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如果能有機會找到海葉子的娘家,唐遲遲自然是願意的,可惜的是海葉子一直沒有恢複記憶,而唐二魚也不能提供更多的線索。
這件事就這麽擱置了下來。
随後父女兩人又說回了唐遲遲他們去讀書的事。
根據唐二魚的了解,附近的幾個村子就只有上村有村塾,其他村子都沒有。而上村的那個村塾教的也只是小孩子,唐書可以送過去,但唐遲遲和唐絲是不能的。因為那個村塾不招收女孩子,更何況唐遲遲今年都十六歲了。
雖然如此,但唐遲遲并沒有放棄。
“爹,你幫我去問問海子哥吧,你剛才不是說他後來去城裏讀書了嗎?那你知道他是在哪裏讀的嗎?”
“我們可以直接去城裏讀。”
“哪怕城裏的書塾同樣不收女子,但那些夫子的娘、太太、姐妹、女兒裏面應該也有識字的吧,到時候我們可以請她們教。”
因為唐遲遲的目的只是識字,誰教都沒有關系,所以她把目光放在了書塾夫子身邊的人身上,按照常理推斷,他們的親人識字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由女性來教導的話,不管對她還是唐絲來說,都比較好。
雖然她不太在乎那些封建禮節,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唐二魚想了想覺得女兒說的話有理,于是點頭答應,“行,那爹就去問問看。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夫子,你們三個人正好可以一起去。”
沒過多久,唐二魚就帶着好消息高興地回來了,“海子說的那個地方爹正好知道,等明天大将軍府的人來了之後,爹就帶你們三個一起過去。”
唐遲遲歡呼,“太好了!”
站在一旁的唐絲好奇問道:“姐姐,我們真的要去讀書嗎?”
唐遲遲滿臉笑容地看着她,“對啊,讀書識字,以後再有誰送東西來,我們就不會因為看不懂禮單而不知道人家送的是什麽了。”
真實的原因當然不是這個,不過用來糊弄小唐絲還是夠了的,她聽到後乖乖點頭,認真地說道:“嗯,我會好好學的。”
Advertisement
唐遲遲高興地抱着她親了一口,然後轉頭看向了唐書,“書書,我們要去讀書了,你高不高興?”
唐書并不高興。
他板着小臉開口,“我不想讀書,我要跟爹學釣魚。”
唐遲遲啞然失笑,這個弟弟真是事業心不改啊,自從唐二魚開始教他釣魚之後,他每天都高高興興地提着釣竿和小桶出門,風雨無阻。要不是因為實在太冷,冬天的時候他也想去呢,如今春天來了,就沒有什麽能擋住他的腳步。
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寧願去釣魚,但作為大人,唐遲遲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她極力勸說,跟他将了許多讀書的好處。
于是第二天,等盛鐵鍋帶着辣椒回去之後,一家四口就簡單地收拾了一下,搭乘江大叔的車往城內的書塾行去。
鄒海讀過的這家書塾是一個秀才開的,并不大。
這裏的夫子是一對父子,一個老夫子一個小夫子,老的夫子今年六十一歲,有秀才功名,平時教導的是年紀比較大,想要考科舉的那些孩子。而小的夫子四十歲,但還只是一個白身,他負責給小孩開蒙。
整個書塾有十五六個小孩。
大的有七八個,小的也有七八個。
聽聞唐家想要把唐書送來讀書,小夫子很高興地出來接待,然後稍微考了唐書幾句,發現他并不笨,于是就答應了下來。
巧合的是,這位小夫子的娘子是城裏另外一位秀才的女兒,她從小就跟着父親讀書,嫁了人之後也沒有荒廢,他們家的兩個女兒就是他娘子開蒙的。聽說唐家姐妹想要識字,她同樣考較了一番後,将兩人收了下來。
自此,姐弟三人每天早早出門,然後傍晚的時候回來。
唐書跟着小夫子開蒙,而唐遲遲和唐絲兩人則跟着小夫子的娘子識字。經過兩三個月的學習,本就有現代文字基礎的唐遲遲進步飛速,她不但将簡體字和繁體字在腦海中一一對應了起來,還學會了寫毛筆字。
雖然每個字都寫得很大,筆鋒也軟弱無力,但好歹不是一個文盲了。不過為了不把師傅吓一跳,她在書塾的時候都藏了些,但即便是這樣,也讓夫子一家人震驚了,他們從來就沒有見到過識字這麽快的人。
見狀唐遲遲只好裝害羞,減少了去書塾的次數。
她每天把弟妹送到書塾,然後自己就在城內閑逛,有的時候去書鋪買書看,有的時候去品嘗各家酒樓的菜肴,還有的時候則去逛瓦市,欣賞古代的娛樂節目。
