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一生相守(2) (2)
娘,她勉強認了,可是喜歡誰不好,偏偏搭上個寡婦家的女兒?別以為她忘記了,謝家的麒哥兒還曾經想納那丫頭為妾,為此還鬧得滿城風雨的。
方老爺倒不在乎門第,只消能為方家帶來利益便好。再說他們家本來就是商戶出身,娶個小門小戶的媳婦進門,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方老爺架不住夫人見天在耳朵邊上唠叨嘀咕,嫌寡婦家的女兒出身不好,風評不佳,在外頭抛頭露面,與人眉來眼去。
方老爺聽得煩不勝煩,遂将兒子叫到自己跟前,好一頓數落,最後道:“你要是有本事把你母親說通了,娶個什麽樣的進門我都沒意見,便是個母夜叉我都不管。但你若是沒本事,說不通你母親,那你就只能由得她替你做主。”
方稚桐明白,這事是傳到母親耳朵裏去了。出了父親的書房,便去了母親屋裏。
方夫人聽跟前的趙媽媽進來禀告,少爺來了,揮手不見,“就說我身子不舒服,叫他明天再來。”
隔一會兒,趙媽媽挑了簾子進來,“少爺一直站在廊下不曾離去,說是等夫人您覺得好些了,他再進來請安。”
“讓他站!”方夫人摔了個抱枕到地上。
直讓方稚桐在廊下站到晚飯時分,方老夫人那頭得了消息,顫顫巍巍地由祝媽媽攙扶着,來在院子裏,一見孫子孤零零地站在廊下,丫鬟婆子都躲得老遠,氣得直哆嗦。
揚了聲在院子裏問:“這是誰教的規矩啊?!主子站在院子裏,下人們一個個躲在一邊偷懶?祝媽媽,把這些眼裏沒有主子的刁奴統統拖下去!”
趙媽媽忙從正屋裏挑了簾子出來,“回老夫人,實在是夫人身子不适,所以叫下人們不要打擾。”
方老夫人聽了便氣不打一處來,招手叫孫子,“走,到祖母屋裏,坐下來安生吃頓飯。”
孫子喜歡上個寡婦家的閨女,兒媳婦知道了,難道她這老婆子能不知道?方老夫人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表示反對,一是因為這事兒自有桐哥兒他爹娘做主,沒得她一個老太婆發表意見讨人嫌的;二是因為她自己也是早年喪夫,一人獨自将兒子拉扯長大。先夫留下的,也不過是小小一爿綢緞鋪子,有如今的局面,全靠兒子放手一搏,大膽經營得來。
所以方老夫人深知寡婦養大一個孩子的不易,更懂得經營一爿生意的辛苦。故而在心裏,倒是并不如何看不起曹寡婦母女。
偏偏兒媳婦看不上人家母女,這看在方老夫人眼裏,就有些不樂意了。你看不上寡婦家的孩子?那老婆子還是個寡婦,一手撫養兒子長大成人呢!你也看不是老太婆和你相公喽?
方夫人不知自己遭了婆婆不喜,一副病怏怏的樣子來給老夫人請安。
老夫人便淡着臉,對她說,“桐哥兒明年便十八了,按普濟大師的說法,可以談婚論嫁了,我看你整天病歪歪的,想是也沒精力操心這個,這事兒就由我替桐哥兒操心罷。”
方夫人聽了一愣,還待反駁,方老夫人已是一揮手,表示這事兒就這麽定了。
方夫人白着臉回了自己屋,待晚上方老爺回來,她便哭訴開來。
“松哥兒的婚事,是老爺你做的主,如今桐哥兒的婚事,母親又要做主,将我這個做娘親的,置于何地?!”她不過是想要個貼心的媳婦兒,怎麽就這麽難?!
方老爺初時還耐着性子聽夫人哭訴,聽到最後終是不耐煩,“你自去相看,誰還攔着你不成?相中了,只要兒子肯娶進門,我無話可說!”
