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少帝
魯太尉是本朝武将功臣, 原本掌軍事大權,年紀大了之後愈發鬥JSG不過王家了,位高卻無實權,在朝堂上能獨善其身就不錯了, 這些年也沒見他站隊哪個陣營, 所有人都默認他和秦天南一樣,只對皇帝效忠。
兩個太後互相較勁, 群臣不敢插嘴。
往日王家和晉王是陣營之間的針鋒相對, 這一次,他們尚不清楚秦太後有沒有偏向哪一邊勢力, 但她的父兄在西北,為西北軍說話無可厚非, 朝臣也能理解她的情緒,故而誰都不敢說話。
王丞相非要給秦太後添堵, 秦太後初生牛犢不怕虎, 竟然當場說要把王家壯丁送去從軍,大家難得見到王丞相急眼的場面,心裏想法各異。
雖然黨派歸黨派,朝堂上文官和武官矛盾已久,哪怕是同一陣營的, 互相也不是什麽好朋友。
魯太尉這個時候站出來支持秦太後,不管什麽陣營的文官都捏了一把汗,魯太尉這些年看似休養生息, 卻還是武官群體的靈魂支柱, 他站出來後, 一衆武官竟覺得幸災樂禍, 齊齊拱手:“臣附議。”
王丞相躬身行禮, 開始賣慘:“陛下,二位太後,臣一家盡是文人雅士,上了戰場就是死路一條啊!”
秦嫣冷哼一聲:“王丞相,你既不願讓自家子侄從軍,也不贊同向西北軍增援糧草,你到底想怎樣?外敵就在邊塞虎視眈眈,難不成,王丞相是想讓我們開門相迎,将大齊土地拱手相送?”
“秦太後,臣對大齊的忠心日月可鑒!”王丞相立即拱手鞠躬。
“既然如此,王丞相認為,如今陛下待薄了西北軍,将來再起戰事,還有誰入伍從軍?還有誰沙場禦敵?”秦嫣厲聲反問。
“秦太後,您怕不是不知道?朝廷每年都征兵,每戶人家至少要有一名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入伍!男丁多的家庭,應有多人入伍,根本不會存在沒人入伍的情況!”王丞相嘲諷道。
秦嫣啧啧搖頭:“自願和非自願的入伍,效果會直接體現在戰場上。王丞相這般言論,想必已經考慮清楚了,要讓家中十五歲以上的所有男丁前往西北支援。”
“你——!”
王丞相一時氣結。
皇帝卻怔住了,王丞相不讓自家小輩從軍是意料之中,他彷徨地想,如果将來他有了孩子,他舍得讓他冷着餓着麽?
為人父母自然是舍不得的,他從小就被所有人捧在手心裏,王太後更是把他呵護到極致,一來因為他是儲君,二來,他們是母子。
然而,十二萬西北軍,他們也都是別人的兒子、丈夫、父親,他們在邊關苦苦支撐,守護的是大齊,也是他的皇位,如果他讓這些人寒了心,将來還有誰願意上戰場?
秦太後說得對,自願和非自願的差別很大。
誰都知道打仗消耗國家資源,自西北開戰起,每年往西北送去的軍需就不少,再不結束恐怕連國庫都要掏空,百姓也沒有了耐性。
西北戰場必須盡快做個了結。
雖然王家都不喜歡秦太後,王太後也叮囑過他,要小心秦太後。
可是一場辯論下來,秦太後字字戳心,直擊要害,他發現秦太後說得在理。
這些年,京城的王爺盯着皇位,一個個跟他離了心,兒時睿王跟他關系尚好,可八年前被譴去了西北。
身為皇族,睿王已經在西北待了八年,據聞這些年他基本全在軍營裏耗着,因着戰事,甚至不能歸京奔喪,睿王尚且如此,那其他的平民兒子呢?
他怎能連糧草都不給?
