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十分可愛
“廠臣,朕問你,你覺得三公主如何?”皇帝端起面前的一盞茶啜吸一口漫不經心地問。
韋瑜暗驚,只覺得皇帝問的這話實在突兀。心念電轉之下,并未想出來皇帝為什麽問出這樣一句話來。于是,她按照自己多年來伺候皇帝身側一慣堅持的原則,在不是厲害攸關的事情上頭,說實話就行。
“萬歲爺,臣覺得三公主如同小時候一般可愛。”
皇帝将茶盞放下,捋着下颌胡須,微微一笑說:“可愛?朕也是這麽認為。不過,朕還想問一句,你喜歡三公主麽?”
韋瑜只覺心頭一凜,暗忖,難道皇帝是因為昨夜之事,懷疑自己和三公主之間有什麽貓膩。盡管她覺得以皇帝對自己這麽多年的了解,想必是不該懷疑這個的,再加上她如今的身份又是個太監,哪裏真有能力去喜歡一個女子,更別說這女子是公主。但是,誰知道呢?皇帝這會兒還偏問起這個了。或者是自己那所謂的“好色”的名聲也傳到了皇帝耳中?然後皇帝會覺得自己可能會觊觎他的掌上明珠三公主紀錦?
躬身下去,她語氣自然之極回答:“臣喜歡三公主,自小到大都如同糯米圓子一樣,十分可愛。”
皇帝“哦”一聲,望着韋瑜的笑深了幾分。他似乎能明白韋瑜嘴中的“喜歡”和男女之情那種喜歡不一樣。就像他自己對三公主的喜歡是父女之情那一種,而韋瑜嘴裏的喜歡大概就是兄妹之情了。他非常喜歡韋瑜這樣的回答,覺得很實誠,也證實了他之前的那種猜測,這讓他放心了些。只要韋瑜對自己的圓子無意,那麽三公主喜歡眼前這美貌的內侍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來。
接下來皇帝話鋒一轉,說:“廠臣,今日便是三公主的及笄之日,一會兒你将手下的差事放一下,也領着內官們去皇後所在的坤寧宮觀禮慶賀三公主今日成人吧。”
韋瑜趕忙答應,遂又加上一句:“三公主今日及笄,臣領頭讓底下人都向三公主奉上賀禮,以表一表我們的忠心和歡喜。”
皇帝聞言,說了聲“好”,高興道:“朕今日也有許多賞賜賞給你們,必不叫你們吃虧。”
“臣代宮裏的內侍和宮女們謝陛下隆恩。”韋瑜跪下去叩頭謝賞。
“起來吧,朕還有話和你說。”皇帝在上擡擡手和聲道。
韋瑜便站起來,只聽皇帝在上頭又說:“三公主今日及笄之後,你就派出司禮監得力之人和禮部一起着手為三公主選驸馬吧。定要選個才貌雙全的富戶之子配朕的錦兒。”
“是,萬歲爺。”韋瑜躬身答應。
皇帝默了默,忽然說:“對了,大公主和二公主的驸馬也要盡快選定,她們兩個是三公主的皇姐,自然是要在她之前出嫁……我看,在明年三公主十六歲生辰之前就要把大公主和二公主的親事辦了。然後年底也就可以讓三公主嫁出去了。”
大公主紀铮是皇後所生,今年十七歲,本來去年司禮監和禮部已經在為她挑選合适的民間富戶子弟做驸馬。可是突然出了皇太子因病薨逝的事情,這選驸馬成親的事情就耽擱下來,一耽擱就是一年。按照紀铮的說法,其一皇太子是她皇兄,年十八就薨逝,是為長殇,按照禮制,她該為皇兄服喪九月。其二就是母後人到中年失子,萬分悲痛,無論如何她是不能不多陪她兩年再出嫁的。這種說法肯定是得到了皇帝和皇太後的贊成,于是皇帝就讓禮部和司禮監負責為紀铮選驸馬的人暫緩替她選驸馬。
Advertisement
這樣一來,比紀铮小一歲的由趙貴妃生的二公主紀銘在大公主沒有選出驸馬成親的情況下,作為皇妹的她自然也就不能先選出驸馬成親了。于是皇太子這一薨逝,就想當于一下子耽擱了兩位公主的親事。不過,好在大夏朝自立國以來,因為太|祖皇帝遵循周禮,皇子和公主都要在行冠禮和及笄禮後才談婚論嫁。古禮男子二十而冠,因是皇族,為了子孫繁盛,大夏皇子多半要提前舉行冠禮,這年紀多定在十五歲,和公主的及笄禮一樣年紀。至于選妃成親又得耽擱上一兩年,到真正成親時,大多數都在十七八歲了,和公主出嫁的年紀差不多大。
前皇太子紀文标年約十八就因病薨了,他也才成親不過半年,并且沒有子嗣。
這會兒諸位皇子和公主為他這長兄服喪的日期已過,再加上三公主也要及笄了,所以皇帝就把他的兒女們的婚事提上日程了。
皇帝如此吩咐了,廠督韋瑜自然趕忙應承,說定然加緊去辦,一切按照皇帝的意思來。
不過接着韋瑜提了一句:“萬歲爺,二皇子和三皇子選妃的事宜也要接着辦麽?”