說罷一甩袖去了姨娘屋裏。
方夫人氣了個倒仰,待收了淚,更是記恨上了亦珍,非要給兒子說一門她看得上的親事。一來二去的,不知怎麽就相中了霍昭的妹子。
還是霍昭将此事透與方稚桐知道,“你既然喜歡餘家小娘子,勉強同我三妹成親,三妹如何會幸福?我是為了三妹着想,趁現在還未過了媒人,你自去設法,教令堂打消這念頭罷。”
方稚桐太息。他努力過。帶亦珍做的美食回來給母親品嘗,講亦珍如何侍奉生病的母親,又如何堅強獨立,不畏權勢委身為妾……可惜母親已經先入為主,如何也不肯接受亦珍。
他只好跪在了母親方夫人的屋外,使了殺手锏出來:“母親若不同意兒子娶餘家小娘子為妻,兒子便到西林禪寺剃度出家。”
方夫人聞言氣急敗壞,手裏的茶盞當空飛出,直直越過珠簾,在廊下砸個粉碎!“滾!”
最終方老爺看不下去,将妻兒都叫到自己跟前,先訓斥了兒子,“你母親也是為你好。想替你尋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體貼細致的娘子,能與你琴瑟和諧,又孝敬長輩,友好妯娌。你說要去剃度出家,豈不是傷了你母親的心麽?”
轉而又去勸夫人,“既然桐兒喜歡餘家小娘子,夫人何不相看相看?沒得聽信了外頭的傳言,倒教桐哥兒錯失姻緣。”
方老爺擡擡手,阻止方夫人,“夫人且聽我說完。離桐哥兒十八歲,還有一年的時間。他若執意不顧家人感受,非要娶個令母親不喜的媳婦兒回來,天天住在一起,擡頭不見低頭見的,大家都不痛快,少不得要讓他單獨住在外頭。弗如趁這一年辰光,除了家裏給他的月例銀子,便再不給他花銷,也叫他知道知道,在外頭生活,是如何的不易。看看若無家中援手,他能不能撐起個小家來。
“倘使這一年過去,他還堅持要娶餘家小娘子,而夫人仍是不喜……那我便做主,由得桐哥兒娶了餘家小娘子。只是你們須另院而居,不能問家裏要一分錢。”
方夫人張口欲反對,卻被方老爺輕輕按住了手。
“桐哥兒,你可願意?”
方稚桐鄭重颌首,“兒子願意。”
事後方夫人埋怨方老爺,“怎麽就答應了他?”
“夫人有所不知。年輕人有幾個不曾年少輕狂過的?你越是反對,他越是要同你對着幹。弗如遂了他的心,索性叫他到外頭去吃吃苦,碰碰壁,他就曉得父母是為了他着想了。那餘家小娘子一見他被家裏趕出去了,肯不肯陪着他一起吃苦,尚且兩說呢。到時候他自然就會做出選擇,不必我們逼他。”
方老爺确實老奸巨猾,方稚桐沒了家裏的支撐,到外頭沒幾天手中便拮據起來。他一個大手大腳慣了的公子,哪抹得開面子去替人代寫書信,亦或賣字畫為生?
縣裏人人都曉得方二公子為了曹寡婦家的女兒,被父母趕出家門,這時候統統睜大了眼睛,等着看二人的結果。縣裏的賭坊甚至暗暗開了盤口,堵方稚桐堅持不到最後的居多。
後來還是方稚松先去尋了弟弟,“瑞祥號的大掌櫃的要告老了,你如今既然仕途無着,不妨先幫忙料理瑞祥號一段時日罷。”
方稚桐先是不肯,方稚松一笑,“怎的,你去替旁的人做工是賺銀子,替哥哥我做工,也是賺銀子,都是憑本事吃飯,難道父親母親還不許了麽?”
