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3)
疑道:“怎麽回事?”
“富池口之戰,受了很重的傷,現下只聽說全力救治着,很可能……”雲素說不下去了,聲音哽咽。
喬陌做了一個決定,“帶上止戈,跟我走。”
偷偷回去,總是有些吓人的。
喬陌循着記憶到了甘寧的府邸,讓止戈跟緊自己。
一切都太過順利,太過暢通無阻。喬陌不想懷疑,就算是被抓她也認了,摸了摸藏着的匕首,安心許多。
她取下蒙面的物事,輕輕叫道:“甘寧。”
睡夢中的甘寧猛然驚醒,詫異中更多的是驚喜:“喬陌!”
比起年少的悸動,甘寧更多地是老友見面的感動。喬陌揮手讓止戈上前診脈,自己退到一邊。
甘寧的表情忽然變得很痛苦,“喬陌,千帆死了。”
甘寧用追憶往事的口吻說:“千帆替我擋了一箭,當場斃命。”
“喬陌,我不瞞你,其實一開始,我并不想娶她,我想娶的人,是你。”
喬陌微微吃驚地看着甘寧。
甘寧繼續說道:“可主公不願意,你也不願意。所以将千帆賜給我,我以為這是老天爺在玩弄我,可後來我明白了。”
“千帆才是屬于我的那只船,老天它推了我一把。”
“她奮不顧身為我擋箭的樣子,就像你為了主公,出生入死,那樣奮力。”
“還好,我與她,沒有辜負彼此。”甘寧的聲音漸漸低落,“是我沒有辜負她,還好我沒有辜負她……”
止戈看着喬陌,搖了搖頭。喬陌蹲在甘寧榻前:“那你們,一定要在地府相見,一定要開開心心地在一起,不辜負彼此的情意。”
雲素在外面催促道:“喬陌,走了。”
喬陌點點頭,“來了。”
來得很順利,走得也很順利,并無人阻攔。
孫權的身影,從甘寧榻後的牆上的小洞逐漸顯現完整。沁依行禮道:“主公,他們已經走了。”
“好。”
孫權依附曹魏的第七年時,稱了帝。
“曹操北伐,拔柳城。
乘勝席卷,遂南征。
劉氏不睦,八郡震驚。
衆既降,操屠荊。
舟車十萬,揚風聲。
議者狐疑,慮無成。
賴我大皇,發聖明。
虎臣雄烈,周與程。
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這是韋昭所寫的《伐烏林》,為孫權的即位禮,增色不少。
孫權想到那年赤壁,是他第一次聲名顯赫,但是終究不及周瑜顯赫。
有時候他在想,其實赤壁的勝利對他來說只是欣慰而已,欣慰自己不用淪為階下囚,欣慰自己也有了功績,可與兄長比肩。
成為皇帝的那個晚上,他突然很想念喬陌。
他想見見她,告訴她這件喜事。
這麽想着,已經許久沒有聽見關于喬陌,關于皖城的消息了。
他叫來沁依詢問,後者猶豫再三才模棱兩可地回道:“今日是皇上大喜之日,還是不要過問陳年往事吧。”
孫權執拗地讓她講,沁依只好據實相告:“喬陌已經亡故多日了,是病死的,走得很安詳。”
孫權只覺得五雷轟頂,讓他措手不及。
他在地上癱坐一陣,才想起什麽似的奔向內室。
裏面有着探子經年送來的畫像,他一個個地看着,一遍又一遍。
怎麽就死了呢?
怎麽就這麽突然地離開他?
在他的即位禮上,這麽風光,這麽顯赫的時候。
從此,便是孤家寡人,便是無人問津。
這麽多年,他不大興土木修建宮室,就是存着一絲僥幸,想着喬陌會回來。
他不願她回來的時候找不見路。
也吃着曾經一起用膳時的菜式,每每都令廚子多做一份。只想着她回來可以笑着說“怎麽還在吃這些?”
她能在甘寧垂危時去看他,卻不能來看看孤寂的自己麽?
孫權抱着這些畫像和對話,老淚縱橫。
聽說喬陌是安詳地離開的,那麽,走得很解脫很快樂吧?那麽,是不是也就不怨恨他了?
這些年他逐漸明白過來,他的解釋對于喬陌來說就是借口。就像母親為自己求娶謝淑慎,張昭為自己納徐瑤一樣。
打着為了自己好,為了江東好的名頭,招搖撞騙。
所以比起囚禁她,他更希望喬陌活得自在。至少這樣,喬陌不會對他恨之入骨,只是會覺得,那個碧綠色眼眸的少年,眼睛裏再也沒有星辰而已。
那雙眼睛,不好看了而已。
“阿陌,阿陌……”
而今才道當時錯
後記而今才道當時錯
喜歡孫權,至今已經是第七年了。
在魏蜀吳這個三國中,他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個。
他的一生,前半生英明神武,後半生老眼昏花。
因為二宮之争殺了陸遜,為自己招致後世罵名。
喜歡他的人自然會找借口安慰自己接受,皇帝嘛,都是這樣,何況他已經年老,思想守舊,脾氣大。
對我來說,我承認他的所有,也接受他的所有。
他以高中生剛畢業的年齡繼承家業,與現在不同的是,他活在血腥和殺伐之中的。
打仗,殺人,玩弄心術。
他與魯肅見面時,魯肅勸他稱王稱帝,他的心裏便劃過一絲火花,而這火花,也最終點亮了。
突然覺得他和我們現在好多人有相似之處。
因為平庸,所以不敢言說夢想,只是顧左右而言他。
而最終孫權實現了他的夢想。
真好。
我想,在孫權和喬陌的成長中,有一根數軸。他們在原點相遇,然後以為自己在陪伴着彼此成長。只不過一個是負方向,一個是正方向。
負方向是孫權,如果他的成長值加了絕對值的話,還是可以和喬陌走到最後吧?
主公這種位置,很可怕。要用別人,又要制衡防備別人。但不得不說孫權在年輕的時候很會用人。
周瑜的赤壁之戰,陸遜的夷陵之戰,都是孫權鼎力支持的。尤其是陸遜,在輸的過于慘的時候,孫權毅然決然地用他,将大臣們的奏表都當陸遜面燒了。
只是遲暮的他,再沒有了那樣的信任。
成為皇帝的那一刻,坐在龍椅上,受萬人朝賀,我想那是他最孤獨的時刻吧。
皇帝活在萬人之上,他們逐漸屏蔽自己,漸漸失去了靈魂。
古往今來這麽多皇帝,無人生還。
2019年我去了中山陵,看了孫權。他連像樣的陵園都沒有,安置在中山陵裏面。
只有一尊雕像,孤獨矗立。
想起那首《孫權·帝業》的歌,第一次聽到“顧盼叱咤鬓染霜,追憶年少意氣輕狂”時,難受得哭出來。
他也曾是射虎少年,蘇轼筆下“親射虎,看孫郎”的翩翩少年。可是黃昏遲暮的時候,他也是茕茕孑立。
活了七十歲的他,可能也會後悔。
為什麽周圍的人都先他而去?只留着他一個人想着以前的所有人?
回到小說。
他和喬陌,可能都是“錯的”。
不該動情,不該依賴,不該互相舔舐傷口。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