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章節
勞力還真看得起自己。
未時末,羅袖開窯,許槐那一群小子這次都守在邊上,一個個争先恐後要去窯裏取陶,羅袖叮囑了小心的技巧,邊讓他們輪流進去取。
很快的,外面的土地上就放了兩排黑亮的陶碗、陶鍋。
經過低溫定膜,這些陶黝黑發亮,質量十分好。
許槐那幾個一開始都只是打着幫張平的想法,完全沒想過這位秀姑姑能真的把陶器做出來的可能,此時看着這些比他們家裏從鎮上買的還要好看的陶碗,都有些說不出話來。
然而這樣的品質,早在羅袖的意料之中,因為用的土不好,這些陶碗有些厚,她拿起兩只陶碗磕了磕,倒是挺結實的。
羅袖拿了陶壺茶杯、陶铛、陶刀還有給二叔家做的陶鍋,便對張平等人道:“剩下的這些杯碗之類的,你們分了吧。”
張平手裏拿着一只陶碗,不好意思道:“姑姑,我可以用這個窯繼續燒陶嗎?”
羅袖點頭:“當然可以了,這本來就是你們挖出來的。”
張平立刻滿臉欣喜,捧着碗就深深給羅袖行了一禮,“謝謝姑姑。以後您需要什麽,跟我說一聲就成。”
羅袖離開後,許槐等人才圍到張平身邊,“我們都沒有怎麽學會怎麽燒,還有漆怎麽做。你會嗎?”
張平是他們中對燒陶這事兒最積極的,經常早早來給秀姑姑幫忙,如今一見着燒出來的陶,衆人皆後悔不已。
他們誰家都沒有太好過,能學會一個掙錢的手藝,誰不想啊。
張平自知自己是忙不過來的,就道:“我差不多都會了,漆的話,就先用秀姑姑做好那些吧,等用完了,我們手裏肯定也有了賣陶賺來的錢,到時去縣裏買就是了。”
衆人一想,也是,秀姑姑當初做漆都沒教他們,肯定就是不想教,他們總不能腆着臉上門去學。
剩下的這些有八個陶碗、八個陶杯、三個陶壺,小子們商量着就分了。
Advertisement
太陽西沉下去,橘紅色的光芒灑向大地,将人影拉的長長的,張平懷裏抱着兩只陶碗三只陶杯,腳步輕快的走向位于村東南的家。
032 豆腐麥芽糖
他們一共六個人,拿了陶壺的只能再拿一個陶碗或一個陶杯,剩下的就是沒有拿陶壺的平分。
張平想到母親早就想要個杯子晚上喝水方便,便要了三只陶杯。
“娘”,張平跑進門,看到正端着一大簸箕高粱米在簸的母親,趕緊放下杯碗過去将簸箕接到手裏,問道:“怎麽又簸,昨天不是已經簸好半缸了嗎?”
丘氏蹲下來撿落在地上的高粱米粒,說道:“你奶奶讓趁着忙起來之前多簸一些出來,平兒,那就是你們燒出來的陶?”
“嗯”,張平點點頭,瘦弱的胳膊一下一下颠着簸箕上下,低聲道:“娘,我以後能掙錢了。等攢夠錢,就在村裏買一塊地,到時候您跟我住。”
丘氏起身過去,拿起一只陶杯看了看,笑道:“燒得真好。這樣的杯子,要是去鎮上買,可得一個錢呢。”
張平也笑起來,“秀姑姑特別好,我們今天就能做陶自己燒呢。”
“那秀姑娘,真有這般能耐了?”
丘氏一句話,引得張平說了許多這兩天羅袖是怎麽教他的事兒。
羅袖已經和好摻着高粱面、豆面的粘稠面糊,在院子裏弄三個土坯撐起一個小竈,正準備做煎餅,鼻子突然發癢,側頭打了一個噴嚏。
蒼生笑着播報道:“主人,是張平和他娘在說你的好話呢。”
羅袖有些哭笑不得,“你這是實時監測,就是監測這個的?”
