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靜觀師太一下子留下了阿俏她們四個人,這令阿俏有點兒意外。
上輩子她記得自己輸了冷淘素面這一局,就和其他人一起回去了。靜觀師太只留下了姜曼容一個。
可是如今,很明顯,靜觀師太卻想在她們四個人當中,再選一人,作為她的傳人。這是阿俏上輩子沒有經歷過的事,更不知道靜觀師太會再給她們四人什麽樣的考驗。
沒想到這位大師卻歡歡喜喜地将她們幾個迎進了大廚房,取出幾個壇子,要她們一起來嘗一嘗幾道腌漬的小菜。
還別說,阿俏為這冷淘面忙碌了一個早上,然後又是爬山,又是張羅,确實是餓了。她就老實不客氣地去尋了碗筷,幫着靜觀師太一起,将瓷壇子裏盛着的小菜盛出來。
“新鮮的,今天早上剛剛腌上的。”靜觀大師微笑着招呼幾個女孩子。
寇珍等人也過來幫忙,大家毫不客氣地各自盛了碗糙米飯,然後就着這些小菜開始吃飯。
阿俏仔細看了看,見這些“小菜”并非像她的醬園那樣出産的“醬菜”,而是新鮮的菜蔬,燙熟之後再腌漬入味,水芹、木耳、藕片、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香菇……送入口中,脆脆的、軟軟的、香香的,每一件是下飯的好東西。
正在阿俏細細地品嘗這些腌漬小菜,打算辨清做法和配料的時候,姜曼容卻一直打量着靜觀師太。她料想靜觀師太給她們的最後一場考驗,應該就從這小菜上起。
果然,只聽靜觀師太開了口:“最近有人求上門,想讓我幫着做一款這些小菜的拼盤,我試着将小菜都做了出來,可是怎麽也做不出滿意的拼盤。大家用過齋飯,也幫我想一想吧!”
靜觀接着解釋了:這間廚房裏所有的食材和器皿她們都可以用,但是要以這些小菜為主,做一道拼盤。
“‘雲林菜’畢竟是倪雲林傳下來的東西,不僅要好味,看上去也要美觀雅致,方不負這‘雲林’二字。”靜觀平和地向四個姑娘解釋。
阿俏她們卻相顧有些愕然能猜到這小菜上有考題,可她們萬萬沒想到這考題竟然與烹饪沒有任何直接的關聯,而是關于“美”的。
阿俏明白其中的情由:這“雲林菜”的創始之人,倪瓒倪雲林,身為元四家之首,美學造詣極高,有不少名畫傳世,畫法疏簡、格調淡雅。所以,這倪雲林傳下來的“雲林菜”,怎麽能夠不“美”呢?
交代完這些,靜觀就說:“你們也不用着急,我先去前面看看她們四個去。你們盡管多想想,多試試也無妨。小菜反正都在這裏。什麽時候你們覺得妥當了,好看了,端過來給我,就成。”
阿俏她們四個都應了,大多已經無心吃飯,紛紛胡亂扒完了碗裏的糙米飯,就将碗筷擱在一邊,開始琢磨這些“小菜”。
Advertisement
阿俏數了數,見總共有十樣小菜,大多是顏色比較深的,如那木耳、藕片、香菇、小片香幹、帶衣花生,也有清淺翠綠的,如那脆生生的水芹菜、燙過的青菠,還有些顏色非常淺,是新發的黃豆芽與綠豆芽。
正當阿俏還望着這些“小菜”暗自琢磨的時候,姜曼容已經起身,率先在大廚房裏開始尋找合适的器皿。俗話說,美食美器,靜觀師太既然明确說了,拼盤要“美”,器皿是第一要務,姜曼容腦筋動得很快,率先就找了起來。
阿俏她們見狀,也趕緊動手,一起尋找。可惜天不遂人願,這西林館的大廚房裏,就只有白瓷與褐色的粗瓷兩種。阿俏她們将所有能用做盛器的東西都收拾出來,放在桌面上,都是面面相觑:四只白瓷的扁平大盤,以及許多看上去十分粗糙的粗瓷碟子,這些碟子極小,口徑不過一兩寸,高半寸許,除此之外,就只有茶杯和用來盛腌菜的瓷器缸子了。
寇珍在四人當中年紀較長一些,當下開口:“這四個大盤,我們每個人一人一個,反正也用不到第二個去。這些小碗,大家用得着的就随意取用,你們說,好不好?”
