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戴梓
胤禩想起打噶爾丹的時候,火器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尤其是一征不成之後,後頭兩次打噶爾丹,都用到了火器。
說到火器,胤禩就不得不想到本朝的火器名家戴梓戴文開。
然而這位已經被流放到遼東去了。
關于戴梓的事情,胤禩是後來才慢慢琢磨明白的。
戴梓能做出比傳教士獻上的火器先進許多的火器,這是他的才能,但這也是他招禍的原因。
大清以騎射起家,憑借弓馬奪的天下,可是火器能讓這一切都變成浮雲。
戴梓錯就錯在他實在是太有才了,若是他能愚魯一點,不展現出他那出衆到恐怖的天賦,或許皇帝會留下他。
什麽為人剛直、小人诋毀,都不是戴梓被皇帝厭棄、流放的主因,主因只有一個——皇帝忌憚他。
無論是滿人還是蒙古人,比起漢人來,都是少數族裔,縱然各地都有漢軍的綠營,但是皇帝能夠依賴的,只有這大清存在的基礎——八旗。
所以火器這種會危及八旗、危及滿蒙的東西不能存在,或者說,只能存在于滿人的手裏。
前朝朱明皇族研制的火器比之傳教士獻上的火器不知先進多少,可是現在依然放在庫裏積灰,就是這麽個道理。
皇帝恨不得火器永遠發展不起來才好!
可是胤禩現在想做的,卻是把戴梓從遼東弄回來,讓他精研更多的東西。
胤禩在康熙的皇子裏,算是與江南的文人相交最為密切的一個了,即使是三阿哥胤祉,對于江南文人的吸引力,恐怕還沒有胤禩強。
前世被康熙訓斥之後,胤禩幾乎是已經自暴自棄了,轉而支持十四不過是為了給八爺黨找一條退路罷了。
即使重生之後有了一次重來的機會,他也不知怎麽的,輕易地就放棄了奪位的念頭,但是給皇帝添堵的事情做起來,他倒是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而且心中還隐隐存着一股快慰的感覺。
這女真的前身大金國,怕也沒像大清這樣,怕底下的人造反怕得要死吧?
而且說穿了,自康熙這皇帝開始,皇子們便沒有一個是純粹的滿人。
佟佳氏說得好聽點是“本系滿洲”,細論起來,前朝的時候,太&祖皇帝沒發跡的時候,誰知道建州女真是哪個犄角旮旯的地界裏的?
女真統共就沒多少人,各個滿洲老姓哪裏就來的這麽多後人了?
除了太子妃石氏那種有明确記載的,其他的還不是穿鑿附會?尤其是漢軍旗的為了擡旗,少不得給自己編造個好的出身來。
這佟家細論起來,祖上便是漢人,不過是為了擡高自己的身價,附會自己是女真老姓的佟佳氏的一支罷了。
若真的追本溯源起來,沒有了皇帝的外家這一層光環,去掉皇帝加恩給他們的種種,佟家這附會來的滿人,還比不上被認為是妃嫔裏家世最低的衛氏呢!
胤禩的母親衛氏,未來的良妃,滿洲姓氏為覺禪,同太子妃的石氏一樣,都是本系滿洲後改漢姓的滿族人,雖然是包衣旗,但屬于正黃旗,家族世代任膳房總管及內管領之職。
所謂的內管領,管理的便是俗稱的辛者庫。
衛氏的父親,也就是胤禩的外公阿布鼐,任的就是內府管領一職。
辛者庫有因罪沒入的,也有正常分配進去的宮女,而他的母親并不是辛者庫的宮女,因為被分去幹粗活的宮女都是姿容一般的,姿容不錯的都被分到了貴人的身邊。
雖然他的母親沒有德妃那麽好運,在宮中連連晉升,但是從最初的身份分辨的話,還隐隐的比德妃高出一籌。
康熙三十年的時候,胤禩的舅舅噶達混除了子承父業任了內府管領之外,還兼任了內務府廣儲司員外郎一職。
前世的胤禩吃夠了家世身份帶來的苦,最後還不是熬出來了?
而且他的手下還有不少的漢人,江南那邊支持他的人也極多。
若是真的有能力,家世如何,民族如何又有什麽關系?
未來胤禛有了弘歷這個唯一滿妃所出的皇子,又因為弘時和胤禩相交過密,最後竟是狠心地将這個兒子過繼了胤禩,相當于直接廢了他。
胤禩想到這種種,心中的郁氣便無處宣洩。
單純的仰仗滿人,能成什麽事兒?還不是要靠漢人的幫助?
