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其實王英帶着小世子并沒有走多遠,而是來到了太子妃的母家孫銘博家,這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他将太子臨終所言盡數告訴了孫銘博,孫銘博将兩人藏在家中來觀察皇帝和朝堂的動向,而老太太的去世讓孫煥之不得不丁憂并扶柩回鄉安葬,孫銘博因痛失夫人和孫女,身體也時好時壞,不得不在家休養,而朝廷直到新皇登基都沒有任何的說法,讓孫銘博不但傷心更是寒心。
因為查不出真正的兇手,又怕有人注意到孫家,誅殺小世子,于是孫銘博讓王英将孩子帶離孫家,遠走他鄉以圖将來報仇,無法,王英只好以父子之名,将孩子抱到了他師傅所在的道觀——雲臺山的紫微道觀,此道觀不僅以傳道為主,更是将流浪在外的孤兒收留觀中,教其武藝技能,以便将來能有個生存之技,王英就是在這個觀中長大,自己改名為木英,将世子改名為木子,虛報一歲,将木子的金冊寶典和太子冠和青鸾釵妥善收藏,自己則在觀中當個教習來保護木子。
而後朝堂上四皇子獻出自己的封地,自願為先帝及母妃守靈,三年後由衆大臣力薦重入朝堂,而六皇子則帶發修行在皇家道觀——皇覺觀,自閉道觀,不再出世。
但是奇怪的事情卻接連的發生,首先是禮部尚書,三皇子妃的父親李在石在女兒去世後回鄉榮養的途中被人劫殺,接着幾位調查太子一案的幾個三司大臣也莫名的死亡,而刑部尚書段和平則突發瘋魔之症,整天裝神弄鬼,已被家人禁锢在家,不見外人;其餘人倒是安然無恙,大皇子繼續他的莺歌燕舞,四皇子已在朝堂坐穩,小皇帝在文武兩大臣的輔政下主理朝政,不過他的首要任務先是潛心學習。
木子在道觀中慢慢長大,清清秀秀,身子有點單薄,膚色白皙,目光總是流露出善意,整年白衣在身,簡單的用白帶束發,沒有多餘的裝飾,這是木英特別讓木子如此裝扮已為其父母盡孝,在木英看來木子有着其母的面容但眼睛特別的像其父,是個翩翩小公子,外出時總是讓木子戴着一頂帶着圍幔的鬥笠,以防萬一。
木子是個純善的孩子,總是很熱心的幫助每一個人,和觀裏每一個人相處的都很好,他不喜争鬥,因此就選擇了醫術,他很聰明,別人要三天能背過的東西,他一天就可以背下來,辨識草藥的速度也很快,不過為了将來出外安全,他還是很認真的學習了劍術,雖不是高手,但是自保絕對沒有問題,另外他玩着就學會了機括技能,經常自己搗鼓個小玩意出來,自娛自樂。
觀裏有個規定:那就是每個孩子到15歲的時候都要出外單獨歷練,那些來自于街頭的孩子,在觀裏經過學習後,需要在回到街頭,需求他們的生存之道,有的會很快的就能養活自己,這些孩子感念觀裏的教導,很多都會多少捐一些善款給觀裏,如果還無法生存,可以再回到觀裏或當教習,或邊學習邊為觀裏籌措善款,觀裏本身也會将自釀的油品,醇酒等等拿到集市上變賣以供養觀裏的開銷。
但是對木子就很郁悶,在他15歲的時候,木英向觀裏請求讓木子在多呆一年再出外歷練,觀主看着木子确實有點沒大長成,身子骨又單薄,也怕孩子出去會吃虧就同意了,盡管木子渴望着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木英還是很耐心的勸說他再等一年,讓他給他好好講解講解在外行走需要注意的事情,木子很乖的答應了,很認真的向觀中的劍術高手求教以精進自己的劍術,時光如梭,很快的一年過去了,木英終于同意他走出道觀,走出雲臺山。
不像其他的孩子,木子從記事起所知道的就是這個紫微觀,這個雲臺山,現在終于走了出來,所以一切對他都是很新鮮,很好奇,特別是在城鎮的時候,他簡直有點眼花缭亂,看着集市上大家買進賣出,然而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特別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婦,這個小公子白衣素裹,帶着鬥笠,鬥笠上的圍幔掀起,在身後被微風吹拂,随着他的行走顯得分外飄逸,而這個小公子卻對周圍的一切都透着新鮮好奇,覺得什麽都是好,什麽都想買,當然他也知道身上的錢是用來吃飯和住宿的,而且自己還要搖着串鈴給人看病,于是他拿出串鈴輕輕的搖着。
“這個小公子,你是大夫呀?能不能幫我看個病呀?”一個年輕的小媳婦大方的走過來問道。
“當然可以,請......”他往四周看了看,沒有什麽可以讓他看病的地方,不覺得一陣尴尬,還是那個小媳婦,把他拉到一個樹下,說道:
“我們就坐在這兒吧。不知診費是多少呀?”
“請随意。”說完,木子從挎袋裏拿出一個小藥枕,放在自己膝蓋上,認真的給那個小媳婦把着脈,然後說道:
“你身體挺好的,沒什麽毛病。”
那個小媳婦“嘿嘿”的笑了兩聲,給了他一個銅板就走了,這時又來個大姑娘也要請脈,結果一樣,一連好幾個都是如此,這讓他很是納悶,這時又走來一個,他一看竟然是父親木英正笑着看着他,搖着頭說道:
“你呀,不知道她們不是來看病的嗎?”
Advertisement
“不是來看病的?那她們來幹什麽?”
“來搭讪你呀,看看你這個俊模樣呀。”
一聽這話,他臉一紅,不過他很快就轉了個話題,問道:
“爹,你怎麽在這兒?”
“我怎麽在這兒?你一個人從沒出來過,我怎麽能放心哪?所以就一路跟着你,看看你是個什麽樣子了。走吧,我們去吃點東西,我陪着你先走走,教教你。”
就這樣木英陪着木子走了能有十多天,在生活中教會了他很多出門在外的常識,比如銀錢的使用,特別是財不外露,住店等等,直到他們走到一個岔路口,木英站住了,對木子說道:
“這條路是往京都的,我要到京都去一趟。”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跟着爹去京都?”木子一臉期待的問着。
木英看着他,過了好一會兒才說:
“這次還是算了吧,你會有機會去京都的,現在還不是時候。”
木子一臉的失望,不過他不是個執拗的性子,只好問道:
“那這條路去往哪裏?”
“這條路往西,是往關中的,關中也是個大城市,特別是通往西北的必經之路,聽說那裏經常會有一些從蠻羌和南華國過來的商旅和醫家,如果你想精進醫術,可以到那兒去看看,不過自己一個人一定要小心,不要逞強,不管遇到什麽,打不過就跑,先保命最重要,記住了嗎?”木子點了點頭,木英繼續說道:“我不管你在外面多久,随時給觀裏寫信報個平安,而且18歲的時候一定要回到觀裏,我在觀裏等着你,千萬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