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榆林城,說大确實也大。雖遠沒有京城繁華,但處處透着一股塞外胡情。街邊的小販宋人西夏人遼人都有,其中更不缺乏衣着鮮豔暴露的年輕胡女,民風倒是開放得很。
公孫策一個白面書生,自小生活在那暖花春雨的江南,之後又在莊嚴大氣的汴京任官,哪裏見過這種場面,因此,面對胡女抛過來的媚眼,他反而臉紅心跳,連路都走不好了。
一墨看着有趣,心想這個書生倒是個君子,若是哪日遇上個熱情奔放的女子,定是被吃得死死的。
對了,忘了說明,一墨就是先時救公孫策的那個年輕人。
一路上他與公孫策結伴,算是了解了公孫策的一些情況:他是京城派來迎接西夏公主的一名随行官員,沒想到還未到榆林城,卻遭到了西夏人的刺殺。如今不知道陳路大人和衆位随親大人都怎麽樣了。
公孫策的話,九真一假,一墨不疑有他,也告訴了公孫策他的情況:他正是飛行将軍龐統旗下一名小兵,龐将軍近來正在榆林城附近的毛烏素沙漠平定馬賊,這日休息,他便來這榆林城轉轉。
公孫策聽罷心中一驚,心想不會這麽巧又和龐統碰上了吧。轉念再一想龐統所在的毛烏素沙漠同這榆林城還是有一段距離,況且自己接了公主就走了,而龐統平定馬賊還需一段時間,想必也不易碰上。這麽想着,他的心就放下了,對一墨的态度更是和藹,說:“那麽這位小兄弟此次來榆林是為了好好潇灑放松一番了?”
公孫策淫浸官場兩年,自然也是知道一些男人的通病,此時正路過一條花街,公孫策的笑容有些暧昧。
一墨在軍營呆得更久,怎會不知道公孫策話中的意思,心想沒想到這個看似不谙世事的公子哥也懂得這些,倒是一點都不矯揉造作,很是拉近了他們間的距離。只可惜自己有要務在身,要不然可得好好和他喝一杯。
公孫策見一墨面色似有猶豫,心中猜到他大概是有什麽軍務,也不便過問打擾,當下就向一墨告辭不提。
公孫策來到驿站,卻見陳路大人也在,心中訝異,問道:“陳大人,那些賊人沒有對你做什麽吧?”
那邊陳路大人正為公孫策下落不明着急着,一見公孫策,心中大喜,幾乎是跳着來到公孫策面前,樂滋滋地說:“沒事,公孫大人,您不知道啊,您的馬車一走,那些黑衣人卻也不殺了,反而追着您的馬車去了。您可是京官,若是有什麽閃失,下官也不想活了!好在您沒事,沒事就好。”
這位陳大人拍馬可是一流,可惜公孫策不吃這一套。只見他眉頭緊鎖,心中細細考量:難道那些西夏人是沖着自己來的?可是,他們又是什麽目的?難道是和迎親的事有關?
那邊陳大人還在各種吹捧,連連吩咐人給公孫策煮茶壓驚,又說讓幾個塞外美女來服侍公孫策,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很少有人能在經歷了這麽大的變故後還能好好做下來享樂的,公孫策也不例外,況且他素來厭惡這些,當前他只想一個人好好靜靜,思索自己今天所遭受的一切。
見公孫策反對,陳大人也不好再說什麽,只好叫人将公孫策帶到原來就準備好的房間讓他住下,其餘的事叫下人做就好了。同時陳大人還強調,若是公孫大人有什麽吩咐,自己一定會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公孫策就算是在天子腳下也很少見到如此谄媚的官,心想不知他當初是怎麽成為這榆林知府的,又想他這麽會拍馬屁,怎麽還十年如一日的在這邊境小城當官,也不見升一升。
公孫策沐浴更衣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下寫信。這信是寫給展昭的,信中說到展昭你的公孫大哥最近似乎有危險,你可別管那個白老鼠黑老鼠了,快來榆林給我保駕護航。
寫完信吩咐下人寄出後公孫策的心稍稍平靜,總算可以去想這一系列事中的蹊跷了。
自己先是遇到了一群神秘的黑衣人,而這些黑衣人像是要殺自己,反而死在忽然出現的那個年輕人的刀下。而那個年輕人自稱是龐統帳下的小兵,趁着休息要來榆林逛逛,碰巧又救了自己。更重要的是,這個年輕人說那群黑衣人是西夏人。
這一連串的經歷看似毫無關系,可又處處透着古怪。首先,那群黑衣人為什麽要殺自己?自己不過剛到榆林,并未接到了西夏公主,更是身無長物,殺了自己對他們有什麽好處?其次,為什麽就在黑衣人快殺了自己的時候那個年輕人出現了,還一個不留的殺了那群刺客,難道是怕他們說些什麽?再次,那年輕人說黑衣人是西夏人也很可疑。在公孫策看來外族人長相都差不多,年輕人是憑什麽斷定那就是西夏人?最後,那年輕人真的是在龐統軍營裏當差?據公孫策所知,龐統所在的毛烏素沙漠裏榆林城的距離不很近,就算騎馬也需半日。那人說今日休息一天,可是光是在路上的時間就耗費了大半的時間,他真的是想來榆林游玩?
疑惑太多了,公孫策實在是頭疼。他忽然想到了包拯,他想包拯若是在此,他想必會想到一些蛛絲馬跡。
可惜,“包拯啊包拯,需要你的時候,你又在哪裏呢?”
話說自從一年前包拯忽然被貶為庶人,他連告辭的話都不說一聲,離開了京城,此後公孫策再也沒有聽聞他的音訊。若不是半年前他偶然聽說在江北有一個年輕人幫助地方官員破了一樁奇案,而那個年輕人皮膚黝黑,頭頂明月,像是曾經的包青天包大人,公孫策還真以為包拯是遭遇了什麽不測了。畢竟,在皇家,那種莫名其妙暴死的事實在太多了。
公孫策開始也曾派人去打探包拯的消息,可次次都是無功而返。展昭之所以會遇上錦毛鼠白玉堂,也和公孫策派他去尋找包拯有關。
但半年前得知包拯的行跡後,公孫策反而停止了這種大海撈針的行為。因為他知道,包拯既然不出現,就說明他一定是在調查什麽案子,就如同兩年半前一樣。不去找包拯,不給他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就等于幫助了他。
況且,他公孫策又是什麽人,事事都想着依靠包拯,還怎麽能展現自己大宋第一才子的過人之處?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