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明昭帝的指婚诏書下來後, 秦妍書開始閉門不出, 專心在家調理身體。
同時還要兼顧峸王府修繕事宜,不光記賬,日常銀錢出入及調整都變成由她下令——沒錯,蕭昱那厮不知道在忙什麽, 直接将整個峸王府的修繕事宜都扔到她這裏。
下人請示的條子及花銷單子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呈遞到秦妍書案桌上,由她批複過後再由青萱、甚至沈嬷嬷送出去, 峸王府那頭具體是由誰對接的, 她整個過程都是懵的。
期間還與蕭昱通信了幾回。
這一忙活, 時間就過得飛快。
及至年末, 峸王府終于落成, 秦妍書才徹底松了口氣——這是她在秦家過的最後一個春節,她是想把時間挪出來好好跟家裏人相處。
早起陪父母弟弟用早膳, 上午陪母親看書下棋習字, 下午陪老太太說說體己話,晚上幫着父親指點兩位弟弟的功課……再加上有沈嬷嬷的精心照顧,近年關裁新衣的時候, 秦妍書才發現自己長個了, 還胖了點。
為此她還特地寫信向蕭昱抱怨了一番, 結果卻得到對方“甚好”兩字評價,差點沒把她郁悶死。
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 很快,明昭十七年過去了,明昭十八年的春節也過去了。
司禮監籌辦, 禮部協理的婚儀流程有條不紊地陸續展開。納征,告期年前已經走完,正式的冊封禮則因為親王妃服飾的準備而延遲到年後。
期間,因為秦妍書胖了高了,還很是雞飛狗跳了一回。尚衣監的人連夜趕工将尺寸重新調整了一番,才趕上冊封禮,将親王妃首飾、冠服送入秦府。
再然後就是鋪房儀式。
鋪房這天,秦府鼓樂迎引,秦妍書的妝奁被依次擡出,一擔接一擔地送往剛落成的峸王府,千工床、櫥桌、器具箱籠、珠寶衣飾……說句十裏紅妝不為過,引得京城百姓争相圍觀。
說到這嫁妝,就不得不提秦家的家底。秦家起來不過兩代,秦妍書祖父祖父也不是那等貪官污吏,秦家這些家底是靠着她祖父的那點俸祿慢慢攢起來的。
當然,錢財這東西都如滾雪球,是越滾越多。到秦妍書這一代出生的時候,秦家已經是過得不錯了。
故而秦妍玥出嫁的時候,六十四擔的嫁妝是滿滿當當,該有的田莊陪嫁都有了,在一衆王妃中也是不遜色的。
Advertisement
到了秦妍書這兒,前有長姐出嫁在先,同是親王妃,京裏不光所有人盯着,還有皇上及各路皇親國戚盯着,別說老太太不敢怠慢,連唐氏都絲毫不敢馬虎,秦妍玥有的,秦妍書就一點兒也不能少,甚至因為後者嫁的是身為兄長的峸親王,他們還得在不增加擔數的情況下絞盡腦汁地增加份量,讓這嫁妝看起來更體面些。
秦妍書曾經就嫁妝問題試探性過秦明遠,倒不是擔心自己嫁妝太少,而是擔心自己出嫁會掏空秦家家底,畢竟作為秦家人,她還是知道自家家底。秦妍玥的嫁妝,要說沒有秦明信夫妻的補貼,她是絕對不信的。而她的父親秦明遠只是個國子監司業,比之肥缺如吏部的秦明信,那家底是單薄了不止一丁半點……
不想,她這一問,秦明遠的老臉差點挂不住,色厲內荏地把她轟了出來。
過後淩氏才偷偷告訴她,原本秦府是有些捉襟見肘,唐氏再想盡善盡美,也得有這樣的家底給她折騰。如此一來,淩氏原還打算私底下去變賣些嫁妝填補一二,但沒想到賜婚旨意剛下來,峸王就上門幫了他們一個大忙——
他給秦府搭了內府的路子,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拿下了一批好料子,直接解了他們燃眉之急。尤其是那張耗費甚多的千工床,還是峸王直接讓人從江南運過來,再以白菜價格貼給他們的……等等,諸如此類,秦明遠這是覺得受了女婿的接濟,面子上挂不住呢。
