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朕身邊這幾個孩子,你看哪個好?”
皇帝穆桢這一問簡單,卻并不好回答。
皇帝穆桢所出,有三子一女,長子永和太子英年早逝,次子周瞻淪為廢太子,只剩三子周眈與小女穆明珠。周眈年十八,喜好詩文,最厭政務;穆明珠年十四,通達政務,卻是女孩,本就根本不會被做為繼承人考量,更何況這一年來行事愈發荒唐。
至于世宗另外所出,還有八子三女。這八子之中,尚健在的猶有五人;三女都已遠嫁。只要皇帝穆桢還有決斷之權,這非她所出的五位皇子,也是斷然不可能染指皇權的。
那麽就要把穆氏子弟納入考量,譬如皇帝穆桢帶來禮佛的外甥穆武。雖然穆武不是周氏的子孫,卻是與皇帝穆桢有親緣關系的男子後輩。六年前,朝臣裹挾民心,要求立周瞻為太子,而皇帝穆桢彼時并不願意立繼承人,便曾經透露出願傳位于穆氏子弟的念頭,引發了長達一年的大争論,以此拖延搪塞衆人。
那時候周瞻呼聲尤高,最後穆武主動避忌,算是臣服于周瞻派系,才算是給這場大争論劃上了句點。
而皇帝穆桢曾經把穆武抛出來,究竟有幾分真心,又有幾分是拿他做擋箭牌,那就不為外人所知了。畢竟在時人觀念之中,就算穆桢做了皇帝,她也不過是在替她龍歸大海的丈夫世宗皇帝守着江山而已,終歸還是要還位于周氏子孫的。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預期,朝臣才容忍穆桢登上了皇位,只是當初恐怕沒人想到穆桢這皇位一坐就是十數年。
如果說周眈、穆明珠、穆武,是從皇帝穆桢的角度出發,可以納入繼承人考量的人選。
那麽在衆人視線之中,在世宗皇帝餘下的五位皇子之外,更還有一位昔日的“皇太孫”周睿。
需知本朝太祖昭烈皇帝與嘉禾皇後共有一女兩子,長女便是寶華大長公主周寶寶,底下兩個兒子中,世宗皇帝卻是年幼的那位。在世宗皇帝之上,原本還有一位哥哥孝章太子。只是孝章太子還沒能登基便病故了,只留下來一個年幼的兒子,便是周睿。其時昭烈皇帝已至暮年,大周四境不穩,總不能把偌大的國家交到不足三歲的周睿手中,因此傳位于次子世宗皇帝。
按照嫡長繼承制來說,世宗這個皇帝也可以說是撿來的。
如今世宗皇帝也駕崩十四年了,當初從他長兄孝章太子那裏得來的皇位,是不是該還于孝章太子獨子周睿了呢?
周氏舊臣本已分了兩派,明面上大家支持世宗皇帝之後,暗地裏卻還有一派支持孝章太子之後周睿。皇帝穆桢朝中重臣,又大致分為兩派,一派仍舊在下一任皇帝身上下注,一派挨了打有記性只一心追随皇帝。其中這些下注的人,原本都作注于周瞻身上,自半年前周瞻謀逆被廢後,更是亂了,有的觑着皇帝心意,往穆武身邊靠攏;有的認為周眈也還可以培養。在這些派系之外,世宗皇帝另外的五位皇子,又有各自的母家、岳家,延伸出去是龐雜繁複的勢力網。
朝臣之外,又有世家從中攪動風雲;世家之中,又分累世望族與豪富新貴,等等不一。
這一場大周朝的繼承人之争,一言以蔽之,曰:“亂”。
所以此時靜谧的禪房中,皇帝穆桢這輕輕一問,可不是尋常人家品評子孫學業品德那麽簡單,回答之人一字一句都事涉天下。
而有心于天下、胸懷逐鹿之志的穆明珠,藏身于供桌之下,事關自身,焉得不關情?她屏住呼吸,細聽濟慈寺大和尚要如何作答。
“阿彌陀佛。”濟慈寺大和尚又念了一聲佛號,徐徐道:“千種人愛千般花,貧僧眼中的好,未必便是陛下心中的好。”他的聲音沉靜空靈,只聽聲音會讓人以為是個悲天憫人的白眉大師,其實他年逾六十,仍不顯老态,身形瘦削,目光矍铄,頗有幾分得道高僧的風采。
從前穆明珠每次來濟慈寺都愛看他,看着他就能想象蕭負雪老了時候的模樣。
