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38.改變
龍臻悉心教導太子的同時,自然也不會忘了國事,如今黎國災多,不同地方連年遭受旱災水災蟲災等自然災害,各地收成大減,百姓苦不堪言。前年龍臻向黎烨提議選官,新派地方官員到各縣主持大局,但因黎烨貪玩,不務正業,此事一直到現在都沒得到落實,考試選出的候選人早在等候黎烨的選拔,只是黎烨對此根本不以為然。眼見災情越發嚴重,部分百姓忍無可忍,開始發動暴/亂,龍臻連夜草拟文稿,請黎烨引起重視,振濟災民,鎮壓暴/亂。
此時,黎烨正和黎畫玩得高興,忽聽太監禀報,龍臻求見。他本想不見,但龍臻執意,不見到黎烨就不走。沒法,黎烨只能萬分不舍地放開自己的寶貝女兒,交由夏曉,然後滿不情願地踱步到龍翊殿。
龍翊殿內,朝臣聚集,黎烨不禁一驚,暗想應是有大事發生,故收起了玩樂之心,正襟危坐,問道:“衆卿有何事?一起觐見,可是少有之事。”
龍臻率先發言道:“啓禀陛下,近年來黎國境內災害不斷,據統計,已有上萬百姓受災,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上次懷州救災,雖取顯著成效,但畢竟杯水車薪,所以,老臣以為,有必要盡快選出新的地方官府,主持大局,助各地百姓度過難關。”
黎烨暗忖,聽聞這災害都引發了民衆暴/亂,他本懶得理會百姓疾苦,但既然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統治,看來不得不管了。于是,黎烨道:“再如上次那樣,朝廷派官去地方振濟不就行了?”
龍臻道:“如今不止一個地方受災,朝廷恐怕沒有那麽多官員可派,再者,上次雖然大有成效,但是費時費力,勞民傷財,功過相抵,老臣以為,此法并不值得提倡,畢竟只能救一時之急。”
龍臻的意思很明顯,他并不認可先前黎烨的做法,只是情況危及,暫且先緩住才是首要任務。黎烨瞬間覺得,自己真是瞎操心,這些大臣這也不可,那也不行,但又提不出有效意見,天天聯名上書要讓自己在這磨時間,聽他們說一堆廢話,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以,這便是他不喜理會朝局的原因,這幫大臣實在太難伺候,且沒半點感恩之心。黎烨深吸一口氣,盡量不與他們計較,一群迂腐之徒,說多了也只是浪費自己口舌,“既然如此,那便依你意見,先選出合适官員,即刻赴職。”
龍臻搖了搖頭,張開牙齒幾乎掉盡的嘴巴,說道:“選官固然要選,但新官上任,不知地方情況,經驗不足,短時間內無法帶領災民走出困境,他們需要時間摸索鍛煉。然而,災民受難已久,根本等不及這些新官慢慢來。老臣以為,如今燃眉之急應是鎮壓地方暴/亂。”
黎烨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什麽?不救反殺?他們本就是受害者啊!”
龍臻有條不紊繼續道:“陛下,暴/亂不止,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災民加入暴徒行列,臣恐最終演化成地方起義,到時必會影響陛下統治根基的穩固。”
黎烨堅決道:“不行,不能濫殺無辜。”
龍臻又道:“陛下愛民如子,天下皆知,但事關朝綱穩定,小的犧牲是在所難免的,請陛下三思啊。”
“請陛下三思!”衆臣一致喊道。
黎烨大手一揮,道:“這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龍臻低垂眉目,言語中充滿刁難,他道:“既然陛下不同意臣等的建議,那不知陛下是否有更好的的打算?”
黎烨握緊拳頭,他不喜歡取人性命,特別是游走生死邊緣,拼命活下來的人。這事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不作為,導致災民飽受苦難,唯有暴/亂,才可能得到重視,才能争取到生存的機會。若以暴制暴,只會遭來更多的動亂,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到時他們起義,将不再是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而是因為曾經戰死的家人、朋友。黎烨掃了一眼朝堂裏那些怡然的嘴臉,不禁心生厭惡,終于,他說道:“朝廷裏的大臣,個個都是經驗豐富之人,你們自年少為官至今,對黎國之情況一清二楚,且處事手腕老辣,依本王看,将你們發往地方,主持赈災,再好不過。同時,本王對新官進行選拔,當新官上任之時,由你們與他們一同赈災,教受經驗,這樣,也助于國之棟梁快速成長起來,能獨當一面。”
Advertisement
龍臻道:“陛下,朝中大臣大多年事已高,禁不起舟車勞頓,此法恐怕不行。”
上次赈災,這幫老臣也是用這理由搪塞過去,當時,黎烨還顧及他們的身子,酌情考量。但現在,國難當頭,這幫老家夥居然還想着自身安逸,實在天理難容。黎烨沉着臉,問道:“正在受災的百姓難道就沒有年長之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惡劣?你們是人,他們就不是人了?憑什麽你們的身體金貴,他們的生命就是個屁?上次韓淩帶兵赈災時說了一句話,你們可還記得?‘生是黎國人,死是黎國魂’,他們都是抱着必死之心上路,你們怎麽沒有半點覺悟?!”
