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章節
網絡……對別人而言或許只是個在十年後才有應用的尖端科技,對陳彙,卻意味着唯一能聯系上李珞珈的方式。
1996年11月,ICQ發行,陳彙成了中國大陸的第一批用戶。李珞珈提早用郵件發過來了他的UIN,陳彙在躺着376封郵件的收件箱中找到了,很仔細地敲進了添加欄。
點确定的時候,陳彙心情雀躍到手指都在顫抖。
他說:李珞珈?
李珞珈在屏幕那一邊回給他一個笑臉。
1997年1月,瀛海威時空BBS上線,軟件所的瀛海威組裏請了一頓慶功宴,陳彙被灌得滿面通紅。負責帶組的研究員姜堯也喝高了,大着舌頭喊:“小陳!來不來我們所!研究生面試包過!”
陳彙醉醺醺地往胳臂裏一趴,任憑組裏的師兄師姐們灌酒,嘿嘿傻笑了半個鐘頭,就是不肯說一個來字。
1997年4月,李珞珈被NYU哲學系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同月,陳彙投出了一份精心準備的簡歷和來自三位研究員和教授的推薦信。
陳彙專門與李珞珈交流的郵箱裏,有27封關于這封簡歷的郵件。
1997年5月,經過兩輪電面,憑借着中國互聯網工作經驗,陳彙被網景錄用,成為了網景首位中國國籍職工。
陳彙一行行地把網景的錄用函敲成電子版,炫耀給李珞珈看。
他說:李珞珈,我來找你了。
1997年6月,陳彙的工作簽證遞簽被退回。
陳彙貓在電腦前挂着ICQ一宿沒睡。
馬飛宇給他帶了六聽啤酒,又勸了他半天,陳彙笑嘻嘻地應了,抱了一罐貼在臉上,對着屏幕單手慢騰騰地打字。
李珞珈的ICQ圖标,自始至終都亮着。
Advertisement
1997年7月,燕大97屆畢業典禮。
陳彙跌跌撞撞地走出計算機系的包廂,外面正巧是哲學系的畢業席。他喝高了,腦子暈乎乎的,眯縫着眼看向回國辦理畢業手續的李珞珈,臉紅得理直氣壯。
李珞珈微笑着向陳彙遙遙一舉杯。
1997年8月,李珞珈返美。同月,陳彙再次申請簽證成功。
1997年9月,在波音747的轟鳴聲中,陳彙飛抵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
十二
飛機因為航空管制延誤了三個多小時,陳彙到地已經是淩晨1:30。
午夜的JFK空曠而安靜,陳彙走出海關的時候,有那麽一瞬,以為自己仍然在教室自習,而從遇到李珞珈開始的一切,不過是他幻想出來的最好的夢。
然後他看到了李珞珈。
李珞珈很閑适地坐在靠牆一排椅子上看書。他的長發又蓄了起來,随意地披在肩上,有幾縷垂到他膝上的書本。陳彙拖着行李連聲sorry着撥開人群,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李珞珈面前。而李珞珈也聽到人群的響動站了起來。他合起手裏的書本,朝着陳彙的方向微微一笑。
機場的冷光燈照得周圍人群都有些陰森森的,可陳彙看李珞珈,仍然覺得他在發光。
溫暖而好看的光。
李珞珈很自然地伸手去接陳彙的行李,陳彙愣了一下,沒來得及讓出拉杆,慌慌張張地,就直接握住了李珞珈的手。
他過海關的時候有些緊張,英語說得磕磕巴巴的,到現在掌心裏還微微滲着汗水。
而李珞珈的手掌幹燥而溫暖。陳彙一點也不想松開。
陳彙有很久沒有這樣觸碰過李珞珈了。
他在網絡與數據裏傾聽李珞珈的思維流動,就好像這拙劣的戲法可以彌補兩年的空隙一樣。
可他畢竟想他了。
鬼使神差地,陳彙說:“李珞珈,我想吻你。”
這是他和李珞珈重逢以來的第一句對話。
……這竟然是他和李珞珈重逢以來的第一句對話。
陳彙很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
李珞珈也似乎沒意料到這一句。他挺驚訝地挑起眉毛,見到了陳彙窘迫的神情,便沒說什麽,只是很寬容地一笑。
陳彙如蒙大赦地跟着笑起來。他故意咳嗽了兩聲,試圖說些什麽把事情遮掩過去,卻被李珞珈打斷了。
