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武狀元
逸寧和雲琛兩了挑明了身分,其實也沒多少不同,畢竟兩人之間已經太熟了,那些過往的情份已經讓兩人在私底下會忘記各自的身分。
回到劉府後,雲琛的手下并沒有停留,就直接走了,而劉家的下人已經早就把今天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家主,劉侍郎見到逸寧竟然在雲琛面前露了臉,而且很顯然雲琛對逸寧非常滿意,還特意派了人送逸寧回來,心裏就很是驚訝。他不了解自己的兒子,也不知道雲琛是在那一方面看上了逸寧,但是逸寧能獲得王爺的親睐,對逸寧自己來說,也算是不錯的開始了。只是雲琛這個人,他實在是摸不透,年紀雖輕,城府卻深不可測,最重要的是能力強大。就連皇上也沒有立太子,而只是在衡量幾個兒子的能耐,暗中考量着哪個最适合坐上未來國主之位?這樣一來,各位王爺在朝中的影響就各自不同了,雲琛表面上看不拉幫結派,辦事風格也很公正,但為人卻也極硬朗,極少和大臣們親近,朝中衆人皆不敢私下猜測雲琛的心事。
“你再把今天肅王爺和你說過的話,說一遍。”劉侍郎再一次的問逸寧,他想清楚的知道,雲琛和逸寧交往的每一點,從中找出點線索來。
“已經說過好多遍了,還要說什麽,不過是一起吃了個飯罷了。”逸寧卻非常不爽的說着,并且草草行了個禮,就告退了。他才懶得和劉侍郎說這些呢,要說雲琛和他的交情,那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并且他也不想說出來,其實也不敢說出來。這也算是他和雲琛之間的秘密了,根本就不可能讓外人知道。
劉侍郎見逸寧這個樣子,情知問不出什麽來了,也就任由他回自己院子去了。
劉老太爺和劉老夫人卻急急的派人來問逸寧的事,劉侍郎只得又去了父母的院子,和父母談了逸寧告訴他的話,劉老太爺擔心的說:“這肅王爺怎的突然對逸寧親眼有加?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父親也不要太擔心了,肅王爺在朝中口碑極好,也不拉幫結派的,皇上對這個兒子雖不算多親厚,而且皇上身體康健,很多事說起來都為時過早,暫時說來,我們也不必擔心這些事情。”劉侍郎說,他這些年專營官場,有着敏銳的政治眼光,要不然光憑點裙帶關系他也不可能升得這麽快。
“恩,不管怎樣,逸寧有了肅王爺這塊招牌,對他目前來說也是個好事。”劉老太爺聽了兒子的一翻分析,笑道。
兩人又談了些逸寧的事情,劉老夫人不懂朝政,只是在一邊聽着,并沒有多言,但她也聽得出來,逸寧目前又喜無驚,心裏大安。
這父子倆談了一會兒朝政,說了會子閑話,劉侍郎也順便和父母一起吃了晚飯,才離開父母住的荷院。劉二夫人早就派人打聽清楚事情的經過了,這會兒見到劉侍郎假裝着擔心的問:“老爺,肅王爺特特的派人送大少爺回來,這事只怕明天整個上京城都知曉了,也不知是禍還是福?”
“行了,這些事,就不用你操心了。”劉侍郎一聽她的話,就知道她還沒說完的意思是什麽,她就怕逸寧太出風頭了,壓了她親生子的光。
“老爺,您這是……”二夫人眼見着劉侍郎氣沖沖的掀開了簾子,大步離開了正房,心裏又是氣又是恨的,知道他這又是生自己的氣了。可是自己也沒說什麽啊,二夫人恨恨的叫來人吩咐道:“看老爺去哪裏安歇?”