這位濟慈寺的大和尚,乃是蕭負雪的長兄,本名蕭定,字負暄。蕭負暄是自昭烈皇帝時,便在朝中為官的,乃是昭烈皇帝為繼任者選定的肱骨之臣。世宗一朝,蕭負暄以右相之位,處理朝政二十載,并扶持穆桢上位登基。等到穆桢為帝時,蕭負暄又做了五年的鸾臺右相,受穆桢之命,親自編撰《祥雲經》,修築佛寺,誰想這竟成了他遁入空門的機緣。宦海顯耀三十載,蕭負暄一朝頓悟,理去三千煩絲,遁入空門,在濟慈寺做了大和尚,自取法號“懷空”。
于是十年前,鸾臺右相蕭負暄,化作了高僧懷空。
皇帝穆桢攔他不住,又提攜他的弟弟蕭負雪做了新的鸾臺右相,但有機要煩難之事,仍是會來同并肩作戰了近二十載的懷空淺聊幾句。
據穆明珠看來,懷空就像是她母皇穆桢的樹洞,是穆桢可以傾吐秘密的地方。作為一個皇帝,穆桢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無數人翻來覆去解讀,她清楚自己話語的力量,所以許多話都爛在肚子裏,偶爾她會到濟慈寺來找這個樹洞倒一倒。
此時聽了懷空的回答,皇帝穆桢無奈一笑,清楚不會從懷空口中得到切實的回答,卻也并不在意。
其實皇帝穆桢也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罷了。
“瞻兒被底下人撺掇得心大了,已是救不回來了。”皇帝穆桢自己回答了問題,“眈兒膽子小,性子軟,怕是要給人騙了去,他自己關起門來讀書也好。穆武爽直,又有忠心,只可惜不得周氏舊臣容許。至于明珠……”
穆明珠沒想到即将親耳聽到母皇私下對自己的評價,一顆心都提起來。
皇帝穆桢輕聲道:“……倒是極聰明的。”她說到這裏,便停了下來。
“極聰明”便是母皇對她的第一評價。
穆明珠藏在供桌下,咬住食指,忍下酸楚。“極聰明”當然是個誇獎的詞,但是從一位母親口中吐出來,卻并不是穆明珠想要的感情色彩。若在前世,她倒是寧願換得三哥周眈的那句評語。尋常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讓人放心,不管他在外面做得多大事業、成就多少功績。可是“極聰明”這評價一出,穆明珠便知母皇是從一雙疏遠冷漠的眼中來看她的。而不以母女關系來論,作為皇帝的穆桢,提到她,第一評價是“極聰明”,底下多少藏了一分忌憚,這不是個安穩的詞兒。
皇帝穆桢再開口時,轉了話題,道:“陳倫死了。朕派他往揚州查水患潰堤大案,他竟是入了揚州便沒了音訊。原本朕還抱着一分期盼,誰知三日前已尋到了他的屍首,乃是溺水死的。”她嘆了一聲,“當初朕從南山書院選出他,還是你手把手帶着他做到了鳳閣侍郎。”
“阿彌陀佛。”
皇帝穆桢忽而一笑,道:“你做了和尚也好,看破紅塵,跳出六道之外,也就不以故人亡故為悲了。”她頓了頓,沉沉一嘆,似是一面起身一面說話,“朕卻還在紅塵之中,殚精竭慮維持着局面,妄求一個太平盛世。”
兩人步履聲一先一後,懷空起身送皇帝穆桢出禪房。
至于門邊,皇帝穆桢腳步一頓,似家常般和氣道:“朕知道你已不念紅塵事,不過白告訴你一聲,蕭家上下都好,有蕭負雪把持着,出不了錯。你那個兒子蕭淵,有幾分任俠義氣,結友不分貴賤高低,有你從前那股子心腸肝膽。只是如今局面混亂,可別叫他被有心人利用了。”
這次懷空沒有回話,也沒有念佛號。
“又擾了高僧清修了。”皇帝穆桢淡淡一笑,這次腳步聲再起不曾停下,直到消失于禪房之外。
穆明珠等到外面沒了聲音,擔心皇帝即刻下山、從人尋不到她會出纰漏,便将桌布掀開一條縫,确定室內沒人後,輕手輕腳從供桌下爬出來,三步并做兩步趕到門邊,探頭一看,小院中幽竹掩映、不見人影,便迅速閃身出門,要從小院側門外的小徑趕回到正殿前。
誰知她一步跨過小院側門,便與一位小和尚撞作一團。
那小和尚一見她,立時瞪起眼睛,童聲清脆,低聲不忿道:“我就知道你躲起來,肯定是又要偷拿供品!這次竟跑到主持房中來了——你都動了哪些供品?”
