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清晨第一縷金光,穿透雲霧,落到清泉寺。
山林間的霧氣剛剛蒸騰散去,林昭打了井水洗臉。
清涼的水浸濕面頰,他舒爽地長嘆一口氣。
走到茅草棚旁邊的桌子,從桌上倒了一杯茶水,咕嘟嘟下肚,舒心啊!
善通時時會備一壺燒開放涼,寺中人從沒少水喝過。
林昭品着淨水珠泡過的井水,喝起來比以前清冽,且能嘗出一絲絲甘甜,喝完人的精氣神都好了很多。
善通不色不二每天都要喝好大一桶,那些學子們讀書讀累了,也喜歡踱步到後院,直接打井水喝,說是喝了感覺腦子都靈活清醒了。
他坐在桌子上喝茶水,善通在廚房裏做早飯,不二在農田給青瓜藤挪位置,不色從外面進來了。
林昭這才想起任務來,點開系統界面,任務板塊果然出現了個感嘆號。
【系統:僧人不色鐘樓當值結束。
恭喜完成每日任務[鐘樓當值]。
不色體力+1,獲得香囊x1。】
林昭驚訝,鐘樓當值還能獲得體力加成麽?這個香囊又是什麽東西,點開一看。
杏黃色香囊上面繡着粉荷花,旁邊寫着[能驅蚊的工具]。
下邊标注:可使僧人魅力點+1。
當值好,當值妙,當值還能加屬性。
Advertisement
林昭頗為開心的哼着歌,到田裏幫不二整青瓜架子。
細細的竹竿裁成半米高,扡插在青瓜周圍,再橫向綁幾根竹竿,成許多個“#”,把青瓜藤挂在上面。
這樣它結出瓜來時,就不會那麽容易被地裏的蟲子啃食,也不會那麽容易腐爛。
林昭拿起青瓜藤才發現,上面的一個個花苞已經快要脫落結果了。
再看看旁邊白蘿蔔的纓子也是嫩綠綠的,大白菜也分外水靈。
這幾天不二都是直接用善通淘完米,洗完菜留下的井水澆灌的農田。
不知是不是錯覺了林昭總覺得這些蔬菜好像更有生機,長得更快了。
淨水珠對種植物還有作用?
說起來,放了淨水珠後,這幾天喝的米粥都感覺十分潤喉潤肺。
這不,留宿的學子居士一個一個進後院來打井水了,剎那間,空曠寧靜的後院變得十分熱鬧。
“住持,我們想和您借個人?”
在一片熱鬧中,那天的1號龐宇瞅準空隙,擠到林昭身邊,發起交流。
寺廟香火雖漸漸旺盛,當平日裏無論是鄉民還是商人,都有生計要忙。
比較清閑的婦人小姐,還有孩童老人也不可能時時上來,是以在寺廟最多的是那些留宿的學子。
他們三月不可能一直窩在寮房讀書,是以平日偶爾會去縣城鄉野逛逛外,還會集體辦詩會一類活動。
這次他們預備在寺廟後面的那處水澗旁辦個活動,想請善通幫忙做席面和點心。
這次他們好像格外上心,不僅下山采買了各色水果,還特地到府城買美酒。
之前提到過,靈霧山下的村落是傍水而居。
河水流經縣城最終彙入大運河,時常會有船只來往。
或是為了運送貨物,或是走親訪友,或是在某個節日趕社戲趕集會,都十分方便。
從府城過來,只需坐船半日便到縣城碼頭了。
陸路過來坐馬車需一日,騎馬則只需半日。
之前李文遠之所以要三日才到府城,是因為手中拮據,不敢花錢坐船坐馬車,步行前往。
對于這群學子這樣大費周章,林昭頗有些好奇,且聽他們言行,這次似乎有什麽了不得的人物參加。
還是個頗為好美酒美食的來賓,所以他們才會積極籌備席面。
詩會當天,林昭就見到這位神秘嘉賓了。
學子們先是照例在水澗吃席面,喝美酒,再潑墨揮毫,創作詩作。
最後才有人提議到寺廟走走。都是在寺廟住的人,哪還需要走,不過是怕那位大人物覺得無聊罷了。
一群學子簇擁着這位嘉賓走進寺廟。
林昭正在鐘樓上面吹風,一眼就瞧見人群中心那位人物。
他穿着白衫長儒,留着美髯,頗為清逸灑脫。眼神清隽有神,是那種經常聚精會神的人才會有的眼神光。
林昭見他們已經上了拱橋,便從鐘樓下來。
雙方在天王殿彙合了。
有學子替他們引薦。
“在下姓宿單字一個遷,很高興認識住持。”
“宿施主客氣,貧僧法號空塵,叫我空塵就可以了。”
互相報了姓名法號後,兩人就寺廟聊起來。
宿遷得知林昭憑自己将一間破廟經營起來十分訝異贊嘆。
據他所知,重建寺廟需要耗費許多銀錢和巨大的人力心力。
看這寺廟規模也不小,且隐于深山,要重建想必更不易,于是對林昭生起敬佩之心。
兩人閑聊了會,宿遷到供桌前的軟蒲團跪拜,并順手搖了支簽。
将搖出的簽遞給林昭,請他幫自己解簽。
在林昭解簽的功夫,宿遷眼神不由自主地落在他臉上,端詳了一會,總覺得他的眉眼有些熟悉。
随機脫口而出,問道“我瞧空塵大師您有些眼熟,空塵大師可曾去過京都?”
正解簽的林昭心裏一咯噔,難道這人是京都來的,曾見過自己?不會被認出身份吧?