一時阿俏她們都無異議,寇珍便嘆了口氣,說:“唉,這下子,不就是要逼着人雕花了麽?”
她口中所說的“雕花”,也是廚技的一種,将西瓜、蘿蔔、黃瓜之類的果蔬加以雕刻,呈現栩栩如生的形狀,放在盛菜的盤子上,作為對菜式的裝飾,吃起來卻是沒啥味道的。
寇珍這一句話出口,姜曼容和吳曉梅兩個相互看看,三個人又同時動手,又開始在大廚房裏翻起來,各自去找想要的材料與工具。
很快,寇珍找到了幾根新鮮的蘿蔔,轉過頭來驚訝地看着阿俏,問:“阿俏,你不找材料雕花麽?”
阿俏尴尬地沖朋友笑笑,說:“我不會……”
寇珍剛剛開口,想說“你開玩笑吧”,可看了阿俏臉上的神情,她突然明白過來:阿俏真的不會雕花。
“家裏……這種活計都叫二廚包圓了,嘿嘿!”阿俏向寇珍解釋。她心裏有數,要論這雕花的手藝,大廚房裏的四個人裏,恐怕要數姜曼容最好。因為酒樓菜多用到雕花,而姜曼容又是跟着父親從小在酒樓長大的,恐怕一點點年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幫着大人雕花了。
而她家做的是富貴菜,阮家标榜富貴人家的家常飲食,重視食物的本味多過外在裝飾,因此阿俏平常從來不雕花,偶爾覺得一定要放個雕花才好看的時候,阮家就會有一名二廚出馬,雕個紅皮蘿蔔就成了。所以阿俏在這一項上,完全不在行。
聽見阿俏這麽說,寇珍是睜大了眼,而姜曼容與吳曉梅對視一眼,都是松了一口氣,覺得去了一名最大的勁敵。一聽說阿俏不會雕花,她們兩人就都覺得阿俏在本輪考核中必輸無疑,一定是出局了。
“這我可幫不了你了!”寇珍放下手中的蘿蔔,帶着惋惜的眼光看着阿俏。
阿俏咬了咬下唇,勉強笑了笑,沖寇珍搖搖頭,說:“沒事的,我再琢磨琢磨。”
饒是這麽說,阿俏心裏卻始終如同壓上了塊大石頭,煩悶不已。她過去取了幾只粗瓷小碗,分別将靜觀準備下的小菜一樣樣地盛在了小碗裏,然後将那小碗盛在大大的瓷盤上,左看右看,卻也始終沒能看出什麽門道來。
到了這時候,阿俏真的有點兒沉不住氣了,她覺得氣悶非常,索性推開大廚房的門,坐在廚房的門檻上,擡頭望望望頭頂上湛藍湛藍的一方天空,心裏想:到底有什麽辦法呢?
适才靜觀師太說得很明白:每個人各自做一道小菜的拼盤,而且這拼盤要看上去美,并沒有說要雕花。可如果不雕花,怎麽才能叫這拼盤看起來更美呢?
阿俏左思右想,始終都沒能想到什麽好點子,回頭一看,只見廚房裏寇珍已經用個紅皮蘿蔔雕出了一朵芍藥花,青皮蘿蔔擺在她手邊,大約一會兒是要做葉子。
而寇珍身後的姜曼容更是厲害,只見她手中的一根紅蘿蔔上,鳳冠鳳頭鳳身已經漸漸顯露出來,雕工精細,那鳳凰的模樣簡直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姜曼容身旁,吳曉梅的水平大概與阿俏差不多,雕花刀都拿得不大對,她大約想要雕一朵花出來,可手裏的菜蔬怎麽看怎麽像個鈴铛。阿俏真的有點兒想勸她你要不就真的雕個鈴铛吧!
