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絕境希望, 灑下希望……這是什麽意思?”劉文勝看完後問。
“不清楚。”秦雲搖頭。
因沒有系統提醒,他也剛剛注意到希望樹屬性變化。
幾人研究了一會,劉文勝将監測數據發給研究部門。
一天後, 研究部門數據分析得出:[絕境希望]應該是居民在逆境中的希望力, 相當于樹木生長中的水分。
“還挺玄的。”劉文勝有些詫異。
他一直堅信科學數據, 即使綁定系統,也是從科學方面研究。現在‘絕境希望為養分’……有點玄乎了。
兩人讨論後猜測,[絕境希望]應該是其他位面的能量物質。
比如水藍星的基礎物質是氧氣, 在[發芽希望樹]的位面中, [絕境希望]也是一種物質。
“不管是什麽希望,有希望總是好的,要繼續養樹了。”兩人分析完後, 劉文勝調侃道。
“确實。”
秦雲笑了笑。
在接下來的兩天裏, 龍夏将重心放在信念宣傳和洪災準備上。
有雲餘災情的前車之鑒, 中南地區的居民十分配合抗洪準備工作。
就在這風風火火的準備中,四月十號, 系統更新。
宿主姓名:秦雲。
Advertisement
當前任務:[有用的糧庫]。
任務獎勵:[發狂的紅薯工廠]。
系統積分:15000W。
……
經過近兩月積攢,現在系統積分15000W , 兩人看了一眼, 将目光放在任務獎勵。
[發狂的紅薯工廠]:這個紅薯工廠……好像有點不一樣。
[紅薯工廠]是一個巴掌大小的卡片, 卡片邊緣是奢侈金色,中間畫着一只巨大紅薯。
秦雲打開農場沙盤。
[紅薯工廠]可以像小圖标一樣拖動,秦雲直接拖到了[面粉廠]旁邊,這也龍夏之前規劃好的。
大地顫抖, 三秒後, [面粉廠]旁側多了一個二百畝的紅薯建築。
秦雲和劉文勝走進。
紅薯工廠內部是一個巨大生産車間, 此時, 有一百個紅薯AI在車間裏穿梭。AI們紅薯造型,高約五十公分,看起來十分智能科技。
秦雲看着紅薯AI,想起幾年前的動畫電影:《鳳梨家族》。
《鳳梨家族》主講一個人類寶寶掉落科幻工廠,和鳳梨機器人一起冒險的故事。面前紅薯雖不是鳳梨,但有異曲同工之處。
秦雲和劉文勝深入工廠。
紅薯是龍夏最基本的糧食作物之一。因産量較大,可以制成紅薯面,粉條,紅薯幹等各種食物,是龍夏居民最喜歡的糧食之一。
這一路上,兩人見到了紅薯面,粉條,紅薯片,紅薯幹等各種操作設備。紅薯AI在設備上走動,這裏俨然一個紅薯王國。
秦雲按照操作說明,往操作臺上放了一百斤紅薯。
機器轟鳴,紅薯變成了九十斤的紅薯粉。
整個制作過程僅十分鐘,除此,紅薯粉還可以進一步制成紅薯條,紅薯幹。
精細設備下方有一個大型過濾水器,過濾水器連接着農場湖泊。秦雲研究後,又将九十斤紅薯粉放進紅薯條操作臺,因增添水分,九十斤紅薯粉變成了一百八十斤紅薯粉條……
劉文勝:!!!
紅薯粉條飽腹感強,這完完全全的實用型設備!
兩人經過實驗得知,紅薯工廠每天可生産20W噸紅薯粉,40W噸紅薯粉條。
劉文勝看着紅薯數據,有些暈暈乎乎:“确實瘋狂……”
40W聽着不多,但這完全是一個中型紅薯廠每月産量。
現在糧庫有180W紅薯庫存。
劉文勝直接拍板:将180W紅薯全部制成粉條,投放災區市場。
……
“龍夏天氣預報:四月十三到四月十七日間,哈爾瑪風暴即将登陸川渝贛等中部省份,居民需做好酸雨準備。”
“龍夏農業部:建議中南各地提前搶摘經濟作物,避免酸雨期間外出。”
“中南居民需提前儲存物資,避免降雨斷糧。”
……
就在紅薯工廠運作的同時,龍夏也發布多條新聞。
“我前天還見有米,這麽快賣完了啊?”
“白菜能不能便宜點?買五十斤……”
“你們這有沒有泡面?”
