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新帝登基,面臨的就是改元,徒景年直接說了,上皇還在,繼續沿用原本的年號。他從來不覺得年號這玩意有什麽了不起的,在漢武帝之前,也沒年號這回事,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剛剛流行年號那會兒的時候,改年號簡直是家常便飯,換上七個八個也是挺正常的一件事。
徒景年登基名正言順,自然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着急,他登基之後,自然是追封懿元皇後為皇太後,奉承慶帝為太上皇,移居壽康宮,承慶帝的諸多妃嫔算是倒了黴,後宮以後是安置徒景年這個新帝的妃嫔的,哪怕新帝如今加起來有名分的女人就三個,但是,你們這些太妃們,也不能占着不走,當然了,壽康宮就那麽大,的确塞不下那麽多妃嫔,偏生皇後被廢了,德妃也死了,剩下淑妃、賢妃兩個太妃,上皇也沒有再弄個太後的打算,這純粹是折騰兒子,折騰自己呢!因此,幹脆,淑妃跟賢妃帶着一部分年紀已經不小了的太妃太嫔去了慈仁宮,年輕一些的,就跟着上皇去了壽康宮,畢竟,上皇也是要人伺候的。
另外,就是徒景年的那些弟弟妹妹,承慶帝的戰鬥力實在是比較強大,如今,皇子皇女加起來已經有了二十五六個,年幼的還得跟着生母或者是養母住,總不能也跟着住到壽康宮和慈仁宮裏頭去,徒景年琢磨了一下,反正這幾年承慶帝也沒有新的皇子出生,幹脆将那些皇子們直接送到興安宮上學去,年紀大一點的,也該早早封了王,搬出去了,幾個年紀差不多的公主也直接指了婚,一般指的還是武勳之家,之前抄了那麽多家,正好空出了不少宅子,因此,直接叫內務府按照王府或者是公主府的規格修整一下,賜給這些已經大了的弟弟妹妹。小一點的那些皇子也是郁悶了,皇帝的兒子,和皇帝的弟弟,哪怕還有上皇在,那也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承慶帝到了這個年紀,他寧願帶孫子,對兒子也沒太多的熱愛了,沒辦法,兒子太多了!
除了封王,總得給剛剛從宮學出來開府的弟弟一點差事做,宗室能當差的地方無非就是宗人府和內務府,宗人府那邊,徒晟衍之前擔心的事情也沒發生,他依舊是宗正,不過徒景年順手将徒景平和徒景清也塞進了宗人府,給徒晟衍打副手,徒景年許諾了,等他們做出一點成績來,就給他們封親王,而剛剛封了循郡王的老六徒景盛、老七瑞郡王徒景瑄、老八璐郡王徒景謙都被塞進了內務府。想着下面還有一批正在茁壯成長的弟弟,徒景年一陣頭疼,不管了,到時候再說吧!
宗室那邊也不能漏了,各自都有賞賜,金銀絲綢之類的那就不用說了主要還是爵位。就算是宗室,爵位也是有限的,皇家不可能真的一輩子養着他們,這樣的話,這些宗室只要放開生孩子就是了。宗室的爵位繼承也有規矩,世子要是嫡子,如果沒有嫡子,庶子的話,就得再降一級襲爵,而除了世子之外的兒子,嫡子的爵位是一個檔次,庶子就得根據生母的位份,決定往下要降幾個檔次。女兒也是一樣,反正看你爹什麽爵位,你娘什麽位份,這些都有一定的規矩,對于一些爵位已經非常微末的人家而言,也就沒什麽襲爵的糾紛了,大家都沒有!也就是比普通百姓稍微強點而已,沒了爵位,就別指望皇家繼續養着你們了,你們回家自謀出路吧!
新帝登基,對于宗室來說,恩賞就是,爵位比較低的,額外多承襲一代,爵位比較高的,額外賜一個差不多的爵位,看最後落到哪個兒子頭上就是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要是之前站錯了隊,那麽,不把你現在的帽子削了就算好的了,還指望有什麽賞賜,做夢去吧!
