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賈珠奇道:“剛才那人說的這幾家, 之前不是都把銀子還了嗎?”
賈琏笑道:“這次又不是真的還錢,不過是鬧出點大事來,把元春妹妹和離的事壓下來罷了。他們今天挑過來的銀子, 不過是在戶部轉上一圈,過幾天就會還回去了。”
賈琏因其對庶務和數算之事較為在行,賈赦還特意訓練過他的數算。
當年賈琏中了舉人後, 就被那時候的工部尚書要到戶部當了個筆帖式,在此期間, 賈琏連考了幾次春闱, 最終都沒能成功。
後來賈赦一封奏折, 改革了庶吉士的考校,弄出了大啓版的公務員考試來。
賈趕上了好時候,從一個舉人入仕的不入品階的筆貼式,正式成為了戶部七品小官。再經過幾年的努力, 如今大小也是正五品員外郎了, 自然知道戶部裏好多事情。
賈琏又道:“你瞧着吧, 最多明天,咱們兩府肯定也會走上這麽一遭的。”
賈珠點點頭,這才放下心來, 不再為妹妹和大伯的事擔心。
等回到家中,李纨扶着顯懷的肚子,便迎了上來,不無擔憂地問道:“聽小幺兒說,外頭都在議論大妹妹的事,可是真的?”
賈珠趕忙上前扶住她,生怕她碰着了。
聞言輕笑,拍拍她的手, 點頭道:“确有此事。”
“這……這可如何是好?”李纨是真的慌了神,如果賈元春的名聲壞了,影響的是整個賈家女孩兒的名聲。她如今又有了身孕,而且她有預感,這一胎或許就是個女兒,要是和離引發的風波不能平息,她的女兒将來不是也會受到影響嗎?
李纨之父原是國子監祭酒李守中,原是金陵的父母官,後來官至國子監祭酒。當年賈珠就是在他任國子監祭酒的時候進的國子監,因他的才華被李守中看中,這才把李纨嫁給了他。
李家是典型的書香門第,族中男女沒有不誦讀詩書的。
到李守中繼承家族以來,卻奉行“女子無才便為德”,之後出生的李家女孩子們便不十分認真教他們讀書,只教些《女四書》、《列女傳》之類的書讀一讀,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的這幾個賢女便了,只以女紅紡績為要。倒是和金陵王家有得一比。
李纨嫁給賈珠後,因賈珠受到賈赦的影響,并不敢小瞧了女子的能力。
他見李纨對詩詞文章極是喜愛,沒少教導她,夫妻二人相處和諧,夫妻恩愛。幾年下來,李纨當年在李家受的那些所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已經淡去了很多。
但畢竟是從小就接受的教育,這是深入骨髓的,平時還好,一旦有事情超出了那個度,李纨骨子裏男尊女卑的思想又冒了出來。
而且此事還事關她的孩子,那就更加憂心了。
賈珠道:“大伯曾說,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過是男子無能之下,想出來的自我安慰的想法罷了,女子并不比男子弱,不過是分工不同罷了。既然男子可以休妻,女子為何不能和離?大妹妹不管是在文采上,還是在能力上,都不比男子差,如今大伯既然助她成功和離,自然不會讓她陷入到旁人無盡的指責中的。何況還有王爺在呢,他們兩位的手段,你還不知道嗎?”
李纨被說服了,終于露出自聽到消息後的第一個笑容來。
賈珠将她扶坐到身邊,伸手輕撫她已經顯懷的肚子,笑道:“我知道你是為肚子裏的孩子的憂心,依我看,很不必如此,大伯和王爺都不是一般人,你呀,大可以放心。”
李纨羞赧道:“妾身這不是關心則亂了嗎?”
賈珠笑道:“赦大伯最是疼愛家裏的女孩子們的,你瞧瞧幾位妹妹在赦大伯的照拂下,一個個出落得仙女似的。前兒琏弟同我說,他已經和弟妹說好了,等巧姐兒滿了六歲,也要将孩子送到大觀園學堂去念書,若是能被大伯看上,同她的幾位姑姑那樣,拜他們兩位為師,就更好了。你肚子裏的這個,若是個姐兒,咱們也把孩子送到大觀園去吧。”
從賈蘭和幾個妹妹語言中漏出來的一兩點東西,聰明如賈珠,多少猜到了一些東西。
李纨自然是沒有異議的,大觀園在她眼裏,就是個女兒國,在裏面生活的女孩子們,不僅有儒學先生教導她們讀書習字,還能學到一些不俗的生活技能,比如數算、番文、格物、藥理、醫理等等。
若是能學有所成,無論将來遇到怎樣的坎,這些女孩子們都有一份保命的技能,可以養活自己,可以在這個世間,活得自在,而不必依附于男人,囿困在後院這一方小天地裏。
最不濟,孩子們畢業後,還可以留在大觀園學堂裏,當個女先生不是嗎?