蒼生道:“他們回到家都在說您,我就忍不住偷偷聽了下,但是只有張平娘給了您感謝值。”
羅袖笑道:“那這也挺好的。”
和蒼生說着話,也沒耽誤她往熱好的陶铛上刷油抹面糊。
大丫蹲在一旁燒火,聞着面糊遇熱散發出來的香味,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
羅袖好笑地刮了下她的鼻子,“一會兒就能吃了。”
平旦那幾個還沒回來,院子裏的熱鬧也有限,羅大嫂端着盆在洗青菜,向這邊看了一眼道:“要是知道小姑想吃春餅,我直接在大鍋裏就給你做了。”
羅袖翹起熟透的煎餅,默默道:“我想吃的煎餅果子不是這樣的。”
她完全沒想到,家裏只有那麽一點點豬油根兒,根本不夠她做薄脆的,更沒有醬,讓她只能做最簡單的版本。
就煎餅裹大蔥。
羅袖烙好三個煎餅的時候,老太太提着一籃子小野蔥回來了。
這是剛才聽到羅袖要蔥,老太太便出門去摘。
大丫噔噔噔跑過去将小籃子接過來,蹲到她娘旁邊就麻利的擇洗起來。
羅袖讓季三兒過來做煎餅,她則去廚房洗了洗鍋,燒起來後挖一點豬油潤鍋,然後用面糊做了點面醬。
沒有醬油,面醬做出來的顏色也不太好看,但她挑一點嘗了嘗,味道還不錯。
随即,羅袖拿來一個煎餅,抹上一點面醬,叫大丫拿幾顆小野蔥過來,裹一裹給老太太送到手裏。
老太太接過來笑眯眯的咬了一口,那雙混濁的眼睛就是一亮,看着羅袖道:“好吃,秀兒這茶飯手藝到家了。”
羅袖笑道:“如果有醬就更好吃了。”
羅大嫂嘴快道:“醬那種好東西,配什麽都好吃。”
“醬很貴嗎?”羅袖問道。
羅大嫂把盆裏的水潑了,道:“小姑不當家,不知道這廚房裏用到的,數醬最貴,那小小一罐子,就要十個錢呢。咱們家,也只舍得過年的時候買一罐來。現在倒是還有小半罐,只是沒娘的允許不能用。”
羅袖聽到最後一句話,心想大嫂不是饞了想吃醬吧,随即才從這些話裏意識到,自家不會做醬,很可能現在的農家人都不會做醬。
“要不,我試試做醬?”她捏着下巴道。
老太太和羅大嫂都看向她,羅大嫂壓低聲音問道:“小姑也會做這個了?”
羅袖道:“差不多知道,試試吧。”
說着起身來到小竈邊,換了季三兒下去,“你去裹些小蔥煎餅,給大嫂二嫂都裹一個。”
季三兒點點頭,端着煎餅去了廚房。
羅大嫂咽咽口水,雖然小姑做的這個餅,聞起來很香,但是公婆男人都沒回來,他們就吃好嗎?
不過又想着婆婆疼愛小姑,有小姑頂着,她們應該不會挨訓。
于是等埋好了十畝地糞肥的羅父羅母幾人回來時,羅袖他們已經差不多吃飽了。
羅母看到閨女做了一大摞煎餅,第一反應就是去看面缸和裝着豬油的油罐子,出來後,看到洗幹淨小手的孫子們都捧着餅子吃得滿眼笑,想訓閨女的話頓時都咽了下去。
今天的晚飯就是高粱米粥加煎餅裹大蔥,一家人從小到老都吃得很高興。
羅大哥捧着碗,一口粥一口餅,還不忘說話:“等這兩天把土豆都種上了,我和二弟也去徐家做工,到時買來豬油,讓妹妹把這煎餅果子做全乎。”
其他羅家人也紛紛點頭,尤其是羅父,覺得自家閨女做的這個煎餅實在是太好吃了,比那天他在裴家吃到的精致菜肴都好吃。
羅袖忙幾天做出陶铛,但還是沒有做出前世大街上最常見的煎餅果子,家人卻如此盛贊煎餅的滋味,讓她心裏很有些不是滋味兒。
晚飯後,羅袖征得羅母同意,泡了半缸黃豆,準備用這個做大醬和醬油。
羅袖有個姨婆,最愛做這些手工的東西,她逢年過節去看姨婆時,幫她做過不少東西,什麽大醬、麥芽糖、高粱饴等等,就沒有姨婆沒做過的。
那時候羅袖和姨婆是愛好一般的做,現在想吃到那些美味,卻只有動手做一途。
當然了,也可以去縣裏買,但有些東西這時候買不買得到另說,能買得到的他們這樣的社會底層人士也買不起啊。
天擦黑時,七八匹膘肥體壯的馬兒飛馳出了必寧東城門。
守城門的士兵看到為首者亮出的腰牌,立刻收回伸出一半的紅纓槍。
幾匹馬很快就跑的遠了,小兵疑惑道:“難道又有什麽事?怎麽裴府晚上要派人出去?”
另一邊的是個老兵,笑道:“那是裴府的牌子,卻不是裴府的人。”
小兵更疑惑了,“您是怎麽看出來的?”
老兵道:“他們穿的根本不是裴府下人的衣服”,看了看天色,“酉時一刻,該關城門了。走吧,閑事莫管。”
那些馬匹出城後,徑直上了東北方向的寬大馳道。
早晨,羅袖再次在蒼生牌鬧鈴聲中醒來,這次是叮囑蒼生定時的,她要早點起來,趁着老娘沒出門的時候,争取半簸箕的小麥使用權。
昨晚上想到和姨婆一起做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