李珞珈俯身過去,距離近到陳彙可以看見自己在他眼眸裏的倒影。他單手扶住陳彙的肩,嘴唇含着笑,在陳彙唇上吻了一下,一觸即分:“好久不見。”
“砰——”
是陳彙因為驚悚而脫手的行李箱。
走出機場的時候陳彙幾乎是同手同腳的。李珞珈也不點破,唇上噙着一抹笑,像是心情不錯。
網景那邊10月入職,陳彙提早一個月過來,就是想跟李珞珈見個面。
在來之前,陳彙就住哪裏這個問題跟李珞珈讨論的時候,還曾經假模假式地表示住一起太麻煩李珞珈了。李珞珈倒沒有拆穿他。
十分鐘之後,李珞珈發過來了曼哈頓區附近酒店和民宿價格。
于是陳彙屁颠屁颠兒地決定跟李珞珈住了。
李珞珈住的是Greenwich Village的一幢兩室公寓。從JFK一路開車進入曼哈頓區,公園大道霓虹盈目,人聲喧沸。陳彙看得咋舌,李珞珈一笑:“今天是Labor Day,平時沒有這麽瘋。”
他轉過一條街進入居民區,霎時便清幽起來,街上游蕩着三兩成群的青年人。李珞珈停了車,拎着陳彙的箱子在前面帶路。後面有人跟着,陳彙挺警惕地回頭看了一眼。李珞珈見狀,解釋道:“這條街的治安狀況不太好,搶劫案很多。晚上回來要小心。”
陳彙就很輕松地笑起來:“我們兩個人呢,有什麽可怕的。”
他其實想說,李珞珈你呢。獨自一人住在這種街區,你會害怕嗎?
然而說了也沒什麽意義。他畢竟還沒能力,也沒資格,一直陪着李珞珈。
李珞珈的家跟他本人相當吻合,黑白主色調,日光燈下一切簡潔而有序。主卧是李珞珈自己住,客卧改造成了書房,推門進去就看到整面牆都是書。房間裏有一張格格不入的折疊式沙發床,明顯是新買的,将旁邊寫字臺的空間擠壓了,木制的轉椅被塞在空隙裏。
陳彙知道那是李珞珈給自己準備的。
已經是淩晨三點多,陳彙長途跋涉而來,縱是和李珞珈同居一室這種爆炸性`事實也蓋不住疲憊了。李珞珈看出來陳彙的狀态,也沒有與他敘舊的意思,稍微介紹了屋子裏的設備就轉身打算回房。
陳彙坐在床上看李珞珈的背影。
他覺得這個鏡頭挺熟悉的,慢了半拍,才意識到這是因為李珞珈總是先離開的那一個。
然而李珞珈并沒有真的離開過,就像他需要的時候,那個ICQ圖标也從來不會熄滅,哪怕他們之間有12個小時的時差。
陳彙隐約明白了為什麽李珞珈沒有把計算機放在書房。
他睜着眼躺在床上,聽着自己輕快的心跳。
野草好像又豐茂起來了。
十三
翌日,陳彙是生生被餓醒的。
他揉着肚子坐起來,茫然環顧陌生的擺設,半晌才意識到這是在美國。
在李珞珈的家。
已經是晌午了,李珞珈不在,餐桌上留了一份早餐和一把鑰匙。陳彙三下五除二解決了那份涼掉的煎蛋牛奶,仔細地将鑰匙收好,又從書架上翻到一張紐約市地圖,哼着歌兒也出了門。
……然後,迷路了。
陳彙本想去紐約大學逛一逛,看看李珞珈平時的生活,然而直到真正走入街區,他才意識到,這所涵蓋了小半個曼哈頓區的大學并沒有一個封閉的校區。标着紐約大學的建築物在地圖上零散地分布着,陳彙輕易地轉迷路了。
好在曼哈頓區随處都是景點。
陳彙路過了百老彙,穿過廣場公園。他給街邊演奏巴揚琴的流浪漢留了一美金的小費,與一位東方面孔的女孩子愉快地交談——後來知道她來自新加坡,又被香味吸引到了一家中餐館。
一條街之外,昨晚見過的霓虹門戶禁閉,酒吧屬于夜晚,而欣欣向榮的CBD屬于資本。體面的年輕人夾着公文包從他身旁匆匆經過,各式轎車疾馳而過就像被浪潮撲追着。
這是與北京截然不同的景象,繁榮而迅疾,輝煌泡沫在所有注視着紐約的眼眸裏烙下長久的餘晖。
陳彙在傍晚回家,喝得有些醉了。
他在中餐館遇到了一位做證券的技術移民,交流了很久,後者對計算機在實時交易上的應用很有興趣。過了飯點兒,他們又買了幾罐啤酒,在街心公園談論這個國家的一切。
年長的交易員說,這是個夢想與機遇的國度,金錢、權力……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然而陳彙不想要這些。陳彙說,他是為了喜歡的人而來。對方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