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D21
打到一頭小鹿, 找到了一窩蜜蜂,撿了十幾個蛋,一大包松子, 許多松脂, 還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互攻, 這趟出門可算是滿載而歸。
她回到營地後, 立刻開始第二階段的基建。
先把屋子建起來。
她用竹子做了四片浮板, 一一投入泥塘後再用繩子連接起來。無論繩子還是竹子上打孔的地方全用融化的樹脂密封處理過,竹子間的縫隙也填上了河沙、幹苔藓和樹脂的混合物,雖然不能保證完全不滲水,但踩在上面絕不會有泥漿從縫隙中冒上來。
這個大浮臺做好後,剩下的工作就不需着急了。
她先把小炭棚子搬到浮臺上,重新組裝好,當晚就有舒适又安全的庇護所了!
在新住所住的第一個晚上她興奮得都要睡不着了。
躺在床上, 她細數接下來的工作,鹿肉已經薰好, 得好好儲存起來,可以放在一個大竹筒裏, 密封好挂在樹上。或者在浮臺上建一個專門的儲藏室?嘿,我真笨,幹嘛不再搞個小點的浮臺上面蓋個簡單的小屋子,浮臺上立一根柱子, 拴上繩子,需要的時候一拉繩子,儲物間就從泥沼上劃過來……哈哈哈!我真是天才。
脂肪也有了, 漏鬥也有了,草木灰溶液就不難做, 那就可以做肥皂了吧?還是要先蓋個像樣的房子?木炭棚容易搬運但是不耐住啊,黑黢黢的不美觀,一碰還容易斷裂。還是先做點陶器?我從指揮官那兒偷來的陶泥捏的兩個小鍋還沒幹,唉,要放在炭火邊烘幹麽?會不會一邊幹的太快一邊還是濕的裂掉啊?住在沼澤裏就是這點不好,太潮濕了……
接下來的幾天,她快樂地忙碌着。
她在附近的沼澤林中找到了一塊平坦的地,決定把它當成燒陶器的地方,在這裏可以蓋窯爐,她還找到一個小水池,大約十平方大,水太淺養不了魚,不過把水放出去再優化土壤,就能拿來種菜了。
選好了建房子的地址後,她往返多次背回來很多木炭和大大小小的石頭塊和幾大堆小石頭子,還有好多河沙。
建好了隐藏在沼澤深處的家,家附近的道路也得修一修,總不能晴天稀泥地,雨天稀泥糊吧?那家就算建的再美也沒用!出門走一圈,回家的時候全身都是泥巴。
她在家附近開辟出來幾條小路,和她常去的捕魚的池塘還有取水的小溪連接成一個閉環。閉環中又有小路通往在建中的窯廠,以及剛放了水還沒優化土壤的菜地。
小路先用枯枝鋪在泥地上,再把大石頭塊放在路邊和枯枝之間,用樹樁夯實,最後用小石子、木炭碎和河沙的混合物鋪平地面,走上幾次之後,路面就平整了。
修路的過程中,她還遇到了不少從前在沼澤中沒注意到的動物。一種棕綠色花紋、足有手臂那麽長的蜥蜴,很膽小,被驚動後就會趴在樹枝上,伸直一只後退和對側的前爪,假裝自己是樹木的一部分,它的頭上長着一條和鬃蜥有些像的棘刺,從頭頂一直延伸的尾巴尖,刺上還會長一些絨毛似的分叉,看起來就像沼澤林中常見的絨毛樹蘿。它們是素食動物,只吃藤蘿上的花朵和一些小果子。
還有一種全身烏黑,只有兩只眼睛周圍是白色圓圈的一種鳥,和鴿子差不多大小。它們不怎麽喜歡飛翔,受到驚吓後會飛到樹上,也不會飛很遠,窩也隐藏在草叢中,它們的腳爪和身體不成比例,比鴿子的腳大多了,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它們腳上雖然沒有鴨子之類禽鳥的蹼,但是能輕松地在泥潭和水生植物的葉子上走來走去。
它們喜歡的食物是泥地裏的各種小蟲子。
她給這種鳥起名叫白眼雞。因為它們的蛋挺好吃的。比松雞的蛋差不了多少。美中不足的是蛋有點小,比鹌鹑蛋還要小一點。
