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66.皇帝不好做
冬天天黑得早,未見太陽餘晖,一抹黑色便籠了下來。鬧了一天,終于得以消停,黎烨不禁瞥了一眼韓淩背上的黎畫,想也不想便脫下披肩,為黎畫蓋上,他忽然有些感慨,真是女兒大了就會變得越發陌生,喜歡跟外人親近,也不願和自己的父親有過多交流。黎烨惆悵地對韓淩道:“你搶走了我的畫兒,你要賠我。”
韓淩莫名其妙,“陛下,我何時搶過你的女兒了?畫兒乃我大黎公主,若膽敢搶她,那可是觸犯王法之事啊。”
黎烨白了韓淩一大眼,“你的腦子就不會轉彎嗎?本王的意思是,畫兒現在只喜歡和你親近,而對我這父親卻視若無睹,你搶走了畫兒的愛,不等于搶走了畫兒嗎?”
韓淩倒也不否認,坦蕩蕩地答道:“确實,畫兒似乎是真的讨厭你了。”
黎烨一頭黑線地看着韓淩,說實話,他實在讨厭這樣誠實的人,因為無時無刻身心都被摧殘着。
回到宮中,一切如常,黎烨在床榻上閉目養神,腦中忽然浮現出城中頹然之景,他猛地睜開眼,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惶恐不安。想了想,他坐起身,喚來劉寶齊,命他迅速召集大臣去龍翊殿,自己有要事相商。
時值深冬夜晚,黎烨突然召見,衆臣很是驚訝,他們被迫爬出被子,忙不疊地穿上官服,冒着寒風,踩着碎雪,大步朝宮裏趕去。
黎烨坐在龍椅上等了近一個時辰,大臣們才稀稀拉拉進來,有些大臣更是以風雪堵路為由,告了個假。黎烨掃了一眼,決定不再等待,且現在天冷,不如早些商量完事情早些散了,也好回家繼續睡個回籠覺。黎烨也不拐彎抹角,他直言道:“本王聽說戰後我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多地百姓反應收成大減,生活困苦,再過幾天就是除夕,他們卻沒錢備過年之物,且估計在過年時,也不能吃一頓飽飯。今日本王召你們前來,是想商量一個解決辦法,雖不是立馬恢複經濟,但至少要給百姓過個好年。”
秦尚書捋了捋胡須,道:“陛下,戰後經濟頹敗乃戰争帶來的必然後果,也是百姓必須承擔的災難,當年先王與庸國大戰之時,我國經濟也是一片狼藉,成千上萬的百姓餓死荒原,但先王知道,這是必然的犧牲,所以他沒有分散精力去管饑荒百姓,而是加強進攻力度,以最快速度攻下了庸國的葛縣,并将其占領,庸國戰敗投降,向我國上繳銀兩,先王收下銀兩,又得了葛縣,這才把錢財投入到戰後經濟恢複之中,所以我國經濟很快得以複蘇。臣以為,現在正是我國與庸國戰事膠着之時,我們需集中一切優勢兵力和財力物力,給庸國最後一擊,從而從中謀取暴力,用以我國戰後的建設。”
黎烨不可置信地看着秦尚書,質問道:“那就不管百姓的性命了?沒有百姓,如何稱為國?你們現在錦衣玉食,過年回家頤養天年,有沒有想過有人正躲在牆角忍饑挨餓!?”
秦尚書道:“陛下請息怒,臣只是發表了個人觀點,陛下不同意便是,別傷了身體。”
黎烨白了秦尚書一大眼,轉而道:“龍丞相,你說。”
龍臻年事已高,深夜被喊來議事,又受寒風侵蝕,身體實在吃不消,但考慮國家命途,他也義不容辭地趕來了。可當他聽完黎烨所議之事,不禁有點惱怒,才多大一點兒事竟要如此興師動衆,說到底,黎烨還是太年輕,雖掌握足夠的理論,但行事實在幼稚。龍臻咳了幾聲,說道:“老臣以為,秦尚書所言極是。要想國家發展,就必須有犧牲。老臣明白陛下是想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然陛下可曾想過,天下百姓數千萬,因此次大戰受影響的百姓至少千萬,陛下若一一救濟,恐怕國庫空了,這個夢也無法完成。再者,開放糧倉治标不治本,解的了百姓一時燃眉之急,但卻會把國家推向深淵,國家無充足的糧食儲備,如何迎接之後的戰役?所以,臣以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百姓若成天依靠朝廷,必成不了大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在關鍵時刻,具有獨到的判斷力與執行力,人的本能趨于避害,所以當至絕境,還能生存下來的人,都是精英。況且現在面臨的不過是小的災難,戰後經濟受損乃家常便飯,且恢複又是長期而為之之事,不可急于一時。同時,老臣還以為,朝廷是給了他們生存之法,只是他們選擇了貪圖安逸,這樣的人,為何要冒險去救他?老臣一直向天下廣招兵士,并承諾凡是參兵者,其全家可不上繳賦稅,且朝廷會定期為家中婦孺發放生活補貼。若不參兵者,則需繳納賦稅,國家富強,人人有責,不出力便出財,理所當然,若讓國家養全天下的人,這成何體統?”
