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禮尚往來
回到貝桑松,陸瑜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和家裏,就去商業街的手工巧克力店,買了一大盒巧克力。
到了法國這麽久,還沒有正經吃過手工巧克力。
以前,她和汪洋每次經過這家店,都被玻璃櫥窗裏陳列的各式各樣的巧克力吸引,停在那裏看個半天,但舍不得買。
在國內時,小時候見的最多的,就是那種用一個小網子兜的金幣巧克力。然後,就是朱古力豆。再後來,就是德芙,還有奇巧。
但是,這家店裏的巧克力,有着各種顏色:黑,白,棕,粉,橙色,等;有着各種形狀:球形,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各種口味:含榛仁,焦糖,椰奶,包松露粉,等等。
20歐元250克的拼裝禮盒,重要的口味就基本都可以嘗到了。
她想好好犒勞一下。自己,是為了所有吃的苦;汪洋,還有書生,是為了他們在她最難的時候,給她的所有支持。他們就像她的家人。
“你終于回來啦!”一進門,汪洋就給陸瑜一個大大的擁抱,“看,我和書生給你準備了你愛吃的紅燒排骨。”
豈止是紅燒排骨!滿滿一桌子的好吃的,陸瑜心頭一暖,感覺像是親人重逢。
回家真好!
他們一邊吃飯,一邊聽陸瑜講那三個星期的遭遇,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意外,時而憐惜。
一切。。。就像書生總結的:“結束了,總算結束了。”
“對了,咱們一起來的一個女生,叫雯雯,你記不記得?” 汪洋忽然想起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我那天在街上遇見她,她說在貝桑松最大的中式自助餐廳找到了服務生的工作。她們那裏8月底會有服務生離開,問我要不要去。”
“很好的機會呀,你去不去呀?你好像說上學期間不打工。”
“你去我就去,咱倆一起。我大不了只幹周末。” 汪洋決定了。
“那太好了,你聯系聯系。原來說等我回貝桑松後,還給我介紹工作的團長,這回看來是沒戲了,這個機會來的是時候。“ 陸瑜很開心,畢竟這三個星期的收入,撐不了一年。
Advertisement
在度過了輕松,悠閑的八月後,學校重新開學了,汪洋和陸瑜也順利薦工,拿到了打工機會。
新學期的課程明顯沒有前四個月密集。經常是半天課。依然是重點練習聽力和閱讀理解。選修課裏,會偶爾有一些類似新聞分析,文學作品分析的內容。但都是比較簡單的寫作,對于陸瑜來說,還算得心應手。
她甚至有時間和培訓中心的一個法國老師辦了一個個人書法繪畫展覽。
老師,是她入學時,測試口語的老師。交談中,老師曾聽她說會中國書法,對她的印象特別深刻。
于是,有一天,老師找到她:
“YU,我想在中心辦一個書畫展。我負責繪畫部分。你說過會書法,那你是否感興趣負責書法部分?”
“這是我的榮幸,老師,能夠展現中國書法。”她一邊開心的回答,一邊想:幸虧爸爸有遠見,準備行李的時候,特意讓我去琉璃廠買了便攜的小瓶一得閣,大號羊毫,中,小號狼毫,還有半刀生宣。連我小時候練的《石門頌》,趙孟頫的行書卷都一起給我帶來了。這下派上用場了。
陸瑜準備書法作品的時候,老師來了她家好幾次。老師對中國文化,藝術非常感興趣。
“YU,中國的書法有多少種寫法呀?看你帶來的書,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我感覺像繪畫。”
“YU,書法裏面描述的東西一般都是什麽呀?”
“YU,那,給我翻譯一首你們比較有名的詩吧,我想知道是什麽類型的。”
老師一邊滿臉享受的品嘗陸瑜做的西紅柿炒雞蛋,青椒肉絲。。一邊好奇的問着各種問題。
“YU,下星期在貝桑松城外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孩子們的節日演出。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去?這樣,你也可以看看城外的風光和生活。”老師想要感謝她的款待。
“當然好了,我很願意。”陸瑜求之不得。
按照約定,放學後,老師開車帶她向出城方向開去。
這是陸瑜第一次走出城區,仔細觀賞真正的法式田園風光。紅彤彤的夕陽,給大片的低株葡萄樹形成的葡萄田,披上了玫瑰色的霞光,讓她想起了《雲中漫步》。放眼望去,像是鋪着薄薄的綠毯的耕地上,打起了一個個圓形的草垛。
更讓陸瑜着迷的,是鄉間的一個個小別墅。每家的建築風格都不一樣。無論是院子,院牆,窗邊,還是二層的露臺,都有綠植和各色鮮花裝飾。特別是一些古老的農莊,一根根松木搭建的尖型屋頂,下面是淡黃色或是青色的石頭牆體,時隐時現在綠色闊葉的爬藤間,古樸自然。
每個別墅都有大小不同的院子。但和電視上看的美式別墅不同的是,這些院子都有各式院牆,石頭的,鐵栅欄的,或是法國冬青的。隐秘性都很好。真正的體現了法國人對自由,和個性美的追求。
看完表演,回家的路上,老師特意帶她去了一家鄉村小餐廳:
鋪着紅白格子桌布的餐桌,透着濃濃的田園風;小小的燭臺,柔柔的鵝黃色的燭光,淡黃色凹凸不平的石頭牆,質樸溫暖。幾幅鄉間風景的水彩畫,再配上幾盆吊盆綠植,給餐廳裏增添了自然的生機。
老師給她點了有着五百年歷史的當地特色菜:莫爾托香腸。香腸是用當地豬肉填塞,用木屑熏制48小時而成的。咬一口,一嘴的木香,伴随着清香的肉汁流出,好吃不膩。配菜是,用當地特色孔泰奶酪烘培的土豆泥。
這是陸瑜第一次吃正宗的法餐。并沒有傳說中的奢華,但卻吃的無比享受。她喜歡這種低調中的純粹。她沒有想到,法式奶酪并沒有在國內學法語時,老師說的那麽誇張的難吃。相反,她很适應熟奶酪的奶香。
老師看見陸瑜真心喜歡她推薦的菜品,很開心。這不是簡簡單單的禮尚往來,而是真心的文化交流。
接下來,書畫展覽辦的很順利。培訓中心甚至還舉辦了一個小小的慶功酒會。邀請了當地日報的記者,還有一些貝桑松文化界和政界的重要人物。酒會間,陸瑜陪着老師,接受大家的贊賞,回答大家的提問。一晚上,聊了好多好多,中國文化,還有她對法國的印象。。。
陸瑜上報了,上了法國的報紙,在她來法國還不到一年的時間!
那個曾經占用了她童年大部分玩耍時間的“專業學習”,甚至給她帶來過“鲈魚”外號的困擾。而現在,在距離這一切8000公裏的國度,它卻給她帶來了榮耀。
原來,一切的努力都不會只是偶然。
仔細看看報紙上,那個笑的那麽燦爛的自己。
從在滿床爬蟲子的中國餐廳的打工妹,到培訓中心書畫展的中心人物,她在種種經歷中,一點一點的積累着她的自信心。
她把報紙認認真真的保存起來,她要把它帶回去給爸爸媽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