當然‘學習英文’的機會她也沒有忘記,時常往洋人出沒的地方去,有幾次還真的讓她找到了機會。雖然想要的種子沒有買到,但遇到了想買東西,卻語言不通的洋人,充分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能力。
在此期間,她偶爾會遇上同樣出來閑逛的譚明睿。
但對方出現的次數很少。
最後一次也就是五月初,兩人正在望海酒樓津津有味地聽人說書的時候,譚管家突然帶着人出現,滿臉焦急地将譚明睿帶走了。
後來發生了什麽唐遲遲就不知道了,哪怕她向盛鐵鍋打聽,也只是知道譚明睿回去的當天,譚大将軍就帶着他急匆匆回城。
至于京城裏面發生了什麽,盛大廚和盛鐵鍋也不知道。唯一可能知道的譚管家,也不會告訴唐遲遲這個他眼裏的無關人員。
她只好暗自祈禱。
希望譚明睿這個認識沒有多久,但和她很聊得來的人不會出什麽事。
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祈禱起到了作用,一個月後,也就是六月底一則讓人震驚的消息傳遍了天下。懷王與誠王兩位王爺意圖逼宮謀反,萬幸的是被及時趕到的譚大将軍攔住了,功敗垂成。
誠王被打入天牢,但懷王卻乘人不備逃之夭夭。
這個讓人震驚的消息一出,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官員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都如熱鍋裏面的水一般,沸騰了。
唐遲遲不管走到了哪裏,耳邊聽聞的事,都和這有關。
有人竊竊私語,散布謠言。
“懷王你們知道嗎?“
“知道啊,他是先帝他爹最小的兒子,她娘是暹羅的公主,聽說長得跟天仙一樣。是宮裏的娘娘裏頭,最好看的。”
“他以前還是大将軍呢!”
“聽說先皇最疼愛這個小兒子,原本還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但是被先帝搶了,所以他一氣之下,就起兵謀反。”
“咦,我也聽說過這事,而且我還聽人說不但先皇想把皇位傳給小兒子懷王,就是搶走了懷王皇位的先帝,他也是想要把皇位傳給大兒子誠王的。結果後來不知怎的,先帝把皇位傳給了二兒子,也就是陛下。”
“那懷王和誠王叔侄倆可真倒黴啊,都被搶了皇位。”
……
有人怒火中燒,咒罵着懷王和誠王狼心狗肺。
“呸!”
“懷王和誠王想要謀反,真是罪大惡極,要我說譚大将軍就應該把他們兩個都砍了,誰讓他們做出斷子絕孫的事情來。”
“就是就是。”
“狼心狗肺的東西!”
“太後娘娘和陛下心懷天下,懲治貪官污吏,譚大将軍也是一個大大的好人,不但殺了西北的蠻子,還殺了我們江州城外的海賊。”
“懷王和誠王真不是東西!謀反得死多少人啊。”
……
當然,也有人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管他什麽王做皇帝,跟我們啊,一點關系都沒有。”
“喝酒喝酒。”
“今天我們不醉不歸,不醉不歸啊。”
……
沸騰的水面直到半個月後才平息,當然并不是因為大家對皇室的兄弟閱牆鬧聞不感興趣了,而是江州城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那是一個天晴無風的傍晚,在很多人的注視中,一艘大船緩緩朝着江州駛來,經過确認之後發現這是一艘外藩來的使船。
外藩的商船年年都有,但使船卻不多見了。
尤其這艘,據說上面還有一位王子。
所以江州百姓們的注意力,就從已經讨論了半個月,沒什麽新鮮感的雙王謀逆一案,轉移到了這艘剛來的大船以及上面的王子使節上。
有年長的說這個使節應該是來祝賀陛下登基的,因為以前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先皇登基的時候就有很多外藩的使節前來祝賀。
也有老一輩的人說不對,那應該是一艘來送新娘的船。因為懷王的親娘,就是那位天仙一樣的暹羅公主,當年就是坐着這樣的一艘大船來的。她來了之後就成為了先皇的妃子,生下了懷王。
說這話的人還指着船上的紅布,信誓旦旦地說船上就是有新娘子,應該也是哪一國的公主,不然怎麽會綁着紅布呢。
而年輕的則說都不是。
他們猜測對方是來做生意的,因為近些年海貿發達,那些精美的絲綢、瓷器等東西非常的受外藩人歡迎,每年都吸引了許多人前來。
所以他們應該是來做生意的。
衆說紛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