……
四月十二日,中南居民陷入進一步的囤貨熱潮。
這次不僅囤貨,有一些經濟實力不錯的居民,直接購買北方機票,開始龍北大逃亡。一些經濟實力較差的則買成火車大巴,一夜之間,整個中南的交通堪比春運。
……
“老餘,這都快五點了,你弄不完就別弄了。”
就在中南局勢緊張的同時,湖省雲娘湖景區,一個微胖男子仰着頭道。雲娘湖是湖省青雲市有名的風景景區,以雲娘像聞名。
雲娘像是一個二百米高将軍雕像。
此時雲娘雕像頭上,一個五十歲的中年男子正奮力的蓋着塑料大布。
“老餘?”微胖男子見中年男子沒聽到,開始奮力揮手。
“啊?”中年男子終于注意道。
“我說,快下雨了,你就別弄了!”
“我知道,快弄完了。”
男子又忙乎了一會,等把雕像頭部全部蓋上,才從山體後面的出口下來。
“咱們趕緊回去,聽到十二點下雨。”
中年男子下來後,微胖男子催促道。
“我知道。”
中年男子名為餘生輝,雲娘湖的文物管理師。雲娘雕像雖有七百年歷史,但各朝各代都會修複,他已經在雲娘湖工作三十年,也十分喜歡自己的工作。
就在這倉促間,兩人來到雲娘湖南側的休息室裏,這裏地勢較高,又遠離山體,就算洪水也沒多大問題。
微胖男子倒了杯熱茶道:“現在老王和老林他們已經回去了。咱們這有三袋大米,三箱方便面,應該能過半個月。”
自龍夏中南災情預警,雲娘湖就已經進入閉園狀态。
景區是要求全員回家,不過餘生輝和微胖男子家裏的遠,他們又不想去聚集地湊熱鬧。這才在安全範圍之內,留在景區。
兩人唠了一會,微胖男子道:“老林那孫子跑太快了,現在已經到了龍北,聽說家裏孩子出錢,準備給他買個房……”
“買房?”
“看中青山的房子。”
青山是龍北有名的資源型城市,三十年前曾輝煌過一陣,只是随着資源枯竭,越來越多的人口離開是青山。去年春天,青山因一條:【隐居城市,三萬帶你青山買套房。】的帖子爆紅。
青山地處龍夏最北部,房價一千到兩千一平,一些郊區的更是降到三四百。青山房子外觀不錯,看起來就跟一些普通地區的一樣。
在【隐居城市】爆火後,有不少青年去青山買房,不過青山就業機會少,再加上天寒地區,很多人買完又回來了。
“去青山買房?”餘生輝十分意外。
“現在酸雨一波又一波,也不知下過去還會不會下,青山那邊安全點。”
餘生輝聽完,打開青山房産軟件。
“揮淚甩賣:二十萬一口價。”
“青山:不受酸雨影響的城市,酸雨生存的福音。”
“出青河區一百平房子,五十萬。”
……
餘生輝看了一會,現在青山房子都十萬以上,平均單價5200元/平。
“半個月,房價漲了十倍。”微胖男子有些感慨。
這場酸雨已經打亂了全國節奏,而且聽國外媒體報道,酸雨影響是不可逆的,被酸雨破壞的植被,至少十年以後才能恢複。
他們現在還能買的到蔬菜糧食,但半年後,一年後……說不準了。
現在不僅是青山,龍北其他地區也出現了房價上漲。而且上漲率是火箭型增長。
“是不是太嚴重了……”餘生輝還是無法想象全國逃難的事情。
“這是未雨綢缪。”
兩人聊了一會,微胖男子一拍大腿:“買了!”
“什麽買了?”
