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烏雀山寒冷的山風, 擋不住建設團隊的興奮激動。
在高總工話筒的召集下,上百位建設人員,站在了烏雀山大橋橋頭。
他們頭頂是“烏雀山大橋”金燦燦的題字, 身後是紅旗飄飄的大橋。
整整三排戴着安全帽的身影,框在記者的攝像機裏, 等待着丁鴻達喊準備就緒。
律風站在隊伍最左側, 向來不習慣參與這樣人頭攢動的合影。
但他此時卻抑制不住笑意,像極了小時候上臺領獎似的心情。
成年以後, 很難找回曾經的簡單快樂。
現在,他成為了建設團隊的一員,盯着前方攝像頭,聽着周圍興高采烈的議論。
“這橋終于成了,今年可以過個好年了。”
“再等幾個月鋪好橋面,做完測試, 交付給交通部,我們也算是圓滿結束了任務。”
“自己建的橋,心裏就是踏實。等它春節後通車, 我也要開車來過一趟!”
每一句傳入律風耳中的話語,都像是他自己心裏的聲音。
他站在旁邊, 笑着點頭,明明不是在跟他對話,他仍是升起了一模一樣的念頭。
等春節通車, 他也要乘上通往烏雀山大橋的車輛,像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看看他自己設計的橋梁。
“一、二、三!”
丁鴻達的預備聲音摁下了所有嘈雜的交頭接耳。
預定好的默契之後,重新響起了所有人的呼聲——
“這橋,我們建的!”
驕傲、自信、豪情滿懷。
回蕩山谷, 久久不絕。
當天交通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烏雀山大橋順利合龍,預計春節後投入使用。
當晚,新聞電視臺用圖片、視頻、記者采訪,認真而平靜地講述這座驚天動地的橋梁。
從立項到設計,從徹夜建設,再到大橋合龍。
預計三年工期,建設團隊僅用了657天便完成了橋梁最為艱險的建設。
節約的工程時間,細細數來,則是中國橋梁建設又一次創新工程的成功實踐。
三班倒24小時建設隊伍,吊塔鋼結構工程專利,火箭高海拔抛送引導索。
還有震撼人心的三十分鐘高空旋轉90°主橋合龍。
一座烏雀山大橋,創下了中國橋梁建設記錄,也帶來了橋梁設計方案的突破,和全新的工程技術。
新聞主持人面對基礎建設的言辭,簡練又迅速。
她話音結束之後,畫面切給了這座獨一無二的盤山大橋。
烏雀山大橋日夜兼程的建設場景,吊塔抓起厚重鋼結構的延時攝影,還有高空90°旋轉合龍的震撼畫面,足夠電視機前的觀衆,感受到這座大橋與衆不同的氣勢。
更令人驚訝的是,新聞臺直接播放出了從天空俯瞰烏雀山大橋貫通的新高速公路全貌!
曾經的高速線路,需要穿洞過河沿石灘。
嶄新的烏雀山高速路線,擁有同樣的起點和終點,卻有着截然不同的行駛方式。
它從繁華內陸都市出發,進入橫亘盤旋的山脈,環繞着那座天塹般的烏雀山,飛躍峽谷,一氣呵成。
整個過程省去了繞行的煩惱,新增了爬山過谷的體驗,直接将疲乏漫長的進藏出藏過程,縮短了四個小時!
在高鐵飛速發展,逐漸取代公路的今天,能夠縮短四小時路程的新高速公路,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僅僅是一則新聞的播出,全國上下都知道了——
國內建成了一條直線高速公路,駛過中途的盤山大橋,就到西藏了!
油然而生的震撼,伴随着電視上盤旋大山的橋梁,促使更多看熱鬧的觀衆,去了解這條高速公路。
烏雀山新高速的痛點難點,集中在無法飛躍的山脈,和踟蹰不前的大橋。
十二年的立項規劃,半年時間重出方案,一年多的快速施工。
還有國際專家怒斥:“這座橋梁根本無法建成,就算建成了也會成為無人行駛的廢墟!”
以及……
那位神情坦然從容的烏雀山大橋設計師,在視頻裏說道:“等我們烏雀山大橋建好了,他自己就會後悔。”
現在,橋梁建好了,國內沸騰了。
國際社交網站上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滿懷幸災樂禍和炫耀之情,驕傲地發布烏雀山大橋帥氣的合龍,震撼的俯瞰,新聞的播報。
但他們絕對不會忘記@莫拉尼斯.克裏姆。
輕輕問他一句:你後不後悔?