李纨笑道:“妾身都聽相公的。”
在徒钰和賈赦的一番操作下,賈元春的事情就此從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中,被撤下來了。坊間雖然還有人會說起這件事,卻再沒有人理所當然的認為,女子提出和離不對了。
賈元春松了一口氣,此時的她已經不在京城了,而是被賈赦送到了刺桐城,在他開設的一家海外商品專賣店裏當掌櫃,兼掌眼先生。
這幾年,因為賈赦和徒钰的存在,在景興帝一朝時就有的閉關鎖國的苗頭被壓了下去,大啓成為了開放包容的、海納百川的國度,大啓出産的茶葉,瓷器,絲綢,以及後來賈赦搗鼓出來的那些好東西,成了那些海外國家貴族和平民們趨之若鹜的商品。
海商們帶着一船一船的金銀珠寶上門求購,完全是供不應求。
作為千年以來最大的天然海港,刺桐港每天進出的船只,不知凡幾,帶來的商品琳琅滿目,種類煩多,好壞混雜。
如今會出來讨生活的人,身家都不是頂階的,見過的好東西,真東西自然不如出身世家的,有些東西看走眼也是常有的事,尤其在這種和海商的交易中,最是常見。
賈赦知道這個情況後,才想到把賈元春調到這裏來當掌櫃。
賈元春出身榮國府,當年賈代善在時,兩房并沒有分家,她是被作為府裏唯一的嫡長孫女養的,好東西見得可不少。
後來入宮為女官,所見更是不凡,眼力早就練出來了,把她放到這裏,最是适合試。
賈元春才剛到刺桐城不久,卻已經深深愛上了這種遠離內宅争鬥,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她的心理對賈赦十分感激,在工作上,更是上心非常。京城,忠肅王府,榮國府,已經離開她的生命,如今的賈元春,只覺得脫胎換骨,神清氣爽。
忠肅王府裏,王府的暗樁傳來消息,正是賈元春的近況消息。
徒玠看過後,陷入了沉默,若有所思,王妃恰巧過來給他送參湯,看見自家王爺捏着一張信紙,看得入神,有些好奇,卻不敢詢問,只是輕手輕腳地放下湯碗,轉身就要走。
誰知徒玠突然開口了:“咱們這王府的後院,當真這麽可怕嗎?”
安王妃:……這讓她怎麽回答?
好在徒玠并不指望她的回答,只将那信紙遞給安王妃,說道:“王妃也看看吧。”
安王妃驚詫不已,接過那信紙仔細看了起來,越看越吃驚:“這……”
“七弟和榮國公,不簡單吶。”就連他都想也去刺桐城看一看了。
聽說那裏每天都有海商往來,有一身白袍,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有金發碧眼,膚白似鬼的歐羅巴人,有膚色漆黑如墨的昆侖奴,能見識到此間最多的風景。
聽說,随着海商的往來,海外有無主之地,土地還非常肥沃的消息,也傳到了京城,興寧帝鼓勵大啓百姓前往海外,開拓大啓的版圖。
徒玠突然也想去摻上一腳了。
一念起,便再也不能放下了。
今年是興寧帝的六十整壽。每到整十壽辰的時候,宮裏都會大擺宴席,舉國上下為當今聖人慶賀生辰,是為“萬壽節”。
“萬壽節”在每年的九月,正是秋收冬藏的時節。
興寧帝是個會為民着想的好皇帝,為免各地官員,以及有心前來京城賀壽的百姓,因為山高路遠,旅途勞累,才會定下逢十整壽為“萬壽節”。
此舉一出,便令大啓的百姓稱頌“聖人之為愛百姓之計深”,實在是深得民心。
好在如今有了水泥路,自從水泥這一神物出現,至今幾十年間,大啓已經完成了對所有官道的改造。
又寬又平坦的官道,令大啓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許多官道途經之地,經濟都發展了起來,正應了賈赦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話。
如今的官道四通八達,東西南北各地的交流頻繁,百姓安居樂業,實在是華夏上下幾千年來都不曾有過的盛景。
而締造出如此盛世之景的興寧帝,更是能被史學家們大書特書一筆,說他是千古一帝,只怕沒有人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