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為政
自古官場中便流傳着“官不修衙”的說法, 這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廉潔, 也是因為經費不充足。往往地方官想要修衙,就得找朝廷批資金,然而朝廷批資金條件比較苛刻, 一般地方官在任也就三年,故而為了省事而不去申報修衙, 以至于地方縣衙看起來都十分破。
雖然太康縣是畿縣,不過也躲不過它破爛的命運。溫善到了衙門後, 看見的便是長了不少青苔的臺階, 以及年歲甚久,以至于掉了漆的柱子、黯淡無光的銅首。
柏伶等看的是目瞪口呆又嫌棄, 道:“這兒破爛成這樣,如何住人?!”
溫善嘆氣,轉身對自家的仆役道:“接下來還得勞煩諸位将住處打掃一番了。”
即使再不樂意,被溫善這麽以禮相待,為了報答溫善, 仆役們都會盡心去幹,于是紛紛應下。
安排好了衛生問題, 溫善接下來便得去見縣衙中的官吏了,如果能調動胥吏們幫忙打掃衛生那自然最好,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先将接下來三年一起共事的同事下屬們摸清楚底細比較好。
能在太康縣當官吏的, 都是屬于科考成績好的,又或是比較上道的,所以溫善當初到了汴州後去見知州時, 太康縣的縣丞等很快便收到了消息,早早地做好打算了。
知道溫善的出身已經背景後,雖因她的年齡而有些輕視她,可在家世背景面前,他們覺得還是得謹慎一些才是。
所以溫善找他們的時候,他們很快便來到了溫善面前。
縣丞是縣令的佐官,一般會幫忙處理政務,也是新到任的縣令想迅速了解當地民情的下手對象。而縣丞基本上也是正兒八經地通過了科考才能獲得此官位的,所以溫善與對方是屬于上下級,也是同僚。
溫善先與他互相認識,也不着急處理衙署的公務,而是先請教他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民情。
縣丞鐘有為在太康縣任縣丞兩年了,若是政績出色的話,或許明年就能往上走了,為此他是最不想刁難溫善的人,溫善問什麽,他便答什麽。
接着是主管文書、賬簿、審計方面的事情的是主簿廖程博,因溫善是這方面出身的,她琢磨出來的“四柱結算法”也推行到了太康縣,廖程博已經想好了如何和她套近乎了。
再者是主管縣裏治安,也是常常需要到鄉裏跟百姓打交道,催收賦稅的縣尉了,他叫薛凱義,并不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而是通過“流外入內”的方式,從胥吏一步一步地幹上來的,因而年齡也有些大了,也會仗着自己是太康人,有一定的勢力而得意。
正因為他在太康縣有勢力,所以他管理治安時,當地的百姓才會有所忌憚,且能從胥吏一步步地升上來,說明他的的政績是不錯的。
還有幾名錄事,溫善也一一見過了。總體而言,她覺得自己被安排來這裏,還是受到了優待,畢竟別的地方的刺頭可能會很多,而不是像這裏的佐官,不是正好跟溫善擅長的業務相關,便是實幹家。
等認完了人,一天時間也就過去了,溫善回到住處,柏伶等已經打掃好了衛生,又幫忙将她要看的文書等搬了過來。
實際上溫善并不需要看這些文書,因為系統裏只要搜太康縣,相關的文書便會出現,這包括往年的田賦租稅、縣令斷過的案子、每年辦各種祭祀的記錄等。
在來太康縣之前,溫善便已經提前了解過了,所以今日跟下屬們見面,也是為了試探他們是否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辦事。好在他們雖然也有私心想要瞞報的地方,但是總體而言溫善沒感覺出他們的叛逆之心。
等看完了文書,溫善又給家裏修書一封,當然也不忘叮囑小郡主要勤加學習。
溫善也想熟悉縣衙事務時循序漸進,奈何第二天便有百姓報官,第一次當主審官的她匆忙上堂問案情。
溫善初次斷案怕斷錯了案,好在這樁案子是屬于百姓間的糾紛,她在縣丞等的輔佐之下,問清案情,又根據朝堂的律令做出了相應的審判。