修好路之後,她用同樣的方法在宅基地的泥塘邊上整理出了一塊平地,然後用竹子搭了個棚子和桌子,就像指揮官的室外廚房那樣,不過,她沒有像他那樣做料理臺,而是用細的竹子做筋骨,石頭塊做肌肉,泥巴當填充粘合劑,蓋了個土竈臺子,竈臺用木樁敲平,鋪上一層片狀的石頭,還留了個煙囪口,等土竈臺子幹了,插上一根粗竹子當煙囪。
有了經驗,她在預留的空地蓋窯廠只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就整平的地面,蓋起了一個一米高的窯爐。這個窯爐的形狀像個表面疙裏疙瘩的大饅頭,疙瘩是是從泥巴裏露出來的石頭邊角,窯爐的骨架是六根彎曲的竹子,她用編藤筐的方法紮在一起,倒扣在地上,再用混好小石子和河沙的泥漿填充在框架裏。爐頂留着一個圓孔,可以用一塊橢圓的大鵝卵石塞住。
正式燒制那兩個來之不易的陶胚前,她先空窯燒了一天一夜,大饅頭上有幾道小裂痕,但裏面看還是很完整的。她用泥漿又修補一下表面,小火燒了一晚上,第二天将爐內的柴火殘渣都清理掉,放進去曬幹的柴草和木炭,整理平整,再小心翼翼把兩個陶胚放在上面。因為實在不知道燒制的時候是該空口朝上還是朝下,就一個口朝上一個底朝上地放了。
然後,她鄭重其事起火,用吹管把火吹旺,等木炭燒得通紅時用石頭塊把爐門封上。燒了幾小時後,再用鵝卵石把爐頂的洞塞上。
她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爐才是正确的。只隐約記得當初參觀時,楊度的朋友說過不能太早打開爐子,不然爐內溫度驟然降低,陶器就會碎裂。
不過她也不能幹等着。這次只是試驗,能成功當然很好,失敗的話,還得繼續燒制。制作陶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裏程碑啊。
天曉得指揮官是從哪兒找到的陶泥,但是沼澤地這麽多泥巴,難道不能用麽?
她放水抽幹那個準備種菜的小水池後,挖了兩筐淤泥背到窯廠,準備淘泥。
沼澤地裏的泥巴含有大量腐殖質,其實不适合做陶器,但在找到更好的陶泥之前,只能先将就了。
淘泥用的就是之前用來沉澱分解草木灰溶液的容器。這容器上半部是個竹桶,底部有很多小孔,放在一個四根竹子做的支架上,支架下面原本是藤編的漏鬥,裏面放了一層傘布,現在換成一個藤編的筐子,裏面鋪了一層劈成細絲的蒲草杆。
說是蒲草,其實只是長得有六七分像的一種草,它們的生長在水池邊和淺水裏,葉子細長柔軟,莖有手指粗,能長到一米多高,有些細的莖上頂着一截淺黃色的小圓球似的東西,比核桃小一點,表面是天鵝絨的質感,捏起來還有彈性,上面布滿花粉,掐掉一塊,它就會舒展膨脹成一坨絮,然後輕飄飄飛走。那其實是這種草的花和種子。
就是這一點和蒲草很像。蒲草的花是一根香腸似的東西,也是這種一扯就變成絮的。
她看到這東西第一反應就是“用這個蘸上油脂點燃就能熏蜜蜂采蜂蜜了”,當即采了很多,沒想到它的莖掰斷後散發甜味,她忍不住放進口裏嚼了嚼,真的有一點甜味。于是又采了許多回去。
她只是拿這種草杆當口香糖吃着玩,沒想到嚼到沒有甜味後,異星蒲草的草杆剩下雪白柔韌的纖維,分成極細的絲線後依舊柔韌,她立即意識到這是種極佳的天然纖維,以後會有大用處。
在合成纖維沒出現前,人類一直利用天然植物纖維制造衣服、鞋子、織物。棉,麻,葛,還有另外一些植物的樹皮,全都能為人類使用。異星球上的天然植物當然也可以用來做衣物鞋子。
不過,紡織這個詞距離海盜們的生活很遙遠,她完全沒有頭緒棉花是如何織成布的,至于麻、葛、蠶絲之類更是只聽說過。比如,二當家罵人的時候會說她家鄉的一種刻薄俚語,說某人的嘴巴是漚麻的糞坑。她小時候好奇問過二當家什麽是漚麻,簡而言之,就是将植物浸泡在水中,或是化學溶液中,使肉質快速腐爛剝落,但是纖維結構卻不會有太大改變,之後把麻提出來,在流水中沖淨,硬撅撅的麻杆就會變得像絲綢一樣柔軟。還有,古代的紙張也是這麽做的!
