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和珅瞥了他一眼:“這茶名叫鳥接茶,産自保定贊皇縣。傳聞這茶是南方的候鳥誤食了茶樹種子,在遷徙的過程裏帶到了北方。所拉的糞便混雜着茶籽落在了樹洞中,年深日久被雨水澆灌,便在贊皇縣的山林中生根發芽。”
錢沣剛含了一口茶,聞言險些把茶水噴出來,一時間被嗆得咳嗽不止。
和珅被他惶急的模樣逗得忍俊不禁:“錢大人不用介懷,這茶是将植株的葉和梗摘下來後加工而成,幹淨的。”
和珅一解釋,錢沣更是漲紅了一張臉,有些氣惱道:“和大人,下官這次冒昧造訪,是有正事想與大人商議。”
和珅将袖口理好,這才正色道:“錢大人請講。”
錢沣蹙眉道:“和大人,下官有一份折子,上達天聽已經有一段時日了。可皇上卻沒有給在下任何的回音,下官真是琢磨不透皇上的意思。”
和珅挑眉道:“和某多問一句,錢大人的折子,是不是與直隸總督有關?”
錢沣原本疑惑的目光猛地聚焦在和珅臉上:“和大人,這你是如何得知的?”
和珅避過錢沣探究的眼神:“實話告訴你吧,皇上已經看了你的折子。”
錢沣大驚:“那……那皇上是什麽意思?”
“皇上的意思是,讓你随同聖駕一起尋訪民間,親眼瞧瞧周大人治下的保定府,究竟是怎麽一番模樣。”
“這……”錢沣端着茶杯,皺眉道:“皇上這是……”
“錢大人……恕我直言,你這回可給皇上出了道難題啊。”和珅盯着錢沣胸前那只活靈活現的獬豸,輕聲嘆了口氣。
“和大人何出此言?”錢沣丈二摸不着頭腦地問道。
“錢大人,您覺得當今聖上,是明君麽?”和珅并沒有正面回答錢沣的問題,而是反問了一句。
“當然是!”錢沣瞪大了眼睛看向和珅,眼眸深處埋藏着隐隐的不安。
Advertisement
“皇上東巡祭孔,是聖明之舉麽?”和珅接着問道。
“東巡祭孔,于情理相合。”錢沣一面應道,一面小心地等着下文。
“那不就結了麽。”和珅一拂袖子,站起身來,“既然于情于理都相合,那你為何要拿修棧道的由頭參周元理?”
錢沣愣住了,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顫抖,他顫聲道:“我……絕對沒有一丁點這樣的想法。”
和珅臉色冷了下來:“錢大人,這話你自己和皇上說吧……別忘了兩日後随皇上微服尋訪。”
錢沣失魂落魄地離開了,和珅緩了臉色,輕輕地嘆了口氣,看着那壺裏的茶渣,喃喃道:“若是棧道不翻修,今歲來保定又怎能喝上這樣的好茶?”
兩日後,弘歷與和珅、紀曉岚一行按計劃到民間尋訪。保定府每月的集市時間已經過了,街頭巷尾只能看見一兩個卸糧食的行商。
弘歷走上前去,笑着問道:“這位小哥,這卸的都是什麽?”
那卸貨的漢子看了弘歷一眼,剛呼出口寒氣,和珅就将些碎銀子遞了過去:“小哥辛苦了,這個拿着買酒喝吧。”
那人掂了掂錢袋子,笑着打開了話匣子:“看幾位的模樣,不是保定人士吧,這袋兒裏裝的,都是關中運來的糧食,小麥、谷子什麽的。”
和珅也是第一次見到古代的行商,頓時來了興趣:“這生意瞧着還不錯?”
那商販揮了揮手:“做咱們這行的,祖祖輩輩都是行商。這日子不管好賴都得想法子過下去,人活着,不就為了一口飽飯麽,您說是吧。”
小哥轉頭敦促了幾聲,又接着道:“不過您別說,近些日子還真的比以前好些了。”
“哦?”弘歷挑眉道:“卻是為何?”
“這還用問麽,因為咱們直隸的官老爺,周元理周大人啊。”
弘歷與衆人對視了一眼,都從彼此眼中看到了興奮的神色。當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這生意好,與那周元理有何關系啊?”和珅追問道。
“要不是周大人,将那棧道翻修,我等一路上不知要耽誤多少功夫。像如今冬天還好,要是夏季炎熱的時候,路上一耽擱,山東的大棗還沒等運到保定就得爛掉。可如今棧道翻修,一路平順,我們也就能省下不少時間。”
弘歷等人都沒想到還有這麽一層,尤其是錢沣,原本虎着的臉出現了一絲裂縫。
還是和珅最先回過神來,他朝那商販點了點頭:“多謝小哥了。”
弘歷看了錢沣一眼,轉身進了一處茶寮。跑堂的一看這幾人的裝束,立馬熱情起來。
“幾位爺這是歇腳?本店有上好的……”
和珅點了點頭:“小二哥,我們幾個是從外地來的,想向您打聽個事。”
店小二撿過桌邊的碎銀子,揣進腰間,熱情道:“好說,好說。”
“聽說皇上東巡會經過保定,我們這一路過來,看這道路都修得很好,想必你們廢了不少功夫吧。”
怎料那店小二搖頭笑道:“客官這您可說錯了,不管皇上來還是不來,棧道都是要修的,早就動工啦。”
這回輪到弘歷詫異了:“這是怎麽個說法,難道這棧道不是為了迎駕修的?”
