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 22其人之道
據報,今年夏時的旱災,胡丹比大漢更為嚴重,水源幹枯,牧草枯死,以至于以牛羊畜牧為生的胡丹損失巨大,使他們等不及冰雪消融便大舉率兵叩關。
祯武帝下诏,命鎮遠侯霍榮為帥,賜升龍甲,如朕親征,迎戰鞑虜。
臘月二十,鎮遠府各門洞開,燈籠照如白晝,府中女眷都按品大妝,侯于二門內恭送霍榮出征。
只見霍榮頭戴天鵝翎金鳳展翅盔,身着左右升龍戲珠魚鱗對襟的罩甲,腰配镏金紅鲛鞘斬馬刀,手持香火三支,立于香案後,恭敬叩拜。
敬上三杯水酒後,霍榮回首看了家人一眼便往大門外而去。
門前,霍榮的坐騎象龍昂首嘶鳴,霍榮扳鞍上馬,凜然接過霍杙遞上的寒光四耀的龍長刀,在麾下将領的簇擁之下,策馬往西城門而去。
霍杙和霍榷要同西門等候相送的百官彙合,也一道過去了。
霍榮乃鎮遠府的主心骨,可此番出征沙場之上生死難料,府中女眷一時愁容難舒。
送了霍榮,宋鳳蘭和官陶陽便往壽春堂躲去,唯恐被霍夫人叫去又禁了起來。
這兩人也是知道的,只要讨了霍老太君高興,再加上還有八九日便是除夕祭宗祠,這禁足少不得就免了,故而兩人服侍霍老太君更衣之餘,還要不予餘力地哄霍老太君開心。
只是霍老太君愁緒滿懷,未能如她們所願。
眼見不對,官陶陽就先求了霍老太君暫時把俍哥兒照看在自己跟前。
宋鳳蘭則想得則更長遠些,求霍老太君讓她去給袁瑤賠不是,向霍夫人表個已經知錯的态度。
聞言,官陶陽心上來了一計,道:“聽說,二奶奶如今胃口不大好,吃不進東西,身子積弱了。這十月懷胎頭幾個月最是要緊,可二奶奶卻進食不香,實在令人擔憂。我倒是會做些吃食,就不知合不合二奶奶的胃口。”
宋鳳蘭心下正少個讨霍夫人喜歡的由頭,想起當年自己懷胎之時也是胃口不佳,進食百般将艱難,唯獨能用官陶陽做的藥膳,要是治了袁瑤這症狀,霍夫人那裏會不高興的,自然就饒了她們這一回,便笑道:“還是我們姨奶奶想得周全。”
見這兩人有心和二房交好了,霍老太君自然是高興的,霍榮出征禍福難料之時,大房和二房和睦,總比兄弟阋牆的強。
霍老太君點着頭,拉過她們兩人手,欣慰道:“好,好,好,這才是做長房的氣度。陶兒上回做的金絲南瓜餅就不錯,還有那牛乳蛋羹也好,都做些帶去。”
官陶陽笑道:“老祖宗這是光記着自己愛吃的了。”
宋鳳蘭便湊趣道:“怕是老祖宗自己饞了,借着機會想你做來吃了。”
霍老太君佯裝生氣道:“好你們一個兩個的,連我也編排上了。”
“這些二奶奶怕是吃不進去,說到緩解嘔吐的,莫過于生姜是最好的,我這就去給二奶奶做一道鯉魚姜砂湯來。”又說了一會子話,官陶陽才去了小廚房,再出來時手裏拎了個食盒,和宋鳳蘭一道到西院去。
自知道霍榮要出征後,袁瑤心中一直不解。
朝廷知胡丹欲來犯已非一日兩日了,霍榷曾告訴過她,因着大旱,國內也是失收嚴重,故而祯武帝下旨邊關堅壁清野,不與胡丹做正面交鋒。
可怎的眼下又朝令而暮改了?
袁瑤本也是想問的,只是霍榷這些時日愈發忙碌,每每回來倒頭便睡了,袁瑤不忍用這些瑣碎來煩他,便一直沒問。
今日再得旨意,霍榮得着升龍甲,形同祯武帝禦駕親征,讓袁瑤心中的疑惑越發重了。
西北邊陲多是霍榮的舊部,那裏需要到升龍甲震懾三軍的,除非祯武帝意不在此。
既然意不在西北,那祯武帝到底想震懾的是誰?
