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又要去省城了
“喂, 是鴻遠食品廠的舒廠長嗎?我是江北縣星輝批發的老板,姓朱, 你們家的面包很好賣, 拿回來沒兩天就賣空了,今天又有客人來問,我說沒有人家還不樂意了。”
一開始, 老板同意試賣也只是本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收到三箱免費面包時并不上心, 拆開後很随意的堆在角落裏, 有客人逛到問好不好吃的時候,還會大方的讓對方拆一袋試吃, 但凡試吃的客人都會買上三五袋,甚至更多, 一來二去,三箱面包很快見了底, 老板這才發現不對頭,趕緊找了聯系電話打過來。
“朱老板,謝謝你給我帶來這樣的好消息,咱們做生意的, 最願意聽到的就是自家的産品銷量好, 受歡迎。”
朱老板聞言在電話裏豪邁的笑着,說,“看來舒廠長也是個爽快人, 那我就直說了, 貴廠的面包拿貨是什麽價位, 咱們往後少不了合作, 請舒廠長看在我心誠的份上給個優惠。”
“那是當然, 不如這樣,我讓銷售部給您發一份價目表,您先看怎麽合作,咱們再談價格的問題。”
這個問題舒萍早就想好了,只要客戶的進貨量達到相應的量,就會給客戶相應的商業折扣,也是一種促銷方式。
“行,有舒廠長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從這個電話開始,舒萍又陸陸續續接到了十來個,她都按照跟朱老板的說法給予回應,又根據不同客戶的進貨量确定最終價格,一天下來光接電話就花了幾個小時。
第二天一早,她就打電話喊李月玲和季楊到辦公室談話。
“昨天我接到了不少客戶的電話,一天下來已經開始頭昏腦漲了,其他什麽事都幹不了,我覺得這樣不行,還是得專門安排一個人來處理,相應的價格按照我昨天給的定價跟客戶談,玲姐管的事情多,我想把這一攤交給季楊,你們看呢?”
季楊沒想到自己一來廠長就願意委以重任,高興還來不及哪有不願意,至于李月玲,她是真的忙,否則也不會開口招人,可自己來沒來得及給季楊安排工作,廠長就下手了,這算不算是無效招聘?
不過季楊把這攤事接過去,自己也不妨分些跟客戶溝通的工作給他,也能減輕不少工作量。
兩人雖然各有想法結果倒是不謀而合,都表示沒意見,堪稱一舉三得,各取所需。
從電話生意中解脫的舒萍依舊忙碌,首先面包爆單,車間生産跟不上,其次肉松研制成功,緊跟着就要開發新産品,只那一條生産線就更不夠用了。
可如果再建一條生産線又得花十來萬,上次撿了紅旺食品廠的漏,不是次次都有那種好運氣的。
舒萍在跟朱雲龍商議對策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你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原生産線基礎上進行擴展?如果運行一周次産量能夠增加,比再建一條生産線性價比高。”
Advertisement
她是從嬸嬸的話裏得到的啓發,因為廠裏工人越來越多,按之前的量煮飯炒菜做出來不夠吃,她就每鍋多煮些,哪怕一鍋能增加一成,那幾鍋下來也是個不小的數字,這樣改了後再煮果然就夠吃了。
“這也……是個不錯的法子,要不給二老板打個電話問問?”
二老板就是舒浚,當初江海被抓是他維持了場內秩序,舒萍接手食品廠後,把舒浚也列為了股東。
跟着舒萍就給舒浚打了通電話,商讨這個辦法的可行性,只聽他在電話裏說,“你真該去買張彩票,運氣是真好,前天廠裏剛換了一批改良後的新設備,舊的讓後勤部的人想辦法處理,他們請師傅過去幫着想辦法,看怎麽拆更好賣,師傅還沒給他們答複你的電話就來了。”
如果是倪師傅看自然用不了兩天,但這次倪師傅存着讓徒弟練手的心思,把作業布置給了舒浚,也就是說,只要是舒萍用的上的,舒浚就能單獨給她留出來,價格也由着他定。
這種運氣,确實該去買張彩票了。
“你這兩天趕緊過來一趟,正好周四我跟你一起回。”
江海和顧志宏的案子周五開庭,作為原告,舒萍得出席,舒浚不回來不放心。
“行,那我明天就去。”
這種省錢的大好事,一天不确定下來都不作數,還不趕緊麻溜的帶着錢去買,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挂了電話後她就通知了霍峰出差的事,“這次可能還要去兩三天,家裏能安排過來嗎?”
霍峰點頭,“可以,我們村有個孤寡老人,沒田沒地也沒親人,我不在的時候可以去家裏照顧。”
這人是沈麗想到的,起因是她有次回村時碰見老人跟侄子吵架,當年老人的丈夫在世時跟侄子約定好,家裏的地給侄子種,侄子每月給他們五十斤米加一百塊錢。
老人的丈夫在世時侄子每月按時給,等丈夫去世後,侄子就三天兩頭的賴賬,又因為老人是二婚嫁給丈夫,沒有自己的孩子,侄子認為她對汪家沒貢獻,地本來就是姓汪的,能讓她住在汪家的房子裏沒把她趕出去已經仁至義盡。
清官難斷家務事,村裏人雖然同情老人,但一是家務事不好摻和,二是好心接濟也只能接濟一時,不能管一輩子,誰家日子都不容易。
沈麗也是可憐老人,看她雖然七十多了,但身體挺健康的,衣服也收拾的幹淨利索,比紀嬸更适合照看伯娘,但她沒立刻跟老人說,而是先去了霍家,跟霍峰母子提過,得到他們的認可後才找老人詳談。
老人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答應每天去霍家陪李淑梅,要求也不高,只要能供一日三餐,每個月再給一百就行。
除了吃飯,她沒什麽花銷,給的錢攢起來,留着哪天生病需要花錢的時候用。
最後霍峰定的是一日三餐,每月兩百,老人推拒了半天沒推的過,含着淚向他一再的道謝,看着很是讓人唏噓。
“這次去省城,你可以去省醫院咨詢一下,阿姨這樣的情況有沒有什麽好的治療方案,就算不能完全治愈,哪怕只好一點也是進步。”
這一點是霍峰自己沒想到的,當時他在部隊接到母親出事的電話立刻請假回來,李淑梅已經在市醫院接受治療,主治大夫在市裏很有名氣,斷言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母子兩雖然難受,但還是努力的接受了現實,後來等霍峰假期結束回部隊,直接遞交了退伍申請,連長再三挽留,甚至提議把她接到軍區療養院,霍峰了解母親的性格,婉拒了這個提議并堅持了退伍的決定。
療養院裏住的都是高層,他媽一輩子待在農村,見過最大的官是鎮長,個性也很敏感,根本适應不了療養院的生活環境。
舒萍的提議又讓他燃起了希望,哪怕知道可能性不大,但還是忍不住的期冀起來。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