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36章
見過孩子那樣有朝氣的模樣, 夫妻二人再見他這樣心中痛惜比以往更甚。過去幾年,孩子因為昏睡症,吃得比別的同齡孩子少, 活動得也少, 發育遲緩,看上去生生比同齡孩子小了好幾歲。
“他爹,是不是這孩子注定不能養在咱們家。”周氏看着孩子昏睡的睡顏忍不住掉眼淚。
“胡說什麽,找到懂治的大夫就會好,別胡思亂想!”相伴多年, 陳老爺一下就明白她心底的潛臺詞,已經猜到她接下裏會說什麽。
“可這些年都找過看過多少大夫醫士, 還是不見好!白日在寺廟裏你也看見了慧林的狀态, 多朝氣蓬勃啊,從沒見他這樣過。”周氏吸吸鼻子,猶豫半晌艱難道,
“我聽說有些孩子就該到佛祖跟前長伴青燈才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沒有災難。說……說是佛祖的孩子, 當家的, 要不然!”
陳老爺重重的嘆了一口氣!他又何嘗不明白呢?只是到底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又養了這麽些年, 那裏能說舍去就舍去的。
只是雖不舍, 也清楚這孩子這樣整日昏睡, 恐怕難以養到成年。
從這孩子會下地走路後幾年, 除了整日昏睡, 還偶爾會發夢游症跑出去, 甚至好幾次都到了成年人不會去的地方。
什麽懸崖上的老鷹巢穴, 獨自夜間在河上木筏漂流, 被水牛馱在背上走了十幾裏的遠路……
小小年紀已經在睡夢中游歷了許多險境, 擔心他出什麽意外,這才讓仆人日夜輪流看守。
考慮了兩三日,夫妻二人雖艱難不舍,還是決定将幼子送入寺廟寄養。
周氏和侍女連夜縫制了兩套裏衣和僧袍,又趁着兒子清醒的半個時辰一邊給他喂蛋羹,一邊反複囑托他們每個月都會去看望他,年節節日也會接他回家小住,讓他在寺廟好好吃飯,有什麽事一定要告訴爹娘雲雲。
得知被送入寺廟寄養,小小孩童陳慧林對此沒有一點難過,也不覺得自己是被爹娘抛棄了,一腳踏入山門時,還笑着回頭和爹娘揮手。
多少顯得有些沒心沒肺,過于淡漠冷血了。
但事實上,小孩自己也十分不舍爹娘,但他看得很通透。從沒人教他,也從沒人跟他說過這方面的話,但他就是知道孩子最終都會告別父母,從小小一個長成獨立的大人,每一次分離都是在慢慢脫離父母的懷抱,獨自走向廣袤的世界。
Advertisement
再者,父母會來看他的,他想父母了也會下山去找他們,他永遠記得回家的路。
對于被托付收養小孩這件事,林昭并無多少意外,從他看見小孩身上的氣相和氣運時,內心就隐約有了預感。
看他這樣淡定,一臉如常地跪坐在自己旁邊,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自己,再想想他那下山離去時父母的背影,多少有點拐帶別人孩子的愧疚感。明明自己什麽也沒做啊喂!
林昭并沒有給小孩正式剃度,只是穿了一身僧袍在寺廟裏生活,大家都叫他小林子。
小林子很快就适應了寺廟的生活,也終于像同齡的孩子一般恢複旺盛的精力了,每天早上天剛亮就跟着醒,早課念經一個也不落下。中午午睡時也和其他孩子一樣瞪着大眼睛大半天都不睡,林昭吓唬他小孩子覺睡太少會長不高才慢慢閉上眼睛。
他可真是個兩極分明的小奇葩,要麽一睡不醒,要麽就幹脆不睡。
當他小小年紀就開始自己卷自己,跟着林昭念經,直到林昭結束還意猶未盡不願動身時,不二不累會及時把他拉起來體驗童年的快樂生活。
拒絕內卷,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這句話就是不二不累當時的內心寫照。
以往大家都是輪流照顧寺廟後院那幾塊農田,今天林昭一聲令下,所有僧人們齊齊來到山腳下。
他指着一塊長滿野草的荒地對身後站着的兩個後廚夥夫,一個門頭,貼案善通,武僧總教頭慧通,長毛長眉,四個階梯排列的小孩不色不二不累不醒(慧林),揮斥方遒道:
“看,這就是我為寺廟買的田地!”他霸氣激昂宣布完,例行來到領導人給員工打雞血的環節,
“別看只僅僅只是五畝地,但,這是我們擁有寺田的第一步,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最富有的寺廟。只要我們好好努力,一定會有收獲。”
