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選秀(2)
第7章 選秀(2)
陶萱蘇雖然知道自己不會入選,可低眉看着瑞王的黃緞靴子漸漸逼近,還是不由得屏氣凝神,心髒都跳到嗓子眼了。這個上輩子害得自己遍體鱗傷的男人憑什麽穩坐高位,憑什麽順風順水?他陰險狡詐、喪心病狂,該下地獄!該被惡鬼齧身噬肉!該永不超生!
萬一他硬要選我為王妃怎麽辦?那我就偷偷在飯菜裏下毒毒死他!絕不讓這種人利用哥哥、陷害哥哥!
項茂德的靴子上鑲嵌了兩顆珍珠,兩邊繡了麒麟,最終在陶萱蘇面前站定。陶萱蘇聞到一種危險的氣味,上輩子她曾無比渴望瑞王能選中自己,這次她捏緊拳頭,骨節發白。
項茂德将衆秀女都打量一遍,最終對上曹娴娴的目光。曹娴娴志得意滿,以為自己必定是正妃,将來可以在陶令望面前耀武揚威,可以将陶萱蘇狠狠地踩在腳下。
項茂德卻心虛地眨了眨眼,走到另一位秀女面前,朗聲道:“謝婵媛公輔之門,溫良雍和,容貌端莊,堪為正妃。”
謝婵媛長得并不漂亮,面容寡淡,眼小嘴大,在十六位秀女排倒數。她的父親謝君實乃當今聖上的師傅,是正一品官員太傅,比奉國将軍的品銜還高,但是個虛名,沒有實際權力。不過謝君實深得皇上信任,一句話頂別人百句話。
所以貴妃娘娘和瑞王項茂德在不可選陶萱蘇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選了謝婵媛。
陶萱蘇記得上輩子,謝婵媛也被選為側妃,一直安分守己不折騰。她是謝君實的老來女,得謝君實的萬分疼愛和教養,容貌不佳,但端莊持重,知書識禮,落落大方,有節有度。
可惜上輩子進瑞王府後,謝婵媛就不得瑞王寵愛,一生未有子嗣,她卻沒有一句抱怨,和當時盛寵優渥的陶萱蘇親密無間。陶萱蘇被打入冷宮後,謝婵媛還偷偷去看過一回,送了冬衣進去。可惜被曹娴娴發現,曹娴娴治她大不敬之罪,又找了許多辦法最後毒死了謝婵媛。
如今謝婵媛被瑞王被封為正妃,曹娴娴虎視眈眈。謝婵媛心機淺,多半和上輩子一樣,是鬥不過她的。
陶萱蘇神游天外,若有機會,悄悄揭穿瑞王、曹娴娴這對狗男女的真面目,好讓謝婵媛早做準備。
“曹娴娴秉絕代之姿容,性情明快動人,堪為側妃。”項茂德走到曹娴娴面前,将戒指放在她手上,選她做側妃,還趁機摸了一下她的手。
曹娴娴氣得七竅生煙,眼底閃過一絲不甘和憤怒,陶萱蘇已經毀容,為什麽我還只是側妃?為什麽長得歪瓜裂棗的謝婵媛能被選為正妃?就因為她的父親是太傅嗎?
曹娴娴壓下心頭怒火,福了福身子,謝過瑞王的恩典。
項茂德走到陶萱蘇面前,不情願地道:“陶萱蘇姿容婉媚、才情穎秀……”
Advertisement
陶萱蘇:???為什麽還要選我?別選我!不然到時候我們就玉石俱焚!不行不行,我還沒見到哥哥,我不想死!我要假裝肚子痛!
沒等陶萱蘇喊疼,有太監喊道:“皇上駕到!”
項茂德停止說話,退後兩步,向皇上行禮道:“兒臣拜見父皇。”
衆人紛紛跪下,口呼萬歲。
皇上由貴妃扶着坐下。貴妃原本陰沉着的一張臉亮了起來,笑道:“皇上國事繁忙,親自來給茂德選秀,真是茂德和臣妾莫大的榮幸。”
皇上掃了一眼立在殿內的秀女,問道:“選到哪了?”
貴妃指着謝婵媛道:“茂德選了太傅謝君實的女兒謝婵媛為正妃,選了吏部左侍郎曹通的女兒曹娴娴為側妃,還差一位側妃……”
皇上瞧見容色有損的秀女,指了一下,蹙眉問道:“這位是陶将軍的妹妹?”
貴妃曾吹過枕邊風,說陶萱蘇進宮小住數日的時候,瑞王和陶萱蘇兩相情好,希望皇上能準瑞王選陶萱蘇為正妃。皇上是同意的。不過近日來,皇上又從貴妃嘴裏得知,陶萱蘇容貌已毀,有可能當不得正妃。
皇上心裏狐疑,難道瑞王因為陶萱蘇爛了臉就不愛她?那豈不是辜負了陶将軍的妹妹。又或者,一開始貴妃和瑞王想納陶萱蘇為妃,為的就不是情意,而是兵權。皇上沒有當面戳破貴妃的心思,左思右想,他決定親自來長樂宮看看選秀情況。
陶萱蘇心裏頭還納悶,上輩子選秀皇上都沒出現,怎麽這輩子來了?看來不是每一步都和上輩子一樣,命運已經悄然改變,更得步步謹慎。
貴妃笑道:“陶萱蘇,走上前來。”
站在地上許久一動不動,陶萱蘇雙腿都麻了,幸好她跟着哥哥嫂嫂練了一段時間的紮馬步,此時乍然走動,才能穩重如常,“臣女陶萱蘇叩見皇上,願皇上龍體康健,萬事順心。”
“皇上,這就是臣妾和您提過的,奉國将軍陶令望的妹妹陶萱蘇。”貴妃低了低聲音,“她原本是京城一等一的美人,可容貌毀了,不宜再做正妃,有辱天家顏面。但茂德仍舊喜愛她,想選她為側妃。”
貴妃娘娘以為這是個兩全的法子,既體現瑞王情深義重,又能保全皇家顏面,皇上一定滿意。殊不知皇上考慮的是,因為臉上的傷疤,就可以讓心愛的女子受屈,這只能說明瑞王并不愛陶萱蘇。這背後的權謀鬥争一目了然。
陶萱蘇很想當着皇上的面說,她不要嫁給瑞王。但天子面前,豈能随意放肆!
皇上打量了一番陶萱蘇,面容有疾但眼神堅定,步伐穩當、舉止有禮,若沒有臉上那道傷疤,的确是個大美人,可惜了,就和……就和恭王一樣,瞎了,就不可能成大器。
皇上思索片刻,定睛道:“陶萱蘇這個樣子,和恭王倒是般配。恭王年十八,比瑞王還大兩歲,尚未娶妻。傳朕旨意,陶萱蘇,冊為恭王妃。兄弟倆同日成婚。”
衆人大驚。一句輕飄飄的話如驚雷一般,牽連了許多人,改變了許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