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衆人見弘歷疾言厲色,都吓得不敢言語。少數幾個方才被和珅問懵了的舉子,眼裏露出了幸災樂禍之色。
和珅見弘歷動怒,連忙跪下,面上卻無驚惶之色,從容道:“學生只是以為,興兵事,是最勞民傷財的。緬邦國小民寡,兵源不足,一面還與暹羅有糾紛,斷無與我大清抗衡的實力。”
“朕知道,戰事興,百姓苦,但是緬邦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侵擾邊境子民。朕要為受苦的黎庶讨一個公道,何錯之有?”
和珅見弘歷語速略急,知道這位愛民如子的帝王認真了,便溫聲道:“皇上沒錯,這仗要打,卻不能長久地打。”
“此話怎講?”弘歷原本依靠在禦座上,聽到這話,軀體略微前傾,不自覺地繃直了腰背。
“學生鬥膽,想求一幅邊境地形圖。”吳書來極有眼色,和珅一開口,他就立馬吩咐侍衛将地形圖取來。
和珅将圖鋪陳在禦案上,指出圖中的幾處軍事要塞:“皇上請看,要攻到阿瓦,需要經過新街、木邦等好幾個重鎮。這些地方緬軍都有重兵把守,我八旗兵将雖然勇猛,但一則緬邦地形複雜,八旗将領對地形不熟悉,就容易中敵人的埋伏。二則緬邦氣候潮濕,山澗叢林中多瘴氣,北方将士日夜兼程趕到邊境,已是精疲力竭,水土不服之事時有發生。三則,兵家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雲貴地區,向來不是富庶之鄉,百姓又連年遭受外敵侵擾之苦,想從當地湊足軍饷十分困難,而從內陸運輸則時日長久,因此糧草供應不足是此戰最大的劣勢。因此學生認為,征緬一仗長久打下去,對我方并無好處。”
如果說弘歷起初還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聽到後來就完全入了神。征緬一役,他也想過為何大清會敗在一個小小的蠻夷之邦手裏。初時,他以為是劉藻、楊應琚玩忽職守。可是上輩子明瑞的死點醒了他,戰敗的原因或許并不出在主将身上。
包括阿桂在內的所有臣工,都說泱泱大國,攻無不克。可是血的教訓時刻在提醒他,他的困惑,他的焦慮,今日被和珅用一席話開解了。從前,他讓和珅去弄銀子,讓和珅充當管家兼賬房的角色,卻從未想過,和珅能有如此見地。
和珅見弘歷不語,只是直勾勾地盯着他看,那雙淩厲的眼睛裏藏了太多他不懂的情緒。為了緩解僵局,和珅輕咳一聲,勉強壓下戰栗的心神,緩緩道:“緬邦自知不是我大清的對手,他們不過想要以戰逼和罷了。同樣的策略我們也可以用,打下重鎮木邦,以戰逼和,屆時合約上的條款就對我大清有利。”
和珅為了指那地形圖,幾乎整個身子倚在了禦案上。兩人靠得那麽近,看在衆舉子的餘光裏,就像竊竊私語一般。
弘歷待和珅說完,沉默良久,方才沉聲道:“不行……”和珅呼吸一滞,眼裏的光華漸趨黯淡。他聽見弘歷一字一句道:“朕……從來不做這等半途而廢的事情,要打……就打到緬邦沒有餘力求和為止。”
帝王的聲音帶着一絲喑啞,砸在和珅心上就像爆竹炸裂開來。他甚至能感覺到弘歷說話間,噴灑在他耳邊的熱氣,暖暖的。讓他一時恍惚……
“和珅……敢在跟朕說話的時候走神的人,你是第一個。”弘歷陡然變得冷厲的聲線,喚回了和珅的神志。
“學生不敢,皇上如果從未想過妥協,又何必問我等舉子的想法呢?明瑞将軍骁勇善戰,皇上又在猶豫什麽?”和珅并不退讓,直視着弘歷的眼睛。
“放肆……”弘歷喝止的話還未出口,就聽殿門外傳來了一聲高喊:“六百裏加急……”
Advertisement
弘歷不動聲色地拉開兩人的距離,和珅也返身下了臺階。吳書來将加急文書呈上:“皇上,雲南的軍報。”
弘歷打開文書,猛地怔住了。文書裏頭還夾着一張信紙,發皺的信紙正中寫着八個字:“小心謹慎、戒驕戒躁”。底下還有一行歪歪斜斜的小字:“奴才有負聖恩。”
弘歷認得,那是明瑞不成氣候的字。這封信是他囑托阿桂随廷寄一同給明瑞寄去的,可如今信回來了,人卻沒有回來。
弘歷連忙去看那文書。文書上的字工整多了,明顯是出自随軍文吏之手。文書上說:“明瑞親率一萬七千兵馬,孤軍深入準備直取阿瓦,不料緬軍采用堅壁清野的戰略。明瑞的人馬一路上難以補給,只好回撤。緬軍探聽到清軍後撤的消息,開始大舉反擊。最終清軍只有三千人殺出重圍,退至木邦修整。如今情形岌岌可危,一旦緬軍的追兵趕到,包圍木邦,明瑞等人再無生機。”
弘歷的臉色黑得如同一堆死灰,一把将文書摔在案上,厲聲喝道:“額爾登呢,他手上的一萬兵馬是死人麽?”
