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稀缺物資之小雨傘
時間飛逝,就在寧啓言天天拿着木杵子搗醬的時候,山裏的氣溫越來越高,炙熱的陽光曬得地裏的莊稼蔫頭耷腦。
五月初的時候,各家已經從兩三天澆一遍地變成了每天都要澆水。
好在他們三家的勞動力充足,大家輪換着來,也不至于手忙腳亂。
寧啓言和寧曉文除了固定每天到平臺看一看水稻生長的情況,山坳裏的那片地倒也不用他倆澆水。
不過自從澆水的頻率升高,寧啓言就指揮杜程做了幾個實木滑輪,綁上結實的繩子,這樣他們三家每次澆水的時候,留兩個人在水站負責打水挂到滑輪上,剩下的人就在山坳下等着水桶被繩子送下來就好。除了前期處理繩子沿路的滑道費了一番功夫,之後就省心省力。
附近其他人家看着他們這麽送水,心裏多多少少有些懊惱,當初就因着上下山坳費勁,他們才放棄了距離水站這麽近的一片地,誰也沒想過還能這麽送水。有了滑輪和滑道,山坳裏澆地可比他們自己從水站擡水再走一段路才能到地頭省勁的多。
面對衆人的懊惱羨慕,杜程他們只能聳聳肩,不置一詞。就連汪洋每次聽人說起這事也只是撓撓頭,傻傻的笑。
他雖然平時咋咋呼呼,嘴上沒個把門的,但也知道什麽事能嘚瑟,什麽事容易招人嫉妒。
難得附近的大家處着還不錯,就算懊惱羨慕,也能當面打趣的說出來,他才沒傻到嘚瑟的招人恨。
就為這事,胡子還驚訝的表示,他還以為汪洋沒長智商,原來是他錯怪了他,雖然腦容量多少還得再議,但至少還有點智商的。
汪洋:TAT
他一點沒覺得胡子這是在誇他。
而之前汪洋說起王媛媛和劉佳他們要回來後沒幾天,楊宇、王媛媛還有劉佳三人就搭着市裏接送市民的車大包小卷的回到蒼雲山。
他們帶回來的東西不光是之前搬去大學城時随身帶去的行李,還有不少偶爾出現在換購點,剛上架就瞬間脫銷的緊俏物資。
比如密封的小菜、生姜、創可貼和……“小雨傘”。
寧啓言囧囧的看着王媛媛嘻嘻哈哈的說着她是如何的披荊斬棘,在瘋狂的人群裏殺出一條血路,搶到這半箱“小雨傘”的豐功偉績。
Advertisement
他太清楚汪洋他們山洞的大小和格局了,六個大男孩女孩住在一起,就靠一條薄薄的簾子當做男女之防,沒天時,沒地利,沒人和,哪裏用得到“小雨傘”?!總不能這兩對小情侶出去幕天席地吧?!
所以他實在理解不了王媛媛是為了什麽這麽自豪……囧!
不過寧啓言到是明白為什麽“小雨傘”會成為緊俏物資,別說市裏的庫存不夠,這東西可是在信用點剛剛設立的時候就直接變成了緊俏物資,偶爾出現在換購點的清單上的頻率比藥品還少,除非當初搬進山裏前在廢墟裏收集到的人們,其他人想換點“小雨傘”簡直比登天還難。
原因很簡單,那場全球大地震的死亡人數太龐大了,再加上後來的瘟疫、惡劣的氣候環境,別說D市,就是整個國家,整個世界都面臨着人口稀缺的困境。
在整個社會同時崩盤的情況下,新氣候的适應并不難,畢竟人類可以說是所有生命中适應能力最強的一類。但重建新社會卻很難,科技的恢複是一部分,人口的缺乏才是重建最大的障礙。
地震前的社會是幾千年人類緩慢推進的成果……好吧,時間太久的古跡他們現在用處不大,而文明早就融入到所有人的骨子裏了,他們重建的方向最主要的還是外在環境。
那就往短了說,就像D市,地震前的城市可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近幾年才建成的,就像地下排水系統,戰時的防空洞等等都能推到一百年前。
這一百年裏有多少人參加過城市建設?
人數恐怕龐大到無法想象,畢竟建設不是單純的把水泥磚瓦蓋成一棟樓就行,水泥從哪來?磚瓦從哪來?稱重怎麽算?電路水管怎麽鋪?
但現在整個D市一共才多少人?就算把城市縮小到只需要能住下幸存的這些人的大小,那也是個巨大的工程。這還是有人居住的城市。其他地方呢?城市之間連同的道路呢?
所以不需要統計死亡人數,只要看一眼地震後的場景,傻子也知道,只要餓不死,就得立刻開始增加人口。
領導們可能是傻子嗎?!