這個案子後,縣丞們大概也看出來了,溫善在財政以及農政上有天賦和才能,但是在斷案上并不擅長。
于是縣尉出去巡邏時,便邀請溫善一塊兒,一邊給她講解這邊最常見的案子類型,一邊教授她一些斷案技巧。
溫善混跡官場也有幾年了,自然知道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地對自己好,她知道縣尉有所求,而在不觸碰她的底線的前提下,她倒是可以接受對方的這個示好。
一連接着好幾日,溫善都在外走動,聽旁人說這兒的風俗習慣民情千百遍,還不如親眼看一遍。
她初來乍到,又換下了官服,穿上麻布衣裳,走在街上雖然有人會因為她的相貌而看她,但是卻沒人認得出她來。
半個多月後,溫善已經走遍了整個太康縣,她的腦子裏已經有了自己接下來三年該如何發展太康縣的初步規劃,首先是要完成女皇的期待,将堆肥的方式推廣開來,提高農作物産量。
其次她要跟之前的縣令一樣,加強水利方面的工程;同時還得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再重視教育,降低各種案子的發生……
溫善覺得縣令這個職位可比太府寺、司農寺的工作要難多了,它必須得協調和綜合多方面,難怪晉升的途中必須要先到地方為官,若是不曾到地方歷事,日後怕是沒有能力上高位。
當然,每個縣令的政績都有側重點,如前任縣令所注重的是水利跟司法方面的事情,以至于太康縣雖然是土地肥沃的地方,農業卻并不算出色。
為此溫善覺得還是得先側重農業,然後兼具工商發展。
太康縣的官民等溫善到任一個月後,才等來她的初道政令,便是要求百姓按照她所教授的辦法堆肥。
同時溫善通過系統關于土地資源的文書,發現太康縣的土地利用率不算很高,至少還有很多荒地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所以她組織了人手去将那些屬于官府的荒地開墾了,一部分充做官田租給百姓耕種,另一部分則對外兜售。但是她首先考慮的是能買得起地,但是還沒有地的百姓。
等她賣了地後,将這部分錢投入到了糧倉中,從糧倉裏買來谷種,低價出租給需要谷種的百姓。
一些百姓往往收成之後沒有留種,所以來年需要向富戶買,富戶則會趁機擡高價格。因而溫善之舉,也算是損害了一小部分富戶的利益,他們雖然富庶,可也畏懼溫善,故而并不敢說什麽,只通過縣尉等,想來勸說或者收買溫善。
溫善沒有被說服,可短時間之內也沒有第二項政令下來,令人松了一口氣。
直到兩個月之後,溫善才又讓人進行人口大普查,另外也完善了女戶、未成丁戶等方面的政策,讓富人減少賺漏洞的機會。
她的政令在許多人看來都是溫和的,故而除了一部分利益受損的富人之外,并無人反對她的政令,所以她的政令得以在太康縣施展開來。
知州也到太康縣來看過,最終他覺得溫善或許是女子,過于婦人之仁,所以處事太溫和。而這麽處事的後果可能是,三年來,政績也不會有特別出色的地方。
想到這兒,他來太康縣的次數倒是變少了。
沒有上司整天盯着,溫善處事漸漸地放大膽了來,前面的政令只是為了讓官吏與百姓慢慢地适應政令的變化,到了後面溫善又在酒稅、茶稅、鹽稅方面進行改革時,反對的聲音總是有的,但是卻沒能掀起什麽風浪。
——
邺嬰之在京師除了學習,偶爾也會留意太康縣的消息,得知溫善在那兒幹得很好,女皇私底下也贊賞過她的靈活與機敏之後,她才算安心。
興許是邺嬰之覺得太上皇知道了她跟溫善的事情,而又不加以插手,所以她感覺跟太上皇的關系親近了不少,有空便會去見太上皇,或是請教問題,又或是在太上皇面前說溫善的好話。
太上皇人老成精,哪會不清楚她的盤算,但是她對子女和晚輩雖然嚴格,但也算疼愛,笑道:“你太翁我打江山可以,讀書學習卻是不如你姑祖母,你何不去問她?”
“太翁活了這麽多年,又從南打到北,将江山打下,去過許多地方,必然了解各地的民情,見多識廣,知道的知識一定會比旁人多。”邺嬰之誇道。
太上皇樂呵呵地笑了,倒也經常将她帶在身邊,久而久之,諸多皇室宗親子弟都羨慕起她來。
作者有話要說: 小郡主逆襲了。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