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財經:風景名勝7
劉備想了想,問諸葛亮:
“丞相,這諸葛武侯,應當是你吧?”
他沒有給孔明封過這類的爵位,應當是阿鬥封的。只是不知是生前晉封,還是死後追封。
諸葛亮無奈一笑:
“必然是亮了,死後能為陛下陪葬,是亮之幸也。只是連累陛下,險些被亮鸠占鵲巢。”
劉備倒是灑脫地擺擺手:
“無妨,無妨,朕與丞相君臣相得,死後能不分你我,也是一段佳話。”
古代君臣之間情話張口就來,個頂個的肉麻。劉備當即抓着諸葛亮的手滔滔不絕,訴說了一番自己對丞相的深情厚誼。
就在君臣相得的時候。
未央補充道:
【諸葛亮葬在定軍山,沒有陪葬惠陵。】
劉備:……
諸葛亮:……
二人默默松開了相握的手,安靜聽起來。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諸葛亮沒有陪葬惠陵,為什麽後世人會把惠陵這一片區域稱為諸葛亮的武侯祠呢?】
衆人洗耳恭聽。
Advertisement
他們還是頭一次遇到這種離奇的事情,堂堂皇帝的陵墓,最後出名的是臣子,太離譜了。
本來以為劉徹那個茂陵就夠奇葩的了,大家過去都是去看衛霍,沒人看劉徹這個茂陵主人。
好家夥,這個更誇張。陵墓主人直接被人忽略,說不定後世都不知道這裏其實是惠陵。
【不錯,許多游客還真不知道這裏其實是劉備的惠陵。但他們一定知道這裏是武侯祠,看到“漢昭烈廟”這個牌匾時,或許還會誤解“昭烈”指的是諸葛亮作為漢臣十分忠貞剛烈。】
昭烈帝本人:…………
諸葛亮已經開始揉太陽穴了。
【其實會出現這種情況,要怪一個人,他就是明朝的蜀獻王朱椿。】
朱元璋咦了一聲:
“是咱家的老十一?”
【事情要從蜀漢懷帝劉禪說起,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中百姓四處立廟為其祭祀。還有大臣上書要求為諸葛亮立廟,但這是不合規矩的。】
【自古以來只有天子可立廟祭祀,臣子不能單獨立廟。且諸葛亮未能打下天下,實在沒有單獨為其立廟的資本。】
諸葛亮眉頭微皺。
雖然早知道蜀漢未能光複漢室一統天下,但再次聽到這個消息,他依然心下凄然。
至于立廟,這個他倒是不甚在意。
劉備卻很不高興:
“阿鬥短視也!”
既然這是臣民集體的意願,怎能以區區禮法來拒絕?孔明得人心,更該安撫百姓才是!
反正東漢末年禮樂崩壞,不合規矩的事情多了去了。多這一樁不多,少這一樁不少。
都是借口。
劉備懷疑,阿鬥是忌憚孔明的聲望。
【另外一點就是,如果在蜀漢都城成都為其立廟,那麽以諸葛亮的威望,百姓只知武侯祠而不知昭烈廟,會對昭烈帝産生影響。】
劉備:!!!
劉備越發覺得是兒子在忌憚孔明了。
這都把他老子拉出來當擋箭牌了!還說沒有?還說沒有!
沒有孔明大家就會記得昭烈廟了嗎?放什麽……咳咳,不能說髒話。
總之沒有武侯祠,大家也記不得昭烈廟的存在。
而且後世也證明了,甭管你折騰什麽,大家最終還是只能記得武侯祠。那你還不如幹脆點,遂了衆人的意願得了,這樣臉上還好看點。
還沒完,未央接着補充:
【一直到将近三十年後,劉禪終于松口了,在沔陽為諸葛亮立了個
廟,但只許百姓去這裏祭拜。】
【為什麽此時又松口了呢?因為諸葛亮雖然去世三十年,但他影響還在。此時正值蜀漢滅亡前夕,敵強我弱,他們需要用諸葛亮的威信調動軍民士氣。】
【對了,補充一點。沔陽是劉備當年稱漢中王的地方,這地點選得也挺物盡其用的哈。】
劉備氣得臉色鐵青。
他還以為蜀漢滅亡是因為他們自己勢單力孤,實在擋不住曹魏的攻伐,誰能想到當皇帝的也是個叉燒。
之前沒看出來啊,明明阿鬥一直挺乖的,怎麽丞相一走,他就開始造作了?
國家治理得怎麽樣暫時看不出來,估計是不太行,忌憚功臣倒是挺會。
但是劉備又懷疑就阿鬥那個腦子,不應該能想到忌憚功臣的。莫不是誰給出的馊主意,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結果他傻了吧唧信了吧?
劉備對諸葛亮說道:
“丞相,這阿鬥該如何教導是好?”
孩子已經長成這樣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掰回來。
諸葛亮也頗感頭疼:
“容臣想想。”
未央還在接着說:
【蜀漢滅國之後,之前禁止民間祭祀的行為自然成了空談,百姓便自發在成都為武侯立廟。不過這個時候的武侯祠,和昭烈廟還是單獨的兩個個體。】
【直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蜀獻王朱椿對于武侯祠香火遠遠超過昭烈廟這件事非常不滿。他覺得這有違上下尊卑,下令廢除武侯祠,把諸葛亮的塑像挪入了昭烈廟中。】
【至此二廟合一,百姓要去祭拜諸葛亮就必須去昭烈廟,顯得昭烈廟十分香火鼎盛。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昭烈廟哪怕挂着原本的牌匾,大家也還是以為這裏是專門給武侯建的。】
朱元璋:…………
麻了,老子怎麽生了這麽個小機靈鬼。
朱元璋也開始頭疼了。
兒子太蠢怎麽辦?打一頓能不能好?一頓不行多打兩頓如何?