二皇子紀文權今年已經十八歲了,而三皇子紀文楷也滿了十七歲,同樣在皇太子薨逝之前,皇帝也準備将他們封王,在京城裏開府,然後再給他們選妃,以後就藩。不過,在皇太子薨了後,這些事情也停了下來。如今皇帝提出來要為公主們加快操辦婚事,先前兩位皇子起了個頭的選妃事宜,韋瑜自然也提了出來。
其實這事情不用韋瑜提出來,只要司禮監和禮部按照皇帝的旨意開始為幾位公主選驸馬,籌辦公主們的親事,外朝的閣臣們是定然要上折子催辦皇子們的選妃事宜的,而要選妃的話,必然是要開府封王的。以前皇太子在的時候,這些事情只要按部就班,按照本朝的規矩來辦就好。可是如今皇太子不在了,這開府封王選妃就成了大問題了。這牽涉到在皇帝如今的幾個皇子裏頭立誰為太子,剩下的誰是王。
所以韋瑜的這句話雖然聽起來簡單,其實背後是另有深意的。
果然她這麽一說,皇帝就開始沉吟起來,眉頭也皺起來。其實自打皇太子薨了後前半年他為失去了辛辛苦苦培養,且又極端看重的嫡出皇長子而傷心難過,便一下子躲進了西苑借着問道修玄排遣傷痛。半年後,他的心情好些了後,也考慮了下剩下的幾個皇子們誰該繼任儲君,誰該封王之事。不過,一想起此事,他就覺得頭疼,因為他曾向內閣的幾位輔臣們暗示他想立三皇子為太子,可是除了次輔許攸贊同外,其餘的幾位內閣大學士都是激烈反對,這裏頭以首輔李易之為最。
首輔李易之出自隴西名門,學識過人,輔佐了兩代帝王,在士林中威望極高,他不同意讓三皇子做太子,自然朝臣們附和他的人就是一大片。于是皇帝那想立三皇子為儲君的意願便在朝堂上遭遇了極大的阻力。這讓皇帝不甘心。想來想去,他覺得自己也不能違背自己的意願,按照朝臣們的意思把江山交到二皇子手裏。再說了,這江山是紀家的江山,他自己是這江山的主人,而朝臣們不過是他紀家的仆人,絕對沒有仆人還把主人給挾制起來的道理。這許多年來,他一直有被朝臣挾制之感,總覺得放不開手腳。如今在立儲之事上,那些儒臣們再次指手畫腳,令皇帝感覺憋屈不已。想來想去,他覺得自己這一回在事關江山社稷的事情上,無論如何他不能妥協。因為他覺得二皇子懦弱且沒有主見,真将江山交到他手上,以後他繼位了,肯定更會被朝臣左右,說不定會冒出權臣和大膽的宗室出來觊觎這紀家的江山的事情。
可是要是讓勇毅果敢的三皇子繼位的話,就不會如此了。
皇帝這麽一鑽牛角尖,就開始罷工了,避居西苑,去做他真正喜歡想做的事情。
還在做皇子時,當今皇帝就喜歡道家學說,和天下有名的道士多有來往。不過,當上皇帝後,為了做明君,為了中興大夏朝。再加上剛繼位時,他有沖勁兒,想要治理好祖宗傳下的基業,就把興趣愛好給抛到了一邊,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當了近二十年的好皇帝。直到皇太子薨了,他覺得自己這二十年來攢着的勁兒也松了,突然覺得沒意思起來。一轉身,便又重新去撿起年少時候的愛好,而且他越發覺得還是修長生之道,才是他這個皇帝後半輩子該做的事情。這前半生都是為了國家,為了祖宗和宗室而活,後半輩子他想為自己活了。
至于那些朝臣們想違逆他的意思,立二皇子為太子,就讓他們去鬧,自己不理就行了。況且他還有看好戲的意思,自己不立皇太子,朝臣們鬧上天去,不是依然立不成麽。自己偏不順從他們的意思,看他們能怎麽辦。
再進一步說,自己如今還不到四十歲,精神和身體都不錯,覺得再做二十年皇帝沒問題。用不着在皇長子薨後,就趕緊立什麽太子,而且這太子還是他不喜歡的兒子。他倒是想和以內閣首輔李易之為首的儒臣們鬥一鬥,看最後到底誰會贏?
“廠臣,你說,朕要把皇子們選妃的事情繼續辦下去麽?”皇帝望着韋瑜問。
韋瑜沒想到皇帝竟然把皮球踢了回來,這個話實在難以回答,想了想她說:“萬歲爺,臣不過是一閹人,皇子們的親事,臣哪敢置喙,一切以萬歲爺的意思為主。”
“朕想聽一聽的意思,你盡管說來,朕先恕你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