克裏姆應該是全世界最仇恨又最關注烏雀山大橋的人。
他每天都在等待中國偃旗息鼓,灰溜溜的沉寂掉這個冰天雪地盤山建設的項目。
卻每一天都不能如願。
國內新聞熱烈播報烏雀山大橋将會在春節後通車。
層出不窮的鳥瞰視頻次次都有全新的花樣和濾鏡。
以及全網全社交頻道,不勝其煩的提醒、私信。
竟然還有英國獨立建設學院的留學生,在校報上公然發表文章《論烏雀山大橋的建成——您後悔嗎?》,一邊誇烏雀山大橋建設,一邊指名道姓地問他後不後悔。
想要采訪他的新聞媒體,被克裏姆全部回絕。
他完全不理解這些愚蠢的人,為什麽會為一座中國大橋的合龍狂歡。
沒到真正通車,沒有長時間通行考驗,誰能斷言它是不是一場偷工減料、聲勢浩大的表面文章?!
又有誰能斷言,它不會在未來某天突然坍塌?!
真正的專家還在等時間的考驗,觀望的橋梁工程師們,已經躍躍欲試。
他們拿起翻譯器,認真查看烏雀山大橋發布的新聞、視頻,妄圖從官方的只言片語裏,找出這座橋梁成功的秘密。
并且樂于在網絡發表自己的觀點。
“毫無疑問,中國又一次用實力證明了他們的基礎建設水平。”
“我相信這座大橋通車,會迎來無數好奇的游客,想要親自感受飛躍盤山橋梁的魅力。”
“哈哈,我和克裏姆不同。我一直就在期待,烏雀山大橋能夠給世界橋梁帶來新的可能。”
對比克裏姆言語激烈的駁斥,這些專家們溫柔的贊揚瞬間博得了大衆的好感。
畢竟,烏雀山大橋就在那兒。
跨越高海拔,盤旋地震帶,它用高度和長度創造了一個無法否認的奇跡。
在這樣的奇跡面前,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固執偏見不肯承認它成功,還死咬着“這不是藝術”的專家。
因為,它絕佳的美感與藝術感,征服了全世界能夠通過網絡見到它的人,還有全世界的新聞媒體。
外國的新聞播報,總會慢上國內半拍。
然而,他們的遲緩,也恰恰使他們能夠附上不同的視頻。
“中國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高、最長的橋梁,它以盤山結構震驚世界,并且戰勝了低溫和地震帶來的巨大風險。”
“曾被認為不可能建成的概念橋梁,成功建設在了海拔2700米深山之中。”
“657天創造又一項世界記錄,中國的基礎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世界的想象。”
每一則新聞後面,都有取景迥異的烏雀山大橋。
有時候,它匍匐在白雲缭繞的翠綠深谷,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銀色河流,寧靜地沉睡。
有時候,它在夜間深藍色天幕下亮起瑩瑩星火,好像宇宙中銀河的淺淡倒影,緩緩地流動。
有時候,它矗立于烏雀山空曠寂寥的峰頂,又順勢盤旋而下,垂落出柔和動人的氣息。
能夠見到這些國際新聞的網友,還沒把它們往家裏搬運,突然憤怒拍桌——
草!這視頻哪兒來的?我都還沒見過呢!
國內國外的新聞,總是會出現不同的供稿差異。
一群人興致勃勃沖向國際,又萬份驚喜的跑回來,給烏雀山大橋弄來了一個視頻大合集。
有國內新聞臺的鳥瞰播報
有國際新聞網的夜間俯視。
還有國家設計院、交通部官方驕傲發布的夜晚烏雀山大橋、檢測中的烏雀山高速。
見過了全國無數高速公路俯瞰視頻的網友,還從來沒有這麽全方位無死角的烏雀山高速。
那座大橋,打通的好像不只是一道線路,順便打通了國內全部新聞媒體、建設單位、交通部門美學的任督二脈!
于是,在無數美景的視頻下面,争論一觸即發。
被烏雀山大橋和高速建設震撼的網友,立刻就站出來,要評比出個一二三。
“國家設計院發的夜景肯定是TOP了,這車水馬龍的延時攝影方式跟建設夜景如出一轍!我喜歡。”
“i雲霧的我表示,還是交通部發出來的檢測景象最美,這種車子開進去穿雲飛升仙界的感覺,簡直是來到了蓬萊瀛洲!”