方稚桐一想,這倒也是,遂不再推拒,去了瑞祥號做掌櫃的。每天理貨看帳,一時竟引得無數夫人小姐特特跑到瑞祥號來,只為親眼看看這位為與心上人長相厮守,不惜與父母立下一年之約的方二公子來。
小姐閨秀們心裏是羨慕亦珍的。
至于究竟羨慕亦珍什麽,她們也不不出個所以然來。
許是羨慕有人肯為她放棄家世,許是羨慕有人對她深情不改抵抗世俗。
亦珍卻如常過自己的日子,只在方稚桐從隔壁瑞祥號過來她的珍馐館用飯時,認真下廚做兩只他喜歡吃的小菜,盛滿滿一碗米飯,熱熱的一碗湯送到他桌上。他便會朝她會心一笑。吃上她親手做的美食,看見她清澈的笑眼,所有的辛苦與勞累都煙消雲散。
方夫人在家觀望了半年,聽下人回報,少爺不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尚有閑暇約了一路游山玩水,終于自京城返回縣裏的查公子并先前就回來了的霍公子,三人一道去拜會恩師。
下人沒敢告訴方夫人,二少爺看似竟比以前還胖了些。
方夫人一聽,有心反悔,被方老爺喝止。
“你也看見了,那小娘子是個好的,并不曾因桐兒被趕出家門就嫌棄了他……”
“那是她曉得待咱們百年之後,這個家總會有桐哥兒的一半!”方夫人嘴硬。
“不可理喻!”方老爺怒了,“你是想徹底将兒子逼出門去,再不回來才罷休?”
轉而私下尋了長子,“你媳婦兒進門也好幾年了,你們小兩口趕緊生個孫子給你娘抱,免得她整日想些不着調的。”
待方大奶奶聽了相公婉轉的轉述,當晚氣得沒睡着覺。入門多年無所出,這是她心頭的隐痛,也是婆婆動辄拿來敲打她的由頭。
方大奶奶輾轉不眠一夜,次日在婆婆方夫人跟前立過規矩,心想沒得自己在婆婆跟前動辄得咎,餘家小娘子卻在外頭逍遙的道理,遂尋了借口領着丫鬟婆子往缸甏行珍馐館來了。
待表明身份,真見着亦珍,她卻什麽也說不出口,只是默默流淚。
對着個未婚的小娘子說什麽?公公催她快些生養,好分散婆婆的注意力?這話她是如何也沒法說的。
亦珍見她情緒不佳,臉色也不好,坐在那裏只是默然垂淚。想一想,輕聲問:“問句不當問的,府上夫人,可是動辄發脾氣,臉色潮紅,又無端沮喪垂淚,如此反複不定?”
方大奶奶不由得睜大了眼睛,也顧不上流淚,詫異地反問,“餘小娘子如何知道?可是二叔對你說起過?”
亦珍笑一笑,委婉地說道,“方夫人這樣子,倒像是飲食不當。小女子抄份食譜與大奶奶,大奶奶不妨按着食譜做給方夫人,許是能緩解方夫人的脾氣。”
方大奶奶接了食譜,收了眼淚,“叫餘小娘子看我笑話了。”
亦珍安撫她,“有事埋在心裏,最是難受,索性哭一場,也就好了。”
方大奶奶拿了亦珍的食譜,按照上頭的菜色每日換着花樣做了給婆婆方夫人進食,個多月後,方夫人的脾氣果然有所緩解。方大奶奶心裏,便對亦珍有了好感,常尋隙對大少爺方稚松說起亦珍的好來。
如此一年之期很快過去。
方夫人再找不出理由來反對,只能板着臉同意了二人的婚事,不過仍掼了狠話出來:“沒心情大操大辦,就簡簡單單地把婚事辦了罷。反正餘家除了個寡母,也再無旁的親戚。”
見丈夫兒子有意反對,索性将此事往外一推,“幹脆也別辦了,看着心煩。婚後也別住在家裏,既然在外頭住着挺好的,就還在外頭住着罷。”
一副眼不見心不煩的腔勢。
