物是雙面的,有人高興總有人不高興的。
蘇順的鄰居何德不高興,蘇順的同窗們不高興。
大家都是苦哈哈熬着,有時出去酒樓叫點飯食改善。但終日外食對一般人來說不是長久之計。
過了一個中秋回來,好了,蘇順帶來了一個叫做肉松的吃食,蘇順是大方人,大家都嘗了一嘗。但這年頭,肉是貴價食物呀,大家嘗一嘗味還好,時時蹭飯,讀書人還是要面子的。
于是,隔了十幾天之後,蘇順一封信回來說明了情況。蘇祖父收到信,叫全家一起來商量辦法。
“我想着,咱家從沒有做過吃食生意,這個肉松雖然是個秘方,但是也不能單獨成一門。不如給妹妹,妹夫家裏就是經營吃食的,到時候大家都可以去妹夫家購買。”沈氏說,絲毫不提錢的事。料着蘇姑父是個生意人,不會不懂秘方的價值。蘇姑媽還向着娘家,想必不會一毛不拔。
說起蘇姑媽,蘇姑媽也是一個神奇物種,她過來瞧過肉松的制作方法,吃過說了一句好吃之後,絲毫不提秘方之事。盡管夫家是做吃食生意的,但人蘇姑媽就很有原則的不摳娘家。
聽完沈氏的話,蘇祖父沉吟點頭,也行,派人去把蘇姑媽蘇姑父兩口子叫過來。
蘇姑父早聽說了岳父家突然有了一門叫肉松的秘方,如今聽說岳父家有意出讓,忙樂颠颠過來了。
他嘗過之後,就不覺得這是一門小秘方了,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做法呀。做生意,最想要的是啥,貼錢都希望獨一無二呀,雖說這個秘方大廚師們試多幾次都可以做出來,但是生意上快人一步最重要。
蘇姑父很爽快,他出了五十兩的轉讓費。別小看這五十兩,蘇家一年的花費也就這個數目了,這還是因為蘇順讀書占了大頭的情況下。
至于隔壁縣大舅子的一幫同窗,沒問題,蘇姑丈家剛好想在那邊開分店,不然前些日子為啥大老遠的跑過去。
蘇明月一聽,還給了蘇姑丈一個秀才肉松的賣點,就是秀才們讀書都争分奪秒,連肉都懶得咀嚼了。
蘇姑丈一聽,眼裏冒錢光,連誇蘇明月十分有生意天分。
于是,肉松事件告一段落,大家都高興了。
過完八月中秋又到九九重陽,到了9月中蘇明月蘇明媚才複學。幸而小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認字,進度本就不快,蘇明媚年紀相對較大,蘇明月有前世基礎,蘇祖父再給兩孫女上上小班,蘇明媚蘇明月跟上了進度。
待到九九重陽過後,九月末蘇順歸家,沈氏向蘇順細細說了這事,“這五十兩,娘已經給我了。我想着,月姐兒小,不如置幾畝地也有幾分收息,待月姐兒大了,到時候作為嫁妝陪送出去也是體面。”沈氏一片慈母心腸,已經幫蘇明月想到了嫁妝,所謂父母愛子女為之計深遠。
蘇順也不是不識俗物的迂腐之人,蘇家在沈氏嫁過來之後,經濟上是越發寬裕的,不是說家中置辦了哪些大件,反而是一些細節,比如日常食物有了葷素搭配,家中衣物也有了規律替換,書房裏的筆墨有人常常添置不會短缺了。蘇順是君子,君子就有了心理負擔,“你嫁過來幾年,我沒讓你享福,反而時時需要你費心。”
蘇家過得好,沈氏自是出了一份力,雖說她也沒有貼補太多,日常食物是莊子出産的,衣裳布料是店鋪裏面成本價的,筆墨紙硯貴了點,但是蘇家還剩百十畝祖田的出息婆母是交給自己的,因此沈氏雖然貼補了點,但是不多。
最重要的是,蘇家全家上下承她這份情,這年頭,婆母不立規矩,不送小妾,丈夫貼心不作妖太難得了。
尤其是沈氏懷不上那幾年,連自家親娘都勸說納妾,生出來抱過來養都是一樣的。但婆母也只是求神拜佛日常刺兩句,并沒有實質性動作的比如賞個妾。更兼生下亮哥兒後,婆母再無意見,日日只打理老兩口事務,既不插手沈氏蘇順之事,也不寂寞想要把孫兒抱過去養。沈氏親娘都說日子實在過得舒心。
沈氏蘇順夫妻二人交流家中大小事務,不過是些居家過日子的尋常事,蘇順又說到,“明年又是鄉試之年,我想着去試一試。”
這可是家中大事,沈氏擡頭到,“我自是無意見,你跟爹娘說過了嗎?”