來人很快就回來了,說:“老爺去了何姨娘院子裏。”
二夫人幾乎快氣死了,今天好說是元宵節,劉侍郎竟然去了小妾的院子,把自己這個正房擺在哪裏?她也不想想,原本劉侍郎是想在她房裏歇的,卻被她一句話給氣走了。
就在逸寧和劉二夫人都在想法讓逸寧離開劉府的時候,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顧玉的折子上來了,令雲琛不解的時,皇上竟然留而不發,還說:“朝中現在缺少武将,打戰的事要慢慢來。
”他這話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理由,确實朝中無什麽有影響的武将,并且現任的武官也都年紀大了,縱觀整個朝中大臣,文官一大片,武官卻沒幾個,是到了需要引進新鮮血液的時候了。
Advertisement
一連幾天,朝中都在商議打戰的事兒,但是結果都令皇上極不滿意,三個成年的兒子,各持己見,朝中衆大臣也跟着他們分成幾派,吵鬧不休。他現在才四十出頭,身體健壯,起碼能在這個位子上再坐個十幾年,可是兒子們都大了,特別是三皇子,五皇子,十三皇子,都已經成年,各自有着自己的勢力範圍,已經給封了王爺,而另外還有十五,十七兩個十二三歲的兒子,也聰明的緊,成年後也得給他們各封個王。皇上一想到自己還在壯年,兒子們就已經虎視眈眈的瞄着自己屁屁下的橙子了,心裏就極不舒服。
沒幾天,皇上的另一個新令,讓衆人都大吃一驚,下了朝的雲琛和幕僚們關在書房整整二個時辰,也沒有議出個什麽有用的法子來。
皇上竟然要親自主持武官的考試,凡五品以上官員的子侄,年十二歲至二十二歲的,已經進學讀過書的男子都可以來應考,與文考一樣,名次分為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武狀元等等,還會根據名次來分派相應的官職。而且已經取得了秀才功名的學子,只需要通過一些基本的騎射跑跳等就可以直接升為武舉人,武舉人就可以直接分官了。當然如果你還想更進一步,沒人阻擋。
此政令一出,朝中大震,誰都搞不清楚皇上此舉是何義,但是皇上卻駁回了所有人的反對,一定要進行到底,并且親自寫下一系列的考核标準。
劉侍郎和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讓逸寧參加。他很明白,逸寧這個樣子當個文官,估計在官場中,混得好的機率很小。但武官就不同,而且就算不讓逸寧參加,憑他的身分,家裏子侄衆多,也必得派一人去參加。二夫人的親兒子,最大的揚兒雖然勉強夠格參加,但二夫人一定會想盡法子阻擋,大夫人的兒子們也只有嫡子夠格參加,很顯然大夫人是不會讓自己這個病歪歪的親生子參加的。所以劉家就只剩下逸寧這個最适合的人選了。在皇上的強勢下,所有官員家都派了人參考,劉家也不能例外,不過逸寧自己也想趁機擺脫劉府,所以他一口答應了。
雲琛知道逸寧要參加,也沒表示出吃驚,他反而覺得這是逸寧的一個機會,逸寧本人也說過,他不想通過科舉出仕,對于考狀元沒興趣,也考不上,考個秀才已經是盡了全力。但武考又不同,并不需要有多麽高深的學問,最重要的是一些身體素質與作戰方面的考核。憑逸寧這身體與頭腦,完全能勝出。
京中大部份官員家派出的都是庶子參選,一來庶子想要出人頭地并不容易,二來嫡子們從小受到精英教育,也不想去上陣殺敵,所以大家都和一致的派了在家有點受寵的庶子參選。為的就是給這個孩子一點出仕的機會。對于逸寧這種身份,大家又明嘲暗諷了劉侍郎一翻,說他對元配嫡子不好等等,氣得他回家又沖二夫人發了一頓脾氣。
逸寧有了雲琛的暗中支持,再加上他已經獲得秀才的功名,又習過武,在考場上,他毫無懸念的一路高歌猛進,直達皇上的面前,參加殿試。對于這個橫空出現的少年,大家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就連皇上也不例外,特的在殿試上多考了他幾道題,從寫文章到舞刀弄劍,他的表現都讓皇上很滿意,于是劉逸寧就成了當朝的第一次武恩科的武狀元,并且立馬獲得了皇上親封的五品武官之職位。擇日去邊關,先在顧玉的旗下,跟着顧玉學習為将之道,打打小戰,弄弄資歷。
不得不說,皇上很厲害,經過他選j□j的人,極少有大官世家出身的,差不多就逸寧這個狀元的父職最高了,其他的都是些沒落小官家的子侄。并且還有很多是從民間選上來的,其中的武榜眼就是逸寧的好友張雲山,他授了個六官品,跟着逸寧一起到了邊關。所以這批武官雖然衆多,但官職卻很低,并且與朝中衆人形不成什麽有力的聯系,當然也不可能形成什麽派系了。而且顧玉治軍極嚴,在他的手下想搞點小動作,也不容易。所以皇上放心大膽的把這批新的小官丢給了顧玉操練。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