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因為王府這件事,太後與皇帝的多年母子之情生出了極大的嫌隙。
皇帝本是擔心太後她老人家的身體,所以一開始才會決定自己先親自審問八王爺,卻沒有想到事情的結果最後會變成這樣。
如今在太後眼裏,只怕是認為皇帝這是早已對他們母子心生懷疑。
當日祝将軍帶了不少禁衛軍前去王府,王府外面又有不少圍觀的百姓,王府的事情一時間傳得滿城風雨。
但沒過多久,大概是因為上面有人下了指示,風聲漸漸被壓了下來。
只是,昔日門庭若市的八王府如今徹底成了禁地、囚籠,荒涼冷清得門可羅雀。
反倒是在百姓眼裏看來,王府裏面的人狼子野心,當今聖上卻十分‘仁孝’。
太後因為這次八王爺‘謀逆’的事情大病了一場,身體也不如往日硬朗,時常纏綿于病榻。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太後這一病,也無心無力再去理會別的事了。
皇帝一聽聞太後身體欠安,心裏很是挂懷,想去探望一二,卻每每都被太後讓宮人給請了回去。
朝堂後宮盤根錯節,母子情分和皇權各自牽扯着皇帝的心。
最終,太子要廢了太子妃的請求沒有得到皇上的首肯,只是将太子妃降為了太子良人。
……
養病的這段時間,太後總是時常想起從前的事情,想起從前兒女們都在自己身邊時的光景。
先皇在世之時,太後起先只是一個普普通通、入宮兩年也曾見過皇帝一面的不起眼的宮妃。
那個時候帝後恩愛,皇帝對後宮選秀一事也并不上心,自然也就對後宮裏的新人不甚在意。
後來皇後有孕,皇帝大喜,于是下令大賞後宮衆人,也是在那一次,她才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了皇帝。
等到後面皇後懷孕的月份大了,掌管後宮之事就有些乏力,于是有意在後宮挑選幾名可靠的妃嫔協理,其中正好就選了她。
謝氏祖上是蘭城人,年少時曾随先祖皇帝開疆拓土立下戰功,辰國建立後被賜了爵位。
只可惜後繼無力,多年來沒再出個武将,也沒能再出個文臣,就靠着這個世襲爵位在蘭城過得馬馬虎虎,然後日漸衰敗。
适逢新帝登基,謝家有女又生得不錯,謝父便想着把女兒送進宮去選秀,說不定謝氏還能有中興之日。
謝父與夫人共育有一兒一女,長子繼承先業,雖然家有世襲爵位,但在蘭城新貴之間也不怎麽混得開,因而在軍營裏也一直沒機會能大展拳腳,三年來一直不上不下。
謝父也是因此費了一番力氣才将女兒安排進宮。
可沒想到女兒入宮兩年也沒能得聖上垂憐,謝父已然放棄了她。
謝氏不僅人安分,在皇後身邊協理後宮也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皇後信任。
皇後對她越來越喜歡,于是便給她升了位份,直接升為了四妃之一。
謝氏突然受封,一時間惹得後宮妃嫔紛紛眼紅不已,于是就有人忍不住要下手了。
後來謝氏‘莽撞’,害得皇後早産生下太子,皇後身體因此落下病根,在太子不到三歲的時候,皇後就撒手離開人世。
太子因為不是足月生,小時候身體不好,時常生病。
當時後位空懸,一時間貴妃寵冠六宮,又因為懷有身孕而時時纏着皇帝,一來二去,皇帝也就疏于對小太子的關心和照顧。
謝氏心裏一直對自己因當日的‘莽撞’害了皇後而深感愧疚,所以時常會偷偷去看望小太子。
當時貴妃受寵,皇後一族在朝堂的勢力也就漸漸式微。宮裏的人向來是因勢而為,前朝後宮,一時間都紛紛主動讨好貴妃那邊。
畢竟現在貴妃有孕,中宮無人,要是他日貴妃成了皇後,太子也就不一定還會是太子了。
一來二去,小太子也漸漸開始對這個常常來陪自己玩兒的娘娘産生了依賴和喜歡。
小孩子的世界比大人來得純粹直接。
在小孩子眼裏,誰常來看他、關心他,送他禮物,陪他吃飯陪他玩兒,他自然會更喜歡誰。
貴妃也是不負衆望,誕下了一位小皇子。
皇上那段時間又時常去貴妃宮中,宮人們私下裏都開始傳出些瘋言瘋語,傳着傳着就傳到了小太子這裏。
謝氏聽說之後,越發心疼太子,于是去看小太子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頻繁,直到後來有一日正好碰上了從東宮離開的皇帝。
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帝去貴妃宮裏時間久了,也難免會想起沒了母後關心的太子,所以突然就想來看他。但這孩子也不知道聽誰說了些胡話,心裏對自己這個父皇越來越生分,皇帝心裏有氣難發。
見太子似乎喜歡謝氏,顯然一直以來謝氏也一直關心着太子,皇帝為了彌補皇後離開後自己對太子的虧欠,于是便決定先恢複謝氏的妃位,讓謝氏來照顧太子。