【其實昭烈廟裏除了諸葛亮和劉備的塑像之外,其中還有關羽張飛等人的塑像。但是也沒什麽用,劉備都沒存在感,更別提他們了。】
關羽張飛哽住。
【不過也不是沒有好消息的,畢竟大家進來之後發現還有劉關張的塑像,肯定會順手也祭拜一番的嘛。
慘的是另外幾個人,比如北地王劉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鎮守關口格鬥而死的傅佥。】
【百姓看到劉關張會順手祭拜,諸葛瞻可能也會,畢竟沾了他爹的光。但是劉谌,這是誰?傅佥,不認識。
或許會有百姓順道一起祭拜了,但是現代游客,大多是還是只拜自己認識的人。】
劉谌傅佥也哽住了。
【在這裏插一句題外話,劉谌是劉禪的第五子,他大概是劉禪的兒子裏最有氣節的一個了。
當年劉禪決定向曹魏投降時,劉谌進行過勸阻。勸阻無效之後去祖父的昭烈廟中痛哭一番,最後殺妻殺子,自殺殉國。】
…………
劉備無言以對,好半晌才道:
“可恨此子尚未出生!”
劉谌死的時候大概才二十來歲,那個時候距離劉備去世都過去四十年了,所以劉備是沒見過這個孫子的。
多好的大孫子啊,可惜生得太晚了,不然直接培養孫子也挺好的。
漢懷帝位面。
劉禪面色讪讪地看向丞相:
“相父,朕、朕絕無忌憚你的意思!”
諸葛亮擺擺手,只問道:
“北地王可出生了?”
劉禪搖頭:
“相父您忘了?朕還沒生那麽多兒子呢。”
好不容易有個好苗子,結果還沒出生。
諸葛亮嘆息一聲,不過想到自己死後蜀漢居然還能撐三十年,也算不錯了。如今他愛惜身體,或許能多撐一段時間,有機會教導小殿下。
哪怕小殿下資質稍顯平庸,就以他寧死不降的性子,也很适合做接班人。
蜀漢太需要一個不願投降君主了!
只要不降,光複漢家的那股信念便能一直存在,而不是被漸漸消磨掉。這是蜀漢存在的意義。
于是諸葛亮只好對劉禪道:
“小殿下出生之後,務必好生教導。”
劉禪喏喏點頭。
但他有點犯愁,他不會教導孩子啊。要不到時候把孩子送去相父府上吧?
天幕中,未央已經來到了武侯祠內部。
【後世人提到劉備的惠陵,可能不知道在哪裏。但是提到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武侯祠,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武侯祠從古至今不曾斷過香火,無數百姓焚香祭拜,可見對武侯的真切感懷。感懷到千百年來,惠陵從未被盜過,因為大家不願意去動武侯祠附近的土地。】
飽受盜墓賊侵害的皇帝們:!!!
還能這樣?這是作弊吧?!
劉徹都驚了:
“這個諸葛亮何許人也?憑什麽有他在,盜墓賊就不光顧惠陵了?這不公平!”
劉備又一把握住了諸葛亮的手,感動得連平時不愛哭的他都險些紅了眼眶。
“丞相!備此生能得丞相追随,何其有幸也!”
諸葛亮:……倒也不必如此。
【當然,惠陵不曾被盜也不光是武侯的緣故,昭烈帝自己也頗得民心。哪怕比不上武侯,昭烈帝也是有一點餘威在的嘛。
畢竟西南百姓是出了名的長情,不僅是武侯祠,還有明末名将李定國。李将軍駐守西南堅持抗清17年,善待西南百姓。
于是千百年後當地人民給他建立的“漢王廟”依然香火鼎盛。】
朱元璋感動極了:
“這是個大明的将領!”
前有傻叉兒子把昭烈廟變成武侯祠,讓大明丢了一回臉。幸好後頭來了個李定國稍微描補了一二,而且還讓他老朱聽到了明末的情況。
不管如何,得知有大明将領願意十幾年堅持抗擊,對朱元璋來說也算是個安慰了。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緣故導致惠陵完好無損。】
【一是據說諸葛亮參與了惠陵的建造,而諸葛亮這個人精通奇門八卦,盜墓賊自認不如他,不敢冒險。】
劉備點頭贊同,覺得有幾分道理。
【二是昭烈帝當初是病逝在了白帝城,正值盛夏,身體不易保存。于是有傳言他被就近安葬,惠陵只是個衣冠冢,并無值錢的陪葬品。】
劉備:?
朕閑的沒事為什麽要去白帝城,還病逝在了那裏?
可惜主持人沒有解釋,而是繼續講述:
【三是惠陵有個恐怖的傳言,把盜墓賊吓退了。】
劉備這下更迷茫了,惠陵能有什麽恐怖的傳言?
【傳說曾有盜墓賊進入過惠陵,結果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亮。走近一瞧,發現劉備和關羽的鬼魂正在其中下棋談笑,并警告他速速離去,否則會降下懲罰。
因此盜墓賊們不敢再去,生怕遭受鬼魂的報複。】
劉備:……
其他位面此時還活着的關羽:……
劉備輕咳一聲:
“若真能死後還與雲長在惠陵裏談笑相伴,倒也不失為一件美事。”
可惜世間并無鬼神,他此生再也見不到雲長了。
劉備嘆息。
其實劉備有點懷疑這個故事是他家心眼賊多的丞相私底下命人傳出去的,為的就是吓唬盜墓賊。
但是他沒有證據,也不好意思問。
于是他只能隐晦地用眼神示意諸葛亮,悄悄詢問。
諸葛亮:……
我說真不是我幹的,陛下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