“老林,十九萬買了個郊區六十平……”
……
微胖男子遞上圖片。聽老林唠叨,現在有不少人來青山租房買房,他這還是從中介手裏撿漏的。
形勢發展太快,餘生輝和微胖男子沒有唠叨心思,兩人均擔憂的看向窗外。
就在這緊張的氣氛中,外面噼裏啪啦的下起小雨。
雨聲越來越大,餘生輝透過窗戶望去,雲娘雕像上的塑料布在風中搖曳。
大雨一連下了五天,從第二天晚上開始,他們只能堵着門,連窗戶跟前也不敢去。
外面雨聲嘩嘩作響,他們也切身的體會到雲餘居民面對大雨的心情。
就在這恐怖的氣氛中,五天後,大雨終于停了。兩人走出房門,此時景區大門,停車崗,游船,廣告牌……景區就像被風剔過的一樣,滿目瘡痍,完全不能看。
餘生輝穿好雨衣靴子,第一時間來到了雲娘像前,此時塑料布已經吹的看不到影。雲娘像雖然看着狼狽,但配飾還在,紅纓槍還在。
餘生輝看着雕像完好,突然感到一陣慶幸。
只是慶幸的同時又有些擔憂……雲娘像雖看着沒事,但酸雨對文物有巨大的腐蝕作用,雲餘兩地已經有不少文物受損,這次酸雨不僅是糧食産物的災難,也是龍夏歷史的災難。
這次大雨雖沒有雲餘兩省嚴重,但降雨量最高達460mm,據新聞氣象臺報道,中南有可能二十日下第二波酸雨。
大雨停後,居民也顧不得中南交通,全都想着法子往北方趕。
四月十六日,中南地區七成超市搶買一空,龍夏雖做過大量儲備,但交通困難,現在有三成地方出現斷糧斷水。
就在居民恐慌的同時,《龍夏聯播》新聞——
“風山農場向中南災區捐贈三億抗災資金。”
“龍雲鞋廠向中南地區捐贈5000W飲用水物資,用于災民飲用。”
“天天服裝廠向中南災區捐贈2000W面粉……”
……
……
這是一份救災清單,上面全是龍夏本土企業,赈災款項從一百萬到三個億不等。
《龍夏聯播》播完捐助名單,還沒等衆人反應,四月十七日起,龍夏軍人趕赴中南災區。
因提前準備,這次中南地區除了少量災民在抗洪過程中摔傷擦傷,并沒有因洪水席卷的意外死亡。這次,龍夏共派了三萬名赈災戰士,有雲餘赈災經驗做基礎,整個赈災流程迅速有力。
現在災區最缺的不是人員,而是物資。
中南地區雖提前準備,但有不少物資在酸雨中損壞,除此,紗布碘伏也是各個地區常缺的醫用物品。
就在這火力火燎的赈災中,四月二十號,中南第一批赈災物品到場。
赈災物資:風山紅薯粉條。
赈災單位:百盛農貿。
災民們查看三天前的捐款記錄,又查看赈災單位,瞬間想起風山面粉席卷網絡的場景。
他們這段時間忙着關注災區,并沒有注意捐款單位,現在來看,百盛農貿捐了100萬噸粉條,而農場捐了三個億?
網友第一反應:以農場的銷售量……有賣到三個億嗎?
……
“王組長,這是社區的赈災物品。”
“紅薯粉條?”
“對……”
……
就在不少網友暈暈乎乎的同時,湖省長平市一處居民樓下,一個雨衣青年認真記錄着社會捐贈物資。
青年名為王宇,長平王安區災情小組組長,主要記錄災區物資的發放工作。
王安區因地理位置較低,現在一樓全淹,社區三千戶居民斷水斷電。這裏也是龍夏中南的重災地區之一。
王宇記錄完數量,打開箱子。
裏面是一包包塑封裝的紅薯粉,每包紅薯粉2KG,包裝上書‘風山紅薯粉條’六個大字。生産日期,保質期等詳細數據在紅薯塑封包裝後面。
根據生産日期,這應該是近一周剛剛生産的。
王宇有些詫異的看着紅薯包裝袋。像一般企業都是捐面捐火腿,他還是第一次見到捐紅薯粉條的。
而且風山這兩個字……有點耳熟。
“王組長,粉條是放物業,還是小區門口?”就在這疑惑中,有人喊道。
“放物業!”
這次送過來的粉條有一千箱,每箱裏面五十包。按照上級要求,每家每戶可派人領一包,這樣可以在家做點白菜炖粉條,粉條湯之類的充饑。
王宇吩咐完,工作人員就往物業卸貨。之前物業全淹了,經過物業和社區工作人員準備,物業的水掃出來了,但裏面依舊濕滑泥濘。
工作人員将箱子堆在物業旁邊,這裏除了粉條,還有一些方便面,礦泉水之類的貨物。這都是湖省和附近省份準備的物資,可以維持居民五天生活。
王宇全部忙完,時間劃到了下午一點,他和物業商量,直接在小區群裏發消息:四月十八的物資到了,各家派代表領取。注:各家各戶限領一份,物資充足的,可以把物資留給需要的居民。
現在條件緊張,一切都需要緊張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