而地震後的世道艱難,別說沒生孩子的人家,就是生了孩子的人家有幾家不後悔的?後悔把孩子生下來,卻給不了他們健康的環境,舒适的生活,小小年紀就跟着大人一起經歷這些艱難困苦。所以雖然搬進蒼雲山之前,上面就下達了各種對新生兒家庭的補助,但也沒幾家願意創造小生命,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将來會怎麽樣,哪敢承擔起一個脆弱幼小的生命。
所以上面幹脆兩手準備,補助是一方面,控制住“小雨傘”和避孕藥并且非特殊原因,醫院不給堕胎就是另一方面。
補助的效果沒看見,但“小雨傘”和避孕藥的“斷貨”成果斐然。
搬進蒼雲山以後,一直到劃分土地開始種田之前,這麽長的一段時間大家都無所事事,閑着沒事做什麽?當然是拿愛做的事打發時間啦~
單單就寧啓言家附近的住戶,有四家夫妻健在,而且年齡還沒到四十歲的人家,就已經懷了倆了。
“小雨傘”的限制實在是功不可沒。
咳!
扯遠了。
不管“小雨傘”的功效多麽強大,寧啓言都無法直視王媛媛那張還帶着點嬰兒肥的萌臉上滿滿的洋洋得意。
寧啓言不得不感嘆,雖然他還不到三十歲,但和這群孩子之間的代溝已經深不見底了。
至于胡子和杜程,暗暗的對視一眼,彼此心領神會。
這群孩子用不到,但他們用的到啊!而且他們有錢有糧,別說半箱,就是十箱、二十箱,他們也要全部“內購”!
不需要向外流通,他們自己就能內部消耗了!
至于王媛媛為什麽會這麽得意,而腼腆如劉佳,都很贊揚王媛媛的“血拼”一事……自然是因為他們直接想到寧啓言一家兩對的恩愛情侶。
這半箱成果他們根本沒想過拿出來倒賣,說白了,就是專門為寧啓言他們搶的。他們六個啥也不會的學生能安安穩穩的生活到現在,日子過得還不錯,幾乎都是寧啓言他們一路扶持過來的。力所能及的時候他們很高興能回報寧啓言他們一點。
好在寧啓言根本不知道汪洋他們的心思,要是知道了他們回報的結果就是讓他連着幾天腿軟的沒法下床,寧啓言怕是都想和汪洋他們一家直接斷交!
不過好在寧啓言和寧曉文這對難兄難弟只躺了幾天,并在飛出去無數眼刀之後,重新……生活能夠自理了。
而王媛媛和劉佳回來的好處也很快顯現出來。
他們三家的勞動力充足,還沒到需要兩個姑娘跟着下田的地步,所以八只也是養,十只也是放,劉佳直接讓寧啓言和白誠毅兩家把雞鴨一起帶到她們家,連帶着白誠毅家養着打算繁殖的兔子一起喂養。
這樣以來,白天其他人下田的時候,劉佳和王媛媛就待在院子裏看着滿院子的雞鴨。
因為她們家距離路口很近,平時附近的人過來打水幾乎都要路過她們那,所以這麽多雞鴨一放出來,可比山坳邊的滑輪招人眼。
不過正如他們所想,別管那些人心裏怎麽想,就算院子裏只有兩個嬌嬌弱弱的小姑娘,也沒人敢打這一院子雞鴨的注意。
就好比老話常說:打了小的,來了老的。
搶了她倆的後果可比來了老的還可怕,她們身後站着的可是實打實的一群兇悍壯碩的大男人。
暗的不能做,那就明着來。
雞鴨剛放出來,短短一天的時間,幾乎附近的所有住戶都過來打聽雞鴨怎麽換。
劉佳和王媛媛很堅決,雞鴨不換,但是等過段時間雞鴨能下蛋了,多餘的雞蛋可以換。
其他人也沒覺的她們不對,畢竟就是他們自己,有了能源源不斷下蛋的母雞,除非瘋了才會把母雞換出去。
所以大家幹脆歇了心思,就等着這群雞鴨下蛋。
而附近那兩家有孕婦的人家和家裏有小孩或者老人的,直接問清将來雞蛋交換糧食的比例,早早就開始攢糧食,并且盡量先預定了現在還沒看見影兒的雞蛋。
雖然附近的住戶不多,但這些雞鴨也不多啊,天知道要是不提前預約,到時候還能不能換到雞蛋。而且這一院子的雞鴨這麽顯眼,傳出去也是早晚的事。到那時想來交換的人只會更多。
王媛媛和劉佳對這幾家想要提前預定的人家情況很清楚,在預定上很好說話,直接保證不管将來來交換雞蛋的人有多少,這兩家家裏有孕婦的人家她們至少會保證讓他們每家三天換到一個雞蛋。而有小孩或着老人的人家,也承諾最少十天換給他們一個。
倒不是她們不想讓這幾家多換,而是雞蛋屬于難得的稀罕物,營養也足,交換的價格不可能低了。就是她們能提供一天一個,但這幾家也拿不出足夠每天交換的糧食。
八兩大米或者一斤雜糧換能換兩個雞蛋,也就是一個信用點兩個雞蛋,現在政府雖然救濟點還是一人一天一點,但兌換的比例已經開始減小。雜糧還是一信用點一斤,但大米和白面減少到一信用點八兩了。
雞蛋交換的價格并不高,還是他們三家坐一起合計的。但凡知道價格的,沒人不說這三家人厚道。畢竟按照雞蛋的稀缺程度,就是要十信用點一個,也肯定不怕換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