楊度就很不喜歡二當家給她講這些亂七八糟的“知識”。他覺得沒用,還教壞小孩子,只要學了些惡心的罵人話就很快全船人無一幸免。
唉,楊度這笨蛋怎麽能想到我有一天真能用到,還後悔沒好好研究一番呢。
由于不清楚棉麻的織造流程,也不清楚異星植物是否可以如法炮制,所以她采用了分別試驗的方法,一部分蒲草杆用木槌敲扁挂起來曬幹,一部分敲扁了扔在水池裏浸泡,還有一些晚上沒事的時候撕成小條,再用梳子分成細絲,居然也相當柔軟,她就幾束放在一起,中間系緊了,像個大穗子,捏着中間那個結一旋轉,穗子散開,平平地在藤筐底部鋪成一片,這麽鋪上兩個穗子,再蓋上一個竹編的粗孔篩網,就能過濾液體了。
總不能什麽都從傘布上裁。要是一直沒找到做衣服的材料,外衣還可以用獸皮,內衣呢?這塊傘布可太珍貴了。
陶泥的方法和提取草木灰溶液相差無幾,把泥漿倒進竹桶裏後用木棒瘋狂攪拌,帶有腐殖質的泥水就會從底部流出來,泥裏的爛葉子很容易就能用竹篩子撈起來。
然後,将濾網換成用竹篾編的曬網後,再加水攪拌,這一次,留在曬網上的那些泥土質地細膩,水分蒸發後就能當陶泥了。淘澄了幾次之後,竹桶裏就只剩下各種雜質,石子。
淘澄了幾次之後,她覺得這泥就算淘好了。只是和從指揮官那兒偷來的顏色相差甚遠。人家的泥是灰白色的,她的,是黑棕色。但細膩的程度還差得不大。
等爐窯變涼的時候,她用這一小坨泥捏了兩個小罐子,兩個碗。
這次有了經驗,她在爐窯附近也搭了個竹棚,還有一個竹架子。燒窯的時候,竹架子放在爐窯附近,陶胚擱在竹架子上借助爐窯的餘熱烘幹,每隔幾小時翻動一下,盡量讓它們幹得均勻,要是沒有燒窯,陶胚就放在竹棚下慢慢陰幹。總之不能讓太陽直曬,更不能被雨淋了。
一天之後,爐窯外壁可以用手觸摸而不會感到太燙了,她把爐窯打開了,一看,兩個鍋看起來都完整!
成功了!
哎呀,我真是天才!無師自通,第一次燒制陶器,從建窯開始全是自己琢磨着搞的!還成功了!
她喜滋滋地用兩根樹枝把小鍋一個一個夾出來,拂掉上面的灰燼,摸着還是溫溫的,可是毫無疑問,已經過去的幾十個小時裏,它們已經發生了質變,由柔軟的泥土變成了堅固的陶器!