就在袁瑤思忖間,就聽丫頭來報,“杙大奶奶、官姨奶奶來了。”
袁瑤自然是意外,可細一想又知她們的來意,就趕緊讓請了進來。
官陶陽是第一回到袁瑤的房裏來,一進就被正間條案上三尺來高的琉璃象牙玲珑塔給鎮住了。
雖說這些個精巧貴重的東西,在壽春堂官陶陽也沒少見的,可那是霍老太君的屋裏,擺再名貴的東西也是應該的。
可袁瑤不過是剛扶的妻室,不說宋鳳蘭院裏,就是正院也沒見霍夫人那裏有這等紮眼的東西。
宋鳳蘭早便瞧見官陶陽的詫異,心中冷笑一聲,暗道:“丢人現眼的東西。”
兩人解了羽緞的鬥篷,随着一個青绫襖紫緞掐牙背心的丫頭往東次間去。
宋鳳蘭瞧着那丫頭眼生,倒是一時也不着急着問,卻見官陶陽又是一驚一乍地看着隔開了正間與東次間的多寶格,上頭玉石瑪瑙,鐘罄瓶盞,琳琅滿目,中間更是織珠成簾。
官陶陽知道袁瑤因着沒換院子,故而屋裏的擺設就是原先做妾時的,再想到自己那小院,莫說這些個貴重精巧的玩意兒了,就是想到如今自己所剩無幾的私房,都同是做小的,為何卻與袁瑤有着雲泥之別?官陶陽不覺嫉恨了起來。
丫頭掀開珠簾,請她們進內。
裏頭袁瑤已下地來迎,宋鳳蘭緊忙上前去扶她,道:“哎喲,你可小心着些,你如今的身子才是要緊的,都是自家人虧些禮數又如何,我們那裏會不知道的,你卻非要做得周全,真是個實心眼的。”
宋鳳蘭為長嫂,袁瑤讓她坐了東側炕上,又讓青梅擺了一個棉繡墩在炕下,吩咐沏上碧澗明月茶,自己才坐了西側炕上。
袁瑤是主,不能冷清了客人,便主動撿了話說,“這碧澗明月是前些時候得的,都說是好茶,可我覺着香高尤過了,但味道鮮爽回甘,倒是可以一嘗的,倘若大奶奶和姨奶奶喜歡,捎些回去做日常飲用也是好的。”
宋鳳蘭知趣,接了話,“那我可不客氣了,我就喜歡它那股子香味兒了。”
袁瑤笑應,“好。青梅,你去把茶葉分好,裝到昨兒個二爺拿回的那倆只掐絲琺琅缽裏,一會給大奶奶和姨奶奶她們捎回去。”
“是。”青梅應了就去了。
少時,青素和青絲就端着茶來了,宋鳳蘭和官陶陽吃了一口茶水,都贊不絕口。
官陶陽方要放下茶盞,卻才想起手邊沒桌子,不想青絲已心細地給官陶陽搬了張小幾來。
見狀,宋鳳蘭道:“瞧着丫頭的機靈勁兒,幾日不見,二奶奶身邊就得能人了。怪不得老祖宗說要你們練練,這不,我就沒你這眼力勁兒,你說我怎麽就淨挑到皮賴憊懶了的?”
