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臨近十一月,張四面色愈為沉重,訓兵時也愈發嚴厲。私底下卻又讓人如沐春風,衆人便知曉,風雲即變了。
右軍中有許多新兵,沒打過戰,因而一些人便有些惶惶不安,于是寫家書的将士便多了起來。
只是,家書尚攢在手裏,東邊便有了動靜。
探子急急往吳端營中進,報了西域有變,西域王撥了三萬兵給都将于和迪,如今正浩浩蕩蕩往西北趕,莫約兩日便能兵臨城下。
收到此報,吳端速速派使麾下将領,分兵将城牆圍得水洩不通。
于和迪乃有名之将,先前由于西域部領将他派領收服其他部族,吳端便從未與他交過手。然而短短兩年期間,于和迪便用八千兵将西域部族一一收服,此神勇,非常人所不能及。
吳端手下有中郎将三名,分派東、西、北三方。北為李勇,西為李武,兩兄弟以勇為大。東邊則是朱巡,亦是林安他們所守之地。
将士們聽從着中郎将安排,從城中将箭矢、熱油、火球等一一搬上城牆,又跟随着将領一一視察城牆磚木。
中郎将朱巡乃足跡多謀者,喜使計。于是,他便帶着人去往三十米外,将竹子劈成的利刃埋在沙堆之中,若是一時不查,踩中便是刺穿腳掌。
西域将軍于和迪為人也最是喜詐,東邊雖說必是主戰場,然他未必只在城門與之交戰。
而城門則不可布置暗器,若是兩軍交戰,利刃反而被我軍踩中反而得不償失。
又由于先前在後山逮住賊人,因而吳端亦是派領一隊刀衛守在後山,以防敵方出其不意。
将城牆與沙場布置完,衆人肅穆而立。因敵軍未到,又因敵軍将到,所有将士均是身着盔甲、和衣而睡。
次日,敵軍已到達一裏外。
烏壓壓的人頭,盔甲射出冷淩的光,肅殺而熱血。
然而敵軍未發起進攻,反倒是在原地安營紮寨。
兩軍對陣而居,一方試探,一方防守,肅穆不已。
吳端立于城牆之上,兩旁站着他的軍師與兒子。
“敵軍趕路疲累,父親,此時進攻定能取得勝利!”吳端的兒子吳正目光如炬,如是說道。
軍師石梅林卻不認同:“将軍,于和迪的軍隊骁勇善戰早已天下聞名,此時進攻,未必不會進了圈套。”
吳正年輕氣盛,正是激進之年。然而吳端戰場厮殺多年,軍事石梅林能一直跟随,便是時時刻刻都有不同的觀點,吳端只在他與軍師二人意見中取舍便是。最後往往證明,這種取舍是最穩妥之法。
而于和迪先前雖已有聽聞,卻從未交過手。傳聞中他又是善詭計之人,此時未必不是他的計謀。
于是吳端便決定以守為攻,觀望敵情。
……
然而這一觀望,便觀望了兩日。
将士們時時提着精神,連着兩日,便有些許疲憊。
此時許多人回過神來:這于和迪怕是要耗着等玉林軍疲憊了。
吳端便同心腹商量對策。
之前就聽聞西域今年糧食收成不佳,敵軍雖有軍糧來犯,但應當耗時不起才對。
衆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又收到了細作密信,說是今年雖糧食收成不佳,但于和迪征戰屢戰屢勝,于是便收繳了許多,如今軍糧充足,怕是能耗上半個月。
這便麻煩了許多,攻守都得多加思量。
然而此時吳端又收到了熙正帝聖旨,大怒西域狂傲,吩咐吳端必得擊退敵軍,揚我朝之威武!
吳端正是愁緒滿腦時,聖旨一到,他必得思慮進攻之事。然将士性命安危之中,這必得在放皇命之上。
将在外,皇命不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