“尚未,我先跟你說,其實我心中并無把握,只是想着試一試。”蘇順苦笑到。
讀書多年,臨近三十才中個秀才,蘇順心中抱負自是不止于此。好在他能看得開,雖說能中舉最好,但不能中舉也好好生活。
反觀隔壁何德大哥,真的是拼命。自從李進士學堂開始講鄉試內容開始,小石頭說,隔壁燈光常常亮到三更呢,何德大哥也是衣帶漸寬人消瘦。
見丈夫心中有計較,沈氏自然是支持不說。
跟沈氏說完之後,蘇順又去跟蘇祖父說了明年參加鄉試之事。蘇祖父作為一個屢試屢敗的老秀才,積累了深刻的失敗經驗。
因兩人是在蘇祖父書房中說事,蘇祖父停下筆,問到,“你有幾分把握?”
“四六之數。”
“試試也好,”蘇祖父沉吟道,“那你臨考前要不要回家模拟考幾場?”
“我想着出發前一個月再告假歸家來,李進士說到時也是各自根據自己的進度苦讀,他只作輔導。”
“也行,到時候也按照鄉試規矩考幾場。”蘇祖父摸摸胡子,思索一會,站起來走到書房隐蔽處取出一把小冊子。
“這是我多年科舉經驗,”蘇祖父嘆息一聲,“也是不值一談。不過你拿過去吧,不要跟為父一樣。前人之鑒,後事之師。”
說完,蘇祖父揮一揮手,再無談興,想是還沒有放開到跟兒子面對面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蘇順這些年已逐漸理解父親心結,因此抱着書倒是認真對着蘇父鞠一鞠躬。
不得不說,蘇祖父的筆記還是十分有價值的,蘇順回房靜心細讀,想象那些年蘇祖父科舉之路,時有感悟。
筆記中記錄,蘇祖父實在是一個時運不濟的人,每三年一次的秋闱,蘇祖父總有各種各樣的倒黴事,比如有一年科考,蘇祖父分到了臭號附近,那年剛好天氣十分炎熱,蚊蟲環繞、臭氣熏天,蘇祖父苦不堪言,發揮失常;又有一年,瓢盆大雨,這回沒在臭號附近,這回屋頂漏雨,蘇祖父東遮西掩,最後還是弄污了考卷,分數自然低了;還有一年,蘇祖父自覺一切順利到不得了,題目也是熟悉的發揮十分好,結果那一年,遇上了科場舞弊,當地所有學子成績無效、、、、、、
總之,那些年的蘇祖父實在是不被考神兼顧,時運不濟。
到最後一次,蘇祖父又遇到妻子生病,考場上心神不寧,最終也沒考中。考完這一次,年紀也大了,家中財力也無力支持,唯有放棄科舉,教書謀生。
真是時也命也!
蘇祖父這一本小冊子不厚,卻凝結了一生的經驗。蘇順看完,心中極為沉重。好在他并未沉浸于此,而是想要總結出一些失敗的經驗,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只是蘇父遇到的情況實在是倒黴,科場舞弊不說事前誰也不知道,老天下雨也無法幹預,分配到臭號附近也只能說時運極低,蘇順實在是想不出什麽法子。
想着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蘇順又與沈氏分說幾分。
沈氏初初還有幾分為難,想着這是長輩隐私,不好意思聽,還是蘇順勸說蘇父将冊子交給自己,就是想讓自己做好準備,只要沈氏不往外說,就不是問題。沈氏才放開,只是沈氏也是閨閣見識,終究也沒有其他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