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今年全民耕種任務, 只有七十一個鄉鎮正在進展……”
“糧食危機是場硬仗,咱們一定要調整政策,做好災前準備。”
……
一月二十三日, 劉文勝疲憊的走出特殊會議小組。現在距《龍夏冬季種植補貼》頒布了一個月,但種植推進的并不理想。
1,龍夏雖有各種補貼政策,但補貼和種植收益不敵外出工作等收益。
2,人力種植成本高, 有不少地區沒有機械化條件。
3, 冬季種植條件不達标。
……
這些問題是龍夏一直存在,不能靠一份《冬季種植》就能迅速轉變。
“希望這次土地流轉政策有用……”宋岳山跟着出來。
所謂土地流轉, 就是以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從農戶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權, 政府和承包企業種植,這樣一定程度扼制了抛荒,也能使農民取得收益。
兩人聊了一會,劉文勝問:“周院士沒來?”
周遠恒是風山研究小組組長,以前會議都是第一個到場。
“都一周沒出實驗室了。”
宋岳山擺了擺手。這半年, 周遠恒帶着團隊研究系統小麥和本土小麥雜交,現在基因編輯取得了新的突破, 只是具體情況還沒公布。
“唉。”劉文勝重重嘆氣。
Advertisement
現在時間緊任務重, 當天下午, 龍夏給各地下發文件:《關于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及水利循環系統檢修》。
按照秦雲提供的消息, 要是真有全球性酸雨,那麽酸雨危害将體現在以下幾點——
1,腐蝕全球植物。
2, 腐蝕土壤, 減少土壤肥力。
3, 腐蝕大江大河,影響居民用水。
4,……
……
全球酸雨是毀滅性的,但任何毀滅都需要一個過程。龍夏現在能做的就是跟時間賽跑,在酸雨之前做好基礎建設和大規模囤糧。
【3027年1月23號,龍夏農業部頒布《關于加大龍夏土地流轉力度确保耕地種植政策》……】
當天晚上,最新政策登入《新聞聯播》,整個聯播全是土地方面的整改信息。
龍夏新聞:“《關于3028年糧食種植及農業儲備》。”
龍夏日報:“居家忙,工作忙,政府幫你來種田!”
……
在龍夏聯播結束的半小時裏,《龍夏新聞》《龍夏日報》等主流媒體相繼轉發土改政策。
“這幾個月都是糧食新聞。”長龍縣農業家屬樓,妻子看着《龍夏新聞》,調侃問道。
劉玉明是農技部組長,這段時間一直在鄉裏折騰,連帶她也關注農業新聞。
“新下的政策?”
劉玉明很敏銳的打開手機——
“現在省裏下硬性指标,要各鎮耕地面積達到70%。”
“縣裏面已經開會,決定加大土地投入。”
“至少得30%財政?”
“差不多……”
……
現在工作群裏都是讨論最新政策。劉玉明剛剛看完,就看到局長全體消息:(緊急通知)明天上午九點,全體人員農業會議室開會。
妻子見劉玉明拿着手機,随口問道:“怎麽了?”
“明天開會。”
“明天臘月二十九。”妻子一愣。
“就算年三十也得開。”
劉玉明嘆了口氣,接着回房準備明天的開會資料。
第二天一早,劉玉明準時到達會議室,這次會議是關于最新的土地流轉政策。
現在國家鼓勵政府流轉和種植大戶流轉,流轉的土地只能做糧食種植使用,集體土地需要80%村民同意,村民可以采用收租,入股,互換等形式,在流轉過程中,也必須保證村民利益。
老張開完會,有些感慨:“這是跟土地杠上了啊。”
之前先是《冬季種植》,接着又《惠民補貼》,這一系列政策雖有效果,但只有大規模種植響應,像長龍縣這些山區地帶雖有響應,但大多村民還是處于不願折騰不願理解。
“這能回本?”老張繼續問。
現在市場經濟,要是政府和種植大戶牽頭把土地全部承包,這些土地能種是能種。但有人力物力成本。比如市面糧食一塊一斤,他們折騰了半年,賣五塊才能回本。
這麽貴的糧食賣給誰?
國內肯定賣不動,至于倒騰到國外……國外也不會買這麽貴糧食啊。
老張在這雜七雜八的想着,劉玉明道:“上面怎麽安排,咱們怎麽幹,要相信國家政策。”
兩人聊了一會,直接前往萍水鎮。
按照縣裏安排,他們必須在一個月內把三十萬畝土地全部利用。能種小麥的種小麥,不能種的種土豆,總之,土地不能浪費!
在接下來的三天裏,全國各地全都紮根土地流轉工程。
現在過年期間,各村各戶外出打工的回來,再加上村委會安排,有不少村民簽訂了土地轉讓同意書。大家可以自願選擇收租入股等形式。有感覺自家地理位置優越的,選擇入股。感覺自家地裏種不出什麽,選擇收租。
轉讓合同三年一簽,村民們可以自願選擇。
就在這風風火火的工作中,大年初三,長龍縣同意流轉的土地已有二十三萬畝。
老張看着一沓沓文件,嘆了口氣:“完全是虧本買賣。”
長龍縣平均租金230元畝/年,再加上後續的土地平整,種子肥料,全部成本兩億。按照畝産800斤小麥計算,23W畝可産1.8億收益,這還是最理想狀态。
“可能是打糧食戰。”劉玉明想了想道。
他雖堅定的相信國家政策,但現在大規模種植,肯定影響來年糧食價格。現在網上已經出現多糧食政策的文章,不僅他們,就連其他人也不懂國家政策。更有不少國外媒體暗諷龍夏的失敗決策。
“現在還辦不辦公?”就在這左思右想中,辦公室大門打開。
劉玉明一擡頭,只見王學才和幾個老頭站在門口。
“王先生。”劉玉明連忙起身。現在辦公室人多,他也不好再稱呼王學才為王鎮長,但對他是發自骨子裏的尊重。
劉玉明招呼王學才坐下,問:“您是來簽土地流轉合同的?”
