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蕭晴眨眨眼,噗嗤一聲笑了:“你看,我哥哥都讓你放心教了。”
“……”秦妍書苦笑,“公主,這真不合适。”她看了眼素心,真誠建議道,“如果教養嬷嬷不、咳咳,可以去請教一些有經驗的長輩。”
蕭晴撇嘴:“母妃去世後,哪有……”餘下的話她隐了下去。她再不谙世事,也知道不能編排長輩,尤其涉及後宮。她朝肅手站在邊上的素心努努嘴,“素心還是外祖母那邊帶回來的人呢。”
秦妍書頓時明了。
按規定,公主十二三歲就得開始安排教養嬷嬷,賢妃大概是還沒來得及給蕭晴安排就去世了。她走後,宮裏改由淑妃掌大權,教養嬷嬷由她安排,自然就不那麽盡心了——甚至可能是有意為之——不管如何,蕭晴這樣天真的性子,跟這些脫不了幹系。
至于賢妃母家。傅明坤作為戍西都統,駐紮在西疆已近十年,賢妃母親,也即是蕭晴的外祖母跟着在任上,留在京城的是兩名舅舅及其夫人。
這幾年,賢妃去世,蕭昱未成家且遠在西疆,蕭晴身在宮中,只有年節才得以跟兩位舅母見上幾面。這麽幾年下來,想必情誼也淡了不少吧……
秦妍書暗嘆了口氣,忍不住放軟聲音:“不管如何,以妍書的身份,确實不适合教導公主。”這話是說給蕭晴聽,也是說給素心聽的。
蕭晴皺了皺鼻子:“哥哥比我懂多了,他既然找了你來,應當就是覺得你合适。”
秦妍書為難地看向素心。
素心福身:“三姑娘,我們殿下的意思是,希望您能給公主理一理京城裏的人情關系,好讓公主走親送禮不至于丢了人。”頓了頓,“深入的理。”
秦妍書:……
她氣笑了,站起來:“恕我年少淺薄,做不來這麽重要的活兒。”以秦家跟寧王的關系,讓她去指點另一皇子的親妹人情關系,這是生怕她涼得不夠快還是想把她秦家拖下水?
蕭晴愕然,跟着站起來:“怎麽了?”
素心垂眸斂眉:“三姑娘誤會了——”
“我來說吧。”低沉的男人聲音兀然響起。
Advertisement
秦妍書悚然。
對面的蕭晴驚喜:“哥哥你回來啦?”
“殿下。”花廳裏的侍女們齊齊福身。
秦妍書咬牙,轉身蹲下:“殿下萬福。”
“起吧。”沉穩的腳步聲逐漸走近。
蕭晴順勢走開兩步,将主位讓開。
秦妍書低着頭,看着玄色袍角和祥雲履從自己面前經過。
凳腳輕磕,緊接着是衣料摩擦的動靜——蕭昱坐下了。
“坐。”
“嗯嗯。”蕭晴歡快坐下,完了還不忘扯了扯秦妍書袖子,“妍書你也坐呀。”
秦妍書遲疑片刻,咬了咬牙,轉回來,一屁.股坐下去——已經這樣了,逃是逃不了,還不如幹脆點。
蕭昱眼底閃過抹興味:“秦三姑娘。”他随意瞥了眼窗外,“你看我這院子裏的槐木長得如何?”
槐木,吉祥樹。俗語有雲:門前栽槐,升官發財。
但蕭昱是皇子,他若是升官……
又有古語,槐代表一朝興衰之征兆。他院子植槐,怎麽與朝廷興衰相關?他在暗示什麽?
越想越心驚,秦妍書連忙收斂心神。
斟酌了下用詞,她謹慎道:“濃蔭如蓋,甚好。”
蕭昱點頭:“嗯。還有呢?”
秦妍書攏在袖子裏的手指捏緊:“綠槐垂學市,長楊映直廬。院裏植槐,殿下必定好學不倦。”
蕭昱仿佛輕嗤了聲。
秦妍書微微低頭,垂下的眼眸定在面前杯盞上,似乎被上頭的花紋迷了眼。
蕭晴看看盯着秦妍書不放的蕭昱,再看看低頭不語的秦妍書,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完全不知道他們在打什麽啞謎。
半晌,蕭昱敲了敲桌子:“秦三,”他連姑娘都不叫了,“看來你已經知道我想做什麽。”
秦妍書頭垂得更低:“民女不知。”
蕭昱語氣淡淡:“你在我這裏耍小機靈,只會适得其反。”
秦妍書:……
王八羔子!她不耍這個機靈,豈不是要被滅口?