“雖然建設夜景不是烏雀山大橋建成之後的視頻,但是它絕對在我心裏當之無愧的NO.1,能夠拍攝出那樣繁華、靜谧共存的烏雀山大橋,根本不是這些鳥瞰俯視能比的!”
大家各執一詞,為美的表現形式争論不休。
當他們一定要決戰美色之巅的時候,中國新聞的官方賬號,竟然發布了一則從未出現在新聞上的視頻。
那是鉛筆細細塗抹的炭黑痕跡,勾勒出的峰谷山巅,盤旋着一只幾欲騰飛的巨龍。
黑白的畫面漸漸燒出了翠綠色澤。
一條銀灰的痕跡,開始追尋着鉛筆的線條,建造起如出一轍的烏雀山大橋。
它從山腳開始,蜿蜒盤旋,立起了無數橋座和萬千塔吊。
在畫面中迅速延展的銀色軀體,夾雜着匆忙工作的建設者身影,一點一點地鑄成了這條銀灰色的巨龍。
延時攝影帶來的強烈視覺效果,刺激着每一個人的觀感。
好像他們親自站立在山巅,俯瞰這大美山河。
親眼見到從山腳慢慢建立起的盤山大橋。
它在觀衆屏息之中艱難攀爬至頂,又在觀衆詫異之中敏捷旋轉咬合成形。
仍是白晝、仍是蒼山。
卻出現了一條令人百感交集的烏雀山大橋。
仿佛它僅僅花費了幾分鐘,便生長在了中國的大地上,創造了一幅曠世美景。
畫面随着暗淡下來的天空漸漸轉換鏡頭。
出現在視頻裏的不是結語,更不是烏雀山大橋成形的素描。
而是雲霧缭繞的鋼鑄橋梁上,建設工人們擰緊了橋梁的巨大螺絲釘,擦幹淨了欄杆上沾染的水汽。
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疲憊的眨眨眼,沖鏡頭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怎麽樣?我們實現了最好的設計!”
全體建設大橋成員站在橋頭,頂着金光閃閃的“烏雀山大橋”歡呼道——
“這橋,我們建的!”
一聲铿锵的話語,驕傲感情不自禁,自豪感澎湃激昂。
不知道為什麽,剛剛激動争論哪一個才是烏雀山大橋最美視頻的網友,竟然沉默得熱淚盈眶。
沒有什麽中國建不成的橋梁。
因為,建設橋梁的是不可戰勝的中國人。
網絡熱熱鬧鬧,律風能在回程路上,看到五湖四海的網友,對烏雀山大橋發表議論。
不久前還快樂歡脫的“角逐烏雀山大橋美景之巅”,變成了一條條發自內心的感慨和敬佩。
律風随手一刷,都能在#烏雀山大橋#的話題下,看到最真實的聲音。
“烏雀山大橋建成了,我只想原地向全體橋梁建設者敬禮!”
“能夠建設出這樣的橋梁實在是太令人驕傲了,再看看建設者的那句‘這橋我們建的’,簡直讓人落淚。”
“這橋我們建的!這橋我們中國的!這橋全世界唯一一座是我們基建狂魔創造的!中國牛逼!人民牛逼!”
春運返鄉的路途,擁擠又熱鬧。
律風刷着網絡上的熱鬧,抑制不住嘴角的笑意。
即使他的皮膚,被山風吹得粗糙,也襯托得一雙眼睛精神奕奕。
微信號上全是朋友、同事發來的恭賀新禧。
點開提醒就能看到丁鴻達狂發的國際動向,和國院工作群裏喜慶的新聞轉發。
一方萬千世界,都聚集在了小小的手機裏。
律風心情愉快的刷完國際上對烏雀山大橋的贊賞,馬上又能見到工作群裏各種對烏雀山大橋的表揚。
“節後我們包車去烏雀山大橋學習吧?站在橋頭拍張合影,拿回來就挂在榮譽牆上!”
“千萬不要節後,我請了公休回家陪爸媽做手術,求求吳院把學習時間延後!”