最終只辦了場簡單的喜宴,女方除了寡母曹氏,還有丁娘子到場觀禮。但方府門外仍圍了好些前來看熱鬧的,到底方二公子還是堅持到底,将心上人娶進了門,這就夠看客們議論好一陣子的。
婚後,方稚桐仍住在瑞祥號的後院裏,只将臨着珍馐館後院的那道牆打通了,安了道門,好方便亦珍在兩邊兒走動。
亦珍手把手地教會了招娣怎樣經營珍馐館,除了下廚,一應事務,悉數交由招娣照應,自己則專心照顧母親與方稚桐。
生活平靜似水,直到她診出有孕。
孩子的到來無疑教方稚桐欣喜不已,忙差了跟着他在瑞祥號跑腿的奉墨到方府去報信。
府裏得了信兒,方老夫人直念阿彌陀佛,心道有生之年總算能教她抱上重孫了,忙不疊地叫了祝媽媽到跟前,“快去把桐哥兒小時候穿過的百家衣取出來,再把庫裏收着的三梭布取出來,漿洗了在太陽下頭曬透了,新布做衣服太硬了,我那小重孫子穿着不舒服……”
方夫人也得着了信兒,嘴上雖然還不肯服軟,心裏卻已經惦記着未出生的孫子裏。終歸是方家的血脈,如何能不歡喜?左思右想,差了趙媽媽将奉硯奉宣送了過去。
“夫人說她們在府裏也是幹吃饷不幹活,還是教她們過來伺候着。”趙媽媽見着了方稚桐,先将方夫人面兒上的意思傳達了,又壓低了聲音,“少奶奶年輕,怕是不懂規矩,這有了身孕吶,便不好再伺候少爺了……”
方稚桐只蹙了蹙眉,卻沒多說什麽,痛快收下了奉硯奉宣。
趙媽媽樂呵呵地回去複命,卻不知方稚桐轉身就将兩個丫鬟都交在了招娣手裏,“你們奶奶有了身子,珍馐館怕是漸漸要顧不過來了,你和湯伯湯媽媽這裏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她們就在館子裏幫忙。晚上同招娣擠一擠罷。”
連亦珍的面兒都不讓見上一見。
方夫人事後曉得了,氣得絕倒:“我這是為了哪般?他把我這做母親的一片心意置于何地?!”
殊不知方稚桐心裏也很是不解,晚上一壁撫摩亦珍微微隆起的小腹,一壁嘀咕:“當年母親自己也是吃過妾室通房的虧的,因此還氣得落了胎,怎麽等到她自己做了婆婆了,卻又要媳婦兒來受她受過的苦?”
亦珍微笑,“這大抵就是做母親和做媳婦兒的區別罷?”
這件事裏,最糾結的人,非方大奶奶莫屬。弟妹晚她好幾年進門,卻先她一步有孕,分散了祖母與婆婆的注意力,這令她松了一口氣。然則另一方面,始終未能為相公誕下嫡子,是她最大的心病。
忍不住又去尋了亦珍訴苦。
“嫂嫂與伯伯,可請大夫看過?”亦珍捧着肚子,推了裝甜瓜的果盤到方大奶奶跟前,輕聲問。
方大奶奶微不可覺地點了點頭,“大夫說我并沒有什麽不妥,也許過兩年就有了。”
亦珍颌首,“既是如此,嫂嫂且莫憂心,許是時候未到。”
又将大夫叮囑她的飲食要領對方大大奶奶說了,“嫂嫂也照着吃吃看。”
亦珍的整個孕程非常安穩太平,方稚桐對她體貼有加,又不必與通房妾侍勾心鬥角,一路順順當當。待過了年,來在二月初二,亦珍一早忽然發動,幸而方老夫人早遣了穩婆到孫子處,不至于手忙腳亂。
曹氏與湯媽媽方稚桐守在産房外頭,聽着亦珍在屋裏頭的聲音由細細的呻.吟漸漸化成一聲高過一聲的嘶喊,一個多時辰後,産房裏一聲洪亮的嬰兒啼哭聲劃破小院內的緊張等待。
随即穩婆從産房裏掀了一角門簾兒出來道喜:“恭喜相公,恭喜老夫人,奶奶順利誕下小公子,母子平安。”
方稚桐揪着的心這才放下,曹氏則忍不住喜極而泣,連聲道菩薩保佑。