蕭昱可不管她心裏想什麽,只繼續道:“這段日子,晴兒的事就交給你了。”
秦妍書:……
“殿下,民女——”
“不教也行。”蕭昱仿佛在說天氣極好,“我跟戶部浙江清吏司的林大人還算有點交情。聽說你還未有婚配?要不,我給你撮合撮合?”
王八羔子!
王八羔子!
她兩回跟林家長子林宏茂起沖突,這厮可都是看見了的!
這是赤luoluo的威脅!!
果然,這厮就是個王八羔子!
秦妍書氣得不行。可面前是皇子,她一無權無勢的閨閣女子,天然勢不如人,只能打落牙齒活血吞。
蕭晴聽出幾分不妥,皺起那張漂亮的臉蛋,朝蕭昱道:“哥哥你是不是欺負妍書?”
蕭昱側頭看她:“何以見得?我在關心她的婚姻大事。”
蕭晴總覺得不妥,咬了咬唇,看看秦妍書,再道:“這個,你插手不太好吧?”
蕭昱挑眉,看回秦妍書:“你覺得如何?”
不如何。秦妍書忍氣:“殿下日理萬機,民女的事情就不勞殿下費心了。”
“所以?”
“……”秦妍書擡頭,皮笑肉不笑,“接下來這段日子,民女就多有叨擾了。”
蕭昱滿意點頭:“如此,甚好。”頓了頓,“用心些,我會每日檢查。”
秦妍書:……
扯開嘴角,朝他假笑一下。
滿頭霧水的蕭晴張了張嘴,想問,又不知道從何問起。
蕭昱起身:“行了,你們聊。”拍拍衣擺,擡腳走人。
秦妍書盯着他背影暗呸了一聲。什麽冷面王爺,分明是黑芝麻包子,心都是黑的。
走到門口的蕭昱站定,回頭:“對了,晴兒從宮裏帶出來的侍女嬷嬷大部分都被安置在西院,你找個時間帶她去把人教訓一通,要打要罵随意,最好能把人全部捋了。用什麽理由,你自己想。”
秦妍書:……
合着這位殿下是讓她來教蕭晴撒潑??????
蕭晴也是懵了:“啊?哥哥,為什麽啊?萃環她們一直都很用心在照顧我——”
蕭昱下巴一點:“問她去。”
一掀衣擺,跨過門檻,走了。
秦妍書對上蕭晴懵然又忐忑的神情,扶額。
她上輩子也沒做什麽對不起蕭昱的事兒啊,怎麽這輩子要被他使喚?
她秦家分明是寧王一派的,蕭昱也不怕她在後面做什麽手腳扯後腿嗎?
好吧。
她也不敢。
這蕭昱,太……詭秘了。
他上輩子究竟為什麽會奪嫡失敗的?
思緒一晃而過,來不及深究,蕭晴就扯住她袖子。
“妍書!”蕭晴有些不安,“這幾年都是萃環她們在悉心照顧我,哥哥是不是對她們有些誤會?”
秦妍書嘆了口氣,反問:“她們為什麽被殿下安置在西院?”
蕭晴咬唇:“哥哥說我這兩年就得嫁人了,擔心我離了她們就不會,讓我把她們送走,自個兒試一試。”
“結果如何呢?”秦妍書問她。
“……我覺得挺簡單來着。”蕭晴嘟嘴,“可是哥哥似乎不太滿意。”
這不就結了。秦妍書又嘆,扶着她坐回圈凳上:“公主,您先跟我說說您身邊的宮侍嬷嬷的性子跟喜好。”
蕭晴有幾分緊張:“她們都是很好的人,性子都溫柔,沒有對我不好。”她撒嬌般,“妍書,要不,我們就裝作罵她們一頓,把哥哥忽悠過去就得了吧?”
秦妍書:……
蕭昱你個王八蛋,你家親妹子都不配合,讓我怎麽搞?
