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李氏吶吶點頭, 趙大勝也沒說話,荷香早就領着興安将桌上殘羹剩飯收拾幹淨了,元繡見此點點頭, 兩個孩子心性純直, 不愁成不了材, 無論如何她方才有句話沒錯, 到老送靈的人是有的。
未免夜長夢多,元繡第二日一早便去了知縣府上,一來道賀, 賀的便是沈知縣高升,如今到京中做官,天子腳下皆非凡土,能在京中做官自然也非凡士,好聽的話人人都愛聽, 得元繡這見過世面的人誇贊, 更是叫知縣夫人喜笑顏開。
沒等元繡開口,知縣夫人忽然說道:“府中這雖也是喜事,但還有一樁喜事要告知姑娘”
元繡心裏猜到幾分, 亦沒等知縣夫人開口, 便笑道:“不知夫人說的是什麽?這喜事須的我覺得喜方才是喜事, 夫人竟能猜到我肚裏想法,看來倒真是一樁喜事了。”
這話也是點了她一句, 有些話說明了倒不好看, 知縣夫人顯然也聽出味兒來了,她心裏認為元繡如今到了年紀, 能有一樁好姻緣自然是喜事, 所以連捕頭跟沈知縣一提, 夫婦二人便打心裏覺得這是喜事了,甚至還想着在離任前也做一回媒人。
知縣夫人看元繡似笑非笑的臉色,方才準備脫口而出的話便沒說出來,想來元繡姑娘應當是知道了,方才才提醒了一句,知縣夫人嘴揚的更高了,生生扯開了話題:“呃,這喜事便是我們家姑娘如今已是太子側妃,婚期便定在六月初六。”
元繡知道她懂了她的意思,便也笑着點頭:“如此便恭喜夫人了,正好您跟沈大人也進京,沈姑娘倒是能在您身邊發嫁。”
沈夫人便紅了眼:“是的……是的,可算還能見幾面,我心裏還怕,怕見不上了。”
“您且寬心,往後日子還長。”元繡寬慰一聲。
沈夫人亦是心有所感,也是真的存了些希望元繡也能幸福的念頭,開口問道:“小女終生大事已然定下,我也知道,這話說出來遭姑娘厭煩,只是……只是姑娘終身大事可有打算。”
連捕頭是個好人,她到底還是想替他問一問的。
“今兒原本便是想叫夫人帶句話給連捕頭,方才夫人沒說,我便以為夫人明白了,現下夫人既然問了,那話便還是托夫人帶一帶了。”
沈夫人看向元繡。
元繡又開口:“夫人便去告訴他,連捕頭相貌堂堂,心有正義,是大才,而我心系鄉野,乃市井小民,各人有各人的緣法,連捕頭并非我的緣。”
言下之意,連捕頭不是我的菜。
一盞茶已飲盡,知縣夫人看向元繡:“我心中有數了,姑娘心思通透,此話我定會帶到。”
從知縣府上離開,外頭竟開始下起了小雨,元繡也不撐傘,主要也是沒帶傘。看着周遭,心裏忽然生出幾分天大地大竟尋不到知音的錯覺。
被自己突然冒氣的念頭逗的笑了笑,肚裏并沒有幾兩墨,反倒生出這心思,不如想想如何躲過這雨。
想着想着眼睛一亮,扯着毛驢的繩繞過街角,過了幾條街直至一條小巷,到一戶人家後院時敲了敲門,開門的是上回見過的小童,院裏還有個小藥童在搬正在曬着的藥材。
“姑娘好。”這小藥童已然認出了元繡,知曉師父認得這姑娘,又見她被雨打的衣裳半濕,趕緊把人讓進來,“姑娘快些進來避雨!”
說着又幫着把毛驢牽到牲畜棚裏,她剛剛想到來這兒,卻是臨時起意,也是想存了與江晏敘舊之意。
“師父在坐堂瞧病,方才來了個急症病人,公子在替人施針,再一會兒應當就能好了。”
小藥童對元繡拱手,元繡也回禮:“小大夫自去忙,不必管我。”
這小藥童十分不好意思地笑笑:“當不起當不起,姑娘可別喚我小大夫,我叫江靈,他叫江明,姑娘直接叫我們名字便好。”
才将藥材搬回庫房的小藥童江明也對着元繡拱手,喚了一聲姑娘好,江明話不多,打過招呼便要去竈間準備午飯了,元繡好笑,這兩個小藥童才将将比竈臺高半個頭,還得踩在矮凳做飯。
這邊江靈也準備去幫忙了,又囑咐元繡一句:“姑娘可別走了,中午留下用飯。”
他都沒去前頭知會一聲,想來江老太醫或是江晏是跟二人打過招呼的。
元繡也不推辭,點點頭後又跟着江靈去了竈間:“今兒兩手空空的來,這午飯好歹要給你們做一頓,瞧你二人還是個孩子,只管去底下添火就是。”
江靈還想勸。
“姑娘我是宮裏尚食坊出來的,幾道菜不再話下的。”
兩個小藥童不自覺咽了咽口水,再不說叫元繡回去坐着的話了,只管一人搬了一張矮凳,一人管一個竈堂。
“若是要添火,姑娘就知會一聲”
昨兒才吃了魚頭,沒想到廚房裏竟也有一條魚,不過卻不适合做魚頭湯了,昨兒那條是胖頭魚,魚頭大,兩腮肉也多,吃起來鮮美。
今兒這魚是黑魚,肉多刺少,頭更小了。
翻了翻角落裏的缸,一小缸酸菜竟是意外收獲,因着辣椒之類的味料尋常也能治寒疾,所以醫館也有不少,江靈聽元繡要,便照她說的味料一樣抓了一些過來。
“這是上回師父替人瞧病,那人卻沒銀子,師父也不忍心說什麽,免了診費,第二日下午人家送了兩條魚來,前兒吃了一條,公子不會做,一條魚燒的雀黑,裏頭也沒熟,腥得很……”江明老實,見到魚便跟元繡提了一嘴。
江靈這會兒也拿了辣椒等物過來,狠瞪了江明一眼:“就你多嘴!你同姑娘揭公子的短做什麽!”
元繡好笑,卻忍不住替江晏辯解:“這可不是揭短。人各有所長,你們公子醫道上已有所長處,這廚道短些也無妨,若都是完人,豈不是神人了。”
江明江靈一起開口:“姑娘說的是!”
竈間菜沒多少,米面倒是盡有的,本地吃面食較多,京城雖處于稍北之地,但食米飯的也多,因此江南年年都有做生意的将米拉到北方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