沒有另立太子,反倒是将太子交由謝氏撫養,謝氏又因此恢複了妃位,貴妃一聽這消息,心裏頓時咯噔一下。
擔心自己不能當上皇後,擔心自己的兒子不能成為太子,貴妃籌謀了許久,準備再次出手。
大意失荊州,不知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事情敗露,連帶着當年皇後早産一事也被順藤摸瓜查到了貴妃身上。
皇帝勃然大怒,當即就下令将貴妃打入了冷宮。也因此,皇帝對于外戚問題開始重新審視,想着究竟要如何妥善處理才能不讓前朝後宮私相授受。
自然而然的,謝氏和太子再次成了後宮之中的貴人。
三年後,謝氏誕下聖上的第八位皇子,加上這些年來謝家兄長在戰場立下戰功不少,而謝氏一族又一直本本分分安于蘭城,并未有将勢力爪牙伸來京城的意圖,因此謝氏被升為貴妃。
蘭城謝氏一族蒙恩,再次成了蘭城世家大族中的佼佼者,謝父一時間喜不自勝。
又過了幾年,謝氏誕下一位公主。
後宮妃嫔不多,這是第一位公主,因此皇帝喜歡得不得了。
皇帝念在謝氏一族這些年來一直偏安于南境,中公之位空懸已久,皇帝心中隐隐有立謝氏為皇後之意。
當時在皇帝眼裏看來,外戚謝氏一族算是十分本分。
回想起入宮前父親的殷殷期望,謝氏雖然心動不已,但一想到先皇後和太子,謝氏最終婉言謝絕。
也因此,皇帝對謝氏越發看重,連帶着對八皇子也比其他幾位皇子更加喜歡。
後來公主大了,謝氏得了皇帝恩允,帶着公主回蘭城省親。
皇帝對公主的疼愛不遜于太子,有時候處理朝政也不會避着前來禦書房看望的公主,反而會來了興致将朝堂上的事情講給公主聽。
一來二去,皇帝發現公主的某些想法倒是和自己想的不徑相同,偶爾私下裏不免感慨:要這也是男孩兒就好了。
太子仁義,但容易心軟;八皇子沉穩不足,但行事果斷。
公主的性子不同于尋常女子,反倒是有幾分男孩子的大氣不羁,大概是因為時常和太子及八皇子玩兒在一起,深受這兩位皇兄的影響。
比起舞文弄墨,公主似乎更喜歡談天論地,偶爾一展拳腳。
貴妃謝氏因為多年的深宮浸染,漸漸沒了從前的率性直接,後來從自己女兒身上看到許多自己未進宮之前的影子,于是對女兒這個性格也沒太多約束。只想着既然有皇上和她兩位哥哥護着,這輩子應該不會闖出什麽大事。
也是在這一次回鄉省親的路上,公主在蘭城遇見了一個男子。
也就是這一次的相遇,開始慢慢改變了她往後的一生。
公主不怎麽喜歡舞文弄墨,但她喜歡的這個男子卻偏偏是個溫文儒雅的清秀書生。
貴妃雖然覺得這書生不錯,但憑着多年的識人眼力,隐隐覺得這書生的氣質談吐不同于尋常普通讀書之人,于是就讓人私下去打聽了一番,這才知道原來這書生是靖州長史家的公子梁之問,一路游學向西,正好來了蘭城。
貴妃覺得這梁公子人不錯,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身上并沒有世家子弟那些壞毛病,而且為人謙和有禮,不卑不亢。見女兒是真心喜歡,也就默默首肯了。只是後來誰都沒有料到南邊的烏察國會突然主動向辰國提出和親。
烏察國乃是大國,實力和辰國不相上下。要是一口回絕,只怕辰國和烏察國百年來的和平會出現變故。
于是皇帝因為諸番考量,一開始也就沒有明面上的拒絕。
朝臣對于和親一事的看法倒是空前一致。
辰國和烏察本就沒有發生過戰争,眼下若是兩國結為姻親,便能守望相助,加上有了烏察國的支持,南境無恙,日後若是北境起了戰事,倒也沒了後顧之憂。
皇帝何嘗又沒想到這些,只是他心疼女兒,加上貴妃回來之後曾向他提及過,女兒出門一趟回來,似乎已經有了她喜歡的人。
就在皇帝猶豫不決、兩難之際,公主不知道從哪裏聽到了要和親烏察的消息,當下就不答應,于是偷偷跑了。
皇帝一聽這事,氣得大發雷霆。
公主被找回來之後,任憑大家怎麽勸她都不答應。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公主出逃一事最終還是傳到了烏察國使者的耳朵裏。
面對使者,皇帝擔心會因公主一事處理不當反而會讓烏察國與辰國百年來的和平毀于一旦,為了讓使者放心,當即就答應了使者和親的請求,并親自書信一封送往烏察,兩國就這麽敲定了日子。
公主尋死覓活,就是不依,皇帝最終選了下策:靖州長史公子的性命。
太子帶人出宮找到公主的時候,帶回宮的是公主,關進天牢的是梁之問。
公主最終還是妥協了,只是這一去烏察就是十七年,就連後來皇帝駕崩,公主也未曾寫過一封家書回來。
可見,即便是過了這麽多年,公主心裏依然對當年之事耿耿于懷,始終放不下。
……
這段時日,因為八王府的事,太後總是會想起遠在烏察的女兒,也不知道此生母女二人還能不能有機會再見上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