不管如何,事情還是得進行下去。
素心仿佛知道她要說什麽,将青竹在內的所有侍女都領了出去,完了她自己進來,專門給她們侍奉茶水。
秦妍書微微松了口氣。看來這位素心姑娘是蕭昱親信了。
沒有旁人,秦妍書略想了想,決定撇開西院那堆侍女嬷嬷,開始給這位天真爛漫的公主講解……京城的人際關系。為了更明晰地講清楚利害關系,中途她甚至還朝素心要來筆墨紙硯,在鋪開的宣紙上勾畫出龐大的關系網。
蕭晴的驚愕自不必說。
站在倆人身後的素心一臉複雜地打量這位不過二八年華的小姑娘,同時忍不住為自家主子的眼光驚嘆。
秦妍書自然不知道。她好說歹說,連比帶畫,茶水都喝幹了兩壺,才把京城複雜的關系網說了一遍。
蕭晴驚嘆:“妍書你怎麽知道這麽多……”
秦妍書無奈:“不過是多——”
門外進來一侍女,福身:“公主,三姑娘,殿下問今天的午膳什麽時候能用?他餓了。”
“啊!”蕭晴捂嘴低呼,“我忘了讓人準備了。”轉頭問素心,“素心姐姐你怎麽也不提醒我啊?”
素心看了眼秦妍書,恭聲道:“殿下吩咐了,莊子裏一應事務,都得由您親自打理,下人不得僭越。”
“提醒也不行嗎?”蕭晴郁悶,看了眼花廳角落的刻漏,她驚呼,“老天啊,都這個點了,難怪哥哥說餓!”她急慌慌站起來,六神無主地看向秦妍書,“現在怎麽辦?”
秦妍書:……
她怎麽知道怎麽辦?她又不是廚娘。
作者有話要說: 槐樹的文化和象征:
1、懷祖寄托:
按《文獻通考》,明洪武、永樂間屢徙山西民于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置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久遠,槐樹無存,亦發貢于兵燹。”是說元末山西洪洞縣城北廣濟寺旁驿道邊有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明初鑒于長年戰亂,中原荒蕪,朝廷多次組織将山西之民移往翼魯豫皖等地。
當時洪洞縣人口稠密,地處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凡移民,都要集中在這裏登記造冊,“發給憑照、川資”,後由這裏編隊遷送。據說當時明朝官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日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拖家帶口、熙熙攘攘,紛纭趕往古槐樹下。到第三天,大槐樹下聚集了十幾萬人。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的百姓,一位官員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
由于是強迫性移民,所以移民們在這裏登上了離鄉背井的征程,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悲傷哭啼,頻頻回首,漸行漸遠,親人的面孔逐漸模糊,只能看見大槐樹和大槐樹上的老鸹窩。
槐樹也就成了移民們懷祖的寄托,所以移民們到達新地建村立莊時,多在村中最顯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種植上一棵槐樹,以此表達對移民活動的紀念和對故土祖先的懷念之情。
另一方面,槐字從木,鬼(音通“歸”),取的是“人死身體入土,靈魂歸祖廟”之意作參照,人們覺得槐樹是故鄉樹,栽在村口或廟門前,是希望得以葉落歸根,魂歸故裏。又借“懷”聲表示游子懷念故裏。不論浪跡何方,總能記住村口或廟前的那顆大槐樹。
2、科第吉兆:
《三輔黃圖》載:“元始四年(公元前90年)起明堂辟雍為博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株。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經書,相與買賣,雍容揖遜。議論槐下,侃侃閹閹。”因此,在漢代長安有“槐市”之稱,是指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
又有“學市”之稱,北周庚信《奉和永豐殿下言志》有“綠槐垂學市,長楊映直廬”之詩句。唐元稹《學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于通徑,喜趨槐市;鼓絲桐之逸韻,協暢熏風。”
後還以槐借指學宮、學舍。唐武元衡《酬談校書》詩雲:“蓬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記盛名。”
自唐代開始,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
3、祥瑞象征:
槐樹在周時期就被賦予了象征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載:“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衆,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請樹槐于王門內,有益者人,無益者距之。”說明槐樹具有神異的色彩。
民間俗語“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說明槐樹象征吉祥的寓意。
古代人深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認為槐樹的榮枯被視為興衰災祥的征兆。《後漢書·五行志》載:“靈帝熹五年十月壬午,禦所居殿後槐樹,皆六七圍,自拔倒,樹根在上。”又,“臣昭曰:槐是三公之象,貴之也。靈帝受位不德進,貪愚是升,清賢斯黜,槐之倒植,豈以斯乎!”是說漢靈帝時,朝內六七圍粗的大槐樹無故自倒,根豎向上,有人認為槐是三公之象征,如此,正和朝廷賢愚不分,黜忠進奸相一致,東漢大概要亡了。果不其然,不久東漢就被滅亡了。
男女主的一番言語機鋒,就是在槐樹的種種含義上引申開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