穆明珠認出他來,一面左右察看,一面笑嘻嘻道:“小虛雲,你別聲張,我這次真什麽都沒動。”
虛雲是主持懷空撿來的孩子。當初兩歲的小男孩坐在木盆裏,順着溪水而下,恰好被山間清修的懷空見到,便帶回濟慈寺中撫養,做了小和尚。穆明珠從前也時常跟着母皇來濟慈寺。皇帝穆桢來此與懷空說話,不許旁人跟随。穆明珠獨自無趣,便時常逗弄虛雲,因他年幼天真,大眼睛長睫毛,小時候還是很可愛的。單從穆明珠口中,虛雲就聽過七八個關于他生身父母的故事版本,其中一個是他母親送走他的時候,為了能此後與他相認,咬掉了他的小腳趾,因他是注定要西行取經的高僧——那時候虛雲才五歲,聽完故事吓得眼淚汪汪,真以為自己沒了一個腳指頭,抱着穆明珠的胳膊不撒手,把穆明珠逗得哈哈大笑,然後她大發善心,吹了口氣,又給他把小腳趾長出來了。
等到虛雲長到八九歲,全然明白穆明珠從前都是哄着他玩的,豈能不恨得牙癢癢?而且虛雲在濟慈寺長大,侍佛之心最是誠懇,穆明珠卻是個混不吝的,偏愛往供桌上伸手拿東西,虛雲每次看到都氣得頭頂冒煙、什麽修行都鎮不住了。
此時穆明珠否認,虛雲哪裏能信,揪着她手臂,道:“這可都是要給佛祖的,你也真不怕佛祖怪罪!快拿出來。”
“你這話倒是說對了。”穆明珠笑嘆道。
“你果真拿了供桌上的果子?”
“那倒不是。”穆明珠想到了前世,宮變那一夜,在秦媚兒端着毒酒趕到之前,她其實已經離魂了——正是被她從供桌上摸來的荔枝噎死的。她想到這裏,摸了摸喉嚨,認真道:“你放心,我再也不從供桌上拿東西了。”
虛雲氣哼哼道:“賊改不了走夜路!我信你才有鬼!”
穆明珠前世喜歡從供桌上拿東西,其實是因為主持懷空的縱容。她已經記不清第一次從供桌上拿東西是為什麽了,但是虛雲抗議的時候,大和尚懷空在側,溫和笑着許她把果子拿走,極慈祥和藹。穆明珠身為公主,哪裏會真的缺幾枚果子吃,她要的其實是一份偏愛。
對于侍奉佛祖的和尚而言,佛便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可是大和尚容許她拿走獻給佛的物品,就好比母皇容許她在奏章上畫畫一樣,于穆明珠而言,是一種不理智的溺愛,也正是她前世最最渴求的。
只是可惜前世大和尚自己選定了日子,于宮變之前,便坐化圓寂,永登極樂去了。
如今穆明珠都已經看開了,自然不會再去拿供桌上的果子。
“別告訴旁人見過我。”穆明珠抖抖衣袖荷包以示清白,走過小和尚虛雲身側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伸手摸了一把他光溜溜的小腦袋,在小虛雲氣得跳腳大叫的時候,憋着笑溜走了。
待到她趕至正殿前時,皇帝穆桢正在殿內進香、同佛作別,齊雲與穆武分守于皇帝身後兩側,而蕭負雪不知何時來的,正立在殿外階下,見她迎面走來,握住右腕的左手五指輕輕一動,沉靜的目光中起了波瀾。
穆明珠沒有入殿,而是走到階下,至于蕭負雪身邊,輕輕一停,低聲道:“昨日朱雀右街走水,聽聞是右相大人夜起協理的?”她的目光輕柔,微微一擡,落在蕭負雪清俊容顏之上,笑問道:“大人平安否?”
蕭負雪攥緊了右腕,沒有回答,輕聲問道:“殿下為何要出宮入府?”
前世穆明珠至死,都在宮中。
那日議政殿中,當着皇帝與宮人的面,穆明珠給出過玩笑般的原因。
彼時他不好追問,此時卻該問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