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元繡知道他心中糾結,嘆了口氣:“這一事了了,便去給你爹多少幾柱香,好叫他老人家安息。”
王善保狠狠點了點頭:“多謝姑娘,姑娘是善人。”
元繡只搖頭。
此事早了早好,方才散時便說了,明兒一早便趕車去去縣衙,莊子上幾頭騾子跟驢,外加兩頭牛,再加她自家的騾子跟驢,坐下這些人是盡夠了。
一行人浩浩蕩蕩去了縣衙,這動靜引得不少百姓争相圍觀,待元繡敲完鼓,外面已經圍了有幾圈人,都争着擠着要到最前頭看熱鬧。
縣令召了衆人進去,顯然連捕頭已經同他提過,因此縣令并不意外,中氣十足對着堂下衆人喝到:“堂下何人,擊鼓鳴冤所為何事?”
元繡一一說明,衆人皆是丹桂縣雙井村人氏,為狀告楊員外欺壓鄉民橫行鄉裏而來。
說完又遞了狀子上去,沈知縣翻開一眼便見到密密麻麻的紅手印,狀子所訴內容字字血淚,叫人看的心中也有悲意。
另一張王善保的案子他也細瞧了,狀告楊主簿惡意傷人。
這裏頭寫的都離不開楊老財,更離不開楊主簿,這一切皆是因着他隐瞞罪狀所致,知縣又遣人将此二人帶來。
當初給王善保瞧病的大夫也來作證了,無論是今朝還是前朝,凡有功名者見到知縣都可以不行跪拜禮,這楊主簿倒是膽大,連身有功名的秀才公都敢打。
楊主簿早已吓得兩股戰戰,聽知縣念完罪名,還沒打便自己招了。既然招了,知縣便揮揮手,一群衙役過來擡他去打板子,另有對王善保的賠償再從他充公的家産裏扣。
再到楊老財,連楊主簿都認罪了,別說他一個小喽啰,這幾日挨的打已經夠多了,眼見那腚都血滋呼啦的,若是不招,還得多挨頓板子,何苦來哉!
于是二人一前一後被拉去打板子了,知縣确實是好官,被楊老財占去的土地,根據銀子重新算了畝數,餘出來的地數也說好了會如數歸還,這事兒倒也沒拖着,等楊老財的事情了了,便按照定好的田地,重新拟地契。
無論是堂下衆人,還是在後面圍觀的百姓,具都喜笑顏開。
村民又拜了一地,高聲喊着青天大老爺雲雲。
案子一了,個個都簽字畫押完,元繡便帶着衆人離開,家家都拿到了一些田地,雖說今年耕種的時候過了,但再種些旁的作物也是收成。
這些人中,要數王善保最是感激,他家爹爹這回能沉冤昭雪,全仰仗元繡思慮周全。
“姑娘以後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只管提便是,我雖是個鄉下泥腿子,不過多少認得幾個字。”王善保拱手向元繡道謝。
“都是鄉裏鄉親的,相互幫襯些也是應該的。”元繡擺手表示不必客氣。
本想去一趟知縣夫人那兒打聽打聽她家姑娘上京以後情況如何,只是才告完狀便去,未免有些落人口實之嫌。
不過說來,誰能料到小小一樁縱火案,竟能扯出葫蘆帶出瓜,查出這麽一樁大事來。
知縣撫了撫須,說來還多虧了元繡,如今這案子一結,他的調令也要下來了,這回是去京裏補個從七品的閑缺,橫豎京裏能人多,只是個閑職,礙不着別人的眼。
從衙門回來以後,趙家門檻兒都要被踩破了,這家拿着雞蛋那家拿些粉條,或是一刀臘肉、數把幹豆角,個個都對元繡千恩萬謝的,這一畝田地少說得值上十來兩銀子,如今雖說沒有全拿回來,但是好歹拿回來一些,這地可是有錢都買不着的。
元繡一個都沒收,眼下她不缺吃喝,倒是這些人家若是少口吃的,說不得就會餓着。收是沒收,不過倒是記下了來送東西的人家。
今年風調雨順,地裏糧食長勢都分外喜人,上回賣蘑菇的一百多兩銀子都要留着供莊子上花銷或是田裏買肥使的。
好歹能叫元繡緩口氣,銀子光出不進,她自個兒心裏也沒底得很。
雖說還是花出去的銀子占大頭,但這慢慢來,花出去的錢總能掙回來。
田裏麥子都盡數侍弄完了,除了種麥子,還另留了十畝地,元繡計劃着種苞谷跟花生,苞谷出息多,年成好的時候能有六百來斤,而麥子年成最好也不過三百來斤,還要精心伺候,至于花生,若是沒蟲害,一畝地也能出産五百斤上下。
至于花生,京裏叫長生果,足以看出對此物的重視。一來性溫養胃,二來味道也好,還能下酒,也能榨油,尋常種個幾畝地,榨的油能讓普通人家吃上一年。
五畝種苞谷,五畝種花生,。
要說選種元繡确實不大在行,趙大勝只種過麥,也不會看這些,因此元繡便喊了宋莊頭一并去,奈何宋莊頭擺手。
“東家喊我去,不如喊銀花婆婆,她老人家最會看這些。”
元繡心下奇怪,銀花婆婆不是他們前東家府上的奶媽媽麽?哪裏會知曉這些農家事。雖說元繡每月也都給她些銀錢過活,卻不常見到她。
“咱們莊上今年的麥種便是銀花婆婆看的,她老人家神着哩,不光會看種子,還會看天象,年年若是天不好,銀花婆婆便會先提醒兒,說來咱們莊子這麽多年,倒不曾因天不好收上來的糧。”
元繡點頭,她沒想到這婆婆竟是個深藏不露的高人。
莊子挺大,不少屋子都空着,管事媳婦兒時不時打掃一遍,因此每間屋子看着都是幹淨的。
一直走到後院最裏間,也是最窄的一個屋子,宋莊頭才敲門:“銀花婆婆,東家有事兒找。”
銀花婆婆頭發早就白了,不過腰板筆直,精神矍铄,說話也中氣十足,若不是開始便說過銀花婆婆快七十了,元繡是一點也看不出來銀花婆婆年紀的。
說明來意,二人便要去縣裏糧鋪挑種子。毛驢雖腳程慢,但不颠簸,元繡随口扯着閑篇,銀花婆婆也一聲接一聲的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