黎烨說話鮮少如此咄咄逼人,衆臣面露怯色,忙道:“陛下息怒!”
“息個屁!”黎烨站起身,在龍椅前來回走了幾步,又道:“杞國朝中頗具活力,你們也看到了。本王以為,杞王用官之法甚好,故決定效仿,以讓朝廷中有新的、獨到的聲音。所以,此次赈災,選用近兩年來無突出貢獻的朝臣,朝中掌管朝局的重臣留守朝堂,做好後援。新選官員到地方後,與朝臣共事,若受百姓認可度高,且功績顯著,則選來朝廷為官,之前下派的官員則留守地方,為地方官員。”
話一出,朝下登時一片靜默,半秒以後,嘩然聲起,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說這根本就不是去赈災,而是借赈災之名貶官!或者借赈災之名要了他們這幫老家夥的命!自然,黎烨的提議遭來了絕大部分人的反對,不過,也有一部分自認為是朝中重臣的人并未說話,因為這事并不影響他們現在的既得利益,他們沒必要攪這趟渾水。
龍臻自然是此次事件的局外人,但他沒有沉默,反倒在仔細思量後,竟贊同了黎烨的做法,他說:“老臣也以為,朝中需要注入新鮮活力,才能集思廣益,探索出黎國的發展之道。此次赈災,既是一次救援,也是一次選官,常年居朝堂不作為者,确實沒必要占用名額,阻擋新晉有才華之人入朝為官。”
難得龍臻有一次能站在自己這邊,黎烨不禁投去驚喜的目光。然後,他又繼續說道:“方才,你們說要先鎮壓暴/亂,但本王以為,這萬萬不可,你們是否想過,他們發動暴/亂的原因是何?若這起因被我們解決了,那麽,他們還會繼續暴/亂嗎?以暴制暴,只會積累民憤,緩一時急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依本王之見,朝臣即刻動身前往災區,探查民情民意,進行有針對性的救濟。同時,考慮到地方存在暴/亂,所以前去赈災的朝臣可帶三百兵馬,對無法控制的暴/亂進行鎮壓,但切記,先做勸說,勸說無效再進行鎮壓,但絕不能取人性命。朝臣和新官相互監督,若有人報有人死于黎兵之手,回朝後,本王定會重責。”
龍臻思考片刻,說道:“此法相比老臣的提議,确實更為人性化一些,不過也增加了實施難度。”
黎烨唇角勾起一抹笑,“那就要看辦事者的能耐了。”頓了頓,他又說道:“龍丞相,由你整理出赈災者名單,名單內的朝臣,若恐身子無法承受路途艱辛,或是有重疾纏身者,可提出申請,言明此命難為,本王同意可先告老還鄉,安養晚年。”
話說到這裏,黎烨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他要裁除身在朝廷,卻不做事,空拿俸祿的官員。朝臣們聽聞,紛紛聲淚俱下向黎烨表明自己對大黎的一片赤誠之心,即便身體動不了了,一顆心還是時時刻刻牽念國之社稷。黎烨坐在龍椅上,看着殿堂裏那群淚眼婆娑的老臣,不覺好笑,龍臻尚未整理出名單,但就有這麽多人開始表忠心,看來這朝中無作為的官員不在少數。不過,黎烨也是考慮到,這些人年輕時都為黎國做出過巨大貢獻,其功遠大于今日之錯,他們大多都已到花甲之年,但因心中執念,久久不肯回鄉,其實到了這年紀,已無需再操憂仕途,好好陪陪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但這道理,或許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明白。
兩天後,龍臻整理出了人員名單。
黎烨難得上了早朝,将名單告知群臣,後又強調可告老還鄉一事,請各位大人仔細斟酌後将結果告知于他。那日早朝,大臣們的表情變化萬千,有人歡喜有人憂,甚至有人大呼幸好在某年某月做了某件事,才得以留在朝中為陛下效命,多謝隆恩。而有些大臣,看着功績排名時,不禁慘然一笑,曾經的輝煌終是抵不過歲月的蹉跎,他們确實是老了,該回家享享清福了,這未來,還是屬于年輕人的。
之後幾天,黎烨接連收到不同年齡不同職位的官員們提交的回鄉申請,他們在信中情深意切地表達了心有大黎,但因身子日漸衰老,不能再效忠朝廷的壯志難酬。本來,老臣們還僥幸地認為,黎烨在收到諸多申請以後,會忽感朝中将再無良才,然後改變主意,将他們留下來。然而,黎烨沒說半句挽留,只是誠心表達了謝意,感謝他們為大黎付出的一切,而後,親自将他們送出關外。
黃沙漫天飛舞,一行車隊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地平線上。先王統治下的黎國宣告終結,迎來了屬于黎烨的全新時代,然這是好是壞,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