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節
百年風雨夢
鄭棟
簡介:
刀光劍影,銀光閃閃,看誰能獨步江湖,看誰是神州第一高手……
第1回
清朝鹹豐年間,距北京圓明園十餘裏處,有一座大鎮叫謝莊,近六百餘戶,大半以狩獵為生。莊的西北十餘裏處,橫矗一片山峰,其中一座主峰形同牛頭,故稱牛頭山。從遠處看,群峰羅列,郁郁蒼蒼,疊宕起落,連綿不絕。可謂山依山,山山相接;嶺銜嶺,嶺嶺相連。山勢巍峨,氣勢磅磺。從近處看,奇巒兀立,怪石嶙峋。山頂林豐葉茂,枝條遒勁。出上小路,縱橫交錯,曲徑通幽,直達山的深處。兔雉獐狍,熊豹狼狐麇集于山中,日夜出沒。
謝莊有一家姓馮的大戶,房屋座落在莊南端的柳林之中座北朝南,是一座方方正正、古樸大方的庭院。紅漆大門,灰色磚牆,院前有一條小河,婉蜒而過,河水淙淙,晶瑩清亮,似一條清白玉帶,流向東北方向。
庭院分前、中、後三層,一色是青灰磚牆,小巧魚鱗瓦片,菱形排列的窗棂,房檐卷起。前院是寬敞的客廳,三明兩暗,中院是二層家卷閣樓,後院乃是一座別致清雅的花園。三院相通處都有月亮門,地下鋪成一條石板小徑。
此時,正是初夏的清晨,紅日初懸,華光四射。馮家後花園傳出一陣清晰入耳刀劍相擊靜铿锵合鳴之聲。原來,花園中有一雙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正在練武,劍刺刀劈,銀光閃閃,互相厮殺在一起。
靠東面一張紫檀色條案中間,正襟危坐着一位年約五十四、五歲的練家,身材魁偉,儀表非凡。清癯的面孔上,兩道濃黑劍眉入鬓,雙目如潭,灼灼閃光;懸鼻闊口,唇土兩條雁尾短髯,腦後發辮盤結頭上。身穿一套深藍色綢緞農褲,腰紮黃色板帶,腳蹬藍色薄底短靴。他,就是京津一帶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謝莊獵戶首領——鎮北俠馮三寶。
他為人正直無私,辦事果斷豪爽,氣質剛毅豁達,且又嫉惡如仇,不畏權勢。遇不平之事,勇于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可謂扶正祛邪,一身俠氣。因此,這一帶強梁斂跡,土豪劣紳拔足,被鄉裏們尊稱為馮三爺。
條案兩側,五個抖擻強悍的青年獵戶,全是皂衣皂褲,緊身打扮,一個個叉腰站立、威風凜凜,全神貫注地觀戰。
引人注目的是,馮三寶身後站着一個年約十八、九的青年女子,身材勻稱苗條,一身緊袖紅衣、紅褲,腰紮淺藍色鑲金寬邊腰帶,腳穿一雙足尖上端帶有一簇黃纓的薄底紅色短靴。白暫的瓜子臉,微染紅暈,明亮的杏眼,彎彎的細眉上挑,眉宇間蘊藏着一股逼人的英氣。妩媚中顯得莊重,俊美裏露着嚴峻。她,就是馮三寶的大女兒馮婉貞。
這對,比武的少年男女,一招緊似一招,一式快似一式,兵刃相撞時,火星四濺;兵刃出擊時,嗖嗖生風。刀劍上下翻飛,殺得難分難解,不分上下。
忽見男的一招玉帶纏腰,刀向對方腰部如疾風般橫掃過去。女的嗖地一聲來個早地拔蔥,縱起七、八尺高,當她還沒落下來的一瞬間,男的縱身跳起,一刀又朝女的雙腳閃電般平削過去。只見身懸半空、腳無踏處的少女,猛提丹蕊氣,腰部用力,一個後空翻躲過,然後輕飄飄落在地上。
這驚人、絕頂的空中鹞子翻身輕功,使旁觀的衆獵戶情不自禁地異口同聲喝起采來。
Advertisement
“停!”馮三寶一擺手,嘴角湧出幾絲笑紋:“過來”兩個少年忙走到案前,懷抱刀劍,雙雙施禮後,恭恭敬敬地站立,問:“爸爸,您有什麽吩咐?”細看二人,也都長得目秀眉清,齒白唇紅,粉暈的臉蛋上浮現着一派孩童的稚氣。一個叫馮婉珠,一個叫馮婉靈,是馮三寶的次女和三子。
馮三寶手捋短髯道:“古語雲,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惰,功成于練敗于拖,你姐弟倆的技藝雖有長進,然尚需進一步努力。在交手之中切記不要疏忽動作的頓挫性。譬如,在動作中,快動,中頓,加速,忽停等瞬怠變化,都應輕重分明,快慢适度。在一擒一縱,一打一拿中,都要蘊籍此種節奏感,剛才婉靈的躍起出刀就操之過急。應等婉珠勢盡而落時出刀,則婉珠就無力再翻躍,必傷刀下。故臨陣對敵,往往只差一絲而失機,争一分而致勝。平時操練必須注意掌握節奏。一擒一縱,一打一拿,快慢适度,輕重分明,制敵于機先,攻敵以必備,才能産生克敵制勝的氣勢和威力。”
說到此處,稍停一下,馮三寶眉頭緊皺,若有所思,神色陰沉下來說:“當今朝廷腐敗無能,訂立喪權辱國的條約,洋人在我國橫行霸道,耀武揚威,我炎黃子孫豈能容忍?你們要加倍苦練,精習武藝,有朝一日,叫洋人們嘗嘗咱們的刀槍滋味。”
這時一個身材矮小的獵戶,走到馮三寶身旁,呲牙嘿嘿一笑,話音路帶油腔,獻着殷勤說:“師父,只要我們不缺油米醬醋茶,不愁吃穿戴,何必看三國掉艱淚,替古人擔憂?況且洋人有洋槍洋炮,連皇上都懼怕他們三分,我們何必與他們作對呢?”