店小二見他們聽得認真,也來了興致:“要說這棧道,還真不是為了迎駕修的。今年早些時候,直隸雨水甚多,咱們保定府的路好些都被沖垮了,無論鄉間還是縣城都是一片狼藉,好些百姓都失了生計。”
紀昀略一回想,颔首道:“今歲夏季,直隸确實多雨,我記得還有好幾處堤壩被沖毀了。”
和珅經此提醒,也想起來了:“的确,朝廷還下發了救災的銀子。”
店小二見有人捧場,更加熱情了:“兩位說得不錯,這修路的關鍵就在赈濟的銀子上。”
錢沣總算找到了說話的時機了:“難不成周元理将赈濟的銀子貪墨了?”
此話一出,店小二就急了:“你這人怎麽說話的,周大人不僅不貪,災禍之後還自掏腰包救助災民。要不是因為你是客人,沖着你這句話我就要将你趕出店去。”
和珅見小二真急了,連忙圓場道:“小二哥消消氣,我這朋友素日裏就嘴笨,小二哥不必跟他一般見識。”
聽了和珅的話,店小二方才平靜下來,瞪了錢沣一眼,方才繼續道:“朝廷下發的赈災銀子,周大人并沒有就此下發給災民,而是推行了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和珅奇道:“這總督大人是個能人啊,竟能想出這樣的法子。”
錢沣有些後怕地看了那小二一眼,不解地問道:“何謂……以工代赈?”
和珅看出錢沣的糾結,溫聲道:“以工代赈,就是讓受災省份的民衆,參與修路、築橋等工程,官府再按照參與工程的人數發放酬勞。此舉一來可以讓民衆獲得饷銀,達到赈濟的目的,二來像棧道、橋梁這樣的設施,對地區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若能在恰當之時集衆人之力興修起來,于地方而言大有用處。”
“這位爺是行家呀。”店小二贊道:“說起來就是因為以工代赈,我才有了開這間茶寮的本錢。不止是我,很多街坊鄰裏都因此有了生計。”
錢沣難以置信道:“所以說,那棧道就是在以工代赈的情況下翻修完成的?”
店小二點頭道:“正是。”
錢沣沉默了,他一直信奉眼見為實,卻從未想過修棧道、建橋梁還能夠不剝削百姓,不趕工逐利。
弘歷将杯中的茶飲盡,面色如常道:“走吧。”
和珅打點好店小二,便快步跟上弘歷。走在前方的帝王忽然道:“和珅,你覺得周元理是個什麽樣的官?”
和珅思索了片刻,低聲應道:“周元理的“以工代赈”之法确實有其獨到之處。受災地區除了一應建築遭到破壞以外,也因民衆流離失所而最易生變故,此舉對于安定民心也有奇效。因而我覺得,周元理是個能臣。他治下的保定府,欣欣向榮,民心和順,理應嘉獎。”
弘歷點點頭,又轉頭看向亦步亦趨跟在最後方的錢沣。
“錢沣,你到現在還篤定,周元理是個貪官麽?”
錢沣垂着頭,不敢直視弘歷,面紅耳赤道:“微臣慚愧,此次确實過于魯莽,冤枉了周大人。”
弘歷聞言,并沒有說話。直到返回行宮,弘歷方才道:“拟旨,賞直隸總督周元理太子少保銜。”
弘歷在保定府沒有多做停留,移駕那日,周元理率直隸境內大小官員前來送行。年近古稀的周元理剛要下跪,就被弘歷伸手扶住了:“秉中啊,你和你的前任楊廷璋,都是大清的股肱之臣。朕知道你對晚輩門生頗為看重,多有照拂。只是這人各有命,僚屬犯錯之時,不袒護包庇,才是君子之道。”
周元理心下一顫,他隐約覺得皇上是在提點他。當即便躬身應道:“微臣謹記皇上教誨。”
和珅聽了這話,猛地反應過來:周元理也算是乾隆朝的封疆大吏了,但人們往往會記住國泰這種大奸巨惡,卻忘卻了像周元理這種勤勤懇懇一輩子,治水親民的好官。周元理一生唯一一次栽了大跟頭,卻是因為袒護下屬,被弘歷革職查辦。
弘歷這語焉不詳的提醒,是想避免周元理重蹈覆轍。也許從一開始,弘歷就知道錢沣所奏之事必有內情,但他卻沒有訓斥錢沣,而是循循善誘地讓錢沣明白其中的道理。
眼前的男人,行事雷厲風行的背後,是細致妥帖的溫柔。每次讀懂一分,和珅便陷進去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