但他面上還是一派鎮定自若,說自己從未去過京城。
暢游一通,天色漸晚,落日昏黃的光芒披在山頭上。
林昭邀請宿遷留宿一晚,對方答應了。
不色是個魅力點比較拔尖的僧人,許多學子都願意和他攀談,平日裏就經常和學子們聊天。
不色也就從而知道宿遷這個人的背景來歷。
林昭一問,他就将自己知道的說得清清楚楚。
這位宿遷的确是京都來的,曾經是位京官,如今被貶為通判,管水利,家田糧運訴訟等事物。
林昭聽說是位京官,心裏就撲通撲通跳。
但後來想想,京都的京官估計沒幾個記得原身。
原身平日好詩文,是個宅男,甚少出去交際,即使交際也是同輩人,家中大事向來有父親出面做主。
之所以說眼熟,大概是因為原身眉眼長得和他父親還有幾分相像吧。
宿遷後來受學子邀請又多住了兩天,本身心情也頗為煩悶,寺中空氣好,環境清幽,住的舒心。
而且體驗了一番寮房書桌的神奇後,他是真覺得很不錯。
來之前聽說過一兩耳朵,總覺得是誇大其詞,剛進寺廟,其實第一個生起的念頭就是去看看那張書桌,想知道能被一個秀才都忍不住偷回家的是個什麽好東西,還是只是他人嘩衆取寵編造杜撰的。
但多少有些在意臉面,不好一進門就急吼吼地要去看那張書桌,不然豈不是顯得他很浮躁跳脫?
住了兩天,他是真舍不得離開,山野清秀,空氣清新,喝的水是那麽舒心,吃的菜是那麽可口,讀書耳清目明的感覺是那麽美好,仿佛回到了最青春年少的時候……
奈何公務在身,不好耽誤太久。因為依依不舍之情,有感而發,他離開前揮毫寫下:
清泉寺上方長年好名山,本性今得從。
回看塵跡遙,稍見麋鹿蹤。
僧侶雲中居,石門青重重。
陰泉養成龜,古壁飛卻龍。
掃石禮新經,懸幡上高峰。
日夕猿鳥合,覓食聽山鐘。
将火尋遠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藥人,便宿南澗中。
晨起沖露行,濕花枝茸茸。
歸依向禪師,願作香火翁。——①
宿遷走了,林昭心中多少有些松了一口氣,雖說可能性小,但也擔心對方是不是會突然靈光一閃,想起什麽……
入夏暑熱,上山避暑香客漸多。
林昭近幾日覺得胃口十分不佳,想吃涼拌面,卻苦于還沒解鎖辣椒種子。
善通把蔥油拌面做得很好吃,但總覺得缺了那麽點滋味。
思來想去,這時來點酸梅湯最合适不過了,酸酸甜甜的,解暑又開胃。
便下山采買了大量烏梅幹、山楂幹、甘草、冰糖。
口頭講述了一遍做法,善通就會了,并且做得口味适中。
先将烏梅幹山楂幹和甘草反複沖洗,尤其是烏梅幹要先浸泡一會,多沖洗幾次才能去掉雜質。
然後将三樣材料浸泡二刻,再撈出放入鍋裏,加水,大火燒開。
接着轉小火熬住二刻鐘,再加入冰糖,繼續熬煮一刻鐘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酸梅湯熱的時候會顯得味淡,如果糖加多了,放涼再喝就會過于甜齁。
前世林昭總覺得外面賣的酸梅湯,過于甜,不生津止渴,反倒害他多灌了好幾瓶水。
後來再想喝酸梅湯都是自己熬煮,濃淡适宜,酸酸甜甜十分可口。
善通熬住了好大一鍋,放涼後,端到前殿,讓香客們飲品。
避暑熱的香客們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嘆出一口氣,感覺肺腑間的煩悶一掃而空,香客們紛紛打聽這是什麽飲品。
林昭沒有保留,把酸梅湯的配方一一告知。
香客們哪裏會不知這飲品中隐藏的商機,紛紛贊嘆住持高義大氣,有想法的已經在心中打算着要在城裏挑哪塊地方好賣些了。
林昭倒是不在意這些,他又不下山去做生意,只是自己喝得開心舒服,也讓別人在寺廟開心舒服些。
而且他敢保證,其他人做的酸梅湯一定沒有清泉寺的好喝,他一入口就察覺到和前世自己做的有多麽不同了。
熬煮酸梅湯的水是泡過淨水珠的井水,熬煮酸梅湯的人是接近把食物做出金光的神廚。
有誰能超越呢?
到時候大家提起酸梅湯,都會說“清泉寺的那才叫一絕”。
李文遠在寮房讀書讀得煩悶,出來透氣,就迎上了王姑娘端的一碗酸梅湯。
其他學子本來覺得自己特別幸福,可以在好書桌上更好地學習知識,出來還能喝到酸甜可口的新鮮飲品。
哪知一轉頭,看見了別人更幸福的模樣。
手裏的酸梅湯更酸了。
不二也喝的高興,不止自己喝,還要給不色小米喝,端來端去,可忙了。
靈霧山密林相擁,寺廟後還有一處水澗,涼風夾帶水汽送來,喝着涼爽的酸梅湯,香客們更舍不得走了。
因為寮房都被學子們占了,以往看他們眼神溫和的小姐夫人,如今都變成了嫌棄。
一名貴婦人在這時跑來和林昭閑聊。
“住持,我聽說過有關寺廟的不少傳聞,據說荒廢的後院有不少寶貝呢。”說到這,還朝林昭擠擠眼,放輕了聲音繼續道。
“等你哪天要修大雄寶殿的時候,可要留個心眼。”
說完便轉身離去了。
林昭默默無言,不知她這是引誘自己早點修複寺廟擴建寮房呢,還是真的确有其事。
作者有話說:
①選自《七泉寺上方》 有一點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