外臣自然也沒那許多好處了,無非就是天下大赦一等,當然,徒景年額外圈定了不赦的人群,這年頭本來就有十惡不赦之罪,這次牽扯到謀逆裏頭的,自然也沒落下。徒景年額外又圈了一些,總不能叫一些作惡多端的人被放出去,繼續禍害人吧!另外,便是恩科,不用等到三年一次的科舉了,各省春天裏頭就可以舉行鄉試,秋天的時候就進京來舉行會試,等于是提前兩年就有了進身之階,由不得那些讀書人不激動。
徒景年自個的後宮也得弄好了,何瑜自然是皇後,住進了長春宮,阿明做了太子,住到了東宮裏頭,阿陽也到了上學的時候,住進了興安宮,柳昭訓和王昭訓這麽多年也沒生下一兒半女,無功無妊的,因此,不過分別得了才人美人的位置,她們卻也沒有敢露出不甘的意思來,主要還是底氣不足,王家也就算了,柳家這次卻是有一房投靠了徒景逸,哪怕理國公府這邊将這一房除了名,但是理國公府這次也算是栽了。
後宮的事情自然是交給了何瑜,何瑜這幾年被徒景年冷落了不少,兩個兒子也跟她不親近,之前承慶帝宣布禪位的時候,何瑜就有些擔心,生怕徒景年另外立了皇後,如今入主長春宮,何瑜才算是放下心來。
她一向是個挺能幹的,後宮又很是清淨,尤其如今沒有太後,後宮差不多就是她最大了,除了需要對壽康宮和慈安宮那邊要注意一下之外,也就是要接見一衆前來觐見的外命婦了。
因為她的原因,何家如今也是承恩公府了,連家裏的次子都有了一個騎都尉的爵位,承恩公夫人進宮來的時候滿臉都是感激涕零的模樣,滿嘴的聖人恩典,娘娘的恩德,何瑜想要訴苦,卻發現無話可說,大兒子是太子,自然不能長在婦人之手,二兒子也大了,自然也該在興安宮宮學讀書,再說,在天下人眼裏,徒景年足夠尊重她這個太子妃,這個皇後了,前兩個兒子都是她生的,東宮就沒什麽女人,更沒有庶出的子女,她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只是心裏終究意難平,卻也知道,自個根本不可能做一個所謂的慈母還有賢妻。想到之前被廢的先皇後,何瑜心裏一陣心悸,或許,得等到自己做了太後,才真的可以輕松下來吧!
徒景年登基的前兩個月,幾乎也沒能處理什麽事務,全折騰在這些事情上頭了,各方面的賞賜都不能落下,各地的封疆大吏都得進京朝拜,還有藩國也派出了使臣,都得一一接見。
這裏面除了承慶帝的老臣之外,還有就是出身詹事府的人,這些人如今自然就是帝黨。不過,之前因為謀逆的事情,已經掀起了一場殺戮,徒景年并不打算用太過激烈的辦法進行政權的過渡,還是要溫水煮青蛙,一切都得慢慢來,因此,對那些老臣頗為和顏悅色,還給了不菲的賞賜,倒是讓原本那些舊臣放下了心。
時隔多年,徒景年再次見到了林如海,林如海這些年日子過得不怎麽好,賈敏前些年就去世了,他照樣将女兒托付給了外家,并沒有續弦的意思。徒景年記得林如海如今才四十多歲,但是看着已經兩鬓斑白,頗為消瘦,頗有老态。這也難怪,林如海在巡鹽禦史這個位置上做得比較艱難,要不是頂着榮國府女婿的身份,加上他自己也比較警醒,估計早就被甄家幹掉了。
這次甄家謀逆,林如海卻是立了功,他早早發現了甄家的異狀,急急忙忙給承慶帝發了密折,哪怕未必比錦衣衛來得早,但是,在承慶帝眼裏,他自然是忠臣。
林如海在巡鹽禦史的位置上做的時間也太長了,徒景年如今也打算整改一下鹽政,起碼,原本煮鹽法要改成曬鹽法才行,如今鹽稅并非國庫收入的大頭,但是徒景年也不打算給那些大鹽商還有私鹽太多的生存空間,因此琢磨着将鹽引法改成票鹽法,先買鹽票,再直接支領鹽,中間少掉諸多渠道,自然可以省去許多麻煩還有貪腐的空間。至于以前那些靠着鹽吃飯的竈戶,他們也可以用來照看鹽田,制作精鹽,少掉上頭的盤剝,也不會影響他們的生計。
Advertisement
徒景年跟林如海稍微提了一下自己對鹽政的預想,林如海琢磨了一下,發現這樣的話,鹽政的重要性下降了許多,因此委婉地表示,如此,是不是會引起鹽商還有原本鹽政上官員的反彈。
徒景年自然沒想着一蹴而就,只是決定先在天津那邊試試點,反正如今天津那邊不過是個北方的一個出海口,吞吐量也不大,算不上繁榮,在那邊試點,也影響不到什麽人的利益,不過,鹽引法的廢除倒是可以先做了,林如海正在擔心徒景年打算将這個得罪人的差事交給自己的時候,就聽徒景年說道:“林卿這些年在江南實在是辛苦了,聽說林卿之女如今在京城,如今也該父女團聚了!”
林如海大喜,當即拜謝了。徒景年也稍微暗示了林如海,準備将他放到戶部,之前戶部左侍郎是徒景逸的人,徒景逸那邊自殺了,他當時也在宮宴上,當時沒查他,但他回去之後,就留了一份遺書,吞金自盡了。左侍郎的位置自然空了下來,如今正好可以給林如海。
鹽政的事情,如今正當其時,江南鹽政幾乎被甄家把持,諸多鹽商跟甄家有勾結,這回直接被抄家滅族了,沒了那些打頭的鹽枭,下面那些小鹽商也成不了什麽氣候,這會兒改制,不會引起什麽反彈。何況,徒景年打算對鹽票進行限量供應,卻是不希望再出現那種大鹽商了,省得這些人欺行霸市,擡高官鹽的鹽價,從而給私鹽更多的生存空間。
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上任自然也要來一回,徒景年這第一把火燒在了鹽政上,頓時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陣風波。