黎烨一臉陰沉地看着龍臻,低聲問道:“就說一句話,到底救不救百姓?”
龍臻面無表情,他頓了頓,答道:“不救。”
黎烨猛地一拍桌,大吼道:“當年懷州洪災,本王本想不管,你們又為何天天上書本王,要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現在百姓有難,受災嚴重,你們反而不聞不問,這到底是何心理?懷州的人是人,天下的人不是人?!”
Advertisement
龍臻不為所動,他答道:“陛下,懷州之災乃天災,且受災範圍不大,當時朝廷國庫充盈,我們有能力實施救助,且災害延續性短,挺過一時,之後便可靠自身進行恢複。而今次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于之前,今次屬人禍,波及範圍廣,國家剛經歷了一場浩劫,正是危難之時,若現在再去管百姓過年能不能穿暖吃飽,不覺得可笑嗎?陛下,請恕臣直言,現在我們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我們能否過個安穩年都是未知數。現在庸國雖退兵,但邶國一直蠢蠢欲動,我國戰後元氣大傷,若邶國攻來,完全可坐享漁翁之利。”
黎烨不耐煩地搖搖手,似是不想再聽龍臻廢話,反正他就是這樣一個絕情的人,幾年來都這樣。黎烨掃了一眼,目光落在韓淩身上,他說:“韓将軍,你分析一下。”
韓淩驀地一愣,他從沒料到黎烨竟會點名聽自己發言,他想了想,答道:“啓禀陛下,臣也見過今年都城一片荒蔽之景,但相比先王在世,庸黎之戰時,情況已經好了很多,至少他們尚有廟宇遮擋風雨,當年很多百姓在深冬露宿街頭,不少人凍死餓死,但即便如此,先王也未有半分手軟,這才成就了霸業。現在的情況與當年有幾分相似,所以,臣以為可以效仿當年先王的做法,畢竟國家和百姓都可能走投無路,我們自然得優選選擇國家的命運。”
黎烨微微蹙眉,他眼中流過一絲莫名的失望與心寒,他沒想到韓淩竟也是如此絕情之人,他也永遠不會明白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覺悟。不過,既然他的想法被全盤否定,他還有什麽好說的呢?他現在算是明白,為何戰後龍臻從未上報奏折,明明百姓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了,原來,這事根本無關緊要,反正百姓無論怎樣申訴,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個,朝廷拒絕開倉放糧進行救助,也因此,黎烨沒有知曉此事的必要。但他身為君王,真就能對正在受難的百姓不管不顧?特別是在親眼見到他們的處境後,更是不知道該怎樣撒手不管?黎烨眼眸一沉,他道:“若本王執意要開倉放糧,你們能耐本王何?”
龍臻搖搖頭,嘆了口氣,道:“陛下你莫要忘了,當初你執意放走安柔造成了怎樣的後果?一人的智慧遠不及衆人,陛下,即便你再聰明,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有善于納谏,才可成為明君。”
黎烨一時啞口無言,他又梗着脖子道:“誰能無錯?本王才犯了這麽一次錯,你們就抓着不放了?”
韓淩上前一步,認真說道:“陛下,政事不同于過家家酒,可以根據喜好,胡作非為,你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乎朝綱穩定,所以你需要有全局觀。陛下,請容臣這般為你分析,若想救災民,那我們就要開放國庫,而之前你因考慮百姓能否安居樂業,故繳納的賦稅極低,這就造成我國國庫雖然不緊缺,但也達不到多多有餘的地步,經此一戰,國庫物資大量減少,又不能及時得到補充,若現在我們在開倉放糧,那又必将損失大量資源,且關鍵是,支出與回報并不成正比,我們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我們能獲得什麽回報?什麽也沒有,且這容易養成百姓的惰性,以後生活不順就找朝廷,朝廷若是不順其意,就進行辱罵,從此,他們只會成為蛀蟲。另一方面,方才龍丞相也講過,我國與庸國之戰尚未結束,還要對他們進行最後一擊,所以我們必須保證物資的補給,才能保證前線兵士的性命,再者,我們的敵人并非只有庸國一方,難免邶國會暗中偷襲,故防患于未然,臣以為,不當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黎烨怒道:“難道就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韓淩答道:“陛下,龍丞相方才也說了,朝廷已為他們備了後路,是他們選擇茍且偷生,我們便也無能為力了。”
黎烨道:“強行拉他們參軍就是你所說的後路?!為什麽你們總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他們不這麽選擇就只有死路一條,是不是?”
韓淩不為所動,坦然道:“陛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你這般任性。”
黎烨驀地愣住,冷笑兩聲,又坐回到龍椅上,原來韓淩竟是這樣看待自己,任性?呵呵。自從對韓淩有了好感以後,他真覺得每天都在自虐,自己本是無情之人,從來都兩袖清風,現在到了韓淩面前,實在像個傻子,原以為韓淩喜歡自己,所以就會站在自己這邊,他多麽希望有個人能站在他身後,無所顧忌全心全意支持他,他多麽希望這人是韓淩,然韓淩卻站去了他的對立面,态度堅決,絲毫不動搖。黎烨覺得心好累,于是他幹脆站起身,說道:“既然如此,就依衆卿家的意見吧。”說罷,他便起身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