“不是。”
王學才開門見山:“我們有八十畝土地,想咨詢一下種植補貼和良種補貼。”
“自己種?”劉玉明一愣。
現荒地雖有政府接手,但政府需要派遣勞力物力,還要對當地地形熟悉,種起肯定不如農民自己靈活。國家這次也是以農民自種為主,農民不願意種了,國家才接手。
就在這左思右想中,只聽王學才道:“我這幾天動員了一下,年紀大了,幫不上什麽忙。”
他這段時間一直關注着龍夏新聞。
龍夏從古至今一直重視糧食發展,而現在這一系列政策,無一不是在為農民謀福利。現在國家鼓勵種植,他嘴上說着不關注,但也希望把萍水鎮的荒地利用起來。
他自從國家流轉政策頒布,就一直游說熟人種地,有不少村民響應號召簽了合同,現在流轉合同已經是村民讨論的熱點。
這對村民對國家都是一舉兩得。
王學才七十二歲,這次土地流轉政策,家裏小輩建議把家裏二十畝地全部流轉出去。
土地流轉是個好政策,但他種了一輩子,還是想自己種。就這樣,他聯系了一些老夥計,一起組團過來咨詢。
王學才繼續問:“良種補貼是不是種出來了才能領?”
“良種補貼是根據糧食品種給的補貼,咱們可以先領種子補貼,之後還有肥料補貼……”劉玉明認真講解國家政策。
……
“好不容易放回假,還把你拉地裏了。”
就在劉玉明認真工作的同時,高家嶺的後山坡上,秦雲和高宏偉一起挖紅薯。這些紅薯是夏天種的,高宏偉家裏一直沒人,也就一直沒上山挖。
“我閑着也是閑着,正好找點事幹。”
秦雲唠了兩句,想了想道:“您以後想吃紅薯,找個小輩跟你一起上山,別一個人來……”
秦雲想起上輩子。
上輩子糧食危機,高家嶺很多地方揭不開鍋,高宏偉帶着村民上山挖紅薯。他年紀大了,一不留神從山上滾了下來。
高宏偉在醫院搶救一個星期,最終還是沒搶救過來。
今天大年初三,他跟着張虎一起在村子裏溜達,誰知遇到高宏偉拿着小筐子爬山。他一問才知道,高宏偉是上山挖紅薯,他吓出一身冷汗,接着便有了現在場景。
秦雲剛剛說完,高宏偉道:“我又不是挖不動,耽誤小輩幹嘛。”
“山路不好走,您要是有個閃失,折騰的還是小輩。”
兩人掰扯了一會,高宏偉見說不過秦雲,只能連連點頭:“我下次注意。”
他不認為自己挖不動,但有了閃失确實麻煩小輩。
就在這閑聊中,一筐紅薯挖完。
秦雲正準備提筐子,張虎直接上手。
“我自己就行。”秦雲有點不好意思。
“沒事。”張虎輕而易舉的拎起來。他是跟着秦雲的,這樣小事都是舉手之勞。
張虎一馬當先的走在前面,高宏偉十分欣慰:“這個同事不錯。”
張虎是跟秦雲一起回高家嶺的,高宏偉開始還擔心秦雲交友不慎,但接觸一段時間後發現,張虎無論性格還是細節都非常不錯,在知道在軍營裏呆過後,好感度更是直線飙升。
“确實不錯。”秦雲十分肯定。
上輩子糧食危機,他是一個人折騰到去世。現在重來一世,他有國家做後盾,有農場夥伴,有周遠恒這些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這是一種從內心深處感到平靜和踏實。
現在前路未定,但他比以前更有底氣。
下午三點,秦雲把紅薯送完,接着回家,只是剛走兩步,神色突然頓住。
“怎麽了?”張虎有些好奇。
秦雲打開系統界面。
“叮,恭喜宿主獲得[偉大之路]成就,系統刷新,成就獎級核算中……
[偉大之路]:成功研制出位面專屬種子。(偉大之路,來源于偉大的誕生)。”
……
秦雲将系統界面看了三遍,又看向剛剛挖完紅薯的雙手……偉大之路?
……
“周院士,成功了。”
“成功了。”
……
就在秦雲摸不着頭腦的同時,京河農業實驗室,周遠恒激動的看着面前箱子。
這是一個2X2的大型玻璃箱,箱子裏放着褐色泥土,從土裏中長出一株一米高的麥子,麥子飽滿金黃,麥穗像一串精致的黃金項鏈……
這是通過風山麥子和龍夏東山小麥雜交的新型品種。研究從開始到現在進行了半年,失敗了八千二百次。現在麥子成功,這證明農場雜交小麥可以在農場範圍之外種植,要是繼承農場小麥習性,這将加大糧食危機中的底氣。
周遠恒緩了一會,繼續吩咐:“進行氣候實驗,酸性物質實驗,生長周期實驗……”
現在就是和時間賽跑,他們必須跑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