袁瑤笑道:“青絲還快不過來謝大奶奶,她這麽誇你就是想着給你賞呢。”
宋鳳蘭笑罵道:“好你個二奶奶,雁過拔毛的,我就那麽一說,就趁勢打劫了。”
三人應景地一笑,宋鳳蘭豪氣一把,讓袁瑤把屋裏的丫頭都叫了來,一一打賞了。
罷了,宋鳳蘭這才道:“按規矩,二奶奶還少一個大丫頭,和一個三等的丫頭。”
其實何止,外頭還缺五個粗使丫頭,如今那些粗使丫頭的活都是那八個媳婦婆子幹着。
袁瑤原先想着,再在餘下的五個小丫頭裏點提一個做大丫頭的,宮嬷嬷卻說,那些小丫頭都是大字不識一個,袁瑤只青素一個識字的不夠,不如回頭等霍夫人叫來人牙子,從裏頭買一個識字的慢慢調教,剩下還缺的也從那裏頭一道挑了。
昨個兒本是要人牙子來的,只是要籌備霍榮出征的事宜,一時就沒顧上了。
如今青絲和青梅還由宮嬷嬷帶着,二等的那三個由鄭翠帶着,正在教她們針線,餘下那兩個三等的交給蘇嬷嬷和尚嬷嬷了。
這時宋嬷嬷正好帶着那兩個三等的小丫頭——藤香和芸香,擡着小炕桌進來了。
那小炕桌上就是壽春堂裏都沒有的各式小巧的小菜,和一碗碧梗米粥。
宋鳳蘭和官陶陽都訝異于袁瑤管事婆子的手藝。
“怎麽這早晚就用飯了?”宋鳳蘭問道。
袁瑤道:“我胃口不好,每頓用的少,二爺就說讓我少食多餐,這不,一日三餐到我這就成八餐了。”
官陶陽這才找到了自己能出聲的話頭,站了起來向袁瑤蹲了一福,道:“雖說那日并非是有心的,可到底是妾沖撞了二奶奶,心裏一直有愧,知道二奶奶胃口不好,妾就做了一盞鯉魚姜砂湯,最是對懷着身子嘔吐吃了最好的,也算是妾給二奶奶賠不是了。”
宮嬷嬷和青素的心立時就懸了起來,盯着官陶陽從食盒裏拿出的湯盅不放。
官陶陽邊将湯盅遞給袁瑤,邊道:“說來這湯也不難做,我說了,二奶奶回頭讓她們去做就成了。就拿鯉魚去鱗去內髒,再将砂仁搗碎,生姜切片,都放魚腹中,加水炖煮就成了。也不要一次用完,分次吃,一日內吃完就是了。”
宋鳳蘭也在一旁幫襯道:“她的手藝是沒說的,當初我懷着身子時也是百般的不适,比你如今還難受得緊,就唯獨還能吃她做的藥膳,不然都不知如何挨過去的。”宋鳳蘭這也是真心推薦的。
雖心存懷疑,可到底也不能立時就撕破了臉去,所以袁瑤便笑着對官陶陽道:“有心了,只是我如今的口味刁鑽得很,受不得一點魚腥味兒。”
官陶陽就了有些尴尬了,道:“這就怪妾了,沒問清楚二奶奶的口味。”說着又從食盒裏端出一碟子煎蛋來,“姜有益脾胃,還能散風寒,雞蛋又有滋陰、潤燥、養血的功效。這兩樣擱一塊做成姜絲煎蛋,最能舒緩嘔吐,滋補養身的。”
袁瑤駁了她們一回,這回就不能再推拒了,只得接了。
宮嬷嬷接過煎蛋,道:“這一路來也涼,老奴拿去熱一熱。”
官陶陽忙忙點頭,又道:“平日裏還可用些糯米生姜羹,用生糯米和生姜汁一并炒,炒至糯米爆裂了,再碾磨成粉,每次要吃了就用溫水沖了,早晚一次。還有一樣,就是用陳皮和生姜,都切成絲,至茶杯中,放适量糖,再用滾滾的水沖泡了當茶飲,也很好的。”
袁瑤點頭,“姨奶奶很懂些藥理呢。”
官陶陽連連擺手,道:“那裏,就是一些皮毛而已。”
再說了一會子話,那兩人就走了。
宋嬷嬷端了那兩樣東西過來,道:“老奴沒瞧出有什麽不妥的,剛拿去喂了狗,這會子還沒見那狗有什麽不适的。”
袁瑤好不容易才把吃進嘴裏的粥按壓進胃裏,不然它又翻騰了出來,揮手讓撤了小炕桌,拭拭嘴這才道:“倘若她們要做什麽,也不會頭一回來就往裏頭加東西的,要是出了什麽事兒她們難逃幹系。”
然袁瑤沒想到的是,官陶陽早就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因此她還有後
作者有話要說:(v_v)加油!!!
這是一個考試順利幸運符,EunJin和其他一同要高考的人收到後會考出理想的成績,願帶着我的祝福,懷着一個好心情,輕松面對考試!
再發個通知,因為眉頭星期三有事兒,所以今天的休更,改到星期三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