秦太後似乎也動了真格,要王家的男人上戰場做表率,王丞相位高權重,有不少子侄在朝中謀了閑職,他們過慣了安逸日子,自然是不願意去西北的。
糧草方面其實問題不大,年節時群臣總結,除了南方洪災的幾個城,其餘城州均說有富餘,在這種情況下,實在不宜縮減西北的糧草。
“王愛卿……你看這事……”皇帝下意識地望向王泰。
他幾乎養成了條件反射,遇到大事第一反應就是詢問王太後和王丞相的意思,這一次其實他覺得秦太後說得對,勉強地軟下語氣:“朕以為,平民百姓的子弟都能上戰場,睿王天潢貴胄,也在西北待了八年,王家……”
“陛下!一碼歸一碼,睿王自幼能文善武,上戰場自是游刃有餘。這事沒得商量,讓王家子弟從軍簡直荒唐!”王太後霸道地打斷了皇帝的話語。
“王太後,睿王也不是天生就能文善武的。”秦嫣道。
皇帝一時沉默了。
秦嫣側目,王太後控制欲太強,顯然不想讓小皇帝自己作主。
文臣們紛紛附議:“讓文臣奔赴戰場,無異于讓武将吟詩作對,贻笑大方,讓那戎狄笑話我大齊無人。”
魯太尉老臉拉下來,反駁:“武将怎麽不能吟詩作對?你當老夫不識字?”
武将也紛紛附和:“就是,你們什麽意思?!你是罵我們沒文化?”
朝堂上從黨派之争,一下子變成了文武官之間的争吵。
大概上首坐的小皇帝看起來軟弱可欺,兩位太後是女子,說到底還是沒有足夠的震懾力,一時間衆臣也不端着了,當着兩宮太後和皇帝面前,一個個争得臉紅耳赤。
秦嫣扶額,以前她只知道國泰民安,文臣地位日漸比武将高出了許多,即便是同一品級,文臣也比武将更受重視,如今坐在朝堂之上,才深刻體會到文武臣的矛盾竟然這麽深了。
禦史大夫祝開成一直沒說話,秦嫣把壓力扔過去:“祝卿,你怎麽看?”
祝大人是文臣,一衆文官把目光投過來,祝開成承着同僚信賴的目光,感到壓力山大,一來沒料到秦太後會提問他,二來他也是文臣。
他思量片刻,态度誠懇:“臣以為,西北苦寒,将士們需要解決溫飽問題,才有健康的體魄走上戰場。臣願推薦犬子擔任此次押糧官,定以最快速度,将糧草押運到西北大營。”
祝開成振振有詞,主動推薦自己的兒子押送糧草,間接避開了從軍的話題。
祝家雖然是文臣家族,但好在祝開誠的兒子會點騎射,還算不是窩囊。
以往押送糧草的将領都是由經驗充足的大将擔任,朝堂上讨論了幾個月,推來推去,竟然無人願意去。
這次祝開誠舉薦自己的兒子,打的就是這個主意,兒子祝永峥沒上過戰場,于情于理都不會有人贊同他當運糧官。
他之所以提出,也就是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以及無畏。
秦嫣聞言,喜出望外,也不管他有沒有經驗,到時候選兩個經驗充足的老将随行,遇事也能提點他,也不枉為一個方法。
于是,她順勢推進糧草一事,當即回答:“祝大人胸襟廣闊,心系天下,西北的将士會感激你!”
說罷,還沒等王太後開口,她就高調地問:“陛下您看如何?”
皇帝回過神來,微微颔首:“秦太後說得對,西北戰事未停,局勢緊張,朝廷不能苛待了将士們。”
“祝愛卿,朕就命你家大公子祝永峥為押糧官,奉旨前往西北運送糧草,戶部必須盡全力配合。”
祝開成深深一拜:“臣遵旨。”
“至于丞相家所有男丁入伍,朕思及丞相年老,只需從王家選一名子侄從軍便可。”皇帝還是維護了一下王丞相。
皇帝自信地作出指示,少年今年十四歲,第一次沒等王太後和王丞相做暗示就下了命令,登基以來第一次在衆臣面前放聲說話,也是第一次嘗到了自己作主的甜頭。
“謝陛下!”王丞相得意地擡起頭,“臣建議,既然祝大人和臣帶了個頭,不如讓朝中所有四品以上官員,每戶至少舉薦一名男丁入伍,為天下百姓作表率。”
好家夥,把大家都拉下水了。
王丞相想着這下子總該有人反對了吧!