她曲起中指,在小鍋的肚子上輕輕彈了一下,“咔嚓”。
小鍋從肚子凸出的地方橫着出現了一道裂紋,然後,又是“咔嚓”一聲輕響,裂紋到鍋口那一截從鍋身上分離,歪斜,轱辘到了地上。
啊——
啊。
唉,她就知道,烘幹的時候太心急了,幹燥不均勻!
片刻前的喜悅變成了沮喪,她呼口氣,對自己說,沒事,還有一個呢!
另外一個鍋很好。別說用手指彈了,用竹管敲還會發出幽美的聲音。
所以,還是成功的。嘻嘻我還是天才。
她認真總結了經驗,一一記錄下來。準備燒下一批陶器時用上。
有了陶器,就有了可以持續加熱的容器,人類文明的下一個裏程碑就是制造肥皂!
她把動物脂肪倒進裂掉一半的小陶鍋裏加熱,當脂肪成為液态時加入草木灰溶液,不斷攪拌,咕嘟咕嘟這麽煮上幾小時,時不時攪一攪,脂肪的氣味和性狀漸漸發生變化。這個呢,就是肥皂液。之後,往粘稠的溶液裏加上鹽攪拌,皂液就會漸漸凝固,倒進模具凝固成形後就是肥皂了!
鑒于她沒有很多鹽,她把大部分肥皂液倒進幾個竹筒裏保存,只剩下一點加鹽做成肥皂。
她用來做肥皂的模具是切成兩三厘米高一截的小竹筒,直徑七八厘米,用光能槍切成左右兩瓣,重新合攏,用一條草繩紮緊,裏面塗上一層油脂。加了鹽的肥皂液倒入模具一天後就完全凝固了,這時拆開草繩,竹筒掰開,就能把凝固的肥皂拿出來了。
不過,肥皂取出來後她才發現,她做的肥皂可能鹽放少了,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用力一捏就變形。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使用,還更好玩了!像橡皮泥一樣!
哈哈,我終于可以洗澡洗頭了!
她還在肥皂液裏加了曬幹的薄荷葉磨成的粉,成品的顏色帶一點淡綠色,像薄荷冰淇淋,聞起來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她有點擔心薄荷粉會影響肥皂的制作,在最後才加了一些,只做了一塊肥皂,沒想到這麽成功,那下次再做些別的氣味的!
她捧着薄荷肥皂喜滋滋的,這真是這個星球文明史上要被載入史冊的一天啊!我早就選好洗澡的地方了!是一個特別特別漂亮的小水池,開着許多水蓮花,雖然是活水但是水不深,所以等到午後兩點左右水就是溫熱的了。我還得把小黑豆豆也抱去洗個澡。現在它是寵物了,可不能有虱子跳蚤之類的寄生蟲。
去洗澡的路上,她還背了一簍窯爐裏清理出的木炭灰和陶泥淘出來的石子,一邊走一邊灑在路上,長久之後,路會越來越幹淨的。
這天的天氣特別好。
天特別藍,陽光特別溫柔,樹林裏一絲風都沒,水池裏的花特別香。
她洗澡的時候想,下一次,等我去海邊取了海鹽,我要多做一些肥皂,把這種香香的花擰出汁放在裏面,再曬幹一些花瓣也放在裏面。那我的肥皂就又香又美了!哈哈。
唯一美中不足,是沒有護發素。不過這也不是什麽難事,提煉植物油,然後浸泡一些香料進去,不就成了?
至于香料嘛……這些花雖然挺香的,但是塗在頭發上未免太香了,不知道冷杉或是雪松的針葉曬幹磨粉能不能當香料?或是青草?指揮官洗澡的時候用的青草團子是什麽?那個氣味很好聞。
她想到這裏,不由低頭看了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作者有話要說:來了!來了!
陶器和肥皂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