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孫策認識龐統純屬偶然。
其實那日公孫策并不想出門,無奈包大娘的青天藥蘆裏替人問診的小張回鄉探親告假,藥蘆人手不夠,他這才被臨時抓為“壯丁”。
世人都道公孫公子做扇骨的手藝了得,卻不知,其拜江湖傳說中的“醫神”沈夫人為師,學醫十餘載,在醫術上造詣頗高。
這沈夫人,便是百姓們口中争相稱道的“青天”包拯的母親。自從她二十年前退出江湖,就來到這廬州嫁人生子,丈夫死後開一家藥蘆,平日多給貧苦人家看病,靠着微薄的診金與鄉下人家産的雞蛋、糧食過活,也算樂得自在。包拯是沈夫人的獨子,卻對醫術無多大興趣,獨愛替人伸冤破案,曾任開封府尹,可為了孝敬母親辭官回到家鄉,現在知府衙門裏做個通判,也專辦些疑案慘案,也在這方圓百裏內,也是赫赫有名。只是沈夫人怒其不争,便把自己多年來行醫的經驗都傳授給了自家兒子的發小,醉心醫術的公孫策。
“先生可曾給馬看病?”公孫策正在抄寫藥方,聞言一愣,擡頭見來者,是個公子哥。眉目疏朗,若樹臨風,但這話,可不太禮貌。
“少爺若是想醫馬,出門右拐直走五百步便有一家獸醫館,何必來這醫‘人’的地方尋醫問藥?”公孫策自幼潛心醫術,雖極少給人看病,可自認為治療這天下大多疾病不在話下,可未曾給那畜生看過病。所以心高氣傲的他認為,眼前這人絕對是在挑釁。
這話其實并不算太冤枉龐統,他這不是挑釁,可卻是調戲。他本是縱馬路經此地,無意間瞟見這藥蘆內有個書生模樣的大夫,看着文文弱弱的,身着一襲月牙白長衫,雙目清明,嘴角輕揚,當是風華無二,此世無雙。龐統一時失神,當下就問了這麽一句,心中頓時也是懊悔不已,一時間也不知如何回答。
公孫策見龐統不回答,便也不理他,仍照舊問診、把脈。龐統見他不理,也不尴尬,笑了笑,拍馬走了。
話說這龐統路過平安鎮卻不是偶然,他此番前來,原因有二。一是當今聖上年歲不大,也是個好玩的性子,對于傳聞中溫香軟玉的江南可是心生向往。可苦于劉太後看管的緊,不好抽身,聽說龐太師家的大公子龐統要來這江南走一趟,于是便偷偷拜托他先替自己探探路,計算好路線,打算來個微服私訪。二是他在京城早就聽聞這平安鎮的湘妃竹是難得的珍品,上好的竹子,甚至與黃金等價,黑市上還流傳着“一兩湘竹一兩金”的說法。每年進貢到宮中的好些竹制品,都是由這平安鎮出産。龐統想既然來到了廬州,不如來這平安鎮轉一轉,看看能不能淘到什麽寶,好帶回家孝敬父親母親,也好帶給小皇帝交差。
其實龐統和趙祯交情并不深,龐統甚至有點瞧不起這位主子,認為他軟弱無能,不像個男人,偏生運氣好,生于帝王家。但自己的父親在朝為官,自己生為長子,怎麽說都要和這皇帝打好交道。起碼,不能與皇帝交惡。
由此可見,龐統雖然生性桀骜,但在大事上,還是很拎得清的。
當夜公孫策回到自己的竹樓,見自己的小厮空青拿着一杯水正準備進屋,當下明了是包拯來了。包拯素來喝不慣也喝不懂茶,他認為這東西又苦又澀,既不開胃,也不止渴,還不如白水,清清明明,無味也無畏。對此,包大娘和公孫策認為他是牛嚼牡丹,但那以後卻也給他備白水而不是茶了。
“公孫!”包拯一見公孫策,便急匆匆的過來,道:“公孫,我遇見了一個人,這人的身後,似乎牽扯的一樁大案!”
“包大人,你辦的案子,有幾樁不是大案?”包拯自十幾歲成名以來,不畏強權,廉明清正,好是辦了些大案,連遠在京城的皇上都有所耳聞。
“公孫,你就不要揶揄我了,這次這件事非同一般,我一個人不好拿主意,這不,來找你商量商量。”包拯本就不白,而此刻的神情,似乎更是陰沉了。
包拯此刻的神情,公孫策只見過一次。那時包拯正得中狀元,被任為開封府尹,官銜名聲都有了,少年狀元郎,當是春風得意,若不出意外,前程錦繡。但得中後包拯衣錦還鄉,公孫策無意中瞥見他眉間閃過的一絲愁緒,卻不像金榜題名該有的神色。後來公孫策聽說包拯為了盡孝辭官歸故裏,當今皇上念他一片孝心,龍手一揮,準了。
包拯辭官後,每日讀書破案行善,日子過的也不差,公孫策再也沒有在他的臉上見過那日那般情緒。但此時,公孫策感受到了同那日一樣的陰霾。
于是公孫策清俊的笑臉也變得嚴肅起來,說道:“包拯,論才華,我公孫策不比你差,論破案,我也自信不會不如你,你道我為什麽甘為你下嗎?你可是百姓的青天,在案子前,你何時這麽猶豫過?既然你來找我,想必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既然你當初可以冒着被貶官甚至入獄的風險辦案,此時又何必猶豫?”一字一句,擲地有聲。
“公孫……”包拯漆黑的眼裏閃過一絲驚異,“你知道了。”
“對,我早就知道了!”公孫策提高音量,“我知道你回平安鎮不是因為想要孝敬大娘,是你因為查案在京中得罪了權貴被貶回廬州!包拯,我從沒見你猶豫過,這次你也不需要猶豫。你頭頂明月,你就是百姓的一片青天!就按照你心所想去做吧,包大娘我會照顧好的。”
包拯沉思片刻,開口道:“此案兇險異常,公孫……若我有什麽不測……”
“好了,我也困了。”公孫策怕他說出什麽不好的事,開口打斷他,“你也早點回去睡吧,養足精神,才能盡早破案。”
“我……你早點休息……”包拯似乎還想講些什麽,張了張口,卻放棄了。他向門外走了幾步,又停下,大聲說道:“公孫策,那你知不知道,我當初辭官,并不只是為了我自己!”
聞言,公孫策腳下一頓,良久,他才深深嘆息:“包拯啊包拯,你這又是何苦。”
門外,夜涼如水,任他明月上西樓。
後來,公孫策聽包大娘說包拯又走了,似乎是要辦一件十分兇險的大案,稍有不測,便是粉身碎骨。聞言公孫策只說了一句:“我相信他。”
——包拯,我相信你會沒事的,不為別的,只因為你是包拯。
再後來,他又聽說包拯得到了皇上的賞識,官至禦史中丞,揚名全國。
公孫策再次見到包拯,是在一年後的京城,那時的他頭戴進賢冠,身着緋色羅袍裙,再也不是身穿粗布麻衣與公孫策談詩論道的樣子。
聽說他也學會了喝茶。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