秦嫣不知王丞相那些心思,她想了想,倒覺得是個刮油水的好機會,她道:“哀家覺得王丞相的主意不錯,若是男丁單薄的,可從旁支選人,也可以捐款的方式替代,所得款項用以充盈國庫。”
“對!母後所言極是!”皇帝喜出望外,又是打仗又是抗災,國庫确實有點緊張,這一招妥當。
王丞相:???
群臣面面相觑,小聲議論了一會兒。
晉王更是一頭霧水,秦太後向王丞相一黨靠攏了?
還是說……王丞相跟睿王也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交易?
想到秦落雁還在睿王手上,晉王不得不多想,萬一王家也有哪個姑娘被睿王的人綁架了呢?
但短暫的驚詫後,群臣最終集體一拜:“臣遵旨。”
秦嫣沒想到皇帝會那麽高興地支持,她總算松了一口氣,退朝後,她緩下語氣,真誠地笑了笑,誇贊道:“陛下,你是個好皇帝。”
皇帝愣了愣,禮貌地回答:“謝母後。”
王太後側過臉來,怨毒地望着這一幕,手指甲都摳進了肉裏。
秦嫣離開後,王太後匆匆到禦書房找了皇JSG帝,大發雷霆。
“陛下,哀家說了多少次,凡事不能在朝堂上輕易做決定,要同哀家和國舅商量!”王太後板着臉。
少年皇帝剛在朝上威風,還被對手秦太後誇了,心裏正得意,王太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發怒,一時把他給整懵了,聽着聽着,他沉下臉色。
“母後,朕已經登基,有些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皇帝負氣說道。
“陛下!”王太後厲聲喝道,“你才登基幾天?!要不是王丞相,你能成功登基嗎?!哀家苦苦教育你十幾年!知人知面不知心!那秦嫣給了你什麽好處?!你當真讓王家的表兄弟去從軍?!”
“你別忘了!王丞相輔政!哀家垂簾聽政!你及冠後才能親政!現在,你還得聽我們的!”
王太後盛怒,皇帝聽着愈發壓抑,他大吼一聲:“夠了!”
王太後怔住了:“……你吼哀家?”
皇帝突然掃去書桌上的奏折,奏折灑落一地,他又怒又委屈,眼眶都濕潤了:“王丞相王丞相!朕什麽事都要聽你的,聽丞相的,朕真的是皇帝嗎?!”
“……你……你在說什麽?陛下,你當然是皇帝!”王太後難以置信地望着兒子,質問道,“你在發哀家的脾氣?”
皇帝眼眶通紅,倔強地抹了一把眼淚,回答:“朕沒有。”
“哀家和丞相每走一步都是為了你,你居然怨我們?!”王太後哭着指責。
皇帝一見她哭,一下子軟下語氣來:“母後……朕不是……”
“你別叫母後!哀家不是你母後!那秦太後才是!”王太後賭氣起來,更加激動地罵道。
“那……那秦太後說得也在理啊,朕總不能因為朝堂上的紛争,拿西北将士的溫飽作兒戲。”皇帝試圖解釋。
“你怎知那是不是圈套?!”王太後反問,“那秦家父子在西北三年,你怎知他們會不會早跟睿王沆瀣一氣?萬一他們囤了糧草,帶着十二萬大軍殺回京城怎麽辦?”
皇帝一時間彷徨了一下,又反駁:“那晉王呢?如果當中有詐,晉王不會意識到麽?要知道,秦太後可是被晉王逼着進宮的,他們怎麽可能會串通?”
“你怎知是不是逼?要是他們做戲呢?”王太後咄咄逼人。
“君無戲言,朕在朝上已經批準了給西北軍增加糧草,怎可變卦?”皇帝不悅。
“那,讓高官子弟從軍的事宜呢?你得罪了一幹大臣。”王太後咬牙切齒地盯着他。
皇帝被她盯得犯怵,依然裝起膽子,推得一幹二淨,他道:“……君無戲言,何況是丞相提議的。”
王太後氣不打一處來,憤憤起身:“你——!你——!好,好得很,你現在羽翼豐滿,嫌哀家礙眼了!”
皇帝拱手:“母後慢走。”
忽然外面傳來太監的高呼聲。
“母後皇太後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