見了吳曉梅的架勢,阿俏就知道,若要趕鴨子上架是肯定不成的。她必須想出別的法子來。于是阿俏別過頭,望着西林館的院落。
這是個非常傳統的古典院落,院兩側是草地,盡頭的土壟裏種植着一排排的菜蔬,角落則種了一叢秋菊,金黃色的菊瓣剛剛卷開。而院子中間正對院門是一條卵石鋪就的小路,各種顏色的卵石深深淺淺,雜亂無章地排列着,卻自然有一種淩亂的美感。
阿俏忍不住心想:我這是在哪裏,是要做什麽?
她定了定神,自己告訴自己,她這是在惠山後的一座尼庵裏,想要通過考核,拜“雲林菜”唯一的傳人靜觀師太為師。這雲林菜,源自元四家之首的倪雲林,這倪雲林,最是講究疏淡簡約的美……
對了,美!說起菜式之美,再加上身處僧尼院,阿俏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五代時候的尼姑名廚梵正,曾用各種食材合成《辋川圖小樣》,能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将擺盤之美發揮到了極致。
想到這裏,阿俏豁地一下站起身,吃驚不已地望着眼前的卵石小徑,那雜亂無章的各色卵石,在她眼中,仿佛成了一小碟一小碟腌漬菜式的樣子。她忽然有些靈感,可是那靈感稍縱即逝,又倏忽不見了。
阿俏趕緊轉身,回到大廚房裏,拿起屬于她的那只大湯盤,然後将一只一只的粗瓷小碟取來,擺在她的白色大盤裏。阿俏看了看,始終覺得不滿意,又回到院門口,呆呆地望着院中的卵石小路發了一會兒呆。
就這麽一會兒功夫的時間裏,姜曼容的一只鳳凰已經雕成了,她将各色小菜小心翼翼地布在鳳凰周圍,顏色相間,仿佛各色鳥兒前來朝鳳一般。姜曼容看着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扭頭一看,見寇珍一道“百花齊放”也将将要大功告成了。姜曼容當機立斷,馬上托起瓷盤,起身就往外面靜觀師太那裏趕過去她用的方法和寇珍所用的非常相似,所以誰先到一步,就有先聲奪人的效果。
姜曼容出去的時候,見到阿俏閉着雙眼立在院裏,暗笑一聲,覺得這個不會雕花的“阮小姐”定是在一籌莫展中。一面想着,姜曼容老實不客氣地托着白瓷盤裏的“百鳥朝鳳”,徑自越過阿俏,往前面的禪房過去。
腳步聲響起,阿俏突然睜開了眼,她終于有了主意。
這時候寇珍的“百花齊放”也已經完成了,她見到姜曼容先行一步出去,心裏有點兒惋惜。不過姜曼容反正已經拔了頭籌,那她索性就等一會兒再去靜觀那裏。
于是寇珍又轉頭去看阿俏,只見阿俏依然将小菜都盛在那些粗瓷小碟裏,反反複複,比比劃劃,交換位置。寇珍有些看不懂,免不了撓頭,于是又去看吳曉梅,只見吳曉梅放棄了手中雕刻得不成樣子的“鈴铛”,實在沒辦法了,幹脆去院子裏采了一朵菊花放在盤中,然後托着這朵“秋菊對景”,就往前面的禪房過去。
“我說,你這”寇珍剛想提醒,她這樣乃是犯了飲食的大忌,可是吳曉梅走得又急又快,轉眼就沒了人影。寇珍忍不住嘆了口氣,回頭看看阿俏還在出神,她卻有點兒等得不耐煩了,終于跟阿俏打了聲招呼,自己托起白色的大瓷盤,帶着那道“百花齊放”往前面的禪院過去。
寇珍到時,只見吳曉梅正坐在外面,雙眼哭得紅紅的,而姜曼容正坐在她身邊柔聲安慰。
寇珍便知,這吳曉梅剛才犯了廚師的大忌諱,把不能直接食用的材料放在了成菜盤子裏,定然是被靜觀師太指了出來,吳曉梅頓時覺得自己沒了指望,所以才會坐在這裏哭泣。
只聽姜曼容柔聲勸道:“你想想啊,這一回,你總不會是墊底的,萬一大師還有別的考核,別擔心了,你肯定還有機會。”可姜曼容越是這樣勸,越是顯得她語氣與做派裏滿滿的都是得意。
寇珍忍不住“哼”了一聲,心想:小人得志!
不過她真的有點兒為朋友擔心,阿俏,她能順利過去這一關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