一屋舉子鴉雀無聲,年輕的帝王脫力地跌坐在禦座上。如果不是念及殿內還有人,他簡直想狠狠地敲自己的腦袋。戰争的進程和上一世幾乎如出一轍:明瑞被困在木邦,北路統帥額爾登畏敵不前,錯失救援的良機,以至明瑞的人馬全軍覆沒。
和珅和衆人一同跪着,聽到額爾登這個名字,轉瞬之間他便明白了弘歷勃然大怒的原因。在衆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縮成一個小點的時候,和珅忽然開口道:“皇上,學生自請前往雲南,一探前線的究竟。學生雖不懂行兵策略,卻能在後勤補給上盡一分綿力。”
弘歷猛地擡起頭,見和珅伏跪在離臺階最近的地方。就像前世無數次那樣,他一擡眼,就能看見和珅的身影。
“邊境情形艱險,你當真願意前往?”
“學生願意。”
弘歷又将目光從那群舉子臉上掃過:“除了和珅,可還有人願意去往雲貴邊境?”
一衆學子都眼觀鼻,鼻觀心,方才表現得十分積極的舉子,也都沒了動靜。
弘歷再次望向和珅:一副文人的身子,只怕騎馬行三百裏地就去了半條命,偏要搶着去做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你可知,若是此戰敗了,一應人等,朕都要追究責任。到那時,不要說進士及第,就是貢士的名頭也沒有了。”
“學生明白。”和珅淡然地應了,臉上沒有一絲猶疑之色。
“即使這樣,你還是要去雲南?”
“是。”一個字,就将弘歷還未出口的話全都堵了回去。
“朕,如你所願。”弘歷面色不愉,沉聲下令道:“着和珅為從四品雲貴宣撫使,行欽差之責,即日起前往雲南撫綏邊境,督查軍旅事宜。”
“學生鬥膽,想向皇上求一樣東西。”和珅給弘歷磕了個響頭。
“你想要什麽?”
“學生想要,便宜行事之權。”
弘歷睨了和珅一眼,半晌道:“準了。”說完就站起身,腳步極快地離去了。
吳書來恨鐵不成鋼地瞪了和珅一眼,急忙趕上皇帝的腳步。
傍晚時分,吳書來領着聖旨來到和珅的住所,見和珅小心翼翼地将聖旨收好,屋子裏還放着已經收拾好的行囊,低聲嘆了口氣:“和大人,咱家說句不中聽的話,這沒人願意當的差事,您上趕着湊什麽熱鬧?”
和珅手上一頓,溫聲笑道:“公公此言差矣,再苦再難的差事,也得有人去當不是?身為人臣,本就該為皇上分憂,哪有湊熱鬧之說。”
吳書來見他一副笑意吟吟的模樣,沒好氣地撇了撇嘴:“皇上還讓咱家給您帶了句話。”
和珅受寵若驚地瞧着吳書來,只聽吳書來清了清嗓子:“讓和珅……務必平安歸來。”
和珅愣住了,短短一瞬間,他腦中閃過無數種可能,唯獨沒有想到,弘歷給他的,是這句話。
次日清晨,和珅提上行囊,快馬加鞭地趕往雲南。他本是文官,雖說自小學過些功夫,可自從走了科舉的路子,拳腳也日漸生疏了。長時間在馬背上颠簸,讓他渾身如同散了架一般。但縱然是這樣,他仍然不敢耽誤一刻鐘。因為他知道:晚到一日,明瑞的處境就危險一分。一旦緬軍包圍了木邦,就算他有再大的本事,也無力回天了。
當和珅使盡渾身解數,終于趕到隴川時,赫然發現額爾登率領的北路軍竟還在隴川裹足不前。和珅翻身下馬時,因着一路風塵仆仆,衣着打扮有幾分落魄。北路軍提督譚三格面上笑着,心裏卻對這位初來乍到的欽差大人頗為不屑。
“末将恭迎欽差大人。”譚三格草草地行了禮,嘴上說着恭迎,神情卻十足地倨傲。
和珅瞥了他一眼,也不廢話,從行囊中掏出用錦盒盛着的聖旨,冷聲道:“按律,官員見聖旨如同面聖,需要跪迎,譚大人請吧。”
譚三格再看不起和珅,也不敢在聖旨面前拿架子,雙膝一軟便跪倒了,只是瞧着和珅的目光陰恻恻的,帶着股狠勁。
作者有話要說: 花式求評論求收藏~~你們喜歡是我寫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