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平川侯爺、侯夫人聽了,怔了一下。要之前,聽到宮中來人傳旨,他們肯定會很擔心,以為有什麽不好的事兒。
但今日來人,他們有預感,肯定不會是壞事兒。畢竟,才剛傳出自家七孫子發現油菜,并推廣種植的重大貢獻,皇上應不會在此時對平川侯府做出懲戒的。
侯爺、侯夫人、世子、世子夫人等侯府衆人聽得傳話,換好衣裳出來,見到傳旨太監。只見這太監笑容滿面,見到侯爺、夫人,先自拱拱手:“見過侯爺、侯夫人。今日旨意在身,請恕咱家不能見禮。”
侯爺、夫人忙道:“天使客氣了。”此時香案已擺好,這傳旨太監面南而立,開始傳旨,侯府衆皆跪下聽旨,只聽這聖旨道:“......平川侯教子有方,功在後世,特賜金五百兩,錦緞一百二十匹......”
侯府衆人聽得這旨意都是喜意不可自溢,想不到這次皇上竟然如此厚賞中秋節禮,東西還在小事,主要是聖上表現出來的态度,太讓衆人高興了,也讓人放心了不少。
天知道平川侯府已是多少年未接到過聖上頒賞的旨意了,申饬的旨意倒還接了幾個。今日這旨意,是不是就代表聖上對平川侯府的态度在轉變了呢。
衆人皆是喜笑顏開,侯夫人命人遞給天使一個重重的荷包,傳旨太監手法很是熟練靈巧的抖開一看,只見裏面是一座金佛,滿意的點點頭。
寒暄一陣兒後,傳旨太太監就起身告辭:“咱家還要回宮複命,告辭了。”侯府衆人很是熱情的挽留了一下,這大太監堅持要走,只得由他而去。世孫謝明廣親自送出院來,命管事好生送出大門。
這太監走後,衆人壓抑不住興奮,高興的開始點看起皇上此次的賞賜之物,除了黃金、綢緞外,還有四對玉镯,以及一套汝窯瓷器。
侯夫人樂呵呵的道:“今兒個我們都沾沾喜氣兒,這些個綢緞,你們幾個太太一人撿五匹去吧,孫媳婦們一人撿兩匹,明廣家的管家辛苦了,再加一對兒玉镯吧。”看看江氏在旁,想着這個孫媳婦,這些年管着二房也算有功,因道:“明賢家的也拿一對兒玉镯吧。”
謝大奶奶、江大奶奶果然大大方方的一人上前拿了一對兒玉镯,見幾個太太已命人撿了綢緞了。謝大奶奶走上前去,毫不客氣的親自去選了兩匹綢緞,侯夫人散財散的很是開心,樂呵呵的看着謝大奶奶上前撿東西,笑罵道:“你這猴兒,也太不客氣了,也不知道讓讓。”
謝大奶奶湊趣兒道:“這可不能讓,要是晚了,我看上的被拿走了,我可不得哭着找老祖宗您要的呢。”侯夫人高興的哈哈大笑:“你這猴兒,就你奸。”
謝大奶奶做為未來的宗婦,眼界當然開闊,更是明白今日這賞賜因何而來。知道孫媳婦衆多,她跟江氏都是長媳,厚賞一下,別人也不好說什麽。
今日皇上重賞,李明定兩口子功不可沒,但皇上畢竟沒有說這是賞他們兩口子,侯夫人也必不好直接說還要格外的賞王玉然的。
私下裏侯夫人要賞王玉然那不是不可以,但畢竟沒有當衆點出來有臉面,肯定的意味更濃。于是,謝大奶奶将自己撿好的東西交到丫頭手上後,又走上前去,将另外兩副玉镯給拿了起來。
侯夫人也猜到她的意思了,見這老大媳婦的動作,暗自點頭,有眼力勁兒。侯夫人嘴裏笑罵道:“你這貪心的猴兒,怎麽,還想全部都拿去不成。”
Advertisement
謝大奶奶笑回道:“老祖宗,您這可冤枉我了。這可不是給我自己拿得。”侯夫人笑問道:“不是給你自己拿的,那你拿它幹什麽。”
謝大奶奶笑說道:“老祖宗,我這是給七弟妹拿得呀。這七弟妹不在京中,我們日常分東西,總也分不到她。我想着這七弟妹也忒虧了些,所以呀,今兒個我可得替七弟妹撈點好東西在手上。”