原先後院那塊地方他不知道具體是多少平,剛開始總覺得還挺大,可以媲美現代的室內球場,農田範圍幾乎差不多跟教室差不多大。
但這些日子吧,發現它只能種點蔬菜,滿足寺廟每日的蔬菜供應。至于小麥米糧一類是萬萬不夠的,總是采買米糧不劃算。
但凡富庶的寺廟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寺田供養僧人吃用,正好他發現山腳下這片荒地是無主的,花了點銀子和官府買下,便打算今天來開墾。
全寺上下十個人熱火朝天地除草翻地幹了一上午,很快就将五畝地開墾出來了。年紀最長的長眉和年紀最小的不醒負責給大家準備茶水。
将浸濕的帕子擰幹,不醒幫坐在樹下閉目養神的林昭擦額頭的汗。冰冰涼涼的觸感頓時覆蓋了火辣辣的肌膚,析出的白色鹽漬被細心擦去。
“真是奇怪,這幾天怎麽一絲風也無,秋天了太陽還大得跟個火球似的。”林昭被這悶熱的天氣整得十分難受,上半月還時不時有涼爽的秋風,怎麽這幾天突然就回到了暑夏一樣。
“這天氣古怪,怕是要鬧旱災。”白胡子長眉毛的長眉大師也擡頭看了看天上那輪耀眼的太陽,“此地雨水豐澤,多湖泊河水還能撐一撐,若是北地大旱再加上蝗災可就不好過了。”
旱災和蝗災是一同出現的兩雙胞胎兄弟,逢旱必起蝗,幹旱的自然環境和低窪河床使得蝗蟲迅速繁衍。
他這話一語成谶,事實上年頭活久了靠天吃飯的老農們都立馬從這異常的天氣中窺探到不對勁。
果不其然,沒多久,北地河床幹裂,秋收糧食全被蝗蟲席卷吞沒的消息就傳到了府城。聽說北地已有流民竄出,皇上撥了五萬兩赈災銀子任命欽差大臣前往北地救災。
一開始只是不斷有北地的消息在周圍各縣飛竄,偶爾從來上香的香客們那聽一耳朵關于北地的情況,說是已有流民的影子到府城,到後來林昭則是直接在寺廟山門外見到了流民。
衣衫褴褛,頭發幹枯,面色土黃,臉頰瘦削。這是十多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身上幾乎是皮包骨了,雙眼麻木憔悴。
不二不累見了都面露不忍,林昭直接招手讓他們跟着自己進來,又叫不二去跟善通說一聲,多煮點稀飯面條。
流民孩子們叩響山門的時候其實并不抱希望,這一路他們經歷太多慘絕人寰的事,他們一夥都是因為親人死絕的孤兒,為了不獨自落單被吃掉,一路上他們都是抱團在一塊才保住性命走到這。
等真被帶到齋堂,看到桌前滿滿幾大盆的紫菜蛋花面片湯,饅頭包子,酸辣土豆絲和手撕包菜,他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最小的流民孤兒被帶着排隊洗手領碗筷時,看見帶他們進來的俊美和尚時駐足了。
剛剛其他和尚都叫他住持?那他應該是能做主的吧。
“大、大師……”小七覺得自己這樣好像有些得寸進尺,羞愧得都不知道該怎麽開口了。
但一想到老大他們還在外頭餓着肚子,想要轉身離開的步子就又停住了。
雖然老大他們之前千叮咛萬囑咐,先管自己肚子吃飽,莫要做多餘的事,可……可這住持看上去是個和善的,桌上吃的分量也足夠多,也許、也許說出來也沒事的。
“有什麽想說的直接告訴我。”林昭用鼓勵的眼神望着他。
“我……可、可以讓我其他哥哥們也一起進來吃麽!”小七憋足一口氣将心中的念想說了出來,整個人一下放松了。
“外面還有比我們大幾歲的哥哥們,一路上都是他們照顧我們,才安全到這的。住持您能讓他們也進來吃口飯麽?”
望着小七巴巴的眼神,林昭心中一酸
“當然可以。快去把你的哥哥們也帶進來吧,飯管夠。”
小七喜極而泣,快步跑出去。沒多久,拉着一隊腳步遲疑的十五六歲少年們進來。
少年們本來不太相信小七說的,但當真的發現和尚們讓他們放開肚皮吃後,再也沒有一點遲疑埋頭苦幹起來。
等到桌上的盆碗全空後,所有的流民孩子都在回味着。這是他們幾個月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
感受到周圍環境的善意和安全感,幾個小的忍不住放松下來,多日的奔波辛勞全湧了上來,眼皮子不受使喚得往下耷拉。
林昭怕他們的腸胃因長久的饑餓變得虛弱,而不能克化食物,讓善通熬煮了當地助消化的枳術湯。
正幫着一起站在鍋前看火呢,一名少年走到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