他們既然想尊滿抑漢,胤禩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身為滿人的胤禩幾乎是毫無壓力地就下了這個決定,而且下完這個決定之後,他的內心極為舒暢,隐隐有種報複的快意。
胤禩既已下定了主意,便去尋胤礽。
這一代的皇子都接受過或多或少的西學教育,對于很多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極好,而且他們對火統都是比較喜愛的。
只不過平日圍獵的時候,為着興趣,還是用弓箭的多。
胤礽自從把胤禩趕回阿哥所後,兄弟兩個的關系就不再像從前那樣親密了,相處起來總有些別扭,這日胤禩單獨來尋他,胤礽還有些驚喜。
只是胤禩一開口便是正事,胤礽便覺無味。
這邊胤礽一邊聽着胤禩說話,一邊慨嘆自己和八弟的關系到底不複從前親密。
不過等到胤禩提出想要把戴梓弄回京城以後,胤礽的表情就嚴肅了起來。
戴梓在火器方面的才能胤礽也是聽說過的,不過這是一個罪臣,被流放去的遼東,哪有那麽輕易回來?
這麽想着,胤礽就開口了:“小八,你莫不是昏了頭了?這戴梓是被汗阿瑪親自下旨流放的,哪裏是你想召回來就能召回來的?”
看着胤礽關切的神情,胤禩也不扯謊:“太子哥哥,戴文開雖是有罪,但才幹出衆,實在是難得。而且烏蘭布通之役,朝廷出動了火器,打了噶爾丹一個措手不及,噶爾丹之後難道不會找補回來?俄羅斯那邊,依我上次的見聞,火器卻是不少的。”
胤礽沉吟了一會兒:“你說的倒有道理。只是汗阿瑪那裏,我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同意。”
作為皇太子,胤礽比起他的兄弟們有一個很明顯的長處,那就是他的汗阿瑪常會有意識地在理政的時候教導他帝王心術。
帝王心術學的多了,再加上他是皇帝最親近的兒子,因此胤礽對戴梓的流放還是知道其中的深層原因的。
和胤禩一同經歷過被綁架的事情,胤礽更是明白,皇帝對火器發展的抑制是為了什麽。
“好了八弟,你說的事我會找時間去和汗阿瑪說的,你就不要擔心了。”胤礽說完,就擺出了一副不欲再言的樣子。
胤禩心下了然,除非清軍在攻打噶爾丹的時候遇上挫折,否則的話,想把戴梓弄回來,還有的磨。
好在這位屬于比較長壽的那一類,胤禩還有的是時間。
等到大軍開拔,一群皇子随着皇帝出征的時候,胤禩終于知道胤礽和皇帝談話的成果是什麽了。
大清帶上了戴梓發明的各類火器,還把京城裏一個前明的火器庫裏的東西都給搬了出來,看起來比之戴梓發明的火器還要先進幾分。
胤禩也只能冷笑幾聲,乖乖地跟在皇帝身邊。
胤禩的年紀小,皇帝将他帶在身邊,也沒讓他去幹一些危險的事。
事實上,皇帝的幾個兒子都是處在嚴密的保護之下的。
雖然皇帝不缺兒子,但是他也不會喪心病狂到讓自己的兒子去冒這個險。
胤禔、胤祉、胤禛、胤祺與胤佑都分別統率一個八旗大營,比如胤佑就奉命統率的鑲黃旗大營,從安全性上來說,皇阿哥們都是沒有危險的。
胤禩的年紀最小,所以他雖然随駕出征,但是只是名義上的正黃旗統帥,實際上一直跟在皇帝的身邊。
兩黃旗在上三旗裏都是皇帝直屬的,所以胤禩和胤佑兩個可以說是皇帝明目張膽地偏心,讓他們掙功勞的。
不過身為皇子,他們也是要好好表現的。
出征的隊伍很龐大,而且皇帝并不可能親自參戰,所以中間他們一日經過的路程都不長。
每日啓程、駐紮的過程很無聊,為了打發時間,以及考察貴胄們的騎射能力,皇帝偶爾會下令進行圍獵。
胤禩的年紀讓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一日比賽的時候,他射到的獵物能與最年長的兩個阿哥胤禔與胤祉媲美。
皇帝寫信給太子的時候,特意提到了這件事,太子很不高興。
不是因為皇帝提到了他的那些兄弟們,而是因為胤禩居然沒有給他寫信!
胤礽覺得胤禩變了。
這個弟弟以前不是這樣的!胤禩以前很乖的!他以前很親近他的!
于是在給皇帝回信的同時,胤礽另外寫了一封信,嚴正地譴責了胤禩的這種行為。
胤禩覺得自己很無辜。
明明是太子先開始疏遠他的,他才保持了适當的距離,現在又嫌他不夠親近他!
上次怎麽就沒說了!
他提前走的時候,胤礽也沒像以往那樣留他啊!
好吧,既然之前只是胤礽鬧別扭,那他就繼續當個貼心的好弟弟好了。
胤禩參考了一下前世胤禟和他的相處模式,在行軍的時候沒少給胤礽去信,害得皇帝都用吃醋的語氣特意問詢了這件事。
作者有話要說: 查了一下良妃的資料才發現……嗯,誰最先傳的良妃的身份全皇宮最低的?站出來我一定不打死你!
然而這個說法是雍正朝有的,也就是說傳出來的是……寶寶是個安靜如雞的好寶寶【嚴肅】【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