侯夫人聽了大笑:“好好好,就你鬼精。那你就好好收着,這次送節禮去夷陵,你安排一并送過去。光拿這個可不行,你再替老七家的挑幾匹好布料過去。”
謝大奶奶道:“那我可得好好挑幾匹了,老祖宗您可別舍不得啊。”衆人又是一陣湊趣捧和。
趁着高興,侯夫人命今晚好好擺兩桌,大家好好聚在一起吃吃家宴。謝大奶奶自去安排不提。
衆人散了後,這邊三太太杜氏與四太太錢氏一起出來。剛出來,三太太杜氏就忍不住抱怨道:“哼,眼裏就只有大房、二房,我們這些個庶出的從來不放在眼裏。有好東西也從不會想到我們。”
四太太錢氏聽了,淡淡一笑:“老七這次立大功了,理當得大頭兒。明廣家的、明賢家的管家也辛苦,厚賞點兒也是應當的。”不想再聽杜氏的抱怨,忙忙的走開:“我還有事兒,先走一步了。”
杜氏本還想再跟錢氏說說的,見她急急的走開了,一口氣頓時憋在心裏,怎麽也不順。
剛好看到身邊的大兒媳婦汪氏杵在一旁,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你看看你,木頭一樣,男人男人攏不住,連個蛋都下不出。這也就罷了,連哄人都不會。你看看,那大房、二房的媳婦得了多少好處,你呢,毛都哄不到一點,要你何用。”
說到身邊這兒媳,杜氏就氣不打一處來,想着她家是皇商出身,所以當日自已不顧三老爺的反對,應是讨了這個媳婦來。誰知中看不中用,陪進來的東西勉勉強強跟侯府聘禮相等。
杜氏看到這份嫁妝,當時氣得差點沒闕過去。當即就想找人去理論,被侯夫人知道了,遣人過來嚴厲叱責了一番,堅決阻止了她去丢人現眼。
開玩笑,觊觎別人的家財跟人家結親,之前也都只是心知肚明,但總算未表露在明面兒上。現下如真讓她去鬧,那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訴別人,侯府是看上人家的家財才跟他們結親的麽。
這三兒媳婦不要臉,侯府還想要呢,侯府可丢不起這個人。侯夫人讓人去申饬過後,那杜氏還不消停,在屋裏打雞罵狗鬧得不可開交,侯夫人看不過。又将她提溜過來臭罵一頓,才好些。
杜氏當然是不甘心,百般求來的,竟然是個沒有油水的貨。越想越疑惑,不應該呀,這汪氏好歹也是嫡長女,怎麽陪嫁這麽寒酸,虛擡不說,還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因命人去細細的查來,打聽來的消息差點沒把她氣死,原來這個大兒媳根本就不是什麽嫡長女,實際是個妾生的,但因她的姨娘就是她祖母的侄女兒,被老太太硬壓着記在了正房夫人的名下。因她姨娘死得早,老太太瞞得死緊,時間一久,大家也就慢慢淡忘了這事兒。
但別人淡忘了,汪夫人可沒忘記。想着,讓個賤人生的丫頭占了自己親生女兒嫡長女的名頭,都心氣兒不順。再加上這汪氏在家仗着老太太給她撐腰,給自己造了多少麻煩,這汪夫人就恨的牙癢癢。
她姨娘在時,跟自己搶男人;好容易那賤人死了,這丫頭又搶走了嫡長女的名頭。每次這丫頭聯合老太婆為難自己,戴着嫡長女的名頭在外招搖,她都恨得心裏滴血。
但每次都告訴自己忍,老太婆總有死得那天,待她死了,看自己不得好好收拾收拾這賤人。好容易熬到老太婆死了,汪夫人想要下手又不太方便了。
主要是這賤人長了一張好臉,又會哄他老子,因只有兩個女兒,他老子汪大金還想要用她聯姻呢。怕汪夫人使壞,特特的叮囑要好生養着,汪夫人無法,心道,好生養着,就好生養着吧。
日子還長着呢,日後給她訂個面上光的人家,讓她好好受受也是一樣兒的。幾次,汪夫人都差點将汪氏賣給了面上光,內裏爛透了的人家兒,還好,這汪氏也不是吃素的,每次都險險的避過了。