雖然淩氏說得輕松,心裏卻不無擔心。外人不知道,他們是心知肚明這份嫁妝其實還是峸王補貼着辦起來的,她生怕自家女兒嫁過去後會被小瞧了去。
秦妍書心裏既為父母蕭昱的作為感動,又為母親這擔憂無語,忙安撫她道:“他若是在意這個,就不會這樣做了。娘您也別憂心太多。”她這麽說,也是這般想的。許是她淡定的态度影響了淩氏,過後淩氏的憂色确實減少了許多。
鋪房過後,即是親迎。
外頭自然是鼓樂齊鳴,歡聲笑語,呆在自己房間裏、身着全身大禮服的秦妍書卻只盼着蕭昱快點來,她餓了。
天未亮就被叫起來折騰着沐浴束發淨面更衣,親王妃的翟衣層層疊疊,就算頭冠還沒戴上,這一身已經夠複雜夠繁瑣了。倘若有什麽意外,也着實不方便,故而從起來至今,她是滴水未進,實在渴得慌、餓得慌了,沈嬷嬷才給她喂了兩口切得碎碎的果子。
所以,當外頭傳來喧嘩,女執事進屋引她出房的時候,她簡直是迫不及待地跟着出去。
待行至中堂,站在人群中的蕭昱映入眼簾,秦妍書登時有些怔愣。
身着皮弁服的他今日脫去往日的肅殺冷冽,長身玉立站在堂中,仿佛帶着股俾睨天下的氣勢,又有置身喧嚣的沉靜,令人目眩神迷。
聽到司禮高聲唱賀,蕭昱順着人流望過來。
下一瞬,他的眉眼陡然柔和下來。
秦妍書的心仿佛受到重擊,急劇跳動,倘若不是女官扶着她,她怕是要傻在當場鬧出笑話。
儀程還在繼續,她卻仿佛喝醉了酒般被牽引着行走、跪拜……直至上轎,直至坐到峸王府新房裏的千工床上。
屋裏觀禮的人潮退去後,她的貼身侍女青竹青萱過來給她更衣,秦妍書才如夢初醒。
宴席所在的院落那邊,扔在繼續的鼓樂聲遠遠傳來,到了主院這頭僅剩些許喧嚣。周圍安安靜靜的。與她喝過合卺酒的蕭昱已然出去謝客了。
卸掉繁複發冠,換下厚重翟衣,擦去面上脂粉後,秦妍書頓感輕松許多。
青萱還讓王府下人送了水過來,給秦妍書舒舒服服得洗了個澡。
她這廂剛出浴,沈嬷嬷端着幾盒東西過來:“王妃,奴婢給你抹脂膏。”
這些脂膏都是沈嬷嬷不知從哪兒弄來的。這幾月,每逢沐浴後她皆會給秦妍書全身塗抹一遍。秦妍書本就年輕,底子好,再這般保養一番,更是膚如凝脂、觸手柔滑。
故而秦妍書習以為常,脫了外衫,僅着亵衣亵褲趴卧到塌上——床上灑了桂圓花生等物,躺着可不舒服。
其餘丫鬟早被青萱請出內室。
沈嬷嬷邊給秦妍書塗抹按摩,邊溫聲提醒:“王妃,主子不喜丫鬟伺候,平日裏都是太監伺候着。只是您這裏,太監不好進來。”
秦妍書眨眨眼,側過頭看她:“他怎麽——”
“篤篤。”敲門聲響起,緊接着是熟悉的聲音,“王妃萬福,奴婢給您送些吃食。”
是素心。秦妍書忙揚聲吩咐:“快讓素心姐、咳,進來。”她現在身份不同,可不能再叫素心姐姐了。
适才她在更衣擦洗,外頭的房門就被虛虛掩上,聽見她吩咐,守在外廳的丫鬟忙把門打開,将素心讓了進來。
素心抱着食匣進來,先把東西遞給小丫鬟,正了正衣裳,斂眉垂目走進內室,眼角一掃,朝着卧榻這邊跪了下去,端端正正行了個大禮:“奴婢素心,給王妃請安。”
秦妍書正被沈嬷嬷摁着背部抹脂膏,見狀忙道:“快起。”等她起來,頗有些嗔怪道,“怎地行如此大禮。”
素心站起來,笑道:“這是奴婢第一回 面見王妃,自然該走大禮。”
秦妍書微窘。
素心這才朝沈嬷嬷三人打招呼,完了她又跑出去。
待秦妍書擦完脂膏套上水紅外衫出來,素心已經将食匣裏的東西一一端出來。一碗桂圓紅棗羹,再佐以幾碟一口大小的糕點。
素心見她坐下就準備開吃,忙提醒:“您一天沒吃東西,別吃得太急,也不宜吃得太多,待會得難受了。”
秦妍書點頭:“曉得了。”頓了頓,“王爺吃過了嗎?”