他的話音未盡,馮三寶拍的一聲泊桌而立,雙目直規說話之人,久久方緩緩地說道:“長占,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堂堂男兒,五尺之軀,你說出這等話來,怎配做我的弟子。”
那人吓得撲通一聲跪在地下,委屈地辯解:“師父,我這是好意,擔心給您惹來麻煩。”
“不!你我志向不同,我早有察覺,今日你既然說出這等話來你我師徒情義已絕,你另請高明吧!”言罷轉身不再理他。衆人見師父動怒都不知如何是好,一個獵戶悄悄對那人說:“快出去吧,別再多嘴多舌惹師父生氣了。”那人只得從地上爬起來,跚跚離去。
這人原是鄰莊的一個獵戶,酷愛舞槍弄棒,名叫丁長占,年約二十二、三歲;黃焦焦窄臉,三角眼,薄嘴唇,小元寶耳朵,平時學會一些花拳繡腿,因為長得矮小精幹,所以身法、手法,步法靈活敏捷。他依仗會些拳腳,經常以大壓小,持強淩弱,鄉裏們敢怒不敢言,對他敬鬼神而遠之,送給他一個綽號,叫黃面狼。
前三年,馮三寶拟收錄十名弟子,便從本莊愛好武術的青年獵戶中,擇優選取。當時,丁長占慕馮三寶威名,也登門欲拜納門下。馮三寶耳聞他平時舉止不端,再三婉然謝絕,但他苦苦哀求,跪下不走,聲淚俱下,發誓一定遵守師訓,割棄舊習,崇尚武德,替武林争氣。馮三寶感他誠心,便答應收留下來。
此時,馮三寶從激動中慢慢平靜下來,長籲口氣,向後一轉臉:“婉貞!”紅衣女子聞聲從他背後繞過桌案,走到面前。
“你來練練天罡樁。”馮三寶用手一指花園的右側說:“我常講居安思危,富不忘國,在練中就要有練為實戰的的念頭。這樣才能遵循要領,演練得手疾、眼明、身靈、法妙、步輕、精盛、神聚、氣足、力壯,進而達到‘輕若風中絮,重如千鈞鋼’的高超境界,你明白嗎?”
婉貞點點頭,向指處一瞥,轉身款步來到天罡樁前。但見埋在地下的天罡樁,乃從左至右分為十二行,每行前、中後豎插三樁,共計三十六樁,取三十六天罡之意。樁高七尺粗三寸,樁木間距約三尺有餘。擡頭望去,象一排排削去繁茂枝葉的光禿禿矮林,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
這種天罡樁是從古代魏晉時期的“七盤鼓”演變而成。“七盤鼓”是一項當時暢行的百戲技藝,如同雜技表演,頗受人們歡迎。表演者在七個有一定距離的豎起的盤鼓上,随着器樂的伴奏,做各種跳來跳去、忽上忽下的舞蹈動作。唐代以來,便逐步繁衍成以“樁”代鼓了。時至今日,在武林技藝演練中,均按各種圖型豎樁,演練者可在樁上打拳,舞劍、耍棍等、除天罡樁外,還有梅花樁、七星樁、八卦樁、九宮樁等。
婉貞這時在樁前神态從容,沉着自若。先舒展開身手,簡要作了翻腕,擰肘,活肩,疊腰,擊掌,抖拳,抓握等準備動作後,只見她稍一弓腰屈膝,便嗖地一聲,輕輕縱身跳上了術樁。
首先,她每步一樁向前跳躍,沿木樁外緣由慢漸快地跑動,當速度達到健步如梭時,猶如在平地上跨步奔馳一般,步步踏在樁頂上。
接着她的腳步嘎然而止,疊腰向後躍起,翻出一疊連串的雞子翻身,象一團眩目耀眼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