後來,不知平川侯杜三太太怎麽打聽上了他家,上門提親,汪夫人心裏還不願,怎能讓這賤人嫁入如此高門呢。剛好,此時,汪大金看好一個讀書人,已是中舉,只是家境貧寒,無力再進。
汪大金趁機招攬,帶到家裏走動了一下。誰知,讓汪二小姐看上了,汪大金想着,反正是要招攬的,将女兒嫁給他也可以。
汪大金将結親之意透給他,滿以為這舉子必定會感激涕零的答應的。誰知這舉人窮則窮矣,偏偏還很狷狂,竟還覺得自家商人身份,對他日後仕途沒有幫助,竟然還不想結親。
汪大金回去跟汪夫人說了後,汪夫人馬上要将他趕出去,并告誡女兒不可再将心思放在那窮舉人身上了,可那汪二小姐卻是不幹,要死要活,非他不嫁。
汪夫人無法,還待讓汪大金再去說說的。誰知那舉人竟主動找上汪大金,表示想要結親,還暗示日後想要去平川侯府走動一二。
汪夫人這才想到,想來平川侯府來人提親之事,這人知道了,以為日後可成為侯府公子的連襟,才又同意的。
那就只得将那賤人嫁入侯府?汪夫人想着很是不甘心。還是貼身嬷嬷提醒她,那侯府好好的高門大戶,怎會想着來他們家提親,必是有緣故的。
汪夫人一想,是這個理兒,才又花了大價錢請人打聽,後探聽得,這不過是平川侯的庶出三房,想來日後分家後,也不見得多風光。最主要的是,這三房大公子李明連好像是對他身邊一個從小伴大的侍女情深意重的,先前好像說了幾家官家女子,都被他自己攪合了。
所以這杜夫人無法,才低就到他們身上。而且呀,還聽說,這杜夫人厲害非常,又特別愛財,想來,找上他們,這也必是一個重要原由了。汪夫人聽到這些,簡直想仰天大笑了,真是天助她也,這不就她想找的面上光的人家嗎。
好吧,那賤人自知道平川侯府來提親,不是找他老子哭訴了好幾次,說自己阻攔她嫁高門嗎。好,那就讓她将這賤人嫁進去,讓她日後好好受受磋磨。
汪夫人與杜三太太愉快的定下了婚事。那賤人還想要一筆厚厚的嫁妝,但汪夫人跟汪大金多年相處,太清楚他的為人了。
于是,汪夫人說,如果他們的嫁妝遠遠的大于聘禮,到時,只會讓平川侯府面上無光,認為自己被冒犯了,這樣,不是結親還反倒是結仇了。
最重要的,汪夫人将自己重金打聽來的那似是而非的消息,又誇大其詞的對汪大金講了,聽說,這平川侯好像不大受官家的待見,如果我們陪嫁太厚,到時如有什麽,那還不是打水漂了。
汪大金聽得這個,對與平川侯府結親又猶疑了起來。這時汪夫人可不想他打退堂鼓,又忙忙得說道,這說不定是假的,如因這捕風捉影的消息失了平川侯這門親也太可惜了些,還不如現在應下。就算日後有什麽,也不過丢了一個女兒而已。但如果沒有這事,他們可就賺大了。
汪大金被說服了,點頭同意,并且對嫁妝之事也說道:“跟侯府聘禮齊平即可,如果日後,大姑娘發達了,再行補上也就是了。”
此話正合汪夫人之意,太好了,日後怎樣,那就由不得她了。于是,就有了汪氏嫁妝十分出乎杜三太太意料之外的事兒出現了。
杜三太太提起這事兒,就能罵三天三夜,但兒媳婦已經進門,總不能因為嫁妝少就退貨吧,也只能罵罵出出氣了。
侯府近來除了杜三太太稍稍有點氣兒不順,其他人等還俱是高興不已。尤其是二老爺李起德更是日日流連于秦樓楚館來慶賀。
這日,天兒還沒黑呢,二老爺就回來了,不過是被人擡回來的的,聽說被人打的不輕。侯夫人一聽又是生氣,又是心疼,對陳嬷嬷道:“這老二也太不争氣了些,如此關鍵時候,怎能又去闖禍呢。”
這話陳嬷嬷可不好回,侯夫人也沒指着她答,思忖了一會,侯夫人道:“明賢家的雖是能幹,但畢竟是晚輩,哪好管到公公身上去的。看來,得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