素心搖頭:“應該還沒用。”
沈嬷嬷插嘴:“王妃安心,長貴會讓人看着的了,不會餓着主子的。”
秦妍書這才松口氣。
用過甜羹,再吃了兩塊點心,她就不敢再多吃了,将剩下的點心讓給青萱幾人分了——她們也一天沒吃了。
接着素心開始細聲細氣地向秦妍書介紹王府裏的情況:“……前院住了王爺幕僚,平日膳食由前院供給。後院除了咱們這個正院,和現在宴客中的兩個大院子,旁的院子都空着——”
“王爺萬福。”外頭傳來丫鬟的請安聲。
秦妍書忙站起來。
身着皮弁服的蕭昱大步走進來,眼睛灼灼地盯着秦妍書。
長貴追進來:“王爺,慢些慢些,您先喝點醒酒湯——”
秦妍書臉熱,連忙福身:“王爺萬福。”
蕭昱扶起她:“王妃免禮。”端詳她片刻才回頭看向長貴,“醒酒湯呢?”
長貴忙不疊将湯送上。
蕭昱端起來一仰而盡,完了把碗扔回給長貴:“讓人備水,本王要沐浴。”
“是!”
蕭昱再次将視線落在秦妍書身上,微微俯身,清淡若無的馨香透過濃重酒氣侵入鼻息,再看這嬌嬌俏俏、幹幹淨淨站在原地疑惑看他的姑娘,他停住動作,眼底閃過抹懊惱。
他湊過來突然不動,秦妍書有些茫然:“王爺?”
蕭昱回神,伸手,拇指在她殷紅的唇上用力一抹,眸色深沉喃喃道:“待會……”
待會再幹嘛?秦妍書掃過周圍知趣垂頭的丫鬟太監,登時回過味來,急忙退後兩步,面紅耳赤地轉移話題:“王爺……要、需要進點東西嗎?”語氣稍顯急促。
蕭昱勾唇:“嗯。下碗面就好,我先去沐浴,待會吃。”目光灼灼的樣子,仿佛再說他想吃的并不是面。
秦妍書避開他視線:“民、咳、妾身這就讓人去準備。”
蕭昱依然不動。
秦妍書越過他看到長貴已經讓人将水提進浴間,見他只盯着自己不放,硬着頭皮推了他一把:“還不快去。”
蕭昱這才移開視線,扯了扯衣襟往浴間走,一掃屋裏,皺眉,“怎的這麽多丫鬟?”看了眼秦妍書,“留下伺候王妃的,其餘出去。”
“是。”
長貴朝衆丫鬟擺擺手,所有人福身依次往外退。沈嬷嬷朝青竹青萱使了個眼色,率先往外走。
“诶,嬷嬷?”秦妍書忙喚住她。蕭昱說了伺候她的留下啊。
沈嬷嬷笑眯眯:“王妃,您這邊該伺候的都伺候好了,咱們就不在這礙事了。”拽上遲疑的青竹,帶着青萱,幾步就不見了人影。
站在她身邊的素心跟着福身:“王妃,待會奴婢讓人把面條送進來,您且歇着。”不等她回答快步出門,完了還不忘把門掩上。
秦妍書:“……”
想到在浴間沐浴的蕭昱,孤身一人站在屋裏的她登時心慌不已。
作者有話要說: 下午二更。
***
1、鴻胪寺:《明史.職官志三》:“鴻胪[寺]掌朝會、賓客、吉兇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飨、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
2、內府十二監: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皇 明 祖訓所載,設立內府衙門,職掌品級,立法垂後,亦盡善盡美……按內府十二監:曰司禮、曰禦用、曰內官、曰禦馬、曰司設、曰尚寶、曰神宮、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绶、曰直殿、曰都知。”參閱《明史·職官志三》。
3、婚禮儀程參考《明朝典制史》,為了寫文方便做了點點調整,例如親王婚禮流程依次是納征、告期、冊封、鋪房、醮戒、鋪房、親迎、廟見、合卺、朝見、盥饋、王與妃見東宮、回門(當然,明朝各時代之間也略有不同,大體是遵循這個順序)。而皇帝為了表示鄭重,通常會在納征、告期之時下诏令。我在這裏做了小小提前。大家知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