“我也要去,我報名!吳院你一定要優先參與了烏雀山大橋項目的人,比如說我。”
律風哈哈笑着看他們規劃,随手就敲了一句“我也去。”
和國院同事一起去看烏雀山大橋,肯定和他獨自待在橋梁建築工地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然而,同事們發現他的影子,話題立刻從烏雀山上遠離。
“律工,你什麽時候回來?”
律風困惑的回道:“在路上,怎麽了?”
“春節啊!你一定要好好休息!千萬不要來加班,我們只想好好值班摸魚玩手機,不想被你比下去[大哭]。”
[大哭]的表情真情實意,很快就有無數同事複制粘貼,排好隊行。
烏雀山大橋建設過程中,律風回了國院十幾次,每一次都點燈到天亮,忙碌的查找資料、修改圖紙,然後确認高總工的消息。
加班狂魔的稱號永垂不朽。
他們見到律風說“在路上”的時候,滿腦子都是——
三年之期,龍王歸來!
啊不!這還沒有三年呢!
同事們嘤嘤嘤的表示律工一定要好好休息,不能累壞身體。
律風正在努力敲字,準備吓唬他們來一場不眠不休的007春節樂,林一齊的電話就打了過來。
“風哥!我看到烏雀山大橋的消息了!恭喜恭喜!”
林一齊的聲音興奮激動,發自內心,“風哥你什麽時候回來啊?”
律風笑道:“還有後續的驗收,不過應該沒有問題。我現在已經在路上了。”
“在路上好,正好過春節。”林一齊嘿嘿笑,就跟說秘密似的,“你什麽時候有空,我約你去看越江新區。”
律風在烏雀山荒郊野嶺待久了,驟然聽到越江新區,竟然還反應了一下。
“啊……”他片刻茫然後,迅速升起了新的期待,“越江橋造好了?”
“對!”
律風對越江橋的期待,并不如烏雀山大橋那麽多。
因為它雖然是自己設計的第一座橋梁,卻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跟到最後。
橋梁的建設,才是一座橋梁的重點。
不知道騰龍集團有沒有國家建設集團一樣的實力,能夠百分百重現他的設計理念,施工用料會不會存在什麽偷工減料……
思緒一起來,律風就克制不住。
他笑了笑,回答道:“等你陪你爸媽過完春節吧,今晚我到家,你走完親戚再給我打電話。”
林一齊火速表示OK好的,電話挂得十分愉悅。
律風重新點開微信,就發現吳院嚴肅正經的私聊。
“年後排了很多烏雀山大橋的表彰、彙報,烏雀山大橋項目組還要去各地的單位、學校舉辦講座,分享設計和建設經驗。所以這次你回來好好休息,好好過個春節,免得到時候想休息都不批假。”
律風讀完,剛想回答“我不需要休息”。
又想起了同事們“加班王者恐怖如斯”的大哭。
于是,他無奈回答:“好的吳院。”
開始規劃自己一個人的春節假期。
他可以網上看看烏雀山大橋的視頻,可以去找找建設集團發出來的論文,還能抽空修整一下《山水逍遙》的建模。
能做的事情很多。
只不過離開了烏雀山的生活,好像突然變得精神空虛起來。
律風回到家裏,腦子明明什麽都沒有想,居然比在烏雀山上思緒塞滿了大橋更加疲憊。
他整理完行李,洗完澡舒服的躺進床。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團聚,他的家裏,卻只有他一個人。
律風已經很難回憶起父母健在的時候,春節是怎麽過的了。
好像年年留在記憶裏的,都是熱鬧喜慶的春節聯歡晚會和煙花爆竹。
以及……
某一年遠在英國,沒法回國時,殷以喬悄悄帶他回家,挽起袖口給他包湯圓的模樣。
想到師兄,律風便摸出了手機。
像例行公事一樣發送道:“師兄,春節快樂。”
可消息發過去沒有幾秒,殷以喬的視頻電話就撥了過來。
“小風。”殷以喬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溫柔,“開一下門。”
律風唰地就從床上蹦了起來,找不到腔調似的詫異問道:“開、開什麽門?”
“你家門。”殷以喬說得理所當然,“待會,我就騰不出手敲門了。”
作者有話要說:頭頂閱讀提示:
合攏修改為合龍。“合龍”特指修築堤壩或橋梁等,因為施工中的橋梁或堤壩的中間一段稱作“龍口”,所以這種接合工作叫“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