因這孩子生得順當,并不曾如何磨折亦珍,生下來時哭聲又洪亮有力,方稚桐便給兒子起了個小名兒叫宏哥兒。
到洗三之日,方家老夫人,方老爺,方夫人,方稚松夫妻,丁娘子,霍昭查公子悉數到了。
方夫人便是再扭擰,也架不住白白胖胖的孫子往她懷裏一擱,到底還是捐棄前嫌,對亦珍有了些笑臉。
方老爺為孫子起名景雲。取自《七谏謬谏》:“龍舉而景雲往”。寓意濃厚而有光亮的雲,希望孫子将來能青雲直上,前程似錦。
方夫人有孫子抱,也懶得去管小兩口,只委婉地問兒子,什麽時候住回去。
方稚桐一笑,等亦珍出了月子再說。
方老夫人在一旁看了,笑着念了聲阿彌陀佛,由得媳婦兒孫子打嘴皮子官司。
洗三禮結束,亦珍出了月子,方家就傳來了好消息,方大奶奶有喜了。
方夫人高興之餘,逢人便說她家的宏哥兒是個帶福運的,他大伯娘才抱過他一次,就懷上了。
方稚桐看完了上午的賬目,擡頭一看日正當中,遂叫奉墨替他看着鋪子,自己往後頭穿過兩個院落之間的月洞門,來在珍馐館的後院中,只見妻兒正坐在廊下向陽初,岳母正與亦珍輕聲說話。
聽見腳步聲,亦珍擡起頭來,與他的視線在空中相會,随後将宏哥兒豎着抱起來,聲音柔和輕快地說,“宏哥兒,看,誰來了?”
兩個月大的宏哥兒在襁褓裏直蹬小腿,喉嚨裏發出響亮的笑聲。
曹氏着急,伸手在下頭護着宏哥兒,又低聲埋怨女兒,“宏哥兒還小,不能直着抱。”
方稚桐大步上前來接過兒子,小小的宏哥兒在襁褓中踩着他的手臂,整個人便是朝上一蹿。
“這小子腳勁兒真大!”方稚桐一便摟着兒子,任他伏在自己肩上,試圖踩着他的膀臂,越過他的肩膀去,一邊對亦珍道。
亦珍笑着注視着他們父子間的小動作,只覺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一家人在後頭用過午飯,方稚桐又陪兒子宏哥兒玩了一會,這回瑞祥號去了。
曹氏叫過亦珍,“去,把娘屋裏的那只鎏金牡丹花開銀妝匣取來。”
“是。”亦珍去母親曹氏屋裏,将母親放在樟木箱裏的銀妝匣取了來。
曹氏自頸裏拉了鑰匙,從頭上套出來,交在亦珍手裏,“這妝匣裏的東西,娘就交給了,往後要怎樣處理,都是你的事了。”
亦珍微微詫異,卻在母親堅持的目光下,接過鑰匙,當着母親的面,打開妝匣。裏頭泛着幽光的皮面冊子展露在亦珍眼前。亦珍輕輕取過冊子,翻開來,只見上頭以清秀工整的纖細幽藍墨跡,記載着一道道菜譜,有些菜旁邊甚至還配了手繪的圖片。
亦珍一頁頁翻到最後,只見整頁都以蝌蚪似彎彎曲曲的細小字體,寫着尋常人難以看懂的內容。
然而亦珍看了,卻露出會心一笑。
想不到,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她會在母親給她的妝匣裏,看見如同前塵往事莊周一夢的世界裏,那熟悉的英文。
曹氏望着女兒臉上那一抹迢遙懷念的微笑,也露出淡淡的微笑來。
初春正午的陽光灑落在庭院中,暖風裏帶着一絲江南水鄉特有的潮氣,黃翹嫩綠的枝葉在春風中搖曳,銜泥築窩的燕子在檐下呢喃……
曹氏在春光裏,耳聽得不遠處小外孫不肯老實午睡的叽咕嬰語,外頭巷子裏頑皮孩童的歌謠聲,倦意似潮水般,一點點漫了上來